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革命所形成的紅色金融文化,因其先進性、融合性成為高校財經類專業(yè)開展課程思政的絕佳素材。財經類大學生思政教育的有效方式,是在思政課堂植入一個特殊模塊,即紅色金融文化教育模塊,克服思想政治課與大學生專業(yè)課“兩張皮”的現象。紅色金融文化教育有效融入路徑主要包括六個方面:編撰高質量的紅色金融文化系列教材;匯集資源建設紅色金融文化資源庫;厚植課堂教學的紅色金融文化元素;提升思政教師隊伍的紅色金融文化素養(yǎng);深度開發(fā)利用紅色金融文化“第二課堂”的資源優(yōu)勢;強化紅色金融文化融入機制建設的保障能力。
關鍵詞:紅色金融文化;高校思政課堂;路徑探析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4580(2023)03-0067-(04)
DOI:10.19717/j.cnki.jjus.2023.03.012
一、引言
辦好思政課、開展傳承紅色文化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善用“大思政課”,是習近平總書記銘記于心的一件大事。2022年4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調研,專門走進頗具特色的思政課程智慧教室,觀摩了一場生動的現場教學并參與了討論,并當場指出高校要多出“思政金課”,處于茁壯成長、拔節(jié)孕穗期間的青少年,需要高品質的“思政金課”補鈣壯骨、固本培元[1]。習近平總書記對新時代思政課程提出的高要求,需要奮斗在高校第一線的思政教師貢獻出更多的最優(yōu)教學場景與最優(yōu)教學內容。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革命所形成的紅色金融文化,具有先進性、融合性,是高校財經類專業(yè)開展課程思政的絕佳素材。財經類大學生思政教育的有效方式,是在思政課堂植入一個特殊模塊,即紅色金融文化教育模塊,克服思想政治課與大學生專業(yè)課“兩張皮”的現象。
二、紅色金融文化教育融入高校財經類專業(yè)思政課堂的重要意義
紅色金融文化源起于革命時期的紅色圣地江西,經建設時期與改革時期的淬煉,最終熔鑄于當代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譜系之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這種獨特的先進文化,“紅色”二字旗幟鮮明,“金融”二字專業(yè)彰顯,其內核蘊含著財經戰(zhàn)線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成為激勵一代又一代中國財經人士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而奮勇前行的獨特文化密碼。進入新時代,把這種具有獨特價值的紅色金融文化基因融入高校思政,能夠為培養(yǎng)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可靠的行為參照。紅色金融文化的獨特屬性和“以史鑄魂、思政育人”的功能,對高校思政教師拓展課堂深度和廣度大有裨益。這種獨特的文化傳承與賡續(xù),能夠幫助當代財經類大學生了解紅色金融歷史,認清紅色金融史實,有利于財經類大學生建立起對紅色金融文化的科學認識,深刻體會到紅色金融文化的核心內涵,提升財經類大學生對紅色金融文化的文化自信,奠定深厚的紅色金融文化根基,增強對紅色金融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并積極培養(yǎng)對紅色金融文化的自豪感和傳承紅色金融文化的使命感,從而更好地培育出能夠在財經領域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三、紅色金融文化教育融入高校財經類專業(yè)思政課堂的有效路徑
紅色金融文化教育融入高校財經類思政課堂并非一蹴而就,當前迫切需要正確認識并探明融入的有效路徑。有效路徑主要包括六個方面:
