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梅
傳統(tǒng)的閱讀教學效率較低,學生閱讀量少,閱讀的速度慢、效果差。傳統(tǒng)教學觀念認為,閱讀教學就是讓學生把教材上的文本讀明白,然后教師教給學生文本的主要內(nèi)容、中心思想,甚至編者選編這篇文章的目的、意圖,教師自己的閱讀感悟……這忽略了學生作為閱讀主體的作用。同時,閱讀教學甚至按傳統(tǒng)的講課順序——解題、作者介紹、劃分段落寫段意、分析結(jié)構(gòu)、歸納中心思想、分析寫作技巧、體味語言風格進行,這無疑與新課標對于學習任務群的教學要求是背道而馳的。
我們在教學中應該是教會學生閱讀的能力,而不是單純的閱讀知識。要改變這種現(xiàn)狀,提升閱讀技能,辦法之一就是走向多文本的群文閱讀,用群文閱讀的方式來改變當下閱讀教學的困境,實踐教學新理念,提升閱讀教學效能。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就指出,閱讀教學的主要目標是在于使學生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但十多年過去了,縱觀身邊的學生,真正具備這樣閱讀能力和能運用多種閱讀方法的學生寥若晨星,這給我們的教學敲響了警鐘。所以,教師和學生都要有一種新的觀念,那就是在閱讀中學會閱讀。
學生要在老師的指導下,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從作者、作品、讀者(學生本身)、環(huán)境等多個維度對作品進行解讀。群文閱讀教學通過多個文本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復雜的閱讀情境,強調(diào)閱讀大量的文本信息,在一定程度上逼迫老師和學生都要轉(zhuǎn)變傳統(tǒng)的以講授、聆聽為主的教學、學習觀念。要讓學生學會閱讀,必須讓學生經(jīng)歷閱讀的過程,只有在閱讀中才能學會閱讀。
學會閱讀,需要以教材為依托,開闊閱讀視野,形成系統(tǒng)閱讀的思維方式。比如基于教材中的一篇延伸出多篇閱讀,可以選擇精讀其中一篇文章,再讓學生按自己的體悟來理解其他文章。這需要改變傳統(tǒng)的、把顯性的知識作為教學重點的觀念,讓學生形成一種系統(tǒng)閱讀的思維方式。
學會閱讀,還需要大量閱讀。大量閱讀應該是在有限的時間內(nèi),教師引導學生自主進行閱讀量較大的閱讀。教師需要改變自己對文本條分縷析后向?qū)W生講授的觀念,先將自己從繁瑣的講解中解放出來,再引領(lǐng)學生進入文本,讓學生真正成為閱讀的主體。同時,由于時間有限,最好選擇國內(nèi)外的經(jīng)典作品。讓學生學習這些經(jīng)典作品中具有積極導向的價值觀,進而形成自己健康的價值觀。
但是,這樣的閱讀方法也存在一些問題,如閱讀停留在表面,很難對閱讀文本進行深入、獨立的思考;對不同文章進行比較閱讀,更難以在師生間、不同學生間發(fā)生思維上的交流碰撞,學生的思維容易出現(xiàn)孤立化、碎片化、扁平化的問題。因此,為了在實際教學中避免這一問題,我們通常會采用批注式閱讀法,這是教師應該教會學生且學生必須要學會的一種技能。
批注是讀者對于文本的批評注解,是我國文學鑒賞批評的重要形式和傳統(tǒng)讀書方法。這種方法由來已久,比如“金圣嘆點評《水滸傳》”“毛宗崗點評《三國演義》”“脂硯齋點評《紅樓夢》”。在日常教學中,我們要求學生在自主閱讀時,將對文本的感想、疑難問題隨手批寫在書頁空白的地方,以幫助理解,深入思考。批注可成段、成篇,也可三言兩語。
在閱讀和批注中,學生可以以記住書的主要內(nèi)容為目的,抓住重點,自行畫出文本基本結(jié)構(gòu)或主要內(nèi)容的結(jié)構(gòu)提綱、思維導圖,從而更直觀、更全面地了解文本內(nèi)容。
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在了解文本基本內(nèi)容的基礎(chǔ)上,學生也可以以積累詞匯、句子為目的,摘錄優(yōu)美詞句、精彩段落,學以致用,讀寫共生;還可以圍繞議題和學習任務展開閱讀,這需要教師先提出議題和學習任務,學生再圍繞其展開閱讀,過程中隨時把發(fā)現(xiàn)的信息標注下來,形成自己對議題或者任務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將自己在閱讀中的疑難問題記錄下來,進行探究式閱讀。由于大量閱讀的信息量巨大,想法稍縱即逝,利用批注快速記錄下來的內(nèi)容,就是閱讀的一大收獲。教師要敢于放手,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尊重他們的閱讀體驗,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讀書的主人。
通過閱讀學會閱讀,而不是單純的教給學生閱讀知識,這是教師和學生都必須轉(zhuǎn)變的一種觀念。批注式閱讀是學生必須學會的一項基本技能。閱讀能力的強弱決定能否正確理解文章,進而影響學習能力的強弱。這種學習能力是促進學生學習、適應社會工作需要的基本能力,也是一個人終身學習的基本能力。
【作者單位:四川內(nèi)江市威遠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