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雅惠 朱凱鳳 洪志評 鄧 婷
(廈門市第五醫(yī)院,福建 廈門 361000)
冠心病屬于老年患者的一種常見病,大多數(shù)冠心病患者都伴隨著諸如高血壓、高血脂以及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發(fā)生,這類慢性疾病能夠破壞患者冠狀動脈血管壁的結構,使得患者血中血脂持續(xù)析出,動脈粥樣硬化容積逐漸增大,這就進一步降低了冠狀動脈血流量直至動脈粥樣硬化斷裂,血小板快速聚集固化,將冠狀動脈血管徹底堵塞,加劇了冠心病患者的病情惡化,給其生命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威脅[1-2]。臨床上以冠狀動脈介入治療為主,為患者疏通阻塞的冠狀動脈,增加心肌血液供給,但是由于是自發(fā)性進展疾病,手術后仍然伴隨血管再狹窄及心絞痛的危險,加之患者心臟康復意識及自我護理能力不足,影響了患者的健康結局[3-4]。持續(xù)康復及延續(xù)護理是新的醫(yī)療模式下發(fā)展起來的,旨在幫助患者掌握相關疾病知識、提高自護技能和自我管理能力,促進康復持續(xù)性,并最終實現(xiàn)良好的預后轉歸。但是康復訓練的時間較長,出院后患者往往需要在家中獨立完成,有的患者依從性降低,導致康復效果較差[5]。因此建立良好的醫(yī)患溝通機制對于提高臨床護理質量具有重要意義。佩普勞(Peplau)的人際關系理論,是建立在行為科學和精神心理學基礎上的一種新的人際交流模式,該模式的核心思想是人際關系,基礎理論是相互作用,它全面闡述了護患關系是一個貫穿認識期、確認期、進展期、解決期,目的在于改善患者健康行為及治療結局的治療性相互作用過程[6]。本研究采用Peplau 人際關系理論結合康復護理,報道如下。
經倫理委員會批準(批準文號:IRB-2020-019),于2020 年2 月至2021 年2 月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60例冠心病患者分為參照組和試驗組,各30 例。納入標準:(1)臨床資料完整度滿足本次研究者。(2)具有較高的研究依從性。(3)均符合《重癥心腦血管病治療學》[7]中疾病診斷標準。排除標準:(1)合并其他嚴重基礎疾病者。(2)近期急性、慢性感染者。(3)聽力障礙或者無法交流者。研究對象及其家屬均知曉研究內容。
1.2.1 參照組予康復護理:(1)組建心臟康復小組,給予小組成員相關知識培訓,內容主要包括心理、藥物、營養(yǎng)、運動、戒煙五個方面。(2)小組成員收集整理患者的臨床資料,為其制定個性化的康復計劃。(3)小組成員加強與患者交流,詳細告知冠心病的相關知識,包括發(fā)病原因、治療和護理重點、康復干預方法、預防復發(fā)等,在交流的同時注意觀察患者情緒變化,了解其不良情緒出現(xiàn)的原因,針對性地予以疏導,幫助其建立樂觀向上的健康心理。(4)漸進式運動:指導患者做胸式呼吸、腹部呼吸、床上主動被動運動、縮唇呼吸,指導其在床邊站立、行走,協(xié)助患者在室內步行,指導做梳頭、模擬爬墻的動作,做下肢的上抬后伸動作。指導患者做腳蹬自行車的動作、散步、爬樓梯,指導患者做八段錦或簡式太極拳、慢跑。以上所有的動作都要讓患者依照自身的身體情況來逐漸過渡進行,每次40 min,一周運動5 次,連續(xù)運動六個月,注意在整個過程中都要貫穿呼吸鍛煉。
1.2.2 試驗組在上述基礎上加用Peplau 人際關系理論,內容如下:
(1)認識期:加強患者入院過程中與患者和家屬交流,用淺顯易懂的文字向患者解釋冠心病和PCI的治療優(yōu)勢和注意事項,強調每一次護治操作中康復訓練的意義,院內康復訓練方法與以上參照組相同。住院過程中護士和患者之間互相了解并建立起相互信任的護患關系。
(2)確認期:院外康復訓練方法與以上參照組相同,分別于患者出院后一周和三周進行上門隨訪以評價患者居住環(huán)境和康復訓練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居住環(huán)境要求整齊、清潔和通風,對于訓練過程中很難按照計劃達到訓練強度的患者,應及時進行訓練計劃調整,讓患者循序漸進地完成康復訓練以增強患者完成訓練計劃的信心,同時應加強提供心理支持和信息咨詢以突出健康生活方式,積極康復訓練和良好的情緒對于冠心病預后的意義,患者有能力管理好預后生活質量,并與護患進行有效交流以獲得互諒。
(3)進展期:當患者出院后六周內每四周登門隨訪一次,這時患者對護士的信任感已經增強;登門隨訪時應積極激發(fā)患者自我管理的主動性,從而提高患者自我責任感;對于主動接受有關健康知識和自覺規(guī)律用藥的患者,要給予肯定,并向患者家屬和朋友贊揚患者所付出的心血和取得的成績。
(4)解決期:出院后第22 周,評價患者康復訓練是否結束,告訴患者樂觀積極的心理狀態(tài)對于康復訓練至關重要,同時要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和規(guī)律服藥;對于有嚴重依賴心理者,要積極疏導,促進患者自我健康管理和康復訓練獨立進行。
(1)兩組心肺儲備功能相比,監(jiān)測指標有左心室射血分數(shù)(LVEF)、峰值功率(PP)、用力肺活量(FVC)、第1 s 用量呼氣容積(FEV1)/FVC、代謝當量。(2)兩組生活質量相比,采用健康狀況調查簡表中社會功能、一般健康狀況、生理功能、精神健康四個維度進行評價[8]。
