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 星,高興蓮,劉云訪,魯才紅,李素云,王培紅,熊丹莉,譚 璇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yī)學院附屬協(xié)和醫(yī)院,湖北 430022
圍術期疼痛包括急慢性疼痛和手術引起的切口痛、內臟痛、炎性痛與神經病理性痛等,國內與國外病人術后24 h 內靜息狀態(tài)下中重度疼痛發(fā)生率分別為25.9%和55.0%[1-2]。圍術期疼痛可導致病人睡眠質量下降、術后早期下床受限、出院延遲等不良心理情緒和并發(fā)癥,若控制不佳有發(fā)展為慢性疼痛的風險[3]。有效緩解或消除圍術期疼痛是促進術后快速康復、提高生活質量、減輕醫(yī)療體系和社會負擔的重要措施之一[4]。據(jù)報道,三級甲等醫(yī)院護士疼痛管理知識正確率為48.35%[5],術后鎮(zhèn)痛率為30%左右[3]。護士是開展病人疼痛評估、監(jiān)測、健康教育及人文關懷的主要人員,評估護士圍術期疼痛管理現(xiàn)狀對促進圍術期工作順利開展意義重大[6]。目前,尚未檢索到科學實用的護士圍術期疼痛管理知識、態(tài)度和行為調查問卷。我國學者多應用疼痛管理知識和態(tài)度調查問卷調查護士疼痛管理知識和態(tài)度現(xiàn)狀,該問卷由劉苗苗等[7]于2019 年漢化形成,因美國護士需根據(jù)醫(yī)囑在規(guī)定范圍內調整止疼藥劑量[8],因而此問卷強調等效鎮(zhèn)痛的理念及阿片類藥物用藥安全,對評估、健康教育、非藥物鎮(zhèn)痛措施等內容均未涉及,在我國應用存在明顯局限性[9]。此外,我國學者自行編制的護士疼痛知信行問卷多針對??瓶剖遥褂梅秶哂芯窒扌?。因此,本研究擬基于循證檢索最佳證據(jù),編制護理人員圍術期疼痛管理知信行普適性問卷并檢驗其信效度,為調查護理人員對圍術期病人疼痛管理的知識、態(tài)度和行為現(xiàn)狀提供研究工具,以實現(xiàn)為培訓策略和相關政策制定提供理論指導、改善圍術期病人疼痛現(xiàn)狀的目的。
采用主題詞結合自由詞的檢索策略,以“圍術期/圍手術期/術前/術中/術后/圍麻醉期/麻醉期”“疼痛”“護理/管理/評估/預防”為中文檢索詞,以“perioperative period/ preoperative period/ intraoperative period/postoperative period/anesthesia recovery period”“pain/ache”“nurs*/care/manag*/assess*/evaluat*/prevent*”為英文檢索詞,檢索英國國家臨床優(yōu)化研究所指南庫(NICE)、國際指南協(xié)作網(wǎng)(GIN)、美國國立指南文庫(NGC)、加拿大安大略注冊護士協(xié)會(RNAO)網(wǎng)絡、醫(yī)脈通、JBI 循證衛(wèi)生保健中心數(shù)據(jù)庫、BMJ 最佳臨床實踐、the 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PubMed、EMbase、CINAHL、UpToDate、中國知網(wǎng)等數(shù)據(jù)庫中與圍術期疼痛管理相關的文獻。檢索時限為數(shù)據(jù)庫建庫至2022 年7 月31 日。納入標準:適用人群為醫(yī)護人員;主題為圍術期疼痛管理;文獻類型包括指南、證據(jù)總結、推薦實踐、專家共識。由2 名評價者分別獨立評價文獻質量,不能達成一致時請第3 人參與討論。采用2009 年版《臨床指南研究與評價系統(tǒng)Ⅱ》(Appraisal of Guidelines for Research and Evaluation,AGREE Ⅱ)[10]
評價指南,采用澳大利亞JBI 循證衛(wèi)生保健中心評價標準(2016)評價專家共識[11],證據(jù)總結、推薦實踐需追溯文獻中證據(jù)對應的原始文獻。根據(jù)評價結果由小組成員共同決定文獻是否納入。隨后自制證據(jù)提取表,由2 名成員獨自從納入指南中提取證據(jù),并互相核對。以知信行理論為依據(jù),經小組討論對證據(jù)內容進行知識、態(tài)度和行為維度劃分,編制臨床護理人員對圍術期病人疼痛管理知信行問卷(Ⅰ版)。
