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越 李秀銀
摘? 要:信息技術的高速發(fā)展為人類生活提供了便利,與此同時也帶來了潛在風險,信息繭房效應已經在網絡生活中逐漸顯現。由于人類的主觀選擇以及算法技術的產生加固了信息繭房效應,對高校教師造成知識體系不完整、傳遞偏頗的價值觀、弱化科研創(chuàng)新能力、與大學生之間出現鴻溝等負面影響。高校教師要通過終身學習、提升信息素養(yǎng)等途徑積極防范、破解信息繭房帶來的負效應。
關鍵詞:信息繭房;高校教師;信息素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645? ?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2096-3769(2023)02-068-05
隨著互聯(lián)網、大數據及智能算法等信息技術的快速發(fā)展和廣泛使用,人類的交流方式和思維方式發(fā)生了深刻變革。信息技術為人們的生產、生活帶來許多便利,與此同時也帶來潛在風險和負面影響。在網絡生活中,人們享受著新聞、娛樂、學習和購物等各種即時信息服務,卻不知不覺陷入信息繭房之中。譬如使用某一網絡平臺購物,購買或查看過某一商品,后續(xù)就收到平臺自動推薦的同類或同款商品;瀏覽某新聞平臺查看資訊,搜索過或者評論了某條新聞,隨后收到平臺推送的大量相似的新聞內容;查看某短視頻平臺,刷到的短視頻內容、題材通常是相似的。高校教師同樣生活在網絡信息社會中,也會接受互聯(lián)網帶來的各種信息服務,不可避免地受到信息繭房的影響。
一、信息繭房的內涵
在互聯(lián)網出現之初,麻省理工學院教授尼古拉斯·尼葛洛龐帝就提出了“我的日報”(the daily me)[1]預言。由于人們在媒介中以自我為中心,只接受自己的選擇和讓自己滿意的內容,排除反對的信息,致使每個用戶都在主動或被動地按照自己的興趣定制日報,“我的日報”就是這樣一份屬于用戶個人的虛擬報紙,這份報紙的內容完全為用戶私人定制。
信息繭房 (information cocoons)的概念由美國哈佛大學教授凱斯?桑斯坦提出,他認為互聯(lián)網時代的信息用戶在信息傳播中只關注自己選擇的東西和使自己愉悅的領域,久而久之,會將自身禁錮于自己所建構的像蠶繭一般的“繭房”之中[2-3]??梢哉f信息繭房是“我的日報”預言在網絡生活產生的現實結果,如果長期沉浸在“我的日報”的滿足中,對信息的選擇過度以自我為主,就會失去與多樣性事物接觸的機會,從而陷入“信息繭房”之中。
國內外多學科、多領域的學者對信息繭房進行了廣泛討論。國外學者對信息繭房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政治領域,探討信息繭房對民主選舉和政黨宣傳等問題的影響。國內學者對信息繭房的研究多集中在新聞傳播、圖書情報領域,主要探討信息繭房發(fā)生的背景、產生的機制,對新媒體用戶等群體的影響及破解策略等問題。
本文以高校教師這一特殊群體為研究對象,從信息繭房形成的原因出發(fā),從高校教師職責使命和職業(yè)發(fā)展的角度分析信息繭房對高校教師的影響,重點提出高校教師如何積極防范、破解信息繭房的路徑,為今后的相關研究提供參考。
二、信息繭房效應形成的原因
信息繭房在現代信息傳播過程中普遍存在,很多學者都對其形成的原因進行過討論,本文認為信息繭房的形成有其主觀原因和客觀原因。
信息用戶的個人選擇性是信息繭房產生的主觀原因。法國思想家托克維爾所指的“個人主義”,對信息繭房的形成起決定作用。從認知心理學的角度看,人類接收、整理、加工信息都是在大腦中完成的,大腦對信息的提取、加工要符合“節(jié)儉性”原則[4],既用最小的能耗提取到有用的信息。因此人腦傾向于接受自己喜歡、感興趣、愿意相信并對自己有價值的信息,將選擇信息內容控制在自己的心理和生理舒適區(qū)域內,避免接觸與自身意愿不同、理解不同或不贊成的信息,這樣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選擇效率。這種以自我為中心的“個人主義”原則,側重個人好惡和個人立場的選擇性心理,提高了信息選擇效率,但是拒絕或忽視異質化、多樣化的信息,從而失去接觸其他信息的可能性,陷入自我封鎖的境遇,容易強化固有的偏見,也會導致思想狀態(tài)與認知水平的故步自封。
個性化推薦算法技術是信息繭房形成的客觀原因。個性化推薦算法技術的廣泛應用,進一步加固了信息繭房。在智能媒體時代,人們可以通過各種信息平臺自由地獲取和發(fā)布信息[5],產生的信息量爆炸性增長,已遠超人類的接收能力。人們無法有效收集、整合及內化成自己需要的內容,或是因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處理海量信息而感到無所適從。因此,人們不得不借助外部工具來提高信息選擇效率,個性化信息算法推薦技術就是信息選擇的工具,已被廣泛使用。它建立在大數據挖掘與分析基礎上,通過收集用戶信息與偏好,再通過程序將相關信息定向地、精準地推送給用戶。個性化信息推薦技術強調個性化、精準化,滿足了用戶偏好,實現了“千人千面”的個性化服務。與此同時,用戶收到的信息傾向于“單人單面”的內容,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用戶對信息選擇的范圍,容易使用戶更加沉溺于信息舒適圈而無法自拔。值得關注的是,個性化推薦技術目前已不再是中立技術,在資本運作下已成為追求較大市場流量、實現更高利潤的工具。通過個性化推薦技術,對用戶個性化需求無節(jié)制地滿足,加深了用戶的依賴,使其在“繭房”中越陷越深。
