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杰 武建芬* 武云鵬
(1 杭州師范大學經(jīng)亨頤教育學院,浙江杭州,311121)
(2 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實驗室杭州師范大學嬰幼兒發(fā)展與托育實驗室,浙江杭州,311121)
(3 德州學院教師教育學院,山東德州,253023)
心理理論(Theory of Mind)是個體對自己或他人的心理狀態(tài),如信念、需求、欲望、意圖、感知、知識和情感等的認識和理解,并以此對他人的心理和行為進行解釋和推理?!?〕已有研究發(fā)現(xiàn),心理理論能力是可以通過訓練得到提升的。例如:武建芬等人發(fā)現(xiàn)教師可以使用包含心理狀態(tài)描述的語言來提升幼兒的心理理論能力;〔2〕王麗通過講解心理理論故事的訓練方式提升幼兒的心理理論能力;〔3〕陳倩以繪本教學的方式,輔之以思維泡泡、角色扮演等形式,提升幼兒的心理理論能力。〔4〕另有研究表明,對話式閱讀是提升幼兒心理理論能力的有效方式,不論是對男孩還是對女孩來說,對話式閱讀方式較常規(guī)閱讀方式對幼兒心理理論的促進作用更顯著。〔5〕對話式閱讀(Dialogic Reading)主要包含五種提示策略,分別是完成性提示(Completion Prompts)、回憶性提示(Recall Prompts)、開放性提示(Open-endedPrompts)、問題性提示(Wh-prompts)、間距性提示(Distancing Prompts)?!?〕這五種提示策略既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以一起使用,從而達到最優(yōu)的教育效果。提示策略的運用可以幫助幼兒認識故事人物,了解故事情節(jié)。教師引導幼兒進行大膽表達,把表達的權(quán)利還給幼兒,使幼兒從傳統(tǒng)的故事傾聽者轉(zhuǎn)變?yōu)楣适轮v述者。在此過程中,幼兒能夠更深刻地感受到故事人物在不同情境中的信念、意圖、愿望、情緒情感等心理狀態(tài),隨著故事情節(jié)的推進,對后續(xù)故事角色的心理或行為進行推理與想象。在教師引導幼兒描述主人公的信念、思想和行為以及表述自己的思想的過程中,幼兒逐漸意識到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意圖、愿望、想法和信念,從而加深對自己與他人心理世界的認知和理解。為使幼兒心理理論的訓練方式在幼兒園情境中更具普適性,同時也方便教師掌握對話式閱讀的提示策略,本研究將結(jié)合實踐案例,詳細分析提示策略在以心理理論繪本為載體的對話式閱讀中的運用。
基于心理理論的三個實驗任務,即意外地點、意外內(nèi)容、外表真實,結(jié)合幼兒的年齡特點,研究者選取了11 本主題與心理理論關聯(lián)較強的繪本?!?〕每本繪本中都包含意外地點、意外內(nèi)容、外表真實三個情境中的一個或者兩個情境。例如:繪本《母雞蘿絲去散步》中包含意外地點情境,母雞蘿絲以為很安全,不知道狐貍一直跟著她到處走;繪本《是誰嗯嗯在我的頭上》中包含意外內(nèi)容情境,小鼴鼠以為是鴿子“嗯嗯”在他的頭上,結(jié)果并不是,又以為是馬“嗯嗯”在他的頭上,結(jié)果也不是,等等;繪本《猜猜我是誰》中包含外表真實情境和意外內(nèi)容情境,外表真實情境是指看起來是圓圓的輪子,實際上是一只小瓢蟲,看起來是老虎的紋路,實際上是一只小蜜蜂等,意外內(nèi)容情境是指本以為是圓圓的輪子,沒想到是瓢蟲的殼,本以為是老虎的紋路,沒想到是小蜜蜂的肚子等。本研究在其中5 本繪本中選取案例,詳細分析運用對話式閱讀提升幼兒心理理論能力的提示策略。
對話式閱讀1:是不是你在我頭上“嗯嗯”了?
