崔超
【摘要】勞動教育是“德智體美勞”綜合素質人才教育的重要一環(huán),在小學科學教學中融入勞動教育,有助于拓展新時代多學科融合教學活動、增智強體綜合育人價值的實現(xiàn)。文章在STEM跨學科教育理念指導下,依據(jù)小學科學課程標準、結合技術、工程與社會、生命的延續(xù)與進化等核心概念,由教師聯(lián)系社會勞動實際,以項目主題案例為中心設定問題教學情境、在線教學演示、師生交互探究、動手實踐活動等教學環(huán)節(jié),加快小學科學教學內(nèi)容與方式創(chuàng)新、深化勞動教育的有機滲透,以培養(yǎng)小學生的問題發(fā)現(xiàn)與分析能力、勞動實踐能力與溝通能力。
【關鍵詞】小學科學;勞動教育;STEM教育理念;實踐
【中圖分類號】G623.6【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4—0463(2023)23—0039—04
2020年7月教育部印發(fā)《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指出“勞動教育要關注學生勞動價值觀、勞動實踐技能的培養(yǎng)”。在小學科學義務教育課程設計過程中,圍繞小學生科學素養(yǎng)、勞動實踐能力培養(yǎng)的要求,融入STEM教育理念,展開小學科學融合勞動教育的指引、組織思考、互動探究與反思評價教學,將助推小學科學課程資源、勞動教育內(nèi)容的融合共享,提升小學科學學科勞動教育中學生科學素養(yǎng)、勞動價值觀、勞動能力培養(yǎng)的協(xié)同育人效果。
一、STEM教育理念下小學科學課程融入勞動教育的可行性
STEM教育作為科學(Science)、科技(Tech? 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數(shù)學(Mathematics)的跨學科融合教育模式,近年來被廣泛用于小學科學學科課程的項目主題教學、生活與實踐案例教學之中[1]。因而小學科學學科的STEM課程教學活動設計,往往存在著學科知識導向、學生學習中心導向、理論與實踐融合導向等教育理念,清晰地體現(xiàn)出科學教育的人本主義、實踐應用思想。
圍繞項目主題或案例的小學科學學科課程教學中,STEM教育更注重教師對學生的引導,安排學生自主探究問題、學生小組合作與實踐、師生問題溝通交流,以解決教材課例或生活中面臨的教學(學習)難題。小學科學學科課堂問題提出、探究分析教學,可由學生或學習小組主體為主導、教師為引導和指導,參與到預設問題或課內(nèi)外項目主題的實踐教學之中,強調學生自身的動腦動手、課例知識實踐分享,來達成小學科學學科情境引導實踐教學、趣味性體驗教學的目標。
二、STEM教育理念下小學科學課程融入勞動教育的價值意蘊
1.依托科學理論知識、勞動案例,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勞動意識?;赟TEM理念的跨學科整合、學科知識關聯(lián)教學模式,通常情況下以學科核心理論知識為主、其他學科知識或案例內(nèi)容為輔,設計多學科交叉融合的課程教學知識體系,用于指導學科情境問題導向性、趣味體驗性教學活動。
具體到小學科學、勞動教育課程的融合教學而言,是選取小學科學學科單元理論知識、勞動教育內(nèi)容,整合為日常生活案例、課例實踐的項目教學主題,引導小學生展開跨學科科學課例、勞動實踐案例學習。如人教版五年級科學下冊“第四單元斜面”項目主題教學中,通過介紹“斜面”概念,在斜面上拉動測力計、滾動小球,使小學生認知斜面作用、拉力與斜面坡度關系,將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科學思維認知、勞動意識[2]。
2.借助科學和勞動實驗,有助于指導學生參與勞動探究實踐。小學科學課程的科學實驗、勞動實驗設計,在科學與勞動教育融合教學中占據(jù)重要地位,選取貼近小學生生活實際的課例場景、教學實驗工具,設置具有代表性的問題啟發(fā)情境、科學實驗活動、勞動實驗活動,為小學生科學勞動實踐的探究學習提供指導,有助于提高小學生的科學問題探究能力、勞動實踐探究能力。
