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靜
《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提出,3~4歲幼兒在健康領域中生活自理能力方面的目標是“能將玩具和圖書放回原處”。小班階段是培養(yǎng)幼兒生活自理能力和良好生活習慣的關鍵時期。教師要鼓勵幼兒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指導幼兒學習和掌握生活自理的基本方法,以培養(yǎng)幼兒的責任感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幼兒的終身發(fā)展。
區(qū)域自主游戲是幼兒最喜歡的活動,也是培養(yǎng)幼兒材料整理能力的重要途徑。在區(qū)域自主游戲中,小班幼兒有大量的機會進行自主選擇和自由玩耍,在游戲過程中與材料充分互動。同時,區(qū)域自主游戲的材料豐富、操作頻繁,有及時整理游戲材料的需要。教師應該引導小班幼兒參與材料整理環(huán)節(jié),幫助幼兒改變亂扔物品的不良習慣,以增強幼兒的責任意識和自我服務意識,提高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本文分析了區(qū)域自主游戲中材料整理環(huán)節(jié)存在的問題,探討了培養(yǎng)幼兒材料整理能力的具體策略,以期提供參考。
一、區(qū)域自主游戲中材料整理環(huán)節(jié)存在的問題
(一)材料擺放方式不當,分類歸納難度較大
《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提出,要引導幼兒注意觀察生活物品的圖形特征,鼓勵他們按形狀分類整理物品。教師要支持并鼓勵幼兒進行簡單的求同和分類活動,引導他們嘗試按照規(guī)定標準進行分類。部分教師經(jīng)常以成人視角分類和擺放游戲材料,甚至規(guī)定了若干細分標準,這加大了幼兒的整理難度。例如,在建構區(qū),筆者提供了多種形狀的泡沫積木,這些泡沫積木的大小、顏色、形狀各不相同,筆者要求幼兒將大積木靠墻擺放,將小積木放在收納箱中。在一次自主游戲中,彤彤和樂樂使用泡沫積木搭建了一艘“龍舟”。在游戲結束后,彤彤把積木抱起來放在墻邊,先擺放了兩個大的拱形積木,又在拱形積木的上方擺放了一塊長方形積木,又繼續(xù)向上放半圓形積木。隨著積木越壘越高,剛放好的積木突然都掉了下來。這時,樂樂說:“沒關系,我們再重新搭一下。”說完,兩人進行了第二次嘗試,結果還是失敗了。彤彤不耐煩地說:“怎么這么難收呀!”
在上述案例中,積木的形狀是不規(guī)則的,而一些小班幼兒缺乏收納整理的經(jīng)驗。此外,花費較長時間收納整理的積木突然倒塌也會讓幼兒失去分類收納的信心。筆者認識到,自己忽視了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能力發(fā)展情況,規(guī)定的擺放方式不夠合理,無形中加大了幼兒收納的難度,阻礙了幼兒整理習慣的養(yǎng)成。
(二)材料投放數(shù)量過多,整理難度較大
小班幼兒的注意力持續(xù)時間較短,他們容易被新鮮事物和材料吸引,在游戲中會不斷拿新材料來增加游戲的趣味性和新鮮感。豐富的材料可以讓幼兒盡情地探索,但是過多過雜的材料容易讓幼兒分心,不能專一地進行活動,也會加大幼兒收納的難度。
例如,在一次“娃娃家”游戲中,筆者看到珊珊先穿上了廚師的衣服,并拿出“平底鍋”“湯鍋”“鏟子”等放在了桌子上,又去拿了“蘋果”“西紅柿”“茄子”等一大堆東西倒在了鍋里。之后,珊珊看了一眼沙發(fā)上的體溫槍說:“我要當醫(yī)生?!苯又执┥狭酸t(yī)生的衣服,拿出了看牙的工具和“聽診器”。后來,珊珊看到了一個“化妝盒”,她打開“化妝盒”,拿出里面的玩具,又開始了化妝游戲。這時,收玩具的音樂響了,珊珊看著一地的玩具說:“太多了,這怎么收啊!”
