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勇燕 黃彩花 方杜鵑 周小琴 賴辛鳳
(江西省尋烏縣人民醫(yī)院 尋烏 342200)
玫瑰糠疹為臨床常見炎癥性皮膚病,主要發(fā)生于四肢近端及軀干部位,表現為數目不定的玫瑰色、表面覆蓋有糠狀鱗屑病灶,存在明顯瘙癢、疼痛感,多見于青中年人群。該病一般在發(fā)病后6~8 周自愈,但也存在經久不愈的情況,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需盡早治療,以清除病灶、避免皮膚色素沉著。窄譜中波紫外線光療為該病的主要治療方案,具有抑制淋巴細胞增殖、皮膚炎性及變態(tài)反應的效果,但單一治療效果相對有限[1~2]。多磺酸粘多糖主要活性成分為低分子肝素,具有抑制膠原纖維細胞增生、抗炎、促進透明質酸合成、保濕等作用,多用于干燥性、瘢痕增生性、變態(tài)反應性皮膚疾病的治療[3]。本研究選取96 例玫瑰糠疹患者為研究對象,探究窄譜中波紫外線聯合多磺酸粘多糖對玫瑰糠疹的治療效果?,F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尋烏縣人民醫(yī)院2020 年10月至2021 年4 月收治的96 例玫瑰糠疹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A 組和B 組,各48 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本研究通過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編號:191022)。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
1.2 入組標準 (1)納入標準:符合《皮膚性病學》[4]中玫瑰糠疹診斷標準;年齡≥18 歲;初次發(fā)??;入組前2 周未接受過相關治療;對本研究知情同意。(2)排除標準:合并心、肝、腎等臟器功能衰竭;有精神性疾??;伴代謝性疾病;有自身免疫疾病;妊娠期或哺乳期;有光敏史、皮膚癌變等治療禁忌證;合并二期梅毒、副銀屑病、泛發(fā)性體癬等皮膚疾?。谎芯科陂g失訪。
1.3 治療方法 A 組采用窄譜中波紫外線光療。采用?,敻逽S-09 型光療儀,治療頻率設置:峰值311 nm,波長310~315 nm,照射距離為20 cm 左右;初始照射劑量為0.3 J/cm2,結合患者治療期間癥狀改善情況逐漸增加照射劑量(每次增加0.1 J/cm2),每2 天治療1 次。治療期間觀察患者皮膚癥狀,若出現疼痛、明顯紅斑損傷,則減少照射劑量或延長劑量調整時間,連續(xù)照射10 次。B 組采用窄譜中波紫外線光療聯合多磺酸粘多糖乳膏治療。窄譜中波紫外線光療方法與A 組相同,在此基礎上應用多磺酸粘多糖乳膏(注冊證號H20160601)治療,用棉簽蘸取膏體后,均勻涂抹在病灶處輕輕按摩,1~2 次/d;結合患者病灶癥狀控制情況適當增加劑量,對于病灶表面鱗屑癥狀較嚴重者,則適當增加按摩力度促進藥物吸收;涂抹完藥膏后,在病灶表面覆蓋紗布,持續(xù)治療20 d。兩組均保持門診隨訪20 d。
1.4 觀察指標 (1)治療效果。以玫瑰糠疹嚴重程度(PRSS)量表[5]進行療效評價,包括皮疹數量、紅斑、浸潤、鱗屑、瘙癢等評分,每項評分0~3 分,總分0~15 分;治療前后均對患者進行PRSS 評分。治療后評分較治療前下降>75%為顯效;治療后評分較治療前下降50%~75%為有效;治療后評分較治療前下降<50%為無效??傆行?(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2)不同時間癥狀程度。以PRSS 量表評分表示其癥狀程度,觀察兩組治療前,治療10 d、20 d 癥狀改善情況。(3)癥狀消失時間。對兩組患者均保持隨訪,統計兩組紅斑、疼痛、瘙癢、鱗屑、浸潤癥狀消失時間。(4)不良反應發(fā)生率。觀察兩組接觸性皮炎、皮膚干燥、色素沉淀發(fā)生情況。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4.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以%表示,采用χ2檢驗;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B 組治療有效率為97.92%,高于A 組的83.33%(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例(%)]
2.2 兩組癥狀消失時間比較 B 組紅斑、瘙癢、疼痛、鱗屑消失時間均短于A 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癥狀消失時間比較(d,)
表3 兩組癥狀消失時間比較(d,)
?
