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 青 李 佳
①南陽醫(yī)學高等??茖W校第一附屬醫(yī)院普外科 473000 E-mail:qinqinww22@163.com ②鄭州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普外科
甲狀腺癌是一種臨床上常見的內(nèi)分泌惡性腫瘤,占全身惡性腫瘤的1%,主要有乳頭狀癌、濾泡狀癌、髓樣癌、未分化癌這4種病理類型,其中乳頭狀癌的惡性程度低、預后好[1-2]。2015年數(shù)據(jù)顯示,我國甲狀腺癌每年新發(fā)9萬例,2003年至2011年期間,發(fā)病率的增長率達20.1%,是我國發(fā)病率增長速度最快的一種惡性腫瘤[3]。目前,手術是迄今為止國內(nèi)外公認的治療甲狀腺癌有效方法之一,其可防止癌細胞種植或轉移至淋巴系統(tǒng),提高患者生存率[4-5]。由于甲狀腺癌手術是一種侵入性操作,其入刀區(qū)域涉及到機體暴露部位,術后的諸多并發(fā)癥,如發(fā)聲嘶啞、切口疤痕、甲狀腺及旁腺功能障礙、疼痛等均會影響患者的正常生活,進而產(chǎn)生焦慮抑郁情緒;此外,甲狀腺癌患者術后需長期服用甲狀腺素,在這種情況下患者也極易催生出不同類型且程度不一的不良心理和行為;焦慮是一種難以控制的負性情緒,長時間處于焦慮狀態(tài)可引起精神病性、精神疲乏及加重機體功能負擔,甲狀腺癌患者術后負性情緒會使得下丘腦-垂體-腎上腺皮質軸興奮性增強,腎上腺素、去甲腎上腺去等應激激素的分泌也與之增加,這不僅會影響患者術后心情和健康行為,還可影響其生存質量,甚至會誘發(fā)疾病復發(fā)[6-8]。因此,如何采取科學、合理而有效的干預以減輕患者負性情緒,促進患者健康行為十分關鍵。常規(guī)干預一般只是為患者或其家屬講解甲狀腺癌相關知識和手術注意事項,盡管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幫助患者或其家屬了解甲狀腺癌疾病和治療方法,但這種干預主要是單純的灌輸式教育,很多患者在實際中并不重視,因此尋求一種新的干預方法以改善甲狀腺癌患者術后負性情緒和健康行為至關重要。
計劃行為理論是由美國心理學家Ajzen提出,其在干預期間強調并假設了所有人類的行為是具有較強的理性,并在各個行為發(fā)生之前需完成對信息的加工、分析及合理的思考,將其形成理由后來決定動機,以此形成行為意向,而意向又受態(tài)度、規(guī)范和知覺的影響[9-10]。邱小燕等[11]研究顯示,計劃行為理論的整合模式可改善妊娠期高血壓疾病患者的生理心理反應、應對方式及妊娠結局,并提高自我效能。朱英杰等[12]研究顯示,計劃行為理論的干預聯(lián)合艾灸可提高神經(jīng)根型頸椎病患者的干預效果,改善患者疼痛程度和健康行為。從以上可以看出,計劃行為理論模式干預在多種類型疾病的患者中均取得了令人滿意的結果,但其干預效果還未在甲狀腺癌手術患者中得到證實,因此本文開展此項研究,旨在探究計劃行為理論模式干預對甲狀腺癌患者的影響。
選取2020年9月-2021年9月某院收治的行手術治療的甲狀腺癌患者。納入標準:①甲狀腺癌的診斷符合《甲狀腺結節(jié)和分化型甲狀腺癌診治指南》[13]中的標準;②接受甲狀腺癌根治術;③年齡18~75歲;④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合并其它惡性腫瘤;②合并器質性疾病;③合并精神類疾病;④存在語言、認知障礙者。據(jù)以上標準,本研究共納入106例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53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無差異,見表1。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1.2.1 對照組 給予對照組常規(guī)干預:術前給予患者健康教育,采用溫和、親切的語言詳細告知甲狀腺癌相關知識及手術治療的優(yōu)勢、注意事項等內(nèi)容,并列舉既往手術治療成功的案例;由責任護士帶領患者熟悉手術室環(huán)境,講解全麻術前注意事項。術中注意患者的保暖,術后觀察患者生命體征,嚴密監(jiān)控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對于疼痛感較強的患者給予非甾體消炎鎮(zhèn)痛藥,患者出院前指導其鍛煉肩部功能、用藥等。
