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云清 柏建山 趙明
(沈陽大學體育學院 遼寧沈陽 110044)
信息技術的迅猛發(fā)展,以及5G 手機和平板的普及,為高校體育教學“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改革提供了可能。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目標是幫助學生在體育鍛煉中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1]?;谠诰€開放背景,大學體育教學模式改革實踐是指在當前社會化的“互聯(lián)網(wǎng)+”中,高校實現(xiàn)體育教育與互聯(lián)網(wǎng)、大數(shù)據(jù)和物聯(lián)網(wǎng)等新技術全過程融合,促進體育教育現(xiàn)代化的標準形式[2]。
大學體育“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構成要素主要包括教師和學生、數(shù)據(jù)庫、教學資源、混合式學習模式及終結性結合過程性的評價模式,任課教師作為教育主導者,是整個體育教育活動的組織者,為完成培養(yǎng)學生成為全面發(fā)展的人的目標,實施體育教育活動[2]。教師通過積累體育教育的教學資源和基礎知識,制作和篩選線上和線下的資源庫,在超星學習平臺上,以教學實踐、探索交流、評價反饋、解決問題等形式進行混合式教學。學生是整個教學活動的中心,教育教學模式應從學生出發(fā),有針對性地進行體育活動。學生通過手機、平板和計算機等對教師安排的教育內容進行學習,鞏固知識與基本技術、參與討論評價、豐富構建資源,其行為通過手機、平板和計算機等進行信息輸入,在學習通平臺形成可視的、量化的體育活動學習狀況報告,為教師的教育教學決策提供參考。
該研究基于在線開放背景,旨在通過體育課,激發(fā)大學生的體育興趣,幫助大學生學習體育運動技能和培養(yǎng)終身體育鍛煉習慣。學生不僅要學會運動技能、健身方法,而且要知曉體育項目發(fā)展過程及規(guī)則,懂得欣賞體育競賽的文化魅力[3],因此而進行的大學體育教學模式改革實踐,能為新時代大學體育改革提供參考。
該文通過中國知網(wǎng)、萬方等論文數(shù)據(jù)庫,收集了高校體育教學模式改革和與“互聯(lián)網(wǎng)+”相關的研究成果,還參閱了體育學的相關書籍,為該研究提供了理論依據(jù)。
該文運用問卷調查法,在第一輪教學實驗和第二輪教學實驗的開始和結束部分,對大學體育教學模式涉及的問題及滿意度進行了問卷調查。第一輪教學實驗對象為大一年級學生,發(fā)放問卷484 份,回收率為100%,有效問卷446 份,有效率為92.15%;第二輪教學實驗對象為大一年級學生和大二年級學生,發(fā)放問卷768 份,回收率為100%,有效問卷724 份,有效率為94.27%。
2.3.1 實驗分組
第一輪教學實驗隨機選取沈陽大學一年級女生班8 個,男生班8 個,分成8 個實驗班和8 個對照班,按照沈陽大學公共體育課教學大綱,所有班級均進行15周體育課教學,實驗班進行“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對照班進行線下教學。
第二輪教學實驗隨機選取沈陽大學一年級女生班8 個,男生班8 個;二年級女生班8 個,男生班8 個。將一年級、二年級學生各分成8 個實驗班和8 個對照班,按照沈陽大學公共體育課教學大綱進行16 周的體育課教學,實驗班進行“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對照班進行線下教學。
2.3.2 實驗技術圖
如圖1 所示,教師課前精心設計課程,上傳課件、視頻等學習資料,發(fā)放學習任務給學生,學生學習課程,在互動平臺提問。線下上課對重點、難點動作進行講解示范,進行專項身體素質訓練,并針對學生的提問解惑答疑,課余拍攝小視頻,在互動平臺展示,豐富學生的業(yè)余生活。
所得數(shù)據(jù)在計算機上運用社會科學統(tǒng)計軟件SPSS 26.0進行統(tǒng)計分析。
