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人工智能的飛速發(fā)展為各行各業(yè)的發(fā)展帶來了諸多改變,其中就包括教育行業(yè)。而教育行業(yè)的一個重點建設方向是課程思政的設計與實施,因此探討人工智能賦能課程思政建設十分必要。人工智能賦能課程思政有助于實現教師教學方式的智能化、學生學習方式的個性化以及教育管理的公正化。本文將人工智能與新文科深度融合,探討在人工智能背景下英語寫作課程的課前、課中、課后的課程設計與課程思政的融入效果,以期為加強和推進應用型本科院校新文科專業(yè)課程思政建設并切實落實“三全育人”的關鍵點和著力點提供借鑒。
[關鍵詞]人工智能;課程思政;課程設計
[中圖分類號]G41文獻標志碼:A
2020年,《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明確指出,“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戰(zhàn)略舉措”[1]。2021年,《關于新時代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提出,“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yōu)勢與信息技術深度融合,使互聯網這個最大變量變成事業(yè)發(fā)展的最大增量”[2]。目前,5G和AI等新技術的出現已經揭開了人工智能時代的新序幕。在人工智能的時代大背景下,課程思政的建設迫切需要有機融合“人工智能+教育”,讓5G+AI技術賦能教學變革、教法與學法創(chuàng)新,為“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3]做出貢獻。但是,當前的課程思政設計中,信息技術與課程思政教學還處于簡單耦合層次,在推動課程思政創(chuàng)新變革的同時也帶來了技術層面、觀念層面、能力層面的問題[4]?;谝陨蠁栴},本文在厘清當前人工智能賦能課程思政所面對的機遇與挑戰(zhàn)的基礎上,聚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秉持“三全育人”的改革思路,針對應用型本科高校應用型高素質人才的培養(yǎng)目標,以英語寫作課程為例,設計人工智能時代課程思政的理論框架以及相應的實施步驟,以期能為應用型本科院校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提供一些實踐經驗。
1 人工智能賦能課程思政之機遇與挑戰(zhàn)
1.1 人工智能賦能課程思政之機遇
人工智能的飛速發(fā)展無疑為課程思政的實施帶來了新機遇,這些新機遇集中體現在教師的教學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以及教育管理者的管理方式上。
首先,教師可以借助人工智能豐富課程思政教學手段,實現精準思政。人工智能為教師所提供的數據觀察的技術和機會,能夠幫助教師獲得豐富的教育大數據資源,其中包括學業(yè)表現數據、宿舍門禁數據、食堂消費數據、學生上網數據、心理測評數據等,而這些數據能夠幫助教師精準掌握學生的思想現狀,從而向學生輸出具有針對性的思政教育,實現精準思政。貼合學生思想動態(tài)的精準思政內容能夠回應大學生的關切內容、解決他們的訴求,從而增強他們的認同感與獲得感。人工智能手段也可以幫助教師在網上獲取優(yōu)質的思政素材與教學案例。除此之外,人工智能超越時空的便利性可以幫助教師開展協同教研,共同開發(fā)課程思政案例。
其次,學生通過人工智能可以更好地體驗思政學習。通過人工智能技術進行的思政教學不依賴于教師、書本以及物理空間,因此學生能夠通過電腦、手機等智能終端在任意時間、任意地點進行個性化的思政學習。
最后,人工智能不僅改善了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也從管理上優(yōu)化了育人機制。依托人工智能技術的快速發(fā)展,課程思政的教學評價不再局限于督導的聽課與學期末學生的教學評價,可與智能教育系統中網絡評課環(huán)節(jié)產生的教學評估報告結合使用,讓課程評價更加直觀準確。
1.2 人工智能賦能課程思政之挑戰(zhàn)
教與學過程的復雜性在于:再豐富的學習資源和再便利的學習條件,也不會自動轉化為學生的學習收獲,更不會必然地帶來學生心智結構的變化與能力的提升。盡管人工智能技術的發(fā)展為課程思政的教學與管理都帶來了巨大的變革,使得課程思政內容的教與學得以真正形成一個學習共同體,但也為課程思政的實施帶來了諸多挑戰(zhàn)。
人工智能對課程思政教學與管理帶來的第一個挑戰(zhàn)與教師對人工智能賦能課程思政的理解和認同有關。盡管多數教師都能意識到人工智能的發(fā)展與課程思政的緊密聯系,但也有部分教師認為智能技術對于課程思政的實施而言是額外的負擔,因此在使用人工智能技術實施課程思政教學的過程中態(tài)度消極。與此同時,也有一些教師錯誤地將人工智能技術等同于一般的多媒體技術,因此在課程思政教學實踐的過程中仍然只依靠電腦與多媒體技術等工具,徹底忽視了人工智能技術對教學理念、方式、內容等方面的影響。因此,人工智能賦能課程思政要求教師革新教學觀念。
