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施力維 唐駿壵 李震宇
《了不起的“地瓜”——“八八戰(zhàn)略”實施20周年特別報道》黑龍江組的報道,是一次跨部門合作、跨地域采訪的難忘之旅,也是我們融媒體報道的“闖關”之旅。
跨省采訪,在行程安排、聯系上都比省內難度大很多,考驗的是記者提前策劃與任務安排的能力。
首先要處理好主線和支線的關系,就像地瓜一樣,主要藤蔓的瓜當然要緊緊抓住,但是有時候支脈上的瓜雖然小,但香甜。主線要回答好一個問題:浙商的選擇是如何發(fā)生的,他們在黑龍江興業(yè)創(chuàng)業(yè)的驅動力是什么?這些問題記者通過對寧波江豐電子董事長姚力軍的連線專訪作了解答。
但光有這些還不夠,還需要有支線的內容來豐富報道的維度。剛接到任務的時候,開始所有的采訪計劃基本上都圍繞姚力軍、江豐電子來展開,并想聚焦芯片產業(yè)鏈,到哈工大做一些采訪。這么操作總的來說維度比較單一,也很沉悶,體現不出黑龍江的特色。
后來我們商量,中國的最北端漠河和最東端撫遠黑瞎子島都在黑龍江,可以到這個中國的兩極來看看浙商的發(fā)展,也可以為這組報道增添其他的維度。我們用視頻的形式來展現黑龍江豐饒的一面。有了這些直觀的體驗,就對在這里創(chuàng)業(yè)的浙商有了更具體的認識,支線的采訪也可以很好地反哺主線。
像這樣跨地域的策劃,如果要體現其復雜性,更要打開思路,不能囿于一條線,而要有發(fā)散思維,有多維度、多層次的展現。
其次,要有他鄉(xiāng)和故鄉(xiāng)的視角。新聞報道的對象也要有不同的維度,比如以外鄉(xiāng)人視角和故鄉(xiāng)人視角來看黑龍江的發(fā)展變化,會有不同的收獲。這次采訪,選取了兩名代表——浙商黑龍江商會負責人項祖龍和哈爾濱人于啟明。一個是浙商闖關東的代表,聽他的故事,能直觀感受到浙江地瓜經濟,從商品輸出到技術輸出的深刻轉變。而后一個,作為哈爾濱本地人,從他口中能感受到哈爾濱人口外流,工廠萎縮,在時代大趨勢背后,當地人的那種無奈感。異地采訪的時候要做好視角切換互為補充,豐富各種觀點。
此次新聞報道,不是一般的親歷報道,需要有“放眼全球,以小見大”“著眼當下,兼及過往”的格局。這是報社領導提出的要求。筆者認為,要做好這一點,需要處理好幾對關系。
首先是處理細節(jié)描寫和宏大敘事的關系。地瓜經濟是主題報道,站位要高,但高站位需要細節(jié)來支撐。一是典型環(huán)境更突出。二是典型人物的特寫,把姚力軍既是科學家又是企業(yè)家、新浙商的特點做了強化。三是典型細節(jié)的抓取。一個指甲蓋大小的芯片密布上萬米金屬導線等,讓人對金屬靶材有了較為直觀的了解。
主題報道往往需要宏大敘事。表達新時代的浙商精神和地瓜經濟新變,這些實實在在的事情和細節(jié)是載體,也是宏大敘事的基礎和支撐。新聞報道是具象的,要讓精神和理論找到合適的載體。
其次,處理好歷史背景和現實情況的關系。著眼當下,兼及過往,能使報道具有歷史的縱深感。但如果在歷史背景材料上擺布不當,就會出現內容蕪雜的情況。好的歷史背景材料,應該是能直接照應到現實的,能一路引導讀者,而不用拐彎。
起初我們的背景比較蕪雜。經過編輯刪減留下的故事是,“和項祖龍一起來到黑龍江的許多浙企、浙商選擇了離開,浙商目前只有20 萬人,大約少了一半。”而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像姚力軍這樣科學家出身的企業(yè)家,如今再“闖關東”,上演的已是不同以往的“傳奇”。
標題設置上,我們稿子原來的標題是,“專精特新”企業(yè)闖關東,后來改成了新浙商闖關東,這樣更貼切。一是“浙商”群體的新,現在是科學家企業(yè)家;二是創(chuàng)業(yè)故事的新,從技術、資本的輸出這些角度來觀察。
此次報道,呈現的新媒體產品總共有三類,一是直播訪談,二是新聞視頻,三是短視頻。配合簡短文字或者長篇報道閱讀,效果不錯。
三種產品的側重點不同,要求也不盡相同。李震宇和唐駿垚,在拍攝、出鏡方面花費了很多心力。在機場大廳、企業(yè)車間等地出鏡拍攝,并提前踏看場地,做好訪談的彩排。
我們覺得有幾方面的體會。直播訪談類節(jié)目,這次在后方視頻部老師的大力配合下,進行得很成功。兩位嘉賓還有主持人在預設的大綱之外,還談了許多話題,效果非常不錯,是非常真實的訪談。筆者覺得關鍵在于,要想清楚節(jié)目的呈現形式,然后把需求提清楚并將其細化,以現在的技術加上部門間的配合,在畫面、聲效方面都能實現。比如,我們在新聞視頻上,一是比較重視題材的獨特性,中國最東端的咖啡館,會讓許多人感到新奇,中國最東端的撫遠市的風土人情能吸引很大一部分人的關注。二是注重現場感,我印象比較深的是李老師和唐駿垚兩人在機場出口,面對著來來往往的人群,拍了很多次出境口播。為了出一個有積雪的口播,還冒著零下20攝氏度的氣溫走了很多遍。短視頻,則更注重輕量化的表達方式,比如剪切訪談嘉賓的金句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