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文心雕龍 · 明詩》情志的自然融合論

      2023-07-21 15:29:20曲偉杰王慶豪
      今古文創(chuàng) 2023年27期
      關鍵詞:文心雕龍

      曲偉杰 王慶豪

      【摘要】劉勰在《文心雕龍·明詩》中提出了詩歌創(chuàng)作的“情”與“志”兩種因素,情感作為詩歌創(chuàng)作的基礎,以內驅動力推動了詩的產生,志向又引導了情感勃發(fā)方向,以政治訴求為目的進行詩的書寫創(chuàng)作。劉勰將“情”“志”合一為“自然”,即情中有志、志中含情,提出了情志交融的“自然”詩風,這一種全新的詩風不僅繼承了前人詩論的傳統,同時打開了后世詩歌創(chuàng)作的門徑,“自然”的情志融合是《明詩》中彌足珍貴的理論。

      【關鍵詞】《文心雕龍》;《明詩》;情志融合

      【中圖分類號】I207?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3)27-0013-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27.004

      一、情志并舉

      劉勰在《文心雕龍·明詩》中引用《詩大序》的“在心為志,發(fā)言為詩”,在心里的是情志,發(fā)而為語言的便是詩,詩是情與志并融而產生的?!睹髟姟菲灤┝藢τ谠姼柚星榕c志關系的思考,劉勰對于情志關系的創(chuàng)造性解讀對于詩歌研究是一份具有珍貴價值的寶貴財富,“其價值不僅表現在對‘感物吟志內涵的書寫上,還表現在劉勰闡述‘情與‘志時,所呈現出的個人情感書寫與社會責任擔當之間的矛盾?!盵1]“情”是詩人受到外界刺激而產生的內心反應,是個人思緒的流露與表現,“情”在沒有外化于詩歌之前,是受困于詩人個體的內心之中的,是無法被社會感知的個體心理活動。而“志”是詩人對于社會在某一方面決心有所作為的努力方向,是因人類群體活動產生再反作用于社會的價值追求,“志”的存在使得詩人可以突破自我的限制更多地關心到外界社會,是源于內心“情”但是更加社會化外向化的感情導向?!睹髟姟贰扒橹尽辈⑴e,思考并闡述了如何將內心個人情感與外部社會思潮巧妙融合的問題,將詩歌的創(chuàng)作引入了一個新的境界。

      詩的形成和“情”“志”離不開關系,“情”與“志”都是成詩的推動力。陸機在《文賦》中寫道:“詩緣情而綺靡。”詩是攀登于“情”之上而發(fā)生出來的?!睹娦颉诽岢鲈娛恰扒閯佑谥卸斡谘浴?,用語言表達出來的洶涌情感便是詩。從這方面理解,詩的形成是情感的積累與沖突,詩人在心胸中醞釀的感情是詩最初的雛形,經過思維的整理,以合適精巧的語言加以表述整理,這樣就形成了詩的最終樣子。同時,《毛詩序》還提出“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fā)言為詩”觀點,將“志”作為詩發(fā)展的目標。從這方面理解,詩的產生是用來抒發(fā)詩人的“志”的,這種抒發(fā)“志”的需要貫穿了詩產生的全過程,在心中抑郁不平的“志”推動了詩的誕生,同時詩的誕生是為了闡釋詩人的“志”,“志”在詩的創(chuàng)作中也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要注意的是,“在心為志”的“志”其實更多是一種情感的要素,所謂“情志”更多方面是一種波動起伏的感性,而非平時所述“志向”的理智,所以在詩的創(chuàng)作中,“情”與“志”就不是絕對孤立的關系,而是彼此調和。根據《毛詩序》所言,“情”“志”都是詩產生的因素,兩者交融,彼此滲透,才形成了詩,因此《明詩》中將情志并舉,而不是拆分敘述,這樣的論述是十分全面且有意義的。

      二、詩歌抒發(fā)的情感表達性

      “情”是詩對于情感的抒發(fā),在文中有重要的地位?!睹髟姟分泄灿辛幪岬搅恕扒椤保?/p>

      (一)詩者,持也,持人情性;

      (二)人稟七情;

      (三)觀其結體散文,直而不野,婉轉附物,怊悵切情;

      (四)情必極貌以寫物,辭必窮力而追新;

      (五)故鋪觀列代,而情變之數可監(jiān);