大學體育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改革實踐,利用沈陽大學超星學習平臺。課前教師根據(jù)教學大綱和教學日歷制作所要教授的運動項目技術動作視頻,上傳學習資料,建立數(shù)據(jù)庫。教師是教育的主體,是整個體育教育活動的組織者,對體育教育的教學資源以及基礎知識進行把關,按照章節(jié)發(fā)布學習通知和學習任務及要求,學生通過智能終端完成教師安排的學習內容,可以通過微信群、QQ群提問,教師解惑答疑,線下上課對重點、難點動作技術進行講解示范,糾正錯誤動作,進行專項身體素質訓練,加強鞏固知識與基本技術。通過超星學習平臺,可以實時查看學生的學習情況,在分析端形成可視的、量化的學習狀況報告,一對一地和學生溝通,督促學生完成學習任務。例如,在24 式簡化太極拳教學過程中,教師按照教學日歷錄制好每次課的技術動作視頻,利用多媒體技術慢速地展示動作,重點、難點動作單獨錄制講解示范視頻,配上舒緩優(yōu)美的音樂,讓學生進入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氛圍中來學習和練習太極拳動作技術。特殊時期,學生無法在學校操場上課時,教師更要利用好直觀演示技術,盡可能地把課堂搬到戶外,在真實情境中學習動作技能,讓課堂變得更為豐富多彩,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技術動作方法,掌握體育運動技術,提高體育運動能力。
“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通過增強QQ 群、微信群和騰訊會議的有效互動來提高教學效果。首先,教師根據(jù)每課堂教學內容的需要,進行提問并給出思考題,利用微信群、QQ 群回答學生的問題,利用騰訊會議集中對學生的問題進行解惑答疑,通過教師的講解和引導,使學生了解運動技術中蘊含的文化傳統(tǒng)和思政元素,激發(fā)學生對運動項目的熱愛,讓學生的身心和教學內容的習練產(chǎn)生共鳴,實現(xiàn)“互聯(lián)網(wǎng)+”模式下教師與學生的有效互動[4]。例如,在24式簡化太極拳的學習過程中,教師在每個章節(jié)出思考題,如“太極圖的寓意”“練習太極拳時的呼吸方法”等,引導學生學習中國傳統(tǒng)文化,了解太極拳中蘊含的哲學思想和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挖掘體育課程思政元素。其次,強化“互聯(lián)網(wǎng)+”模式下學生之間的互動,學生可以按班級、寢室自愿組成學習小組,加強學習。教師建立多個小群,根據(jù)不同小組的特點單獨進行指導,適時用微信群、騰訊會議進行討論,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體育運動技能和理論知識。
基于在線開放背景的大學體育教學模式改革實踐,注重建設“線上+線下”的混合式課堂。課前教師上傳教學視頻到超星學習平臺資料庫,要求學生課前觀看教學視頻,學習技術動作,教師在微信群解惑答疑。以手機、平板為代表的移動終端設備的普及和無線網(wǎng)絡的全面覆蓋,讓學生在任何時間、地點都能學習。這種學習方式成為大學生快速獲取知識、更新知識的主流選擇。“線上+線下”混合式體育教學模式,強調課前觀看教學視頻、課中實踐糾錯、課后提煉總結,將知識的傳授放在課前,將知識的內化留在課上,這種學習方式有利于啟發(fā)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在進行課堂活動時,體育教師應根據(jù)學生在課堂技術展示中存在的問題有針對性地進行糾正與指導,對技術學習中的重點、難點適當?shù)剡M行梳理和強化,實現(xiàn)線上學習與體育課堂學習的完美結合。如將體育基礎知識、項目的競賽規(guī)則和起源歷史等內容做成課件或者微課,發(fā)到學習通平臺,學生可以利用業(yè)余時間,根據(jù)自己的興趣選學專項身體素質訓練內容或需要技術指導和監(jiān)督完成的內容,實現(xiàn)線上課堂與線下課堂、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
