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中才
“不該說的不要說”是現(xiàn)代人在工作生活中慣常提及的口頭禪,雖然通俗易懂,卻從側面反映出言多必失的問題。從古至今,禍從口出的事例屢見不鮮,因而,歷朝歷代的統(tǒng)治者都格外重視保密工作,并將其作為制度體系納入上層建筑之中。
成書于西周時期的《易經?系辭傳上》中有這樣一句話:“君不密則失臣,臣不密則失身,機事不密則害成?!闭f的是國君、朝臣為人處世需謹言慎行,不可造次?!俄n非子·說難》也言:“夫事以密成,語以泄敗?!币庠诒砻魇虑橐虮C芏晒?,談話因泄密而失敗。由此可見,2000多年以前,古人在言行舉止上已經初具保密意識。
中華文明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如何做好公文保密工作,古人也是極盡創(chuàng)新之能事,形成了樣態(tài)豐富的保密措施,為今人提供了諸多實踐性的科學借鑒。
據史料記載,中國的保密文化最早可追溯至夏商時期。夏朝在宮廷議事機構中專門設有掌管記事典志和冊籍的太史令,負責重要公文的典藏,這也是古代社會保密工作的源頭。但夏朝的國家機構相對簡易,對國家密文的管理僅止于此。商朝時,在太史掌管公文的基礎上更進一步,設立守藏史專責管理國家檔案和公務文書。一些重要機密性文件悉數收放于王室宗廟,并委派捕吏加以守護,非王室貴族一律不得近前。這說明,夏商時期的密文管理帶有很強的血統(tǒng)性,君權至上的官本位色彩較為濃厚。
進入西周,公文管理日趨完善?!吨芏Y》記載“天府,掌祖廟之守藏與禁令”,便是一個符合史事的證據。在檔案管理制度上,周朝不僅設立天府作為中央檔案管理機構,周天子在沿襲商朝制度的同時,還發(fā)明出以防泄密的安全封泥。西周末期,專門從事典志管理的史官在泥質封泥的基礎上加以改進,形成了以錫金屬為主要原材料的軟質金屬封緘。軟質金屬封緘克服了封泥的易碎性,又因其延展性較好,可將封緘的外形變化作為泄密的依據之一,成為封存密文的主要方式。
夏商周三朝雖然已有公文保密雛形,但保密方式單一,尚未建立同保密工作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密文傳遞過程中時有泄密情況發(fā)生。夏商時期刑律嚴苛,凡逆國君之意者動輒以腰斬、車裂等方式處以極刑,但對于泄密者卻鮮有用極刑處置,這也說明當時對保密的重視程度還不夠高。
公元前221年,秦朝統(tǒng)一六國后在全國統(tǒng)一文字,在加強保密管理上,秦首開公文泄密者繩之以法的先例,從法律上對公文保密做了規(guī)定,并對竊密公文、刪減篡改者皆以死罪論處?!渡叹龝分校骸坝猩瓢l(fā)禁室印,及入禁室視禁法令,及禁剟一字以上,罪皆死不赦”,這使得秦朝成為歷朝歷代公文保密管理的典范。
秦朝以后的漢朝,承前人之遺風,不僅建立了公文保密律法和較為完整的文書處理辦法,而且對公文的保密級別進行了界定,首創(chuàng)公文密級管理制度,這是現(xiàn)代密件公文定密的雛形。
東漢末年,內戚外亂使秦漢由盛轉衰,群雄逐鹿,紛爭四起,為保證信源暢通,各勢力均設專職情報使者,這些使者很大一部分兼有密文傳送的職責。統(tǒng)治者根據政治斗爭的需要,空前重視公文保密。曹操為防止機密要聞泄露,曾委派手下護衛(wèi)將絕密文件藏于石室中。
自唐朝以來,社會安定,物資豐盈,中央及地方政府各級官員在享受朝廷俸祿之際均有充足的時間去思考文化建設。在這其中,保密工作被提上議事日程。唐朝在借鑒歷代公文保密優(yōu)缺點的基礎上,設立檔案保密管理法。《唐律疏議》中規(guī)定:“諸盜制書者,徒二年。官文書,杖一百。”此外,對密文及涉密檔案在印制、收發(fā)過程出現(xiàn)的泄密、延誤現(xiàn)象均有相應懲處措施。
唐朝以前公文保密均以法律的權威形成約束力,迫使手握密文的官員不敢逾越紅線。唐朝的公文保密工作雖然可圈可點,但相比于宋朝,則略遜一籌。眾所周知,宋朝作為中國古代史中經濟文化的高峰時期,其所制定、施行的各項制度都對中華文化的發(fā)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1044年前后,北宋出現(xiàn)了真正意義上的“密碼”用于軍事數字密碼保密技術。據《武經總要》記載,“字驗”是宋朝傳遞情報的密碼,將各種情報內容,比如被賊圍、將士叛等內容歸納為40項,編成40條短語,分別編碼。將領帶兵出發(fā)前,指揮部門與其約定一首40字(無重復)的五言律詩作為解碼密鑰,詩中的每一字都對應一條短語,在戰(zhàn)斗中,前后方就用該密碼本進行通訊。這項發(fā)明打破了以往的簡易保密技術手段,在軍事領域獲得廣泛應用。
元明兩代基本沿用了唐宋模式,元朝規(guī)定凡盜竊文書或擅自改動文書者,以杖刑或笞刑罰之。明朝隨著中央集權的加強,宦官干政泛濫,竊密現(xiàn)象嚴重,為此明朝設立內閣以保證對“密旨”的傳達。凡泄密官員處以死刑,妻、子流放邊疆。
清朝作為封建社會的最后一脈,集歷代之大成,保密工作日漸臻于完善。特別是在雍正朝設立的密折制度,按照密級分成秘密、機密、絕密,實現(xiàn)了完整的定密制度。嘉慶時,軍機處作為密文呈奏的核心機關,要求絕密文件需由軍機大臣轉皇帝密旨后再由章京承辦,內閣發(fā)出的密件,必須由六部下屬的相關機構編號登記。
縱觀歷史,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古人不僅有很強的保密意識,而且在探索保密手段和保密法規(guī)的過程中不斷推陳出新,形成各自與眾不同的保密措施。古人的保密意識之強、保密方式之新穎,為今人做好保密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智力支撐,尤其是在信息泛化的新媒體時代,秘而不宣當是保密工作者必須具備的基本素養(yǎng),這不僅關乎一個國家的安全發(fā)展,也與個人的命運息息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