采用SPSS 22.0 統(tǒng)計軟件對研究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計量資料,組間比較行t檢驗,以n(%)表示計數(shù)資料,組間比較行χ2檢驗,檢驗標準為α=0.05,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各組之間的一般情況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一般資料對比
研究對象干預前LVEF、PP、FVC、FEV1/FVC、代謝當量值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試驗組LVEF、PP、FVC、FEV1/FVC、代謝當量值均高于參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心肺儲備功能相比(±s)
表2 兩組心肺儲備功能相比(±s)
組別LVEF(%)PP(W)例數(shù)(n)30 30 FVC(L)FEV1/FVC(%)代謝當量(METs)試驗組參照組t 值P 值干預前52.35±6.25 52.18±6.09 0.107 0.915干預后60.76±5.51 55.98±5.26 3.437 0.001干預前76.23±6.54 76.19±6.25 0.024 0.981干預后95.65±5.21 88.17±5.07 5.636 0.001干預前3.28±0.22 3.31±0.21 0.540 0.591干預后3.87±0.45 3.51±0.37 3.385 0.001干預前74.39±5.21 74.51±5.28 0.089 0.930干預后82.86±5.71 78.69±5.64 2.846 0.006干預前4.23±1.02 4.16±1.01 0.267 0.790干預后5.78±1.11 5.12±1.13 2.282 0.026
研究對象干預前社會功能、一般健康狀況、生理功能、精神健康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試驗組上述指標均高于參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生活質量相比(±s,分)
表3 兩組生活質量相比(±s,分)
組別社會功能一般健康狀況例數(shù)(n)30 30生理功能精神健康試驗組參照組t 值P 值干預前9.01±2.11 9.05±2.08 0.074 0.941干預后15.89±1.85 12.02±1.97 7.843 0.001干預前10.23±2.45 10.19±2.31 0.065 0.948干預后16.71±3.25 13.22±3.07 4.276 0.001干預前18.24±3.67 18.33±3.56 0.096 0.924干預后26.89±2.34 22.41±2.65 6.941 0.001干預前15.29±3.29 15.51±3.31 0.258 0.797干預后25.67±3.21 22.01±3.28 4.368 0.001
冠心病是一種以胸悶、胸痛和心律失常為特征的心臟疾病,多由體力勞動、氣候變化和情緒激動引起,并和高血壓、肥胖、糖尿病等諸多因素有密切關系,由于其死亡率和復發(fā)率高,已成為中老年群體中一個世界性的公共問題。藥物對缺血壞死心肌有保護作用,但不能改善心臟功能,同時也會增加患者的軀體活動,降低生活質量[9]。冠心病健康管理是一個復雜的過程,涉及到患者對健康知識和自護技能的認知水平、態(tài)度及行為等多方面內容,也是影響患者生活質量的重要影響因素之一[10-11]。因此,把握患者自我管理和健康行為的現(xiàn)狀,借助外在資源或者支持系統(tǒng),幫助患者增強疾病感知和康復管理的信念,激發(fā)患者健康行為的動機和行為的變化,改善患者遵醫(yī)行為和應對方式,是臨床人員關注的重點對象[12]。
近年來醫(yī)學模式已從生物-心理-社會層面改變,Peplau 人際關系理論及康復護理為較重要之主張。現(xiàn)代醫(yī)學護理模式是隨著社會的發(fā)展,醫(yī)療水平的提高逐步完善起來,在臨床上大多數(shù)護理模式護理工作的中心和從疾病到患者。本文研究顯示,研究對象干預前LVEF、PP、FVC、FEV1/FVC、代謝當量值比較均無差異(P>0.05),干預后試驗組LVEF、PP、FVC、FEV1/FVC、代謝當量值均高于參照組(P<0.05),研究對象干預前社會功能、一般健康狀況、生理功能、精神健康比較無差異(P>0.05),干預后試驗組社會功能、一般健康狀況、生理功能、精神健康均高于參照組(P<0.05),分析原因:Peplau 人際關系理論與康復護理相結合的思想,即以患者為本,通過對患者進行全方位,科學化的照顧,確保了照顧的質量與效果,增進了患者的身心健康,提高了生活質量,也能促進醫(yī)院護理水平的全面提高[13]。因此,在實際工作中,護理人員應積極應用Peplau 人際關系理論模式開展健康宣教及心理疏導等活動,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提高患者對疾病的認知能力,降低患者的恐懼感,增強其治療的依從性,從而提高護理質量;同時增加了護患之間、家屬與患者之間的溝通強度,便于患者及時發(fā)泄心中的情感,降低焦慮、抑郁程度,也利于護理人員對患者心理狀態(tài)、病情變化的及時了解,從而對臨床護理服務方案的調整提供了有利的參考依據(jù)[14-15]。
綜上所述,對冠心病患者采取Peplau 人際關系理論結合康復護理后,能提高其心肺儲備功能和生活質量,值得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