人工智能對課程思政教學與管理帶來的第二個挑戰(zhàn)表現為對高校教師運用智能技術改進教學方法的能力的挑戰(zhàn)。人工智能賦能課程思政要求教師利用新的技術手段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而不是簡單地將原有的課程思政教學設計和內容機械地應用到智能教學場景中。因此,人工智能賦能課程思政要求教師充分學習智能技術并改變教學方法。
2 人工智能賦能英語寫作課程的可行性
盡管人工智能賦能課程思政存在上述挑戰(zhàn),但學校的大數據、超星提供的“一平三端”平臺、任課教師的教學理念以及教材上豐富的課程思政內容都為英語寫作課程的課程思政實施提供了充足的保障條件。
首先,教師可以利用學校的大數據(包括從教務處獲得的學生學業(yè)表現、學工處的心理調查報告等)了解學生的學習動態(tài)與心理動態(tài),并設計精準化和個性化的思政內容。其次,超星公司提供的“一平三端”的智慧教學系統也為英語寫作的課程教學提供了技術支撐,極大地提高了課程教學的實時性和互動性,而微信、QQ等即時交流工具也是教師進行協同教研的主要工具。另外,任課教師大多是中青年教師,對智慧教育和智能技術的學習熱情較為高漲,保證了教學團隊內部的理念統一與技術統一。而最重要的是本門課程所選的教材具有十分豐富的課程思政內容,讓人工智能賦能課程思政教學有了重要的落腳點。
3 英語寫作課程設計理念與思政內容設計
3.1 英語寫作課程的設計理念
英語寫作課程歷來是英語相關專業(yè)的核心課程。在以往的英語寫作課程中,從教材選用到教學設計與教學實施都偏重對學生單純的英語技能的培養(yǎng),而忽視了對學生思辨能力和跨文化能力的培養(yǎng)。因此,筆者在設計課程的時候,主要用“內容與語言融合”的教學理念改造傳統英語技能課程,既通過思辨來學習英語,也通過英語來學習思辨,并結合超星平臺的“一平三端”功能打破線下課堂的沉默,加強師生互動,將思辨一以貫之,助力學生實現語言能力、人文素養(yǎng)、學科知識、思辨能力、跨文化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的同步提升。
本課程的教學設計分為兩條主線,一為主題探討,二為寫作技巧,二者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在教學理念上,英語寫作課程貫徹“產出導向法”教學理念,遵循“輸出驅動—輸入促成—輸出評價”的教學流程,即技巧學習和語言學習作為輸出驅動,案例分析作為輸入促成,主題探究和寫作任務來聚焦產出,將全球化的視野引入真實課堂,同時結合中國傳統文化和國情,啟發(fā)思考,幫助學生理解中西方文化差異,堅定文化自信。在教學方法上,運用產出導向理念,通過線上線下課堂互動、線上作文批閱等環(huán)節(jié),既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資源支持,又為教師的教學設計提供數據支持,實現線上線下課內課外的師生互動與生生互動。
3.2 英語寫作課程思政內容設計
英語寫作課程使用的教材是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出版的《大學英語思辨教程 寫作3》(議論文寫作)一書。該書共分為八個單元,每個單元包括主題探究、技巧學習、案例分析和語言學習四個模塊。各個模塊之間由一系列活動有機串聯,充分體現了本課程的信息、教育、體驗、引導和探索五種基本功能。在主題探究中,將出現人文社科領域的八個議題,即人與自然、教育的目的、犯罪與正義、傳統與現代化、技術創(chuàng)新與人類進步、多元文化主義及其挑戰(zhàn)、性別差異與平等、戰(zhàn)爭與和平,而這些人文社科議題是課程思政的天然土壤。在這些議題之下,每個單元都包含兩個以上的思政點,如在第一單元的“人與自然”的議題之下,教師挖掘的思政點就包括“天人合一的自然觀”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意識”等。課程設計者希望通過上述思政內容設計,能夠使學生正確認識中西方在自然觀上的異同并正確認識氣候變化所帶來的歷史責任,全面看待發(fā)展中國家尤其是中國在應對氣候變化上所做的努力與貢獻。第二單元的探索話題是高等教育的目的,其思政點包括中西方高等教育目的的異同等,而第二單元希望達到的思政效果是啟發(fā)學生對高等教育目的的思考,引導學生珍惜教育機會并做好大學生活規(guī)劃。
4 人工智能賦能英語寫作課程思政教學
人工智能技術賦能英語寫作課程思政的教學主要體現在課前、課中與課后三個方面。以第一單元Human Beings and Nature為例,本文將詳細介紹人工智能如何賦能英語寫作課程的思政教學。
4.1 人工智能賦能課前診斷分析與思政內容挖掘