當今社會競爭壓力巨大,很多走向社會的大學畢業(yè)生能通過各種筆試,卻很難通過面試,他們長期“社交恐懼”,不愿與同學交往,不能正確表達和展示自己的才能。而體育獨特的功能和作用,不僅可以強身健體,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競爭、團結、協(xié)作的社會意識,在體育學習和練習中,提升自身綜合素質。首先,要求學生在超星學習平臺和微信群里發(fā)自己的練習小視頻,給學生展示自我的機會,在學生展示過程中,發(fā)現(xiàn)不足,改進動作技術。其次,鼓勵學生按班級、寢室等自愿組成練習小組,互相幫助,互相切磋技術,共同提高??蓪⒕毩晝热葑龀啥兑?、快手作品,發(fā)到微信群里,互相欣賞,給學生提供展示運動技能的平臺,提高學生課后練習的興趣。獎勵自愿當小老師和領練的同學,讓學生敢于表現(xiàn)自己,增強自信心,在同學們面前展示,激發(fā)學生課后練習的興趣,活躍課堂氣氛。
在2020 年到2022 年的個別學期,突發(fā)的疫情,使學生無法回到學校的操場,而大學體育混合式教學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圓滿地完成了教學任務。學校體育教育不只具有對學生身體進行教育的功能,還具有情感開發(fā)功能和教育功能,是配合思想教育、加速人成為社會需要的人的轉變過程[3]。課程章節(jié)學習的完成量、簽到次數(shù)及完成作業(yè)量,以及參與課堂討論的積極性等,統(tǒng)計為過程性評價成績。過程性評價和教學相互交叉和融合,反映學生學習中的情況,肯定學生的優(yōu)點,督導學生的學習,發(fā)現(xiàn)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及時糾正和引導,是與教學同時進行的共時性評價。學生十分關注自己的成績和同學的成績,期末成績終結性打分時,教師要制定好評價標準,并適時做出評價,對學生的后續(xù)學習和練習起著指導性的作用。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其比例要合理,在不能返校的時候,適當加大過程性評價比例,督促學生加強學習和鍛煉。在開放背景下,構建一種教師和學生都可以進行的過程性評價體系,能夠克服傳統(tǒng)評價體系的弊端,逐步將單一的終結性評價,向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向發(fā)展,構建大學體育教學模式改革的新思路。
在第一輪和第二輪教學實驗后,對學生對體育課的滿意度進行了問卷調查,實驗班的非常滿意率和滿意率高于對照班(見表1和表2)。
表1 第一輪教學實驗對體育課滿意度的統(tǒng)計
表2 第二輪教學實驗對體育課滿意度的統(tǒng)計
傳統(tǒng)模式的最大弊端即強調學習內容、步調的一致性,在整齊劃一的要求下,身體素質好、學習能力強的學生因沒有更高的學習目標而失去興趣,身體素質差、學習能力弱的學生因達不成目標而失去積極性,這既造成了與學生追求個性化學習需求之間的矛盾,也造成了學生不接受體育課的事實?!熬€上+線下”混合式學習打破了體育課固有時空的限制,利用在線學習實現(xiàn)了實體線下與虛擬線上的融合[5],由此,體育學習由特定事件成為隨時隨地都可發(fā)生的事件,相應的學習內容也由傳授固定知識變?yōu)樘峁W習資料,讓學生根據(jù)自身能力自主選擇。這種“線上+線下”混合式學習,具備傳統(tǒng)模式無法實現(xiàn)的學習內容豐富性、學習方式靈活性,由此“線上+線下”混合式學習在延展傳統(tǒng)體育課堂的同時,也改變了大學生對體育課的認知,特別是后疫情時代,更多的大學生了解到體育鍛煉能夠提升身體素質[6],并意識到體育鍛煉的重要性,而對體育課認知的改變,對于端正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激發(fā)學習熱情是十分有益的。
大學體育混合式教學模式,以學生學習為中心,這種教學理念、教學方式契合了當代學習者的特征,順應了時代發(fā)展的需要,高校體育教學模式改革勢在必行。
大學體育混合式教學模式,有明確的在線學習要求,包括上傳學習資料的同時,附有學習任務目標及達成目標的具體要求,并且設定檢驗的時間和方式,在任務驅動下,學生都能參與到在線學習中。
大學體育混合式教學模式,實現(xiàn)了學生正式學習與非正式學習的無縫連接,提高了其鍛煉的積極性、動作技能水平及對體育課的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