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明?!£惙接?/p>
摘要:統(tǒng)編小學語文教材習作單元的精讀課文承載的教學功能,主要是教寫法?!杜捞於挤濉芬徽n,要圍繞“寫清楚”這個要求教學相應的習作方法:一是按照一定的順序寫,即爬山前、爬山中、爬上后;二是有層次地寫,從“怎么想”“怎么說”到“怎么做”“怎么悟”。
關鍵詞:小學語文;習作單元;精讀課文;習作方法;《爬天都峰》
統(tǒng)編小學語文教材習作單元的精讀課文(簡稱“習作課文”)承載的教學功能,主要是教寫法。大致的教學思路是:先明晰課文的習作素養(yǎng)目標,師生合作確立核心問題,再設置關鍵的學習任務,搭建合理的學習支架,遷移相應的習作策略?!杜捞於挤濉肥撬哪昙壣蟽缘谖鍐卧曌鲉卧┑囊黄傲曌髡n文”。本單元的語文要素是“了解作者是怎樣把事情寫清楚的”,習作要求是“寫一件事,把事情寫清楚”。圍繞這一目標,本單元編排了《麻雀》《爬天都峰》兩篇習作課文和《我家的杏熟了》《小木船》兩篇習作例文。《爬天都峰》一文圍繞“寫清楚”這個要求,應該教哪些寫法呢?
一、按照一定的順序寫:爬山前、爬山中、爬上后
我們首先要理清楚習作課文寫了什么、怎么寫的、為什么這么寫。課前,了解學生的學習基礎,設計學習任務。
《爬天都峰》是按照爬山前、爬山中、爬上后的順序來寫的。所以,“寫清楚”的首要內涵就是“按照一定的順序寫作”。課堂導入時,提問:“同學們,爬過山嗎?寫過爬山的文章嗎?你們是怎么寫的?”學生回答:按一定的順序寫,如山腳、山腰、山頂?shù)牡攸c轉換順序,爬山前、爬山中、爬上后的事情發(fā)展順序。教師引導:“我們來學一篇課文——《爬天都峰》,看看作者是怎么把爬山這件事的各個部分寫清楚的。”
以上教學環(huán)節(jié),圍繞怎么把事情“寫清楚”,在輕松的聊天中,讓學生明白“寫清楚”的首要方法是:按照一定的順序。
統(tǒng)編小學語文教材各單元的“交流平臺”往往會根據單元語文要素設置教學建議。四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交流平臺”就列出了將事情“寫清楚”的具體策略。落實到兩篇精讀課文中,《麻雀》一文要教會學生:寫一件事,要把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寫清楚;要交代明白時間、地點、人物;把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都寫下來,活靈活現(xiàn)地展現(xiàn)某一情形。《爬天都峰》一文緊隨其后,承接上文習得的方法,并且按照一定的順序寫事情,即按照爬山前、爬山中、爬上后的順序寫清楚;并且綜合運用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來把各個部分“寫清楚”。教學該文時,就是要圍繞“如何寫清楚”這個教學主題,讓學生理清表達順序,并初步探究“如何寫清楚”。
初讀時,引導學生思考:課文是怎么把爬天都峰這件事寫清楚的呢?學生自由朗讀課文,編好段落。在交流時,教師和學生一起理清作者的寫作思路:第一自然段明確交代時間、地點、人物,全文按照爬山前、爬山中、爬上后的順序寫。進而,讓學生明確:一至五自然段是寫“爬山前”,六、七自然段是寫“爬山中”,八、九、十自然段是寫“爬上后”。
除了表達順序,“寫清楚”還要做什么?教師要引導學生邊讀邊體會。解決這個核心問題,要基于《麻雀》一課的學習所得,即學生已經掌握把事情寫清楚,就“要把時間、地點、人物交代明白”,“可以把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寫下來,活靈活現(xiàn)地展現(xiàn)某一情形”。
二、有層次地寫:從“怎么想”“怎么說”到“怎么做”“怎么悟”
那么,《爬天都峰》一文是如何靈活組合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并且綜合運用表達方式來進一步寫清楚的呢?如何通過這篇習作課文讓學生掌握相關的習作方法呢?教師可以設置品讀“爬山前”“爬山中”“爬上后”三項任務,開展品讀、聯(lián)想、思辨、仿寫、總結等學習活動,研習作者究竟是如何寫清楚的。
(一)爬山前:圍繞“怎么想”“怎么說”寫清楚