首先,課前教師根據學工處與教務處獲得的學生群像信息以及上個學期其他課程的學生綜合表現對班上每一個學生的學習情況、大致作息情況與心理狀況有了一定的了解。經過一年的專業(yè)英語學習,學生的英語水平都有了一定的提升,但是綜合英語卷面分分數段在60~75的學生仍然占總體學生人數的30 %。學生在以往的學習過程中對超星學習端的任務和活動接受度較高,能按時完成各項任務并積極參與討論。從學生的網頁瀏覽數據可以看出,大部分學生的瀏覽數據中嚴肅學習內容占比較少,學生更傾向于搜索視頻資料而非文字資料。每學期一次的心理篩查數據也表明,大部分的學生心理狀況良好。在此背景下,任課教師結合本單元的主題內容和課程思政目標挖掘了課程思政內容,分為文字與視頻兩類。文字內容主要為與本單元主題相關的期刊論文,包括《中國“天人合一”的哲學與可持續(xù)發(fā)展》《簡論馬克思主義的生態(tài)文明觀》《中西方生態(tài)文明觀比較分析》等,而視頻資料包括“National Geography:Causes and effects of climate change”“氣候變化的成因”“氣候變化是人為的嗎”等,為學生呈現探究性的討論分析資料,引導學生根據課前任務開展思辨性的調研。除此之外,教師還根據單元主題上傳了紀錄片《氣候變化的真相》作為拓展資源,為更喜歡刷視頻的學生提供學習資源。這些資源均通過超星平臺上傳,并設置成任務點,在保證學生能有資料可查的同時,敦促同學即時學習并完成調研任務。
4.2 人工智能賦能教學實施
在超星平臺的“一平三端”的支持下,第一單元的課堂教學實施按照四步流程來實現翻轉課堂:第一步,學生課前線上學習教師上傳的主題探索文字和視頻資料以及相關寫作技巧的微課視頻,同時需要完成線上預習的微作業(yè);第二步,線下課堂上首先由各小組匯報課前主題探索的結果,接著由教師根據學生微作業(yè)的完成情況,對本單元的寫作技巧學習進行答疑解惑,最后完成寫作任務的提綱撰寫;第三步,課后學生通過線上平臺上傳本單元寫作的初稿,并通過寫作任務自評清單與線上平臺完成自評、互評與師評;第四步,線下課堂中教師做針對性點評,提供范文,并結合本單元的閱讀文章Should we save the Jerboa?后的自由討論習題進一步引導學生結合本單元的寫作技巧探討本單元的主題,即人類與大自然的關系。在四個步驟完成之后,學生還需要通過超星平臺學習通完成本單元的語言學習任務與單元測試任務,方便教師通過測試結果對學生的學習進行形成性評價。當然,學生的初稿在經過三輪評價以及范文講解后,需要學生進一步修改,形成二稿。
4.3 人工智能賦能課后學習評價
在人工智能技術的加持下,學生所有的學習活動都在網絡上留下了電子痕跡,例如每個學生的任務點完成度、章節(jié)學習次數與分鐘數、寫作任務完成情況與評價情況以及單元測試任務完成情況等,從而使教師客觀公正地評價學生的學業(yè)成績。
5 人工智能賦能英語寫作課程思政教學設計的反思
經過一學期的教學實踐,英語寫作課程的課程思政教學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學期結束后,筆者給學生投放了一份調查問卷,調查學生是否意識到了本學期學習過程中思政點的融入以及學生是否滿意這樣的課程思政融入方式。在回收的223份問卷調查中,75.6 %的學生感受到了課程思政點的融入,而高達92.3 %的學生表示不反感這樣的課程思政融入授課方式,其中超過半數的學生(52.6 %)認為由教師提供課程資源、學生學習并匯報學習結果的學習方式有趣且有用。
以人工智能賦能課程思政之機遇與挑戰(zhàn)為支點,本文首先探討了人工智能賦能應用型本科院校課程思政教學設計的可能性與必要性。接著,以英語寫作課程的第一單元教學設計為例,本文從課前、課中、課后三個環(huán)節(jié)詳細闡述了人工智能賦能下的課程思政教學設計與實施方案,并結合問卷調查了解了課程實施效果,希望能夠為人工智能賦能課程思政與新文科教育教學的推行提供借鑒與幫助,將立德樹人在新文科專業(yè)教育教學過程中落到實處。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教育部關于印發(fā)《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通知[EB/OL]. (2020-06-01)[2022-01-25]. http://www. moe. gov. 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 html.
[2]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fā)《關于新時代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S]. 光明日報,2021-7-13(1).
[3]齊鵬飛. 課程思政:各門課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N].光明日報,2020-06-16(15).
[4]崔正賢,馬萬利. 人工智能賦能課程思政改革研究[J]. 教育理論與實踐,2023,43(12):33-36.
[項目名稱]廣州理工學院2022年度校本課題(2022XB011)的結題成果;粵港澳大灣區(qū)高校在線開放課程聯盟在線開放課程應用項目(WGKMII019)的項目成果之一;2022年度廣州理工學院校級課程思政示范課程“英語寫作”的項目成果之一;2021年廣東省本科高校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建設項目(2021SZL02)的項目成果之一。
[作者簡介]王娟,女,江西吉安人,廣州理工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英語教育、翻譯理論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