(一)編撰高質量的紅色金融文化系列教材
目前,真正做紅色金融文化研究的高校老師少之又少,能夠拿得上臺面的高質量教材非常缺乏。作為一門交叉學科,編撰高質量教材需要精通政治學、金融學與歷史學科,難度之大可想而知。高質量、高水平的紅色金融文化系列教材是傳承紅色基因的有效載體,是加強大學生思想道德建設的有力舉措和積極探索,這對于當前紅色基因傳承教育必將產生良好的促進作用。
在紅色金融文化系列教材的編撰過程中,重中之重是要在編撰質量上精益求精,牢固樹立紅色金融作品的精品意識,對紅色金融時代背景、紅色金融歷史脈絡、紅色金融人物事跡,力求做到件件有出處,事事有依據。編撰內容做到紅色金融主題鮮明,紅色金融主干突出,篇幅齊整有序,脈絡清晰有理,筆者認為內容一定要有時代印記,能夠體現當代的紅色金融最新發(fā)展,例如抗擊西方金融恐怖主義的紅色金融戰(zhàn)略與戰(zhàn)術[2]。編撰思想上進一步強化紅色金融基因主旋律,特別是要重點講好紅色金融革命故事、講好紅色金融英雄的故事,加強紅色金融革命傳統(tǒng)教育。在編撰過程中,一是要處理好紅色革命全局和紅色金融局部的關系。既要講清楚中國共產黨的起源、成長、建設的各段光輝歷史,又要展示好本地的紅色金融資源、紅色金融故事和紅色金融歷史。二是把握好紅色金融系列教材的精準定位與導向。突出紅色金融事業(yè)接班人理想信念的確立,突出“我心光明、知行合一”的實踐養(yǎng)成。三是理順紅色金融系列教材各學習階梯、層級之間起轉承合、融會貫通的學科理論邏輯與學科歷史邏輯關系。四是編撰過程中強調學術高標準高要求。要對講述紅色金融重大事件、紅色金融重要人物故事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據。
(二)匯集資源建設紅色金融文化資源庫
紅色金融文化資源是中國共產黨的一筆寶貴財富,紅色金融研究也日益成為一門顯學。但在具體研究過程中,卻時時受困于紅色金融研究資源的匱乏、零散和雜亂無章。要使這門交叉學科具有生機活力且可持續(xù)發(fā)展,并能不斷創(chuàng)新,突破學科邊界,必須對挖掘出來的紅色金融文獻資料進行數字化處理,打通各類紅色金融資源之間的邊界,發(fā)揮各類紅色金融資源共融共存作用,建設一個具有全面性、完整性、規(guī)范化、標準化、實用化的紅色金融文化教育資源庫.使高校成為紅色金融文化傳承和創(chuàng)新的教育基地和高地。首先,高校思政教育團隊可以開展“分主題、樹品牌、創(chuàng)特色”的紅色金融文化資源研究,鼓勵并指導財經類大學生團隊根據研究興趣選擇相應主題,聚焦特色紅色金融文化資源,尤其是對高校所在地區(qū)的紅色金融文化資源進行聚焦研究,讓財經類大學生深刻理解紅色金融文化的豐富內涵。相關研究可從第一手紅色金融資料的搜集、分類、整合,再到對相關主題的進一步探究,通過不斷深入思考和資源積累,逐步積累匯聚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紅色金融文化資源庫。例如,江西地區(qū)高??梢约芯ν诰蚪鞲锩窢帟r期紅色金融機構創(chuàng)建發(fā)展的輝煌過程中的重大歷史事件、重要歷史人物的記述、回憶、評論,如紅色金融發(fā)源地安源、紅色金融龍興之地瑞金等地的紅色金融遺址、文物及貨幣史的研究資料。其次,高校思政教育團隊可開展紅色金融文化主題資源征集活動,夯實紅色金融文化資源庫。相關團隊可通過紅色金融主題攝影攝像活動、紅色金融經典展覽活動、紅色金融經典朗誦活動、紅色金融經典文藝匯演等形式多樣的主題活動,鼓勵參與的財經類大學生把實地考察拍攝到的照片、視頻,創(chuàng)作的影視、小品、相聲等紅色金融文化作品上傳至云端的大數據中心,不斷充實和完善紅色金融文化數字資源庫。再次,高校思政教育教學團隊要適時融合新媒體與新理念,借助新時代的紅色文化專題學習網站、微博、微信公眾號、學習強國、B站及抖音等打造紅色金融文化資源平臺,開展“紅色金融文化微課堂”,充分運用新技術對紅色金融文化資源進行整合,秉承“內容為王”的理念,不斷挖掘紅色金融文化的新時代內涵,創(chuàng)造出一大批具有歷史厚度、思想高度、情感溫度的高質量線上教學作品,從而為紅色金融文化數字資源庫建設提供不竭動力。