在《是誰嗯嗯在我的頭上》這一繪本中,小鼴鼠從地下伸出頭來,一條長長的、香腸似的“嗯嗯”掉在小鼴鼠的頭上?!斑@時,小鼴鼠感到()?”“生氣!”幼兒異口同聲?!八麖埓罅俗彀停苌鷼?!”一名幼兒補充。教師問道:“如果你是小鼴鼠,你的心情是()?”“我會像他一樣生氣的,哼!”一名幼兒邊說,邊表現(xiàn)出生氣的樣子。教師立即強調(diào):“是的,小鼴鼠感到很生氣!”教師又問:“這時飛來一只鴿子,如果你是小鼴鼠,你覺得可以跟鴿子先生說()?”“我頭上的‘嗯嗯’是你的嗎?是不是你在我頭上‘嗯嗯’了?”幼兒用生氣的語氣說?!澳銈冋嫦窆适吕锏男↓B鼠呢!”教師表揚幼兒。
完成性提示策略往往以填空的方式出現(xiàn),根據(jù)故事情節(jié)將人物的心理狀態(tài)(信念、意圖、愿望、情緒情感等)留下空白,讓幼兒補充完成句子。該提示策略適用于較簡單的故事情節(jié)。案例中主要涉及幼兒對自己或他人情緒情感和信念兩種心理狀態(tài)的理解與表達。根據(jù)案例中的故事情節(jié),教師先引導幼兒觀察故事角色所處的情境,幼兒通過對故事畫面的觀察,會對故事角色的情緒情感產(chǎn)生更加直觀的理解與感受,可以判斷并體會故事角色的情緒。此時教師留下空白,可以引導幼兒正確表達故事角色的情緒。教師在引導幼兒表達角色情緒情感時可以使用“××感到()?××的心情是()?”等句式,引導幼兒理解與表達生氣、難過、傷心、高興、開心等具體的情緒情感。隨后,教師再引導幼兒轉(zhuǎn)換角色,對自己及他人的信念進行換位思考。教師可以使用“覺得”“認為”“知道”“相信”等詞,引導幼兒認識自己或他人的信念,關注自己或他人內(nèi)心的真實想法,從而認識到自己與他人會有不同的信念和想法。〔8〕此外,教師還可以鼓勵幼兒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只有幼兒愿意表達、大膽表達,教師才能對幼兒的想法有更深的了解,從而進行有針對性的引導。
對話式閱讀2:小動物騙她的!
在閱讀完《和我一起玩》這一繪本后,教師問道:“我們的故事到這里就結(jié)束啦!誰能告訴我,一開始小女孩遇到了哪些小動物?”“她遇到了小青蛙、小烏龜!”“還有呢?”“還有小松鼠、小白兔!”“小朋友們記得很仔細呢!”教師表揚道。教師又發(fā)問:“小動物們一個個走開的時候,你覺得小女孩感覺怎么樣?”“小女孩感覺很難過,因為小動物們都不跟她玩?!币幻變夯卮鸬馈!翱墒悄阏J為小動物真的走了嗎?”教師問道?!皼]有,是騙她的!”“小女孩不抓小白兔,小白兔就會回來了。”幼兒熱烈討論著。“是的,小女孩不抓小動物們,小動物們就愿意和她做好朋友!”教師補充道。
回憶性提示策略是指教師與幼兒共同回顧故事情節(jié),教師通過提問引導幼兒回憶起繪本中的情節(jié)及人物當時的心理狀態(tài)。該提示策略適用于某一重復的故事情節(jié)結(jié)束后,或者整個閱讀活動即將結(jié)束時。教師在對故事情節(jié)的回顧中引發(fā)幼兒回憶,鞏固幼兒對人物信念、意圖、愿望、情緒情感的認識與理解。案例中主要涉及幼兒對自己或他人情緒情感和信念兩種心理狀態(tài)的理解與表達。教師運用了回憶性提示策略引導幼兒回憶故事情節(jié)中的主要事件以及故事角色在某一情境中的情緒情感與信念。幼兒通過回憶小動物們一個一個來到小女孩身邊卻又一個一個走開的情景,感受到小女孩內(nèi)心難過的情緒。隨后,教師引導幼兒通過故事角色當下難過的情緒進一步挖掘其背后的原因。幼兒站在小動物的角度認識到,小動物們是和小女孩開了個玩笑,并不是真走了。與此同時,幼兒站在小女孩的角度認識到小動物們走了之后小女孩內(nèi)心很難過,當小女孩不抓小動物時,小動物們就會愿意和她做朋友,就會回來和小女孩一起玩了。幼兒用了“騙”這一心理狀態(tài)術(shù)語,說明幼兒對自己和他人的信念,尤其是對他人的錯誤信念有了一定的理解和把握。
對話式閱讀3:小豬真的會帶100 只狼回來嗎?