1.2.1 專家遴選
采用便利抽樣法,于2022 年9 月選取外科和麻醉科的醫(yī)護人員開展專家函詢。納入標準:醫(yī)生具有碩士及以上學歷,護理人員具有本科及以上學歷;醫(yī)生為副高級及以上職稱,護理人員為中級及以上職稱;從事臨床工作10 年及以上;熟悉圍術期疼痛管理工作;對本研究內容知情同意且自愿參與。
1.2.2 專家函詢表的編制
專家函詢表包含3 個部分:1)指導語,介紹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內容及知情同意書等;2)問卷條目評價表,邀請專家采用Likert 5 級評分法評價各條目重要性,5 分為非常重要,4 分為很重要,3 分為重要,2 分為不重要,1 分為非常不重要,并審核量表條目在內容、表達方式上對臨床護理人員的適用性,對條目提出增加、刪除或修改的意見;3)專家一般情況調查表,調查專家一般資料、熟悉程度和權威程度。通過問卷星和微信平臺發(fā)放、回收問卷。條目篩選標準為:重要性均分>4.0 分、變異系數(shù)<0.25[12]。小組成員根據(jù)條目篩選標準和專家意見對問卷條目進行修改,形成臨床護理人員對圍術期病人疼痛管理知信行問卷(Ⅱ版)。
采用便利抽樣法,于2022 年9 月選取武漢市某三級甲等醫(yī)院護理人員20 人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具有護士執(zhí)業(yè)資格證書;工作科室為需進行手術科室、麻醉科;對本研究內容知情同意且自愿參與。請研究對象完成問卷(Ⅱ版),隨后就問卷條目的可讀性、可理解性和流暢性等向其征求建議,研究者根據(jù)反饋信息對模糊不清、難以理解的內容再次進行修訂。形成臨床護理人員對圍術期病人疼痛管理知信行問卷(Ⅲ版)。
采用便利抽樣法,于2022 年10 月選取武漢市某三級甲等醫(yī)院護理人員為研究對象,納入及排除標準同預調查。本研究通過問卷星平臺發(fā)放和回收問卷,共回收問卷964 份,有效問卷957 份,問卷有效率為99.27%。問卷中注明研究者聯(lián)系方式,以方便解決研究對象對問卷的疑問。研究者在問卷星后臺設置一個IP 地址僅能作答1 次,避免研究對象重復作答,同時設置完成所有條目才可提交問卷,保證問卷的完整性。研究對象中男49 人,女908 人;年齡21~56(32.34±8.84)歲;臨床工作年限1~36(10.45±7.40)年;科室:麻醉科52 人,外科628 人,婦產科144 人,眼科、耳鼻喉科和口腔科133 人;學歷:專科24 人,本科902 人,碩士31 人;職稱:初級437 人,中級509 人,高級11 人;護士長35 人;疼痛??谱o士2 人;參與疼痛培訓頻次每年≤1次457人,2~4次427人,5~7次48人,8~11次7人,≥12 次18 人。
采用SPSS 23.0 軟件分析數(shù)據(jù)。定性資料采用頻數(shù)、構成比(%)描述,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定量資料采用均數(shù)±標準(±s)描述。采用重要性得分、變異系數(shù)、專家積極性系數(shù)、專家權威系數(shù)、Kendall's W 值描述專家函詢結果。采用Pearson 相關系數(shù)法和臨界比值(CR)進行量表項目分析;采用Cronbach's α 系數(shù)和折半系數(shù)檢驗量表信度;采用內容效度和結構效度檢驗量表效度,內容效度包括平均量表水平的內容效度指數(shù)(S-CVI/Ave)和條目水平的內容效度指數(shù)(I-CVI),結構效度通過探索性因子分析檢驗[13]。檢驗水準α=0.05。
本研究共納入10 篇文獻,其中指南2 篇,推薦實踐1 篇,證據(jù)總結4 篇,專家共識3 篇,從以上文獻中提取證據(jù),經整理合并為5 個維度、23 條證據(jù),5 個維度分別為疼痛評估和評價(8 條)、健康教育(6 條)、藥物鎮(zhèn)痛(4 條)、非藥物鎮(zhèn)痛(3 條)、質量控制(2 條)。文獻一般資料見表1。
表1 納入文獻一般資料