三、信息繭房效應對高校教師的影響
有學者分析,信息繭房對人類生產和生活會產生網絡群體極化、社會粘性缺失等負面效應。本文認為,對高校教師而言,雖然信息繭房可以為高校教師提供相對純粹、單一的信息環(huán)境,有利于高校教師的科研工作,但從高校教師的職責使命和職業(yè)發(fā)展看,信息繭房對高校教師會產生特有的負面效應,主要表現在:
1.知識體系不健全
信息繭房易造成信息來源具有同質性及單一性,導致信息面狹窄、收縮,被這些信息內容包裹的信息用戶容易造成視野窄化、思維固化、認知局限或知識欠缺等問題。高校教師需要不斷獲取最新知識,追蹤學術前沿,雖然可以從互聯(lián)網和各類智能平臺上便捷、高效地獲取最新知識,但若受信息繭房影響而不自知,獲得的知識都是傾向于按自身偏好定制的內容和經數據分析后精準推送的內容,這可能會導致高校教師知識結構失衡和知識儲備欠缺,不利于其形成完整、系統(tǒng)的知識體系。
2.傳遞偏頗的“三觀”
個性化推薦技術利用算法代替人工審核,算法把關失靈會導致用戶接收內容質量下降。算法把關技術邏輯認為“流量世界構建大于公共世界構建”,因此在內容把關和推薦上以是否滿足流量經濟、是否盈利為首要標準,這也導致了用戶所接收的內容呈現出泛娛樂化、“三俗”化、獵奇化等傾向[6]。高校教師必須具有高尚的師德,必須具備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才能對大學生“言傳身教”“為人師表”“率先垂范”。如果高校教師受困于信息繭房,長期接受庸俗、低劣的信息內容,可能使自身的“三觀”發(fā)生偏移,會不自覺地傳遞給學生,對大學生正確的“三觀”造成不良影響。
3.弱化科研創(chuàng)新能力
創(chuàng)新性思維是高校教師從事科學研究必備的素質之一,也是科研活動的起點和核心。但身處信息繭房中的高校教師若習慣于盲目、被動接收推送信息,失去探索和尋找“新”事物的興趣和機會,容易產生思維惰性,思維活動會逐漸定格在一定的思維空間之內,導致思維認知出現片面性和局限性,不利于激發(fā)教師的科研創(chuàng)新活力。個性化信息推薦技術推送的大量同質化信息與觀點容易導致高校教師形成思維定式,甚至思維出現固化,遏制了創(chuàng)新性思維,弱化了科研創(chuàng)新能力。若高校教師長期處于同質化的信息環(huán)境中,將影響其學術視野的拓展,遭遇難以突破的學術瓶頸。
4.加深與學生之間的鴻溝
智能媒體通過網絡突破時空限制,為相同偏好的個體提供便捷的聯(lián)系渠道,當相同偏好的個體不斷聚合,就構造出“群體繭房”。在“群體繭房”形成后,群體成員擁有相似的觀點和看法,但在不同的群體之間形成隔閡,表現為群體內同質性與群體間異質性共存的特征。高校教師與大學生之間由于年齡、思想、觀念等方面的差異,可能會形成不同的“群體繭房”。受“群體繭房”的影響,師生之間的異質性更加明顯,共同關注的公共信息領域越來越小,情感越來越疏離,這會加深高校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鴻溝”,使高校教師難以達到滿意的教學效果,影響人才培養(yǎng)質量。
四、高校教師防范與破解信息繭房效應的途徑
新時代高校教師承擔著人才培養(yǎng)、科學研究、文化傳承與創(chuàng)新等重要的職責與使命,如果自身陷入信息繭房,將對自身職業(yè)發(fā)展和高校人才培養(yǎng)、科學研究等工作產生不利影響。信息繭房的形成有主觀和客觀原因,教師作為信息用戶的個人選擇是主觀原因,具有決定性作用。在智能媒體時代,高校教師如何通過個人主觀努力積極防范、破解信息繭房,是解決繭房信息負面效應的關鍵。
1.秉持終身學習的理念
終身學習成為現代社會的主流趨勢,高校教師職業(yè)生涯中需要不間斷地進行知識輸入和輸出,只有終身學習,不斷建構完善的知識體系,拓展提升知識結構,才能擺脫同質化、單一化知識的堆疊造成的認知局限或思維盲區(qū),逐步成長為學識淵博、博聞多識的“學習型”“專家型”教師。除了要夯實本專業(yè)基礎知識外,還要及時追蹤學術前沿信息和社會點熱問題,廣泛涉獵其他領域知識。面對新變化、新需求,高校教師要掌握信息知識,充分認識到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融合的重要性,掌握翻轉課堂、慕課、混合式教學等前沿理念,了解信息學、情報學、傳播學等領域的知識,熟悉文獻檢索理論與方法,關注計算機技術、大數據技術等的發(fā)展動態(tài),不斷優(yōu)化信息知識結構,才能更好地適應當今信息爆炸的環(huán)境。