2.3 兩組不同時間癥狀改善情況比較 治療前,兩組PRSS 量表中皮疹數量、紅斑、浸潤、鱗屑、瘙癢評分及總分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10 d、治療20 d 時,B 組PRSS 量表中皮疹數量、紅斑、浸潤、鱗屑、瘙癢評分及總分均低于A 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不同時間癥狀改善情況比較(分,)
表4 兩組不同時間癥狀改善情況比較(分,)
?
2.4 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 B 組出現接觸性皮炎、皮膚干燥、色素沉淀等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8.33%,與A 組的16.67%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例(%)]
玫瑰糠疹發(fā)病原因尚不清晰,一般認為可能與病毒、細菌、真菌等感染或過敏反應等有關,初始主要表現為1~3 個玫瑰色淡紅斑,隨病癥的進展會出現紅斑,軀體上對稱性分布發(fā)病,受局部皮膚炎癥反應影響,會出現局部紅斑、浸潤、鱗屑、瘙癢等癥狀,部分患者皮損部位融合后,瘙癢感強烈,嚴重影響其生存質量。同時隨著病程進展,若未能有效干預,可能會引發(fā)局部色素沉淀,影響患者外表形象。因此需積極治療,以控制病灶進展、縮短康復時間。
窄譜中波紫外線為目前治療皮膚疾病的重要方案,可通過照射治療改善皮膚免疫作用,抑制局部皮膚炎癥進展,改善相應癥狀。通過窄譜中波紫外線治療,產生化學反應、生物學反應,可誘導淋巴細胞凋亡、減少照射部位淋巴細胞數量和表皮細胞中朗格漢斯細胞數量,以抑制局部皮膚免疫應答,降低局部炎癥反應程度[6];同時,通過光照治療可降低皮膚感覺神經興奮性,降低局部疼痛、瘙癢感受;并可抑制皮膚膠原合成,降解基質金屬蛋白酶,抑制異常角蛋白表達,改善皮膚鱗屑癥狀[7~8]。因此在對玫瑰糠疹治療中,應用窄譜中波紫外線可獲得良好治療效果。但窄譜中波紫外線治療中,會刺激角質形成,促進細胞釋放黑素細胞生長因子,形成病灶色素沉淀,且在局部皮膚照射治療中,可能會引發(fā)局部皮膚干燥性損傷;同時不同患者對此種治療方案存在耐受差異性,可能會影響治療效果,因此單一治療效果相對有限。
多磺酸粘多糖的主要治療作用機制為抑制血液凝固、促進纖維蛋白溶解,以對抗局部血栓形成,進而可改善局部血流灌注,加速血腫吸收,促進炎癥反應清除;同時其在治療中可抑制前列腺素合成、激活補體系統,因此具有抗炎作用,可促進局部炎癥反應清除[9]。多磺酸粘多糖也具有恢復細胞間物質、促進間葉細胞合成的作用,因此可保持局部水分,在避免病灶干燥的同時促進局部結締組織增生,起到病灶修復作用[10]。在對皮膚各種原因損傷引發(fā)的色素沉淀、組織增生等的治療中,利用多磺酸粘多糖治療可保證細胞水分充足,避免細胞缺水引發(fā)的細胞功能喪失、新陳代謝減緩情況,加速皮膚色素代謝,抑制局部色素沉淀,維持細胞活性,避免細胞壞死、局部致炎因子水平升高出現炎性浸潤、細胞增生等情況,因此可考慮將其用在玫瑰糠疹窄譜中波紫外線治療后的皮膚修復中,在保證窄譜中波紫外線治療安全性的同時,可加強皮膚屏障作用,減輕外界環(huán)境、溫度刺激等引發(fā)的皮損癥狀,緩解皮膚敏感性,提升治療效果[11]。