1.2.2 觀察組 在常規(guī)干預的基礎上給予觀察組計劃行為理論模式干預:(1)組建計劃行為理論模式干預小組,1名甲狀腺手術醫(yī)生,1名護士長,5名責任護士,通過查閱文獻、教材與患者進行質性談話,了解甲狀腺癌手術患者健康行為因素和干預需求,制定計劃行為理論模式干預。(2)干預內(nèi)容:①確定積極行為態(tài)度(術后住院期間):此階段干預目的是促使患者對甲狀腺癌及治療形成正確認知,a.知識宣教方式:健康講座、管理平臺推送、面對面宣教、發(fā)放宣傳手冊等;b.針對性的健康宣教:主要內(nèi)容包括甲狀腺癌發(fā)病原因、臨床表現(xiàn)、治療方案及預后、健康行為對患者術后恢復的重要性等,幫助患者及家屬對甲狀腺癌有進一步的認知,意識到無效健康行為對甲狀腺癌術后的危害,增強其對健康行為的認識和態(tài)度;c.面對面訪談:由責任護士與患者及家屬進行一對一的面談,鼓勵患者及家屬訴說對出院后生活及健康行為的認識和存在的顧慮,責任護士提取并記錄重要信息,然后根據(jù)訪談結果,由責任護士給予針對性的心理疏導和健康行為指導,可用甲狀腺癌術后恢復好的成功案例和成功經(jīng)驗進行分享,幫助其消除焦慮、恐懼心理,促進其樹立積極的健康行為態(tài)度。②引導主觀規(guī)范(出院后1周):此階段干預是為糾正患者對疾病的不正確認知,a.主觀規(guī)范參考群體:將配偶、子女或父母等照顧者作為主觀規(guī)范參考群體,對其疾病管理提出期望,并督促健康行為的建立;b.示范性規(guī)范:搭建護患溝通平臺,推送甲狀腺癌知識或健康講座后發(fā)送問卷星,鼓勵患者及家屬進行疾病知識測評,問卷的項目根據(jù)宣教內(nèi)容定;c.引導規(guī)范信念:采用開放性問題,如“您認為哪些行為會促進或阻礙疾病防治”,鼓勵患者指出影響自己術后恢復的因素或影響健康行為改變的重要群體/他人;d.根據(jù)患者實際情況,制定干預方案。③增強知覺行為控制(出院后2~3周):此階段干預是為提高患者治療的積極性和信心,強化患者處理問題的能力,a.增強知覺控制:為患者制定健康管理方案,主要包括用藥、飲食、運動、健康行為管理等,囑托患者將每日用藥、飲食、運動等情況進行記錄,并上傳至護患溝通平臺;b.增強控制信念:通過護患溝通平臺監(jiān)測患者的健康狀況,對存在有問題的患者進行電話隨訪和指導,此外對于方案實施不理想的患者每周進行隨訪,分析影響干預方案的因素,從而幫助患者解決疾病管理中遇到的困惑,幫助患者修改干預方案,提高方案的可實施性;c.促進行為意向向行為轉變:鼓勵患者參與健康宣教,與他人分享和交流疾病管理經(jīng)驗,從而以促進行為意向向行為轉變。
1.3.1 負性情緒 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和抑郁自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評估負性情緒。兩個表均由20個條目組成,各條目為1~4分,分數(shù)越高,負性情緒越重[14-15]。
1.3.2 應對方式 采用簡易應對方式問卷(Simplified Cping Style Questinnaire,SCSQ)評估應對方式。量表包括積極應對和消極應對,條目數(shù)分別為12和8,各條目采用0~4級評分法,分數(shù)越高,應對行為更積極[16]。
1.3.3 癌因性疲乏 采用薛秀娟[17]翻譯的中文版Piper疲乏修訂自評量表(the Revised Piper Fatigue Scale,RPFS)評估癌因性疲乏。量表包括行為及嚴重程度、情感、感覺、認知及情緒方面4個維度,各維度評分范圍為0~10分,0分表示沒有,10分表示極度,分數(shù)越高,癌因性疲乏越嚴重。
1.3.4 健康行為 采用健康促進生活方式量表(Health Promoting Lifestyle Profile-Ⅱ,HPLP-Ⅱ)評估健康行為。量表包括自我實現(xiàn)、健康責任、營養(yǎng)、運動、壓力應對及人際關系6個維度,各維度條目數(shù)分別為13、10、6、5、7、7,各條目采用1~4級評分法,分數(shù)越高,健康行為越好[18]。
1.3.5 生活質量 采用癌癥患者生活質量測定量表(The European Organization for Research and Treatment of Cancer 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EORTC QLQ-C30)評估生活質量。量表包括軀體功能、角色功能、認知功能、情緒功能、社會功能5個維度,標準分為100分,分數(shù)越高,生活質量越好[19]。
兩組干預后SAS評分和SDS評分均明顯降低,其中相較于對照組,觀察組SAS評分和SDS評分均明顯較低,見表2。
表2 兩組負性情緒比較
兩組干預后積極應對評分明顯升高,消極應對評分明顯降低,其中相較于對照組,觀察組積極應對評分明顯較高,消極應對評分明顯較低,見表3。
表3 兩組應對方式比較