3.設計科學與勞動教育融合活動,有助于提高學生勞動實踐水平。小學科學學科勞動教育的實踐活動設計,是科學課程理論知識、課例內(nèi)容教學的補充環(huán)節(jié),也是豐富與拓展小學學生科學實踐、勞動實踐學習的重要途徑[3]。以貼近學生日常生活認知的“一天的氣溫”“怎樣散熱”等教學主題為例,由教師引導學生攜帶氣溫計,測量一天不同時間段的氣溫變化情況;帶領小學生深入實地觀看氣象人員安裝百葉窗的流程、百葉窗連續(xù)記錄溫度的流程。在小學科學與勞動教育實踐活動中,采用扇扇子、吹空調、開窗戶、貼石墨片等方式,輔助小學生完成“怎樣散熱”課題的科學探究、勞動實踐活動,培養(yǎng)其科學勞動技能水平。
三、STEM教育理念下小學科學課程融入勞動教育的課程設計
1.基礎校本課程開發(fā)設計。小學科學與勞動教育融合教學的校本課程開發(fā),通常遵循STEM教育的過程實踐與指導、循序漸進理念,探尋小學科學課程內(nèi)容與勞動課程融合點,設定小學科學基礎校本課程教育目標、教學重難點,由具有豐富校本實踐經(jīng)驗的教師指導學生,做好課程教學材料準備、了解與研習校本課程實踐的教學流程。
以“飛向太空”主題校本課程開發(fā)為例,設置“火箭”模型設計與制作的教學流程。首先,設計教學目標:了解人類在航天技術領域取得的偉大成就,了解火箭構造、多級火箭發(fā)射的基本流程,教師利用3Done、CAD繪圖軟件設計“火箭”三維圖像,并指導學生制作“火箭”模型。其次,設計教學用具:多媒體視頻播放軟件、PPT課件、網(wǎng)絡線上教學資源。教學材料包含:剪刀、美工刀、尖嘴鉗、可樂瓶、氣球、棉線、直尺、訂書機、白紙、打氣筒等。
通過“火箭”模型制作的校本課程開發(fā)教學,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勞動實踐參與意識、科學思維觀念,使其在勞動實踐中逐漸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獲得成功體驗。
2.科學勞動實踐課程開發(fā)設計??茖W學科與勞動教育的融合實踐教學工作開展,是以學生社會勞動感知、科學素養(yǎng)為中心,制訂“項目主題式”課外實踐活動計劃,帶領小學生進入校園、社區(qū)、科技館、實踐教育基地等公共區(qū)域,完成具有勞動實踐導向、勞動價值導向的教學活動。
以“環(huán)境中的生物”“田野里的生物”“生物與環(huán)境”等項目主題為例,開發(fā)“環(huán)境保護”課外科學勞動課程。
首先,設計教學目標。通過深入實地觀察、自然科學考察教學活動設計,培養(yǎng)小學生的勞動實踐能力、科學文化素養(yǎng)和社會責任感。
其次,建立勞動探究實踐活動場所。地方學校與校外社區(qū)、自然生態(tài)園、科技館形成聯(lián)合,充分借助校外理論教學資源、課例實踐資源搭建起校企合作的科技勞動實踐基地,為小學生創(chuàng)造課外勞動實踐、科學探究實踐的活動空間。
最后,確定研習實踐教學流程。一是設置研習教學實踐。設置周五、周末時間段作為小學科學課外勞動實踐課程的教學時間點,由教師帶領小學生深入社區(qū)觀察垃圾分類與回收、環(huán)境污染,清除公共區(qū)域的小廣告、亂涂亂畫痕跡,培養(yǎng)學生的環(huán)保意識。二是選擇自然生態(tài)園、科技館作為實踐教育基地,根據(jù)實踐教育基地的圖文、視頻素材,由教師講解環(huán)境污染與生態(tài)系統(tǒng)變化、生物滅絕之間的關系,使學生認識到保護生物與環(huán)境的意義。三是設置課外環(huán)保宣傳與志愿活動。組織學生參加環(huán)保宣傳、植樹造林等活動,培養(yǎng)學生熱愛勞動、尊重勞動的意識,幫助其掌握勞動實踐技能。
四、STEM教育理念下小學科學課程融入勞動教育的實踐策略
1.拓展以學生為主的科學學科融合勞動教育的教學內(nèi)容。小學科學學科勞動教育課程的綜合素質人才培養(yǎng),需針對小學生科學技術素養(yǎng)、科學學科勞動實踐的認知,拓展以學生為重心的科學學科勞動教育“理實融合”教學內(nèi)容,將課內(nèi)科學教材資源、科學學科勞動教育課例作出整合,為科學教師問題教學情境創(chuàng)設、課堂演示與實踐教育,以及師生圍繞某一項目主題的問題探究教學提供指導[4]。
在小學科學“動植物繁殖”項目主題教學中,可通過設置思維導圖拓展系統(tǒng)化的小學科學融合勞動教育內(nèi)容,幫助學生了解與認知不同動植物類型、生活環(huán)境與習性、生物遺傳方式,讓學生在花盆里種植植物種子,參與植物培養(yǎng)的澆水、施肥、除草除蟲等勞動工作,塑造與形成小學生的勞動實踐意識、科學探究精神(如圖1)。