2.養(yǎng)成強烈的自我反思意識
強化反思是教師提高職業(yè)能力的前提,高校教師要進行經常性的自我反思,審視自己在教學、科研過程中是否過于以自我為中心,或存在以偏概全、固執(zhí)己見;自身是否只是依據個人好惡獲取信息、過度依賴一種信息來源,或是固守在“信息舒適圈”中被動接受信息。高校教師還要審視自身角色定位,做好信息的利用者、知識的傳播者、文化的傳承者以及創(chuàng)新成果的產出者,而不是信息的被動接收者。此外還要不斷審視自身的職業(yè)觀和價值取向,是否具備良好的職業(yè)道德修養(yǎng),要不斷增強責任感,牢記師德底線,嚴格按“新時代高校教師行為十項準則”要求自己。要經常反思關注自己掌握的學術信息是否越來越固化,學術交流和學術社交是否越來越集中,通過整理學術論文、學術文獻,形成完整的科研反思習慣。
3.努力提升信息素養(yǎng)
信息素養(yǎng)的概念是從圖書檢索技能演變而來的,美國學者保羅?澤考斯基最早提出了信息素養(yǎng)的概念,他把信息素養(yǎng)定義為一種能夠高效運用信息工具和主要信息源,來查找、評價和有效利用信息,從而解決各類問題的技能。[7]如今信息素養(yǎng)已成為人們在信息社會生存的基本能力,指個人善于感知、利用、創(chuàng)造信息,通過自主地、能動性地尋找、獲得精確、完整的信息,以及應用信息技術的能力。高水平的信息素養(yǎng)強調主動性、開放性,與信息繭房的被動性、片面性、同質化的信息獲取方式是截然相反的。2018 年 4 月教育部頒布《教育信息化 2.0 行動計劃》對教師信息素養(yǎng)提出了更高要求,從提升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轉向全面提升教師信息素養(yǎng)[8],信息素養(yǎng)已經成為新時代教師專業(yè)素養(yǎng)結構中的元素養(yǎng)。
在后疫情時代,信息技術與教育的融合逐漸加深,慕課、微課、翻轉課堂、混合式教學等新型教學模式越來越多地運用到教學過程中,這種趨勢要求高校教師要積極、主動、自覺地提升信息素養(yǎng),以防范信息繭房。高校教師要提升信息資源的獲取、整合及應用能力,掌握計算機、網絡、多媒體等常用的信息技術,掌握慕課、精品資源共享課平臺、常用文獻獲取的渠道和方法,熟練獲取所需的課程資源、教學素材、參考資料等,能夠根據課程設計,將優(yōu)質教學資源融入教學實踐。除此之外,高校教師還要提升信息資源的開發(fā)能力,熟練掌握線上教學平臺的功能,能夠使用學科專用輔助軟件開展教育教學、進行教學資源開發(fā)等。
4.積極加入教學、科研團隊
高校教師要提高合作意識,加強交流互動、資源共享,避免陷入個人信息孤島。受職業(yè)性質決定,高校教師無論是教學還是科研活動,都不是單一的個體行為,而是群體合作,合作發(fā)展或組建團隊是教師職業(yè)發(fā)展的內在要求。從教學方面看,教師通過加入教學團隊,積極向教學名師學習教學經驗,提高課程組織、教學設計和優(yōu)化的能力,積極與團隊成員互相展示或交流,共同發(fā)掘、分享信息資源,探討、優(yōu)化課程教學資源。從科研方面來看,科研團隊有助于形成更為濃厚的科研氛圍,學術帶頭人的指導和啟發(fā)有助于團隊成員找準研究方向,團隊成員通過經常性和廣泛的學術研討和信息交流有助于獲得更為廣泛的學術資源,進一步拓展學術視野,思維的碰撞與靈感的激發(fā)有利于產生更多的創(chuàng)新性成果。
5.構建新型師生關系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中心和主體,教師與學生之間需要構建開放包容、亦師亦友的新型師生關系。群體繭房效應形成的鴻溝使師生之間的情感越來越疏離,教師很難再深入了解學生的思想、情感和困惑,喪失了對學生的認知基礎,難以把握學生的成長規(guī)律和個性特點。構建新型師生關系,要求教師要通過線上、線下打造與學生交流的空間,及時給予學生鼓勵、督促和指導。教師的教學供給以契合學生的學習需求為目標,學生也可對教師教學情況給予客觀的評價反饋,幫助教師不斷反思,促進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不斷提高。新型師生關系破除了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鴻溝,加深了情感交流,滿足了師生之間深層次的互動需求,使師生之間互相理解、互相激發(fā)、互相成就,達到滿意的教學效果。
6.善于利用各類資源、培訓與服務