      (六)巨細或殊,情理同致,總歸詩囿,故不繁云。

      其中所寫的“情”都是“情感、情緒”的意思,因此本文對于“情”的討論,都將是將“情”定義為“情感”進行解讀。劉勰認為詩“持人性情”,強調了詩歌的情感表達性,詩不僅創(chuàng)作是因為情感的渲染,其形成更是對于個人情緒的發(fā)泄?!叭朔A七情”,可以見之于《禮記·禮運》篇:“何謂七情?喜、怒、哀、懼、愛、惡、欲,七者弗學而能。”人的七種感情都可以用詩來表達和發(fā)泄出來,而這種情感的抒發(fā)是純粹又單純的,孔子評價《詩經》為“思無邪”,即其思想情感純正無偏移,這就是詩純凈的情感宣泄作用。

      劉勰非常重視“情”對于創(chuàng)作的作用,《文心雕龍》專門設立《情采》一篇,其中提出文辭是為表現情志服務的,具有良好的情志,方能寫出好的文章。除此之外,《文心雕龍》文中反復出現的168處“情” ①,這樣的數據足以說明劉勰對于“情”在創(chuàng)作中的重視。關于“情”的重要性,劉勰在《定勢》篇寫:“莫不因情立體,即體成勢也?!斌w裁是根據表達情意的需要而確定的,由一定的體裁形成相應的文勢。此外,《情采》篇還有論述:“故情者文之經,辭者理之緯?!鼻槔硎俏牟傻慕浘€,辭采是情理的緯線,經線正然后緯線才能織成,情理定而后辭采才能通暢。還有“昔《詩》人什篇,為情而造文”,《詩經》的詩篇,是為抒發(fā)情志而創(chuàng)作的。除了論述“情”在詩的重要性,劉勰還闡釋了“情”是詩產生的起源的論點。《體性》篇:“夫情動而言形,理發(fā)而文見,蓋沿隱以至顯,因內而符外者也。”內心有情感活動就形成語言,道理闡發(fā)出來就表現為文章,這是情理由隱到顯,由內在到外觀的過程?!段锷菲骸扒橐晕镞w,辭以情發(fā)。”人的情志隨景物變化,文辭則因情志而抒發(fā)。正是情感的不平激發(fā)了作者的創(chuàng)作靈感?!霸凇笔阍拱穆窂缴希瑥那摹l(fā)憤抒情到司馬遷的‘發(fā)憤著書、韓愈的‘不平則鳴和‘窮苦之言,‘詩怨命題認同‘怨的激發(fā)作用?!盵2]“詩怨”正是一種情感與詩歌產生的共鳴,借助情緒的噴發(fā)與宣泄,才產生了諸多佳作。

      三、詩歌教化的政治功用性

      除了“情”外,“志”政論功能的敘述同樣是一個有意義的話題,《明詩》文中七次提到了“志”,與統一于“情感”含義的“情”不同,《明詩》中“志”的釋義有多重性。首先,“志”可以作為一種先天性的情感天性,是人先天具有的固有屬性,表現為詩人自然的性格和脾性,文中有“唯嵇志清峻,阮旨遙深,故能標焉”“贊曰∶民生而志,詠歌所含。興發(fā)皇世,風流《二南》”,這兩處“志”體現的就是詩人的自然情性。其次,與先天性相對,“志”還展現出后天性的政治訴求,在這種含義的“志”的影響下,詩創(chuàng)作更多用來諷諫國政、勸諫王室,如文中有兩處提出帶政治色彩的“志”:“自王澤殄竭,風人輟采,春秋觀志,諷誦舊章,酬酢以為賓榮,吐納而成身文。逮楚國諷怨,則《離騷》為刺?!薄敖笃疲绾跣L,嗤笑徇務之志,崇盛忘機之談。”“志”的先天性和后天性也不完全是二元對立存在,更多時候是先天的情感融入后天的政求中,表現出一種“不平則鳴”思維表達?!端兔蠔|野序冬》論說“大凡物不得其平則鳴。草木之無聲,風撓之鳴。一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懷。凡出乎口而為聲音,其皆有弗平者乎!”“不平則鳴”表現出先天“志”催生出后天的“志”,這正是“志”的第三種釋義,即帶有綜合性的以情感為驅動的表達訴求。這種釋義下的“志”可以更貼切的解釋為“情志”,其非單純的“情”也非單純的“志”,而是感情與志求的結合?!睹髟姟酚腥幪峒啊扒橹尽保骸霸谛臑橹荆l(fā)言為詩。”“詩言志,歌永言?!薄皯锼垢?,感物吟志。”