繪本《1 只小豬和100 只狼》講述了1 只小豬在森林里遇到100 只狼,被100 只狼包圍,而后機智逃脫的故事。讀到100 只狼覺得1 只小豬不夠分,于是讓這只小豬去帶100 只豬回來時,教師問道:“你們覺得小豬會叫100 只豬回來嗎?”“不會,不會,小豬要逃跑!”一名幼兒邊說邊做逃跑的動作。“你很機智嘛!”教師表揚道。教師又問:“這個時候小豬心里感到怎么樣?”“很害怕,小豬害怕被大灰狼吃掉。”一名幼兒回答。教師追問:“哦?如果你是這只小豬,你還會回來嗎?”“不會,不會,我才不會回來呢!我要快點逃跑,不然會被大灰狼吃掉的?!薄拔視貋淼?,我要帶100 只豬打敗大灰狼!”幼兒紛紛回答?!澳銈冋媸菣C智又勇敢的小豬!”幼兒的回答讓教師感到驚訝。教師又問:“你覺得故事里的小豬回來了嗎?你是怎么知道的?”“我覺得沒有回來,大灰狼還在等。”“我看到天都黑了,小豬都沒回來?!庇變夯卮鸬馈!澳銈冇^察得很仔細!”教師表揚幼兒。
開放性提示策略是指教師根據(jù)繪本中所出現(xiàn)的故事情境,向幼兒提出開放性問題,代替“是不是”“好不好”“對不對”等封閉性問題。該提示策略既可以用于故事開始前,教師根據(jù)故事封面,引導幼兒對故事內(nèi)容進行大膽想象與預測,增強幼兒的好奇心與探索欲;也可以用于探討邏輯關系緊密、沖突比較激烈的情節(jié)。案例中主要涉及幼兒對自己或他人情緒情感、愿望、信念等心理狀態(tài)的理解與表達。教師運用了開放性提示策略,引導幼兒對小豬會不會真帶100 只豬回來展開思考與討論。從幼兒對“害怕”這一情緒詞語的運用中能看出幼兒對小豬的處境與其害怕的情緒有了比較深刻的了解。通過“小豬要逃跑”的表達可以看出幼兒能基于故事情境,對小豬的愿望有準確的判斷。當教師問如果你是小豬你是否還會回來時,“我要快點逃跑”的回答體現(xiàn)了轉(zhuǎn)換角色后幼兒自己的愿望,說明幼兒能通過當下的心理感受推理小豬接下來的行為,認識到從小豬當下危險的處境來看,應該趕快逃跑。教師可以通過“要”“想要”“喜歡”“想”等詞引導幼兒關注故事角色及自己的愿望?!拔矣X得沒有回來,大灰狼還在等”這一對故事角色信念的表達,說明幼兒也能夠站在大灰狼的角度,認識到大灰狼真的以為小豬還會回來,仍在傻傻等待。在上述案例中,教師還合理運用了完成性提示策略,從不同的角度引導幼兒體會故事角色當下的心理感受。一名幼兒說要帶回來100 只豬打敗大灰狼,說明他能夠站在小豬的角度去認真思考和解決問題。開放性提示策略的使用基于故事情節(jié),但又不局限于故事情節(jié),能夠給予幼兒更大的想象空間,使幼兒可以對故事情節(jié)展開天馬行空的想象。
對話式閱讀4:太開心了,母雞沒有被吃掉!