在上述案例中,幼兒在游戲過程中不斷被各種新鮮材料吸引,使用了過多的游戲材料,導致最后無法獨立完成整理工作。筆者意識到,雖然豐富的材料能夠更好地支持幼兒的游戲活動,但是在實際游戲中過多的材料會使得幼兒不愿意利用材料進行深度探究,而是更專注于材料的重復取放行為,從而加大了幼兒收納整理的難度。
(三)未掌握收納整理方法,引導方法有待優(yōu)化
部分教師和家長不重視培養(yǎng)幼兒的自主整理能力,同時其引導方式也有待優(yōu)化。部分教師在幼兒園中經(jīng)常一味說教或者跟在幼兒身后不停叮囑,這種引導方式不利于培養(yǎng)幼兒主動整理的意識,也不利于提高幼兒的收納整理能力。
由于年齡小,各方面能力有限,小班幼兒無法快速對物品進行求同歸類處理,往往只能在教師的催促下選擇隨意堆放的收納方式。部分教師在收納過程中沒有向幼兒提供正確的引導,而是使用“快點收”“不要玩啦”等催促的口令來增加幼兒收納整理的緊迫感。部分教師還會因為幼兒收納速度太慢或者無法達到自己的整理標準而拒絕幼兒的參與,獨自完成整理工作。這樣的方式剝奪了幼兒在收納整理中的學習機會,不利于提高幼兒的自我服務能力。
二、區(qū)域自主游戲中培養(yǎng)幼兒材料整理能力的策略
(一)從幼兒視角出發(fā),基于幼兒需要擺放材料
與幼兒的年齡特點、經(jīng)驗、能力相適應的材料,能調動幼兒的學習主動性,讓幼兒在沒有壓力的狀態(tài)下主動觀察、發(fā)現(xiàn)問題。教師需要根據(jù)幼兒的興趣和發(fā)展水平投放游戲材料,并根據(jù)幼兒分類歸納能力的發(fā)展狀況,選擇適宜的擺放方式,恰當控制材料投放數(shù)量,降低材料整理難度,以激發(fā)幼兒的整理興趣,增強幼兒的自我服務意識。
幼兒有表達自己觀點的權利,并且有被傾聽的需要。在擺放游戲材料時,教師應該有意識地傾聽幼兒的表達和需求,將幼兒看作一個獨立的個體。在區(qū)域自主游戲中,教師應該及時關注材料的使用情況和整理狀況,在出現(xiàn)問題后及時與幼兒溝通,了解問題出現(xiàn)的原因并及時糾正。
例如,在開學初,筆者所在班級的幼兒喜歡在建構區(qū)用木質積木進行搭建游戲,但是過了一段時間,筆者發(fā)現(xiàn)很少有幼兒繼續(xù)選擇這類材料。筆者在與幼兒溝通后了解到,由于在整理木質積木時需要將其擺在柜子中并碼放整齊,幼兒覺得太復雜,不愿意再使用該材料。針對這種情況,筆者及時調整了木質積木的擺放方式,將木質積木從柜子的格子中拿出來,全部放到了大的收納箱中。在接下來的自主游戲中,筆者告知了幼兒這一變化,并要求幼兒只需要按照積木形狀放入相應的收納箱即可。之后,幼兒在收納時自發(fā)地將三角形積木放入一個收納箱,將長方形積木放入另一個收納箱??梢?,教師只有在游戲中真正做到從幼兒視角出發(fā),相信幼兒的能力,及時優(yōu)化材料擺放方式,才能夠幫助幼兒更快理解分類的概念,使其在操作中提高收納整理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
(二)共同探討收納的意義,增強幼兒的整理意識
每名幼兒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教師要傾聽幼兒,尊重幼兒的想法,讓幼兒理解整理收納的意義,從內心接受整理收納這項活動,真正幫助幼兒培養(yǎng)整理的自覺性。