高校圖書館豐富的文獻與信息資源對提升高校教師的信息素養(yǎng)、防范教師困于信息繭房具有重要作用。高校教師應充分利用圖書館提供的信息、資源與服務,學習各種類型的信息資源檢索方式,快速提升信息素養(yǎng),獲得更多的信息感知、獲取與利用的技能等,進一步提升對高水平學術信息資源的獲取、分析、運用能力。另外,高校圖書館還會針對相關重點學科的科研熱點、學術前沿等進行追蹤,開展科研文獻計量分析、繪制多學科融合的知識圖譜,為教師的科學研究提供切實的、有價值的參考。高校圖書館還會開展科研全周期的文獻支持與嵌入式服務,提高教師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和充分利用信息進行學術研究和科研創(chuàng)新的能力。高校教師發(fā)展中心是促進教師職業(yè)發(fā)展的部門,可為教師提供常態(tài)化的職業(yè)培訓與咨詢服務。高校教師可通過學術講座、工作坊、訓練營等培訓項目獲得系統(tǒng)性培訓,應充分利用這一平臺,主動學習、積極參與,不斷提升自身的教學科研能力?,F代教育中心或類似教學輔助部門可為高校教師提供各類信息技術服務,為教師制作慕課、拍攝剪輯教學視頻提供服務,通過專人指導幫助教師快速掌握在線教學技術,進一步提升信息技術能力。
參考文獻:
[1]梁寶琳.聚合類新聞客戶端“今日頭條”的智能化發(fā)展研究[D].湖南大學,2018.
[2]凱斯·桑斯坦.信息烏托邦——眾人如何生產知識[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
[3]黃曉朦.個性化信息推送背后的束縛——淺析算法時代“信息繭房”效應[J].傳播力研究,2019(07):235-236.
[4]徐英瑾.人類認知與信息繭房[J].讀書,2021(06):103-111.
[5]張敏,王朋嬌,孟祥宇.智能時代大學生如何破解“信息繭房”?——基于信息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視[J].現代教育技術,2021(01):19-25.
[6]楊蓉,唐英.算法推薦視域下信息繭房的負效應研究[J].青年記者,2021(22):29-30.
[7]楊靖.大學生網絡素養(yǎng)現狀及其培育研究[D].湖北工業(yè)大學, 2016.
[8]教育部關于印發(fā)《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的通知[EB/OL]. (2018-04-18).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s3342/201804/t20180425_334188.html.
Research on College Teacher's Prevention and Solution
to the Effect of Information Cocoon
CUI Yue, LI Xui-yin
(Tianjin University of Commerce, Tianjin 300134, China)
Abstract: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has provided convenience as well as potential risks for human life. The information cocoon effect, which has gradually appeared in network, has been strengthened by people's subjective choice and the emergence of algorithm technology. It causes negative effects on college teachers as well, such as leading to incomplete knowledge system, transmission of biased values, weakened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ability and greater gap with students.College teachers, who should complete the mission of students cultivation and research innovation, are an important group to promote educational informatization. Therefore, they should actively prevent and crack the information cocoon through lifelong learning and improving information literacy.
Key words: Information Cocoon Room; College Teachers; Information Literacy
收稿日期:2022-11-23
作者簡介:崔越(1976),女,天津市人,碩士,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為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