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鄉(xiāng)村小學的留守兒童偏多,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較弱,大多數學生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部分老師在布置作業(yè)時,不能考慮不同層次學生完成作業(yè)的能力,不能考慮所有學科的作業(yè)量和完成時間。尤其是在“雙減”背景下,基于新課程標準,設計特色作業(yè)和打造高效課堂尤為重要。筆者通過設計特色作業(yè),研究有效的作業(yè)管理機制,指導老師設計作業(yè)時結合地域文化,做到精選精練,兼顧學生基本能力的達成和個性特長的發(fā)展,緩解學生的課堂學習壓力、課后作業(yè)壓力,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自主學習、主動探索的習慣,使個體素養(yǎng)得到最大限度的發(fā)展。
結合地域文化,體現數學的應用意識
南通如皋紅軍小學是江蘇境內唯一被列入中央序列的中國工農紅軍第十四軍的誕生地,學校結合地域紅色文化,打造了紅英會浮雕墻、瑞紅園、紫韻園等開放的物型課程。筆者在執(zhí)教蘇教版五年級數學上冊《解決問題的策略——一一列舉》時,巧妙地將具有地方特色的紅色文化元素融入課堂教學之中,以增加學生學習的樂趣。
例如,筆者提出:“這是紅軍訓練場舊址,要想建一個勞動實踐基地,用18根1米長的竹竿圍成一個長方形蔬菜種植基地,怎樣圍面積最大呢?”通過提問引導學生說出長方形的周長是18米,進而讓他們發(fā)現長與寬的和是9米。再讓學生一一列舉出和是9米的長與寬的米數,并填寫表格。根據學生不同的列舉情況,引導學生認識有序列舉的重要性,遇到重復的情況要進行篩選。再讓學生計算出各種圍法圖形的面積,思考什么情況下面積最大,引導學生發(fā)現周長相等時,長和寬越接近面積越大。
筆者結合學校勞動實踐基地等選擇學生身邊熟悉的場景,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精心設計作業(yè)。使學生的思維一直處于認知的最近發(fā)展區(qū),促使他們自覺運用數學的眼光發(fā)現問題,明白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用數學的思維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活動中,深刻理解在一一列舉時,可以先根據提出的問題將要列舉的對象進行分類,然后根據分類的情況有序地一一列舉,最后觀察列舉出的所有情況,篩選掉重復的情況,逐步積累解決問題的基本活動經驗。
這樣的特色作業(yè)設計和解決問題的活動過程,既激發(fā)了學生的愛國熱情,感受到學校的特色建設來之不易,也在潛移默化中滲透了地域紅色文化,傳承了紅色基因。同時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讓學生體驗到數學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
運用思維導圖,感悟數學的結構化理念
小學蘇教版六年級數學上冊《比的知識綜合應用》的知識點結構分散,對于還不具備較強的邏輯思維的小學生來說有一定的難度,影響了鄉(xiāng)村小學生學習的熱情,降低了課堂學習效果。運用思維導圖可以將有著較強邏輯思維性的數學知識通過直觀、形象的圖表清晰地表現出來,實現單元整體教學,幫助學生整體架構比的應用的知識體系,加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筆者在教學這部分內容的時候,巧妙地運用了思維導圖,循序漸進設計了一系列特色作業(yè)——
出示基本題:“如皋市政協(xié)捐贈了360本紅色文化書籍給紅軍小學,如果按照2:1分配給三、四兩個年級,每個年級各分到多少本?”通過師生交流,學生們發(fā)現這是我們學過的按比例分配問題。解題時,可以先求出每個部分占總數量的幾分之幾,轉化成分數乘法問題來解決。也可以先得出兩個年級的倍數關系,轉化成和倍問題,畫圖或者用方程解決。
出示典型題:“如皋市政協(xié)捐贈了一批紅色文化書籍給紅軍小學,如果平均分配給三、四兩個年級,每個年級分得180本。如果按照2:1分配給三、四兩個年級,每個年級各分到多少本?”這個問題已知兩個量的比,沒有直接給出比的兩個量的總和,不是直接的按比例分配,可以稱之為間接的按比例分配。
