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曉熠 黃科峰 宋 君 喬大發(fā)
聯(lián)勤保障部隊第九九一醫(yī)院放射科 (湖北 襄陽 441000)
男,32歲。因腹痛入院檢查,腹痛為陣發(fā)性痛,以劍突下及下腹部為主,不伴腹脹、噯氣、排便困難及肛門墜脹感。入院后CT平掃表現(xiàn)空腸、回腸、結腸位置錯亂,平掃軸位示空腸、回腸位于右腹部,結腸均位于左腹部,冠狀位MPR示十二指腸水平段位于于腹中線水平向右下方繞行腸系膜上動脈屬支向右下方走行,空腸粘膜皺襞豐富位于右腹部,回盲部位置改變,位于近中腹部。
圖1 腹部CT檢查;平掃軸位示空腸、回腸位于右腹部,結腸均位于左腹部。圖2 腹部CT檢查;冠狀位示十二指腸水平段位于于腹中線水平向右下方繞行。圖3 腹部CT檢查;冠狀位MPR示腸系膜上動脈屬支向右下方走行。圖4 腹部CT檢查;冠狀位示空腸粘膜皺襞豐富位于右腹部,回盲部位置改變,位于近中腹部。
小腸、升結腸、橫結腸近端主要起源于胚胎時期的中腸,由腸系膜上動脈供血;橫結腸遠端、降結腸、乙狀結腸、直腸則起源于胚胎時期的后腸,由腸系膜下動脈供血。腸旋轉不良為腸管繞腸系膜上動脈旋轉不全或異常而引起的一種先天性畸形[1-2],是胚胎期中腸發(fā)育時正常旋轉過程中發(fā)生的異常所致,多數(shù)在新生兒期就發(fā)現(xiàn),文獻報道發(fā)病率約為0.17%,成人發(fā)病率極低[3]。成人發(fā)病主要以反復腹痛或腸梗阻為表現(xiàn)癥狀。CT檢查對中腸旋轉不良具有重要的臨床價值,主要表現(xiàn)為空腸、回腸、結腸位置紊亂,腸系膜上動脈屬支位置改變。中腸旋轉不良易合并腸扭轉。程度較輕的中腸旋轉不良通常無明顯臨床癥狀,這些患者往往因為其他疾病到醫(yī)院做腹部CT時才被發(fā)現(xiàn),影像科醫(yī)生應加深對此病的認識并提高診斷率。中腸旋轉不良的影像診斷要點主要是牢記小腸、大腸的正常解剖位置、空回腸的正常影像學特征以及腸系膜上動脈屬支的正常走行,CT增強掃描顯示腸系膜血管的“換位征”為診斷腸旋轉不良的特征性表現(xiàn)[4]。本例患者CT平掃直觀顯示空腸、回腸、結腸位置錯亂,進一步行胃腸道碘水造影檢查以及增強掃描可以提供更豐富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