      在“情志”方面,“情志”的產生雖然是源于“情”的沖突,但最終目的仍是為“志”的政治訴求服務。劉勰在闡述詩“志”方面,也偏重于“志”的政論功能?!绊樏揽飷海鋪砭靡印笨隙恕段遄又琛穼μ禑o德的批判功用;“逮楚國諷怨,則《離騷》為刺”肯定了《離騷》諫刺楚國政事的政治效用;“匡諫之義,繼軌周人”肯定了漢初韋孟的《諷諫詩》;“造懷指事,不求纖密之巧,驅辭逐貌,唯取昭晰之能”提出遣詞寫物,要清晰分明地表現意圖;以“獨立不懼,辭譎義貞”的評價肯定應了璩的《百一詩》。那么依照劉勰對“志”釋義偏重方面理解,“顯然‘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fā)言為詩中的‘志與‘詩言志中‘志的內涵是一致的,都是強調‘志向抱負,以此彰顯詩歌教化的政治功用性?!彼员疚乃撌龅摹爸尽保且哉沃鞠驗楹x,雖然有情感的飽含,但更多在于其政論意指。

      劉勰對詩政論功能的解讀有著承上啟下般的作用,從上可以追溯到《毛詩序》提出的“故正得失,動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詩”,將詩的作用詮釋為“正得失”。此外,《毛詩序》解讀詩六義中的風:“上以風化下,下以風刺上。主文而譎諫,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戒,故曰風?!蔽痪由蠈拥慕y治階級用詩來教育感化下層人民,位居下層的人民用詩來諷諫規(guī)勸統治階級的管理,用深隱的文辭作委婉的諫勸,說話的人不會因上諫言而獲罪,聽取的人也足可以獲得警示,這就叫“風”。將視角往下移動,白居易的詩發(fā)揚詩政論功能的典型,白詩尚實、尚俗、務盡,將諷喻詩的作用發(fā)揮到了最高。白居易在繼承儒家詩論“比興美刺”傳統上,進一步務實求真,提出了“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的作詩主張,白詩將詩的政論功能過度極端化,只重視其勸諫君主方面,而忽視了作詩本身的抒情達意,白居易在《新樂府序》中寫作詩的“五為”:“總而言之,為君、為臣、為民、為物、為事而作,不為文而作也?!薄熬济裎锸隆钡哪康闹赶蚨际菍⒃娬者M現實需求中,將詩文作為為政的手段。包括在《寄唐生》中寫道:“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白居易的諷諫詩將所有重點都放在了政治關懷層面,“極度突出了詩歌的現實功利色彩,將詩歌導入了狹窄的路途”[3],按照劉勰詩論而言,詩是“情”與“志”的共生融合,白詩單一肯定了“志”的作用而忽視了“情”的表達,否定了“情”在詩歌中的作用,沒有做到“情”“志”的含蓄并融。

      四、情志合一表現為自然

      “傳統詩教偏于‘持,意在節(jié)制規(guī)約;彥和詩論側重‘情,標舉‘自然表現。這樣,道德本位的情感節(jié)制(持)與自然而然的情感(情)二者便結為一對彼此相悖的詩學范疇?!盵4]如童先生結論指出:“統觀《明詩》全篇,劉勰的整個思想始終在繼承‘古典與肯定‘新聲中搖擺?!盵5]王柯平先生認為劉勰在古典舊說與時下新聲的兩者關系的處理上,最終選擇了折中和求通。②劉勰一方面遵循舊有思想,以“志”的方向約束和規(guī)范詩的表達,一方面又另立新聲,突出“情”對于詩的驅動作用,這是情與志的矛盾沖突,歸結于最終,劉勰選擇了“自然”詩歌創(chuàng)作風格,“自然”即“情志合一”。