(三)厚植課堂教學的紅色金融文化元素
推動紅色金融文化學習教育與思政課的有機結合,讓思政課程符合新時代財經類大學生的審美趣味,首先就要善用紅色金融文化的“家族譜”與“寶藏庫”。高校思政教育團隊要能夠在思政課中創(chuàng)造性融入紅色金融文化學習教育內容,講好紅色金融革命家故事與紅色金融事業(yè)的奮斗歷程、輝煌成就和寶貴經驗,講好當代金融危機中紅色金融的中流砥柱作用,在紅色金融文化知識的傳道授業(yè)解惑中引導財經類大學生正確把握歷史發(fā)展的主流主線。這種紅色金融文化元素的融入,也讓財經類大學生深刻理解在黨的早期紅色金融思想指導下,中國共產黨早期紅色金融工作者在曲折坎坷的金融實踐中,圍繞紅色銀行體系、紅色貨幣政策、紅色金融發(fā)展體制、紅色信用維護、紅色金融家隊伍建設等問題,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許多紅色金融思想理念、方針政策和制度舉措,取得了一系列偉大的紅色金融成就。同時,也要優(yōu)化課程設置,深入挖掘紅色金融文化相關課程中蘊含的紅色資源,用豐富的歷史事實和生動的歷史細節(jié),讓紅色金融文化在課程當中可見、可感、可學,使財經類大學生在傳統(tǒng)課堂中獲得思想武裝,實現“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的同向同行。
(四)提升思政教師隊伍的紅色金融文化素養(yǎng)
建設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關鍵在于第一線的教師隊伍。教師隊伍是課程思政的排頭兵,是傳承和弘揚紅色金融文化的重要主體,其紅色金融文化素養(yǎng)對財經類大學生、教師自身的發(fā)展意義重大。思政教師只有不斷提升紅色金融文化素養(yǎng),才能潛移默化地引導財經類專業(yè)大學生上好思政課、樹立正確的紅色金融史觀。思政教師要深刻認識到紅色金融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斷加強自主學習,著力提升自身修養(yǎng),練就會學紅色金融文化、會講紅色金融文化、會用紅色金融文化的真本領。高校思政課教師的紅色金融文化素養(yǎng)主要表現為擁有深厚的紅色金融文化知識力、突出的紅色金融文化傳播力、嫻熟的紅色金融文化實踐力、踏實的紅色金融文化研究力四個方面。其一是高校思政課教師要具備傳承紅色金融文化的知識力量,具備深厚的紅色金融文化知識底蘊,學習、研究、積累、沉淀關于紅色金融歷史、紅色金融精神、紅色金融人物、紅色金融書籍、紅色金融影視、紅色金融書信、紅色金融遺址、紅色金融景區(qū)等物態(tài)化和抽象化的多元紅色金融文化知識。其二是高校思政教師只有具備結合具體教學目標將紅色金融文化素材有效融合重組形成具體教學內容的能力,才能使紅色金融文化潤物無聲地有效熏陶財經類大學生、滋養(yǎng)其成長。其三是高校思政教師要善于利用紅色金融文化資源展示現場實踐教學能力,包括設計、組織、包裝、講解、引導參觀、組織討論、現場答疑、臨場應變等綜合能力。其四是高校思政課教師作為紅色金融文化傳承與賡續(xù)的重要主體,應當具備扎實的紅色金融文化研究能力,能夠踏踏實實地探尋紅色金融文化傳承規(guī)律,提升紅色金融文化品格,揭示紅色金融文化崇高精神,增加紅色金融文化凝聚力和吸引力,使紅色金融文化教育“動”起來、“活”起來。高校可以通過建立骨干思政教師專項提升計劃,定期安排到各級黨校、干部學院及紅色文化基地研修,到知名院校研習紅色金融經典作品、夯實紅色金融文化研究基礎,到紅色金融重大事件發(fā)生的舊地掛職實踐鍛煉以及參加紅色金融文化高峰論壇、紅色金融理論交流、典型經驗交流、教學研討會、現場教學觀摩等方式,不斷強化思政教師紅色金融文化教育品格,拓寬學術視野,拓展紅色金融文化知識的廣度和深度,提升教師綜合能力水平。
(五)深度開發(fā)利用紅色金融文化“第二課堂”的資源優(yōu)勢