例如,在一次區(qū)域自主游戲結束后的歸納環(huán)節(jié),筆者詢問幼兒:“我們?yōu)槭裁匆硗婢??”幼兒七嘴八舌地說道:“可以讓我們的教室變干凈?!薄斑@樣小朋友們下次玩的時候就能很快找到玩具了。”“地上的玩具可能會把小朋友絆倒,很危險。”筆者又問:“那怎么才能整理得更好呢?”幼兒也提出了他們的想法:“可以在玩游戲的過程中把自己不玩的玩具及時放到柜子里?!薄拔沂胀婢叩臅r候還發(fā)現(xiàn)了用玩具車收納玩具可以更快呢?!薄翱梢砸黄鸷献鳎粋€人收這邊,一個人收那邊?!痹谟懻摻Y束后,筆者和幼兒一起制定了收納玩具的規(guī)則,并鼓勵幼兒在后續(xù)的游戲過程中繼續(xù)分享自己的收納小妙招。
在討論中,幼兒意識到了收納整理的目的是更好地開展游戲,也分享了自己從整理這一行為中獲得的快樂和成就感,學習了更多的整理方法。筆者認為,只有讓幼兒從心底認同收納整理游戲材料這一行為,幼兒才會愿意去完成這件事,養(yǎng)成收納整理的習慣。小班幼兒對意義的理解是從具體事實出發(fā)的,在不斷的討論和實踐中,教師通過引導幼兒思考如何收納整理得更快,探究整理方法,讓幼兒不斷積累經(jīng)驗,使其對材料整理意義的理解更深入,從而使幼兒自發(fā)完成收納整理這項活動,提高幼兒的材料整理能力、生活自理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
(三)增強整理環(huán)節(jié)的趣味性,激發(fā)幼兒的整理興趣
教師需要在整理環(huán)節(jié)中創(chuàng)設趣味性情境,給幼兒提供充足的練習機會,幫助幼兒掌握整理方法和技巧。如組織幼兒進行“拯救小兔”游戲(將所有游戲材料放到指定位置上才能拯救小兔子)、“送玩具回家”游戲、收玩具大賽等,讓整理行為變成游戲的一部分,激發(fā)幼兒收納整理的興趣。
例如,在一次自主游戲中,收玩具時間到了,提示音樂已經(jīng)播放了兩次,可是還有幼兒在玩游戲,很多游戲材料散落在地上。見此情形,筆者說:“我們來玩收蘑菇游戲吧?!庇變阂宦犚嬗螒?,馬上抬起頭看著筆者。筆者說:“要下雨啦,你們的‘蘑菇在地上會被淋濕的,現(xiàn)在每人選一種‘蘑菇收起來,看看誰先收完,我要去收這塊‘蘑菇啦。”說完,筆者拿起一個收納筐,把地上的拼插積木快速地往筐里放。幼兒看到后也馬上說:“我收這邊的?!薄拔沂漳沁叺??!辈灰粫?,玩具全都被收完了,筆者對幼兒說:“你們太厲害了,雨還沒下,你們就把‘蘑菇收完啦,快來跟我分享一下你是怎么做到的?!?/p>
在上述案例中,筆者創(chuàng)設了“收蘑菇”游戲情境,將收玩具這一枯燥行為轉變?yōu)椤笆漳⒐奖荣悺?,增強了整理的趣味性,吸引了幼兒的注意。同時,筆者以同伴的身份加入游戲,引導幼兒通過分工合作來完成整理工作,這使幼兒在收納時的目的性增強,其收納效率也進一步提高。在回顧環(huán)節(jié),筆者通過引導幼兒分享收“蘑菇”的技巧,幫助幼兒總結整理歸納材料的經(jīng)驗,讓幼兒互相學習,從而讓幼兒意識到歸納整理游戲材料是一件有意義的事情,進而培養(yǎng)幼兒良好的收納習慣。
結語
培養(yǎng)小班幼兒的材料整理能力是幼兒教育的一個重要目標。在日常生活和游戲過程中,教師需要根據(jù)幼兒的實際情況和發(fā)展特點,不斷調整材料擺放方式,采用合理的引導策略,給予幼兒充分的學習機會,幫助幼兒養(yǎng)成良好的收納整理習慣,提高其收納整理能力。
(作者單位:西藏民族大學附屬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