在《母雞蘿絲去散步》這一繪本中,母雞蘿絲出門去散步,突然一只狐貍悄悄跟在她后面。教師問道:“發(fā)生了什么?”“來了一只狐貍!”“有一只狐貍!”幼兒異口同聲回答。教師追問:“你覺得狐貍在想什么?他現(xiàn)在心情怎么樣?”“他現(xiàn)在心情很好,他想吃掉母雞?!币幻變夯卮稹!八F(xiàn)在肚子很餓,想吃掉母雞?!币幻變貉a充道?!岸加锌赡??!苯處熁卮?。在繪本中,母雞走過院子,狐貍縱身一躍,撞到了釘耙。教師問道:“快看啊,狐貍怎么了,他現(xiàn)在心情怎么樣?”“他的手扎到釘子了,我覺得會流血的?!薄八哪樧驳焦髯恿?,他受傷了,他很難過?!薄八芡?,我覺得他都要哭了!”“太開心了,母雞沒有被吃掉!”幼兒紛紛回答。“你們觀察得真仔細,母雞真的得救了?!苯處煴頁P道。教師緊接著問:“那請小朋友們繼續(xù)討論一下,狐貍還會跟著母雞嗎?”“可能會吧,也可能不會?!庇變浩咦彀松嗟赜懻撝?/p>
問題性提示策略是指教師根據(jù)繪本提出“誰”“何時”“為什么”“如何”“什么”等問題,引導幼兒體會繪本中角色的心理狀態(tài),推敲其心理狀態(tài)背后的原因,把握故事的發(fā)展脈絡。案例中主要涉及幼兒對自己或他人情緒情感、愿望、意圖、信念幾種心理狀態(tài)的理解與表達。教師運用問題性提示策略,引導幼兒把握故事情節(jié)。在故事情節(jié)逐步展開的過程中,幼兒通過觀察狐貍的面部表情變化以及手扎到釘子、臉撞到棍子等場景感受狐貍的遭遇,通過“心情很好”“很難過”“都要哭了”等情緒情感把握狐貍從開心到難過的心情變化,并以此推測狐貍心情變化的原因及其后續(xù)的行為。教師引導幼兒通過狐貍開始時高興的心情判斷狐貍當時的愿望——“他想吃掉母雞”,通過狐貍一系列的“悲慘”經(jīng)歷判斷狐貍會不會繼續(xù)跟著母雞——“可能會吧,也可能不會”。教師通過“可能”“也許”“大概”“或許”等心理狀態(tài)術(shù)語引導幼兒表達自己或他人的意圖?!拔矣X得他都要哭了”體現(xiàn)出幼兒已經(jīng)可以對狐貍的信念有正確的理解與表達,同時也能夠站在母雞的角度為母雞脫離危險而感到高興。
對話式閱讀5:抱抱是什么感覺?
繪本《大熊抱抱》講述了大熊是一只很溫暖的熊,愿意去抱一抱其他動物。在故事的結(jié)尾,大熊給受傷的大樹一個大大的擁抱。教師提問:“大樹被擁抱后,感覺怎么樣?”“感覺暖暖的?!币幻變夯卮稹!笆堑?,大樹感覺好多了,你想要大熊來抱抱你嗎?”教師問道。“我想要大熊抱抱,因為大熊很好?!苯處熃又鴨枺骸翱磥砟阍敢夂痛笮茏雠笥眩∧悄阒辣粍e人擁抱是什么感覺嗎?你在什么時候會抱抱別人?”“我知道,是很開心、很溫暖的!”“我的好朋友難過的時候,我會抱一抱他!媽媽給我買好吃的,我也會抱抱她?!庇變籂幭瓤趾蠡卮稹!霸瓉肀П沁@樣的感覺呀,你們喜歡這種感覺嗎?”教師問道?!跋矚g,喜歡!”幼兒異口同聲回答?!澳阋蚕翊笮芤粯痈愕暮门笥驯б槐О?!”教師說道。
間距性提示策略是指教師借助繪本中的事件,提問幼兒相關的生活經(jīng)歷,將繪本內(nèi)容與幼兒以往的生活經(jīng)驗聯(lián)系起來,從而實現(xiàn)經(jīng)驗的遷移,進一步激發(fā)幼兒的閱讀興趣。案例中主要涉及幼兒對自己或他人情緒情感、愿望兩種心理狀態(tài)的理解與表達。在案例中,教師運用間距性提示策略,從故事情節(jié)延伸到幼兒相關的生活經(jīng)驗,喚起幼兒生活經(jīng)驗中關于抱抱的經(jīng)歷。幼兒通過大熊給受傷的大樹安慰的擁抱,即使很生氣也依然給砍傷樹木的叔叔原諒的擁抱,感受到大熊的擁抱充滿溫暖與力量。幼兒通過“我想要大熊抱抱”表達自己的愿望,通過“很開心”“很溫暖”表達自己在生活中被擁抱的情緒情感,說明幼兒能夠把握受傷的大樹被擁抱后的感受,并調(diào)動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將自己的生活經(jīng)歷與故事情境聯(lián)系起來,認識到:在生活中,開心的時候,可以通過擁抱和同伴分享自己的喜悅;當別人難過或者受傷的時候,可以給他一個溫暖的抱抱,他會覺得心里暖暖的,因為自己被擁抱的時候也是覺得心里暖暖的。