高校思政教育第二課堂,是高校在傳統(tǒng)的思政課教學計劃之外,創(chuàng)建以“活教材”為教學特征的外出實踐型教學體系,在學校的一體化管理下開展的課外教育學習活動。由于思政課理論性較強,課程內容較為枯燥的說教特征,在精心遴選的“活教材”之有效輔助下能加深財經類大學生對本專業(yè)理論知識的理解,更好地契合其密切關注點,更好地提升其學習興趣。深度開發(fā)利用紅色金融文化資源,將其打造為高校財經類專業(yè)大學生思政課教學的第二課堂,通過生動的紅色金融文化教學素材支撐理論教學,豐富充盈課堂內容,能使財經類大學生在理解融會的過程中自覺將紅色金融文化知識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從而更有效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成效,更好地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從這個維度出發(fā),紅色金融文化教育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有效開展,必須要著重加強以往相對薄弱的“活教材”陣地開發(fā),有計劃地組織多元化的“現場式”教育實踐活動,以寓教于觀光的新穎方式,讓財經類大學生在紅色金融活動實踐中感悟時代變遷,在紅色金融歷史資源中汲取磅礴力量。大學生作為成長中的一代,求知欲強,學習能力強,對所在區(qū)域歷史事物都有著濃厚興趣。對此,高??筛鶕趨^(qū)域的實際,充分挖掘地方承載著紅色金融革命精神、紅色金融歷史魅力的優(yōu)勢資源:例如紅色金融革命遺址、紅色金融革命村莊、紅色金融博物館、紅色造幣工廠等等。在挖掘整合優(yōu)勢紅色金融文化資源的基礎上,用活用好,提升站位,可以嘗試打造“紅色金融理論研修課堂”“金融系統(tǒng)廉政教學基地”等思政實踐教育基地,根據不同基地實際有目對性地設計現場教學課程,更好引導財經類大學生沉浸于實地場景之中,身臨其境地感受紅色金融歷史,讓紅色金融基因代代相傳。
(六)強化紅色金融文化融入機制建設的保障能力
紅色金融文化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課程的常態(tài)化、長效化開展,需要建立強有力的全方位、多維度的保障機制。高校要強化常態(tài)化課程建設機制,要發(fā)揮其積累沉淀的教學科研優(yōu)勢,科學設定紅色金融文化教育目標,并完善相關課程體系規(guī)劃與設計。同時,緊緊依托所在區(qū)域紅色金融文化特色,結合大學生興趣喜好,對紅色金融文化教育課程進行動態(tài)調整。除此之外,學校還需與外部金融行業(yè)緊密互動,協(xié)調整合內部資源,建立良好的外部合作機制和內部相互共享機制,共享紅色金融文化教育優(yōu)秀資源,在紅色金融文化研究上協(xié)同互助、合作發(fā)力,為紅色金融文化教育真正融入大學生之內心營造優(yōu)越環(huán)境與濃厚氛圍。
四、結語
紅色金融文化是重要而且獨特的高校思政教育資源,將其與課程思政深度融合具有非常深遠的意義。然而,紅色金融文化融入課程思政并取得較大成效并非一蹴而就,需要一以貫之并多管齊下,方能久久為功,止于至善。鑒于此,高校要結合新時代需求,精研紅色金融教育傳播之道,探尋紅色金融教育傳播規(guī)律,改革紅色金融教學模式和方法,創(chuàng)新紅色金融文化傳播方式,不斷探索紅色金融文化課程思政的立德育人之道,努力培養(yǎng)知識、能力與素質全面協(xié)調發(fā)展的新時代財經類大學生。
參考文獻:
[1]新華網.習近平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時強調:堅持黨的領導傳承紅色基因扎根中國大地 走出一條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新路[EB/OL].(2022-04-26)[2023-04-09].http://www.npc.gov.cn/npc/kgfb/202204/6e8a530b41db4971b85e7870c 11e6cf05.shtml.
[2]胡惠民.當代金融恐怖主義透視[J].東南亞縱橫,2006(7):72-75.
(責任編輯 吳國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