2.創(chuàng)設小學勞動的教育情境加強問題引導式教學。依據(jù)新課程標準提出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教學目標,創(chuàng)設具有啟發(fā)引導式的小學勞動課程教學情境,深化教師對小學生的問題探究啟發(fā)與指導,加強學生勞動學習的問題情境體驗、自主探究實踐、小組協(xié)作討論交流[5]。
人教版五年級科學下冊第四單元“簡單機械”課程融合性教學中,教師指導小學生使用滑輪、撬棒、剪刀、杠桿尺等常用工具,先設置杠桿平衡的教學情境,提出問題:“生活中有哪些杠桿工具,怎樣使杠桿保持平衡?”隨后讓學生參與到項目主題或課例的動手實踐,通過在杠桿上添加懸掛鉤碼,或者圍繞固定支點轉動杠桿,使學生理解只有在杠桿兩邊施加相同的重量才能保持平衡,并學會使用剪刀、鑷子、鉗子、扁擔等工具開展勞動實踐。
3.創(chuàng)新課內(nèi)外融合的勞動教育實踐活動,提升育人效果。小學科學學科課程內(nèi)容大多源于日常生活的現(xiàn)象,因而在小學科學教育實踐教學中,不僅需圍繞科學教材理論知識、課例實踐內(nèi)容展開課內(nèi)教育,更要帶領小學生深入社會完成科技體驗、勞動實踐教學,提高學生勞動實踐能力、科學探究精神。
在小學科學“米飯與淀粉”的實踐教學中,教師可提前準備稻谷、米粒、小型電飯煲等教學工具,向學生講授稻谷這一谷物的種植、生長、收獲與食用流程,讓學生上講臺觸摸稻谷、將稻谷剝粒,感受農(nóng)民群體種植糧食、收割糧食的勞動不易,培養(yǎng)學生勤儉節(jié)約、自力更生的勞動價值觀念。之后再帶領學生進入大自然、田間地頭,觀察與感受糧食播種、收割與晾曬的勞動場景,培養(yǎng)小學生艱苦奮斗、自力更生的勞動實踐能力。
4.注重勞動教育課程的教學評價以落實育人成效。小學科學學科、勞動教育課程內(nèi)容、課程交互與實踐形式的多元融合性,決定著小學科學課程教學評價必須采取多元方式,可設置理論知識傳達評價、過程性實踐參與評價、師生問題互動評價、勞動實踐評價、總結性評價等多元評價體系。通過統(tǒng)計記錄教師課堂項目主題教學、學生引導實踐的教學情況,教師引導學生參與課外科學實驗觀察、勞動實踐活動的狀況,或者向師生發(fā)放用于教學評價的問卷調查表,對教師課內(nèi)外教學、學生勞動實踐學習的過程及結果作出評價,作為學科教育評優(yōu)評先、學生評優(yōu)評先的重要參考,進而達成小學科學教學中勞動教育的綜合育人目標。
綜上所述,相比于傳統(tǒng)“灌輸講授式”應試教育而言,小學科學教學通常以項目主題或案例為綱,增加手工制作、社會實踐勞動、服務性勞動等教育內(nèi)容,且逐漸向多元學科融合的方向發(fā)展。因此,STEM教育理念導向下小學科學教學中勞動教育活動的開展,可將小學科學教材理論知識、勞動教育學科內(nèi)容做好整合,找到不同學科知識結構、理論知識之間的連接點,以此為依據(jù)完成課內(nèi)外小學科學課程、勞動教育融合教學,為小學生科學專業(yè)素養(yǎng)、勞動意識與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提供助力。
參考文獻
[1]李翔.學科教學中滲透勞動教育的邏輯起點分析——以小學科學為例[J].云南教育(視界時政版),2022(Z2):43-44.
[2]吳冬蘭.小學科學教學融入勞動教育的實踐與思考[J].天天愛科學(教學研究),2023(02):146-148.
[3]蔡冒娟.聚焦項目教學,使科學課堂綻放精彩魅力[J].求知導刊,2022(32):80-82.
[4]石慧珍,趙秋燕.立足勞動教育,有效開發(fā)小學科學主題活動——以“智慧種植”主題活動為例[J].教育與裝備研究,2022(03):70-73.
[5]謝倩.淺談勞動教育與小學科學融合的實踐策略[J].天天愛科學(教育前沿),2022(11):158-160.
(本文系江蘇省中小學教學研究第十四期立項課題“勞動教育融入小學科學的教學探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課題編號:JSSJY202106602)
編輯:張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