出示變型題:“如皋市政協(xié)捐贈了一批紅色文化書籍給紅軍小學,如果按照2:1分配給三、四兩個年級,三年級分到216本,四年級分到多少本?”這個問題不是按比例分配問題,可以稱之為非按比例分配。解決時可以將比的問題轉化成分數問題,先求出四年級分到的書本是三年級的幾分之幾。
出示挑戰(zhàn)題:“紅軍小學舞蹈、武術和籃球社團一共450人,舞蹈社團和武術社團人數的比是3:1,武術社團和籃球社團人數的比是2:1。三個社團各有多少人?”這是一道間接的按比例分配題,可以先求出舞蹈、武術和籃球三個社團人數的比是6:2:1,再按比例分配。
這節(jié)課在教學時,筆者借助單元整體教學結構化的理念,引導學生制作思維導圖,將比的知識綜合應用的三種問題通過個性化命名的形式歸納整理出來,讓知識架構更清晰,使得學生在今后解決實際問題時能和具體的類型對號入座,從而迅速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此外,在解決這些問題時,筆者引導學生將比的知識的實際問題轉化成分數的實際問題來解決,突破本單元的體系,與分數聯(lián)系,化難為易,化未知為已知,讓學生體驗到小學階段數學知識的一致性。
筆者通過這樣的教學設計,讓課堂氣氛更活躍,學生的思路更清晰,學生自主建構知識的能力、歸納總結的能力也更強了,在提高學習效率的同時理清了知識間的聯(lián)系,積累了解決問題的活動經驗,為后面進一步學習百分數的問題作了很好的鋪墊。
“數學是思維的體操”,數學的認知過程是人類思維不斷優(yōu)化和發(fā)展的過程。在教學過程中,學生還將按比例分配問題轉化為和倍問題,其實和倍問題架構了整個小學階段的許多數學問題。小學數學的學習,從一年級到六年級所學的知識越來越多,比如從整數、小數、分數,到比再到百分數,只是知識呈現的形式發(fā)生了變化,但是萬變不離其宗,它們之間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有著一致性,基本的解題思路和基本的數量關系都是一致的,我們總能把未知的知識轉化為已知的知識來解決。
巧用智趣命名,彰顯數學的模型思想
新課程標準要求數學老師注重培養(yǎng)學生做到以直觀表達抽象,用感應通達理性。為了助力學生輕松建構知識,讓學生一接觸知識就能思考某個話題或某個現象,腦海里自動生成相應的畫面,筆者嘗試和學生一起幫數學問題機智地取個有趣、好記的名字。這些“智趣命名”大多來自筆者和學生約定俗成的、即時生成的、不斷完善的、學生喜歡的說法。這些“智趣命名”易記憶、易調用,通過這類數學活動可以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創(chuàng)造性,推動學生智力的發(fā)展,讓他們在更為輕松的學習氛圍下感悟數學的魅力。
執(zhí)教蘇教版小學五年級數學下冊《圓的面積》時,筆者發(fā)現,在解決圓的實際問題時,學生總是習慣解決已知圓的半徑求圓的面積,或者已知圓的直徑或周長,先求出圓的半徑,再求出圓的面積。面對稍微復雜的計算圓的面積問題時,學生會認為求不出半徑,無從下手。數學模型搭建了數學與現實問題的橋梁,因此,筆者將問題中涉及的小正方形(其邊長是圓的半徑)智趣命名為“紅小好朋友”,將這一類問題建立一個數學問題模型,這樣的智趣命名具有紅小特色,這樣的“好朋友”在學生腦海里能留下深刻印象,遇到這一類問題,就能隨時調用。這樣的設計,可以讓學生體驗到數學的無限樂趣和奇妙智慧。
在“雙減”背景之下,要想真正減輕鄉(xiāng)村學生的課業(yè)負擔,讓鄉(xiāng)村學生快樂學習,就要打造高效的課堂,精心設計作業(yè),激發(fā)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筆者巧妙地將地域紅色文化融入課堂教學,激發(fā)鄉(xiāng)村學生學習的興趣,增強學習的親切感;完整歸納比的知識的幾種應用,形成思維導圖,化難為易,培養(yǎng)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智趣命名,將抽象的知識直觀化、形象化、趣味化、智慧化。這樣的特色作業(yè)設計,能幫助鄉(xiāng)村的小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現實生活,激發(fā)他們用數學的語言表達現實世界,樂意用數學的思維解決實際問題,提升知識遷移能力,直至愛上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