兩組干預后RPFS各維度評分均明顯降低,其中相較于對照組,觀察組RPFS各維度評分均明顯較低,見表4。
表4 兩組癌因性疲乏比較
兩組干預后HPLP-Ⅱ各維度評分均明顯升高,其中相較于對照組,觀察組HPLP-Ⅱ各維度評分均明顯較高,見表5。
表5 兩組健康行為比較
兩組干預后EORTC QLQ-C30各維度評分均明顯升高,其中相較于對照組,觀察組各項評分明顯較高,見表6。
表6 生活質量比較
很多患者對“癌”這個字眼充滿了恐懼,加上很多患者不了解治療方案和預后效果,很容易對自己術后恢復失去信心,在諸多因素的影響下患者會產(chǎn)生焦慮、抑郁、恐懼等情緒[20-21]。本研究中,兩組干預后SAS評分和SDS評分均明顯降低,其中相較于對照組,觀察組SAS評分和SDS評分均明顯較低,提示兩種干預方案均可減輕患者術后負性情緒,而計劃行為理論模式干預的效果更佳,本研究與嚴秀瓊[22]將計劃行為理論用于高齡產(chǎn)婦中的研究結果一致。分析原因如下:計劃行為理論模式干預是以患者為中心,通過健康宣教等方式加深患者對疾病的認識,繼而建立積極行為的態(tài)度,有助于患者保持一個健康良好的飲食、運動、服藥等習慣,進而可有效降低患者的負性情緒[23]。
應對方式是機體對抗應激的方式,積極應對方式是指在面對應激采用積極、主動的態(tài)度向醫(yī)護人員、親友、社會尋求幫助以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tài);消極應對方式主要表現(xiàn)為封閉自己,不愿與醫(yī)護人員和家人進行溝通[24]。本研究中,兩組干預后積極應對評分明顯升高,消極應對評分明顯降低,其中相較于對照組,觀察組積極應對評分明顯較高,消極應對評分明顯較低,提示兩種干預方案均可增加患者積極應對方式,而計劃行為理論模式干預的效果更佳。分析原因如下:計劃行為理論模式干預通過發(fā)放宣傳手冊、開展講座等形式為患者講述甲狀腺癌及治療相關知識,促使患者對甲狀腺癌有正確的認知,還通過病友交流會等促使患者對自身行為益處及后果的聯(lián)想,進而可增加患者的積極應對方式[25]。
癌因性疲乏是甲狀腺癌患者常見的一種癥狀,其是一種擾亂機體正常功能的、痛苦的、持久的、主觀的疲憊感,與癌癥自身消耗、繼發(fā)癥狀及治療有關,是困擾癌癥患者的首要癥狀,發(fā)生率可達55%,其嚴重程度會影響患者是否信任醫(yī)護人員和后續(xù)治療[26-27]。本研究中,兩組干預后RPFS各維度評分均明顯降低,其中相較于對照組,觀察組RPFS各維度評分均明顯較低,提示兩種干預方案均可減輕患者癌因性疲乏,而計劃行為理論模式干預的效果更佳。分析原因如下:癌因性疲乏的產(chǎn)生與患者對疾病相關知識的了解程度有關,而計劃行為理論模式干預可提高患者或其家屬對甲狀腺癌的相關知識,糾正其思維的錯誤偏差,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促使癌因性疲乏程度的減輕;另外,計劃行為理論模式干預能夠通過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從根源上解決了影響患者疲乏的因素[28]。
對甲狀腺癌手術患者,術后需要健康的生活方式,良好的健康行為有助于患者術后更好的恢復,并預防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29]。本研究中,兩組干預后HPLP-Ⅱ各維度評分均明顯升高,其中相較于對照組,觀察組HPLP-Ⅱ各維度評分均明顯較高,提示兩種干預方案均可改善患者健康行為,而計劃行為理論模式干預的效果更佳,本研究與葉丹等[30]將計劃行為理論模式干預用于腦卒中患者中一致。分析原因如下:計劃行為理論模式干預要求患者記錄自己每日飲食、活動、用藥等情況,并定時上傳至護患溝通平臺,此舉可有效糾正患者不健康行為,促進健康行為的養(yǎng)成和機體恢復[31]。
生活質量可涉及疾病的生理、社會、心理等多個方面,其可從多方面準確、定量的評估患者的健康狀況,手術是治療甲狀腺癌的手段之一,其會對患者生理、心理均產(chǎn)生一定的負面影響,進而干擾其生活質量[32]。本研究中,兩組干預后EORTC QLQ-C30各維度評分均明顯升高,其中相較于對照組,觀察組各項評分明顯較高,提示兩組干預方案均可提高患者生活質量,而計劃行為理論模式干預的效果更佳,此研究與王宇[33]將計劃行為理論干預用于宮頸癌患者中的結果一致。分析原因如下:計劃行為理論模式干預可緩解甲狀腺癌患者術后負性情緒,使其以更為積極的方式面對,進而減輕癌因性疲乏,改善健康行為,綜合以上可達到提升患者生活質量的目的。
綜上所述,針對甲狀腺癌手術患者,計劃行為理論模式干預可緩解其術后負性情緒,增加積極應對方式,減輕癌因性疲乏,改善健康行為,提高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