在對話式閱讀中,提示策略的應用為幼兒心理理論的發(fā)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教師在日常的教育教學中應當以更多的開放式問題代替封閉式問題,與幼兒進行更多良性互動,將對話式閱讀的提示策略應用到更多的教育活動中,促進幼兒心理理論能力提升。
對話環(huán)境是心理理論充分發(fā)展的基礎,經(jīng)常參與對話的幼兒通常心理理論任務完成得較好,特別是那些參與不同觀點交鋒對話的幼兒會表現(xiàn)得尤為出色。〔9〕因此,教師在與幼兒進行對話式閱讀時,可以經(jīng)常鼓勵幼兒表達自己對故事角色的看法,以及自己對故事情節(jié)的推理與想象,讓幼兒放松下來,愿意進行更多表達。教師可以充分運用對話式閱讀的五種提示策略,從不同的角度引發(fā)幼兒對故事人物及其心理狀態(tài)的思考與討論,引導幼兒進一步推測故事角色當下心理狀態(tài)產(chǎn)生的原因,并對故事角色后續(xù)的心理或者行為進行預測與推理。這樣做不僅可以促進教師與幼兒之間頻繁的對話交流,而且可以為幼兒創(chuàng)造寬松的對話環(huán)境。
教師可以使用更多的開放式提問代替封閉式提問,使幼兒從被動的接受者轉(zhuǎn)變?yōu)橹鲃拥墓适轮v述者。開放式問題相較于封閉式問題更能激發(fā)幼兒對故事情節(jié)的想象與思考。在對話式閱讀中,教師所使用的開放性提示、問題性提示、間距性提示策略都是開放式提問。從故事情節(jié)的開展到對故事角色所處情境的理解與思考,到對故事人物心理及行為的推理與想象,再到對生活經(jīng)驗的遷移,這些策略無一不激發(fā)幼兒的閱讀興趣與積極體驗,再輔之以完成性提示策略,有助于幼兒體會故事情境,對自己及他人的信念、意圖、愿望、情緒情感等有更深刻的認識與理解。在對話式閱讀中,教師可以巧妙設置符合幼兒認知發(fā)展規(guī)律的問題作為補充,將問題設在幼兒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內(nèi),引導幼兒回答難度適中的問題,促進幼兒心理理論能力的發(fā)展。這需要教師非常了解幼兒的發(fā)展狀況,才能精準地把握幼兒的最近發(fā)展區(qū)。
積極反饋是指幼兒在對話式閱讀過程中正確回答或者積極回答時得到的反饋。教師給予幼兒積極反饋可以豐富幼兒的成功體驗,增強幼兒的信心,而消極反饋則會打消幼兒的積極性。在對話式閱讀中,教師應鼓勵幼兒回答并及時給予積極反饋,得到積極反饋的幼兒在后續(xù)共讀中會表現(xiàn)得更加積極、大膽與投入。教師的積極反饋不僅能促進幼兒與書本互動,從而提高師幼互動的質(zhì)量,而且能通過故事角色、情節(jié)等來拓展幼兒對他人心理狀態(tài)的感知與理解。除此之外,教師也可以將一系列提示策略及對幼兒回答的積極反饋應用于日常教學活動中,引導幼兒正確認識自己內(nèi)心的想法并大膽表達自己,鼓勵幼兒之間進行更多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