本研究結果顯示,B 組治療有效率為97.92%,較A 組的83.33%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在對玫瑰糠疹患者的治療中,應用窄譜中波紫外線聯合多磺酸粘多糖乳膏治療,可提升治療效果。考慮原因為,對患者單純實施窄譜中波紫外線治療,可改善局部系統免疫、抑制局部炎癥反應、緩解局部瘙癢及疼痛癥狀,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但應用窄譜中波紫外線治療,需通過多次治療以滿足治療需求,單次治療后可能會出現角質層增厚、色素沉淀等情況,且在兩次治療時間間隔期,患者皮膚仍會受到環(huán)境刺激,如空氣干燥、紫外線等,出現皮膚敏感性增強情況,影響病情控制效果[12]。在此基礎上應用多磺酸黏多糖治療,可通過抑制血栓形成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環(huán),避免局部缺血、缺氧狀態(tài)下出現氧化應激反應、缺氧增生情況,提升局部炎癥反應抑制效果,降低皮膚黏膜及病灶敏感性,緩解瘙癢、疼痛、紅腫癥狀,而其局部保濕能力增強,可增強皮膚屏障作用,減少外界刺激引發(fā)的鱗屑、瘙癢癥狀。多磺酸粘多糖治療可維持細胞內水分,保證細胞正常生理功能和局部新陳代謝,避免壞死細胞堆積,促進局部軟組織新生,進一步減輕組織炎性損傷,改善局部皮膚狀態(tài),因此可提升治療效果[13]。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10 d、治療20 d 時,B 組PRSS 量表中皮疹數量、紅斑、浸潤、鱗屑、瘙癢評分及總分較A 組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B 組紅斑、瘙癢、疼痛、鱗屑消失時間均較A 組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在對玫瑰糠疹患者治療中,聯合應用上述兩種治療方案,可提升癥狀控制效果、縮短病程??紤]原因為,在對玫瑰糠疹患者單純應用窄譜中波紫外線光療中,雖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相關臨床癥狀,但受炎癥反應的影響,會出現血管、細胞膜通透性改變,在炎癥反應刺激下會激活局部凝血系統,誘發(fā)局部微血栓形成,影響局部致炎因子水平及凋亡細胞清除效果;聯合應用多磺酸粘多糖乳膏治療后,其具抗血栓形成、改善局部血流動力學等特點,可加速局部炎癥反應清除,同時該藥可抑制局部致炎因子的形成,因此可進一步控制患者局部炎癥反應引發(fā)的相應臨床癥狀,達到促進臨床癥狀消失、縮短病程的效果[14]。
本研究結果顯示,B 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8.33%,與A 組的16.67%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在對玫瑰糠疹患者的治療中,聯合應用上述兩種治療方案治療安全性良好??紤]原因為,應用窄譜中波紫外線光療在一定程度上會增加患者皮膚黏膜刺激,誘發(fā)色素沉淀、局部干燥等;應用多磺酸粘多糖治療后,局部保濕作用增強,且聯合應用后可縮短患者癥狀康復時間,減少局部色素沉淀[15~16];正常情況下兩種方案聯合應用后可減少治療不良反應,但本研究結果中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相近,可能與病例數量少、對窄譜中波紫外線治療中安全管理能力不足等因素有關。
綜上所述,對玫瑰糠疹患者應用窄譜中波紫外線光療聯合多磺酸粘多糖治療,可提升治療效果、縮短病程,且安全性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