共邀請來自湖北、湖南、四川、江蘇、北京、上海、廣東的專家18 人,其中醫(yī)生5 人,護理人員13 人;男7 人,女11 人;年齡34~48(40.17±4.51)歲;工作年限11~26(15.94±3.56)年;職稱:中級6 人,副高級8 人,高級4 人。
第1 輪函詢發(fā)放專家函詢表20 份,收回函詢表18份,專家積極系數(shù)為90%;專家熟悉程度、判斷依據(jù)和權威程度分別為0.893,0.897,0.895;Kendall's W 值為0.192(P<0.01);條目重要性均分為3.52~4.75 分,變異系數(shù)為0.09~0.23。經專家建議和小組討論,增加2 項條目,修改6 項條目,無條目刪除;增加條目為“我知曉評估鎮(zhèn)痛效果是否有效的標準”(知識維度)和“我認為病人參與自我疼痛管理工作很有必要”(態(tài)度維度)。第2 輪函詢發(fā)放函詢表18 份,收回函詢表18 份,專家積極系數(shù)為100%;Kendall's W 值為0.250(P<0.01);條目重要性均分為4.67~5.00 分,變異系數(shù)為0.05~0.16。經專家建議和小組討論,修改1 項條目,無條目增加,無條目刪除。
表2 臨床護理人員對圍術期病人疼痛管理知信行問卷的因子載荷
預調查共7 名護理人員提出建議,4 名護理人員不明確“功能活動動作”的含義,3 名護理人員不知曉非藥物鎮(zhèn)痛方法包含的內容,經小組討論,在“功能活動動作”后增加對該詞解釋,在非藥物鎮(zhèn)痛方法后增加具體內容,其他條目未做改動。
2.4.1 項目分析
計算各條目得分與量表總分的Pearson 相關系數(shù),結果顯示相關系數(shù)為0.660~0.868,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1),表明各條目與整體問卷同質性較好,予以保留。將957 份問卷總分按由低到高排序,得分前27%設置為低分組,后27%設置為高分組,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比較兩組各條目得分差異,結果顯示,t值為21.093~32.581,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1),表明各條目間鑒別度較高,予以保留。
2.4.2 效度分析
2.4.2.1 結構效度
對該問卷行探索性因子分析,KMO 值為0.978,經Bartlett's 球形檢驗顯示,χ2值為58 292.271(P<0.001),提示各變量間存在共同因素,適合做因子分析[11]。通過主成分分析法及最大方差正交旋轉法,提取特征值>1的公因子3 個,其特征值分別為 14.439,9.086,8.291,累計貢獻率為 77.60%。各條目在對應公因子上的載荷為0.608~0.860,均>0.4,且各公因子無雙載荷[12]。旋轉后的因子成分矩陣見表2。
2.4.2.2 內容效度
邀請專家函詢中的6 名專家采用Likert 4 級(1~4分)評分法評價各條目與問卷主題的相關性,根據(jù)專家 評 分 計 算I-CVI 為0.800~1.000,S-CVI/Ave 為0.985,內容效度較好。
2.4.3 信度分析(見表3)
表3 臨床護理人員對圍術期病人疼痛管理知信行問卷的Cronbach'α 系數(shù)與折半系數(shù)
圍術期疼痛對病人生理和心理產生負面影響,緩解疼痛已成為病人術后重要需求。龔璇等[23]研究表明,混合痔病人術后疼痛敏感度顯著增強,常產生疼痛無法控制的負面想法。胸腔鏡肺葉切除術病人術后2~4 d 疼痛發(fā)生率高達99.08%[24],除疼痛帶來的生理不適外,還擔心疼痛是傷口愈合不良的表現(xiàn),由此產生擔心、害怕和無助感[25]。急性胰腺炎病人則表示其在術后經歷了強烈的操作性疼痛,并期待醫(yī)護人員能提供更好的疼痛管理辦法[26]。為減輕病人痛苦,近年來圍術期疼痛得到學者廣泛重視,國內已發(fā)表的專家共識包括《普通外科圍術期疼痛管理上海專家共識(2020版)》[27]《中國腫瘤病人圍術期疼痛管理專家共識(2020版)》[4]和《圍術期目標導向全程鎮(zhèn)痛管理中國專家共識(2021 版)》[3]等,對臨床工作均有較好的指導意義,然而目前病人術后鎮(zhèn)痛不足現(xiàn)象仍較普遍[3]。