      劉勰對詩的自然論在《征圣》篇中就有體現:“陶鑄性情,功在上哲?!薄笆ト瞬⒎菦]有常人的七情,但他們善于對自己的情感進行打磨、控引,使其合于適度。”[6]《文心雕龍》全篇核心思想之一就是《征圣》,以圣人的思維言行文即是正確,那么圣人對于“情”的把控和詩的“情”的把控是道理相通的,作詩時所闡發(fā)的“情”也不是完全放肆橫流,而是摻雜“志”的打磨、控引,才能造就“自然”的風格。石恪認為劉勰提出的“感物吟志”非“感物言情”,“感物”所吟之“志”也非單純政教、美刺和道德禮儀之“志”,而是富含情感因素之“志”,并且內中滲透著理性因子和思想之光輝。③劉勰在“志”的處理上也并非像白詩一以貫之地以說教化的方式創(chuàng)作詩歌,而是用“情志”的結合,以“情”來引領“志”的闡發(fā),用飽含深刻的情感作為詩歌創(chuàng)作的基礎,在此之上來達到詩的政論功能,用感性的思維成就理性的目的。萬奇認為,劉勰提出的“感物吟志”為核心的詩歌創(chuàng)作理論,在一定程度上擺脫了儒家正統觀念的束縛,是劉勰獨特的發(fā)明,在某種意義上突破了先秦兩漢的正統詩論范式,可謂是一個新的理論貢獻。④這種新的理論貢獻即“自然”的情志關系,“感物吟志,莫非自然”,只有在“情”和“志”兩者融匯之下,“情”為“志”的動力,“志”為“情”的導向,如此創(chuàng)作的詩自然屬自然之風。

      五、結語

      劉勰在《明詩》中提出情志合一“自然”詩風對后世詩的創(chuàng)作影響深遠持久,不僅白居易在諷喻詩上受到影響,更遠可以看到明朝詩歌為了打破臺閣體的束縛,真正做到“自然”詩風,產生了茶陵派和后七子這樣強調真情表現的主情說?;赜^詩史,杜甫的詩更貼合劉勰的“自然”詩風,老杜以其“沉郁頓挫”的感情加之紀實一般的詩風實現了“情”與“志”的和諧統一,杜詩無不情感深厚直指民事,可以見得,名家對于詩歌創(chuàng)作的價值要求是有相似性的。

      注釋:

      ①數據源自張曉麗的《〈文心雕龍〉情志論》,該論文提出“《文心雕龍》全書,除《情采》篇篇名中的‘情字外,‘情字共使用148次”。

      ②王柯平:《〈文心雕龍·明詩〉三題》,《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6期,第66-71頁。

      ③石?。骸对姟把灾尽迸c“持人情性”——劉勰的“情志合一”詩論觀》,《飛天》2011年第8期,第6-7頁。

      ④萬奇:《〈文心雕龍·明詩〉辨疑》,《語文學刊》2006年第9期,第1-3頁。

      參考文獻:

      [1]張曉麗.《文心雕龍·明詩》情志論[J].語文學刊,2019,39(05):1-6.

      [2]夏秀.從“發(fā)憤抒情”到“不平則鳴”——詩怨內涵演變之“直抒怨艾”路徑探析[J].齊魯學刊,2013,(04):116-121.

      [3]袁行霈.中國文學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蔡文清.《文心雕龍·明詩》研究綜述[J].名作欣賞,2017,(21):139-141.

      [5]童慶炳.《文心雕龍》“感物吟志”說[J].文藝研究,1998,(05):19-27.

      [6]張曉麗.《文心雕龍·明詩》情志論[J].語文學刊,2019,39(05):1-6.

      作者簡介:

      曲偉杰,曲阜師范大學文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古代文學。

      王慶豪,曲阜師范大學文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古典文獻學。

      猜你喜歡
      文心雕龍
      辭賦創(chuàng)作理論研究
      怎樣讀《文心雕龍》
      《文心雕龍》“通變”論主旨研究綜述
      青春歲月(2016年21期)2016-12-20 10:55:00
      《文心雕龍》的易學思想
      略論劉勰對王粲詩賦的接受
      文教資料(2016年22期)2016-11-28 13:16:47
      試論劉勰《文心雕龍》中的“折衷”
      論《文心雕龍》象喻批評的邏輯建構特征
      《文心雕龍》選讀
      月讀(2016年10期)2016-11-05 18:51:09
      《文心雕龍》:中國第一部系統的文藝理論巨著
      月讀(2016年10期)2016-11-05 18:50:06
      劉勰《辨騷》再認識
      台中县| 崇礼县| 沅江市| 东城区| 资阳市| 镇远县| 岱山县| 富裕县| 朔州市| 宜宾市| 军事| 启东市| 丰台区| 宜兰县| 汝州市| 江陵县| 益阳市| 舞钢市| 遂平县| 彭州市| 芮城县| 理塘县| 邳州市| 苍山县| 翁牛特旗| 石河子市| 岳阳县| 夹江县| 岳阳市| 桦甸市| 乌审旗| 安溪县| 桐庐县| 平定县| 石狮市| 磐石市| 中牟县| 广宁县| 恩施市| 平顶山市| 杨浦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