課文的第一自然段交代的是爬山的時間、地點和人物,第二自然段寫的是天都峰的外觀和“我”的觀賞感受。教師要引導學生關注:作者除了描寫天都峰的特點外,還加上了自己獨特的觀賞感受,這樣寫更清楚,能使讀者感同身受。第三至五自然段寫的是“我”和老爺爺?shù)膶υ?,其中的外貌、神態(tài)、動作、語言等描寫個性鮮明、意味深長,既進一步突出了天都峰的“高”與“險”,又充滿了相互鼓勵的溫情。教師要引導學生掌握用對話把“爬山前”情景寫清楚這一策略。
在教學第二自然段天都峰的外觀描寫時,可以引導學生讀悟關鍵句?!鞍。屙斶@么高,在云彩上面哩!”指導讀出“啊”“哩”等語氣詞表達出的對天都峰“高”這一特點的感嘆?!霸倏纯垂P陡的石級,石級邊上的鐵鏈,似乎是從天上掛下來的……”引導學生從這個“掛”字讀出山的陡峭。除了描寫山的“高”“陡”,作者還有機結合了“我”的觀賞感受“……我爬得上去嗎?”“……真叫人發(fā)顫!”教學時引導學生關注:看到這么高、這么陡的天都峰,文中的“我”是怎么想的呢?進而把外觀與感受的描寫結合起來賞讀。至此,學生已然掌握作者是怎么把第二自然段寫清楚的,即用生動準確的詞句寫出天都峰高而陡的特點,再有機結合感受。教師相機追問:我們來想一想,作者為什么要寫第二自然段呢?讓學生通過思辨得出結論:第二自然段寫出爬天都峰太不容易了,為后文做鋪墊。學生明確:第二自然段是通過“看想結合”寫清楚的。
那么,三至五自然段又是怎么寫清楚的呢?這幾個自然段是對話描寫,教學時不僅應關注話語本身,還要關注人物“怎么說的”。教學時可以分角色朗讀這幾個自然段并提問:這是個怎樣的老爺爺?在這么多人中,老爺爺為什么只叫“我”呢?“白發(fā)蒼蒼”寫出老爺爺年紀很大,“你也”寫出了老爺爺當時非常疑惑,非常震撼,心想這么小的孩子也來爬天都峰,自己也應該能爬上去。“我點點頭,仰起臉”“您也……”等詞句,說明“我”當時非常震撼也非常受鼓舞,老爺爺都敢爬,自己也一定能爬上去。再引讀第五自然段設問:“老爺爺也點點頭”,此時他怎么想的?學生不難讀出,一老一小彼此汲取了向上攀爬的力量。學習至此,學生明確三至五自然段是通過人物之間“怎么對話”來寫清楚的。最后,分角色對話來鞏固學習。教師引導學生總結“爬山前”的習作方法:不僅可以寫看到的山的情形,還可以結合“怎么想”“怎么說”來寫清楚。
(二)爬山中:圍繞“怎么做”寫清楚
課文第六、第七兩個自然段寫得很簡潔,作者是怎么把爬山時的情況寫清楚的呢?學生又可以習得哪些習作方法呢?學生不難找出“奮力”“攀”等描寫“我”是怎么爬的動詞。教師一方面要引導學生品悟這些動詞使用的精準,如相機指導書寫“攀”字:上面部分像籬笆,中間是個“大”,下面是個“手”,含義就是抓住東西用力往上爬。另一方面,要引導學生體會“一會兒……一會兒……像……”這個句式的表達特點:寫出了“我”爬山時的奮力、堅持和勇敢。第六自然段末尾還有個省略號??梢詥l(fā)學生想一想,“我”還會怎么爬?在練筆的過程中進一步感受“我”的“奮力”。
作者卻沒有寫下去,而是用省略號代替??梢姡诹匀欢问呛啙嵍稚鷦拥貙懗隽恕拔摇迸郎綍r的情況。第七自然段則概括寫了其他人爬山時的情況。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老爺爺眼中的“我”是這樣爬的,“我”眼中的老爺爺又會怎么爬呢?能模仿第6自然段來寫一寫嗎?教師相機引導思辨:文章為什么沒有具體寫老爺爺怎么爬?這是避免累贅,突出重點。教師引導學生總結“爬山中”的習作方法:抓住精要的動作來簡潔表述,突出重點人物、舍棄累贅表達,顯得干凈利落、令人回味。
(三)爬上后:圍繞“怎么悟”寫清楚
終于,他們都爬上天都峰頂啦!“爬上后”的部分又是怎么寫清楚的?不難發(fā)現(xiàn),這個部分主要是思想主題的感悟。那么,文章是如何水到渠成地揭示“相互鼓勵而獲得成功”這個思想主題的呢?教師又當如何引領學生自然感悟并在寫作中進行嘗試?
教學時,可以先指名讀第八、第九自然段,接著發(fā)問:作者怎么把老爺爺?shù)拈_心和“我”的感激寫得更清楚的?學生定會關注其中的對話描寫,尤其是人物的動作、語言,如“拉拉我的小辮子,笑呵呵地說”“謝謝您”等,可以較為容易地品讀出他們的互相關心。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想象:爬山過程中,遇到不同的困難時,他們還會如何相互鼓勵呢?既拓寬了想象的空間,又升華了主題,還鍛煉了習作能力。進而引讀第十自然段,揭示中心:從別人身上汲取力量,才有勇氣向上爬。教師引導學生總結“爬上后”的習作方法:作文的結尾部分可以通過描寫感悟來寫清楚。
如此循序漸進教寫法,學生可遷移本節(jié)課的學習成果,將此類作文有層次地寫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