護士作為疼痛管理的重要參與者,應幫助其掌握圍術期疼痛管理相關知識,樹立積極態(tài)度并將其轉化為行動。目前國內圍術期病人疼痛管理知識、態(tài)度和行為的現(xiàn)狀報告較少,無法全面了解護士群體的知識需求及實踐情況,因而管理者缺乏制定針對性培訓策略的理論依據(jù),不利于護理人員實施精準化疼痛管理,如疼痛評估、疼痛知識宣教、鎮(zhèn)痛操作等,導致減輕病人疼痛、改善就醫(yī)體驗、加快術后康復的目標還無法完全實現(xiàn)。因此,本研究編制臨床護理人員對圍術期病人疼痛管理知信行普適性問卷,為現(xiàn)狀調查提供良好工具。
本研究基于循證檢索疼痛管理相關文獻,提取并整理圍術期病人疼痛管理證據(jù)后,以知信行理論為框架構建問卷條目池,與通過單一文獻回顧法構建的條目比較,本問卷條目的全面性、系統(tǒng)性和質量更能得到保障。2 輪專家函詢問卷回收率分別為90%和100%,專家權威系數(shù)為0.895,Kendall's W 值分別為0.192 和0.250(均P<0.001),表明專家積極性、權威性和意見一致性均較高,函詢結果可靠;各維度和問卷Cronbach's α 系數(shù)分別為0.958,0.983,0.983,0.984,各維度和問卷折半系數(shù)分別為0.883,0.956,0.954,0.888,表明該問卷具有較好的內部一致性;問卷I-CVI 為0.800~1.000,S-CVI/Ave 為0.985,若I-CVI>0.78 且S-CVI/Ave>0.9 表明內容效度較好[11];探索性因子分析提取3 個公因子,各因素負荷量>0.4,無雙載荷現(xiàn)象,累計方差貢獻率為77.60%,大于60%,表明共同因素是可靠且條目變量與共同因素間關聯(lián)密切[28],維度劃分與預想一致,問卷結構效度良好。
本研究對武漢市某三級甲等醫(yī)院3 個院區(qū)、17 個手術科室的957 名護士展開調查,編制形成此問卷,結果具有普適性。問卷包含知識、態(tài)度和行為3 個維度,其中知識維度涵蓋疼痛評估(包括評估內容、工具、時機和標準)、疼痛管理方案(包括預防性鎮(zhèn)痛、按時給藥和多模式鎮(zhèn)痛)、鎮(zhèn)痛藥物使用(包括藥物適應證、禁忌證、給藥途徑、常見不良反應和處理措施)、非鎮(zhèn)痛藥物手段(包括物理方式和認知行為模式)以及病人PCA使用方法,知識內容全面,可為系統(tǒng)化培訓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據(jù),同時現(xiàn)狀調查結果可指引管理者對不同科室、不同層級護士開展有針對性的個性化培訓;態(tài)度維度包含護理人員對減輕/消除疼痛、開展疼痛評估、PCA 鎮(zhèn)痛地位、建立多科學疼痛管理團隊、鎮(zhèn)痛知識宣教、病人參與疼痛管理等內容的態(tài)度,調查發(fā)現(xiàn)護理人員在部分鎮(zhèn)痛觀念上的不足與落后,提示引領護理人員對相關領域動態(tài)保持關注,更新其觀念與知識的重要性;行為維度包括疼痛評估與記錄(評估內容、評估工具、評估頻率)、鎮(zhèn)痛護理(藥物鎮(zhèn)痛、非藥物鎮(zhèn)痛、PCA)、健康宣教(鎮(zhèn)痛觀念、藥物和非藥物鎮(zhèn)痛方法、藥物不良反應與緩解方法、阿片類藥物使用注意事項、PCA 使用方法、疼痛評估工具、出院服藥方法與注意事項)、鎮(zhèn)痛效果評價(評價內容、評價方式、評價時機)等內容,內容具體明確,可操作性強,對護理人員和病人具有充分的可行性和實用性。
本研究在武漢市某三級甲等醫(yī)院開展單中心研究,樣本量較大且調查科室全面,問卷具有良好科學性和臨床指導意義,可全面評估手術科室護理人員管理圍術期病人疼痛的知識、態(tài)度和行為現(xiàn)狀,為后續(xù)制定培訓策略、改善病人結局、提高醫(yī)療護理質量提供重要依據(jù)。但由于時間、地域限制,本研究采取方便抽樣法僅選取了武漢市1 所醫(yī)院護理人員作為研究對象,后期擬開展更大樣本的多中心研究,擴大研究范圍,增加樣本量,對問卷進一步驗證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