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飛洋
摘要: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歷經(jīng)千年傳承,在發(fā)展過程中不斷吸取時代因素。在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中,無論是本就意蘊豐富的古詩詞,還是獨具匠心的音樂創(chuàng)作,都運用了虛實結合、以動襯靜的“留白法”,引導觀眾進入詩詞音樂所創(chuàng)造的情境之中,展開豐富的想象,極具意境美?!傲舭住弊鳛橐环N極具中國審美特色的藝術創(chuàng)作手法,對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也具有很大影響力,它常表現(xiàn)在作品的“虛”“無”“空”處,是藝術作品中不可或缺的有機組成部分。本文以《長相知》這首古詩詞作品為例,以作品的三度創(chuàng)作為線索,探索其中蘊含的“留白”藝術內涵。
關鍵詞:古詩詞藝術歌曲? 《長相知》? 音樂? “留白”
中圖分類號:J6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3359(2023)09-0045-04
基金項目:本文為2021年國家民委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項目名稱:民族院校中國古詩詞歌曲教學中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研究,項目編號:ZL21007;本文為2021年第二批教育部協(xié)同育人項目,項目名稱:高等院校中國古詩詞歌曲教學數(shù)據(jù)庫建設研究,項目編號:202102581007;本文為2022年校級研究生質量提升項目[精品教材],項目名稱:中國古詩詞歌曲研究與鑒賞,項目編號:YJS22042。
留白創(chuàng)作手法與中國傳統(tǒng)道家思想以及禪宗思想審美方式、審美意識,以及藝術理念有著密不可分的內在聯(lián)系。這一創(chuàng)作手法的基本內涵就是通過藝術媒介的虛實相生,以有限傳達無限,從而展現(xiàn)出審美想象空間,是創(chuàng)造藝術空間感的一種重要手段。道家、禪宗兩家思想都表達出有無相生、虛實相融的哲學思想,因此為藝術家運用留白技法提供了哲學基礎。在演唱古詩詞藝術歌曲時要對作品進行具體分析,了解作品背景,理解歌詞含義,分析作品風格情緒,演唱技巧要細膩動人,情感表達才更具感染力,如此才能真正表現(xiàn)出古詩詞作品的神韻。古詩詞藝術歌曲《長相知》①,通過三度創(chuàng)作使其“留白”意境內涵更加豐富,進而傳達出藝術作品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一、漢樂府簡介
樂府起源自秦朝,其主要職能是對樂曲進行優(yōu)化整合,并對演藝人員集中培訓,并負責整理收集民間樂曲。漢樂府則延續(xù)了秦朝樂府的基本職能,這里面的詩歌本就源自民間,只是通過樂府對其進行整理、分類、收集,這樣有利于樂曲的流傳保存,后期文人墨客通過借鑒此類手法創(chuàng)作的詩歌被稱為樂府詩,樂府詩是《詩經(jīng)》與《楚辭》之后出現(xiàn)的一種新的詩體。據(jù)記載,在東漢時期,朝廷設立了不同的音樂管理機構,在太予樂署,太予令是最高負責人,它同西漢時設立的太樂令相似,隸屬太常卿所管轄。在黃門鼓吹署,承華令是最高負責人,隸屬少府管轄。該機構自西漢就已設立,它和漢樂府的聯(lián)系非常緊密。直至東漢,承華令所管轄的黃門鼓吹署都負責群臣宴會時為各臣子提供詩歌,其作用從本質來說與漢樂府一致,而漢樂府的諸多作品經(jīng)由黃門鼓吹署完成收集和表演,最終才被完整保存。由于漢樂府時代距今已有兩千多年歷史,絕大部分曲子沒有被完整保留,《長相知》的譜曲就是當代作曲家依據(jù)其內容新譜的曲,由此才產(chǎn)生了現(xiàn)在的古詩詞歌曲《長相知》。
二、《長相知》作品背景
《長相知》出自古詩詞《上邪》,而《上邪》取自《饒歌十八曲》②,是漢樂府《鼓吹曲辭》中的一個片段。據(jù)記載,長沙王吳芮的王妃毛萍是古時著名的才女。在戰(zhàn)亂年代里,夫妻二人聚少離多,但是感情卻未曾變淡。夫妻二人為吳芮四十歲壽辰慶賀,游船于湘江上,吳芮眺望遠處的山峰,懷念家鄉(xiāng)的親人與故土,憶起年少時在鄉(xiāng)間河畔的甜蜜時光,夫妻二人相擁,即興創(chuàng)作出這首千古佳作。吳芮聽后激動不已:“芮歸當赴天臺,觀天門之暝晦。”意思是當我死后將我的尸骨運回家鄉(xiāng),告訴我的父輩,我已經(jīng)盡了最大努力去做他們交代的事,如今我可以安心地跟他們在一起,迎接旭日東升。石夫先生為其譜曲,旋律音韻極為婉約,感情刻畫尤為悲壯,極具中華文化特色。作品的講述方式采用第一人稱,展現(xiàn)了女主角對愛情的堅貞不渝?!堕L相知》以樂府詩《上邪》為其歌詞的主要內容,在其基礎上也做了些許改動。原詞中,“我欲與君相知”改成“我欲與君長相知”,結束部分加了“長相知啊,長相知,長相知!”
《長相知》的唱詞是男女在追求愛情對唱時的女聲唱段,以對唱追求愛情的形式在我國少數(shù)民族之間甚為流行,這種形式一直流傳至今。這首作品與中國委婉含蓄的傳統(tǒng)表達方式不同,其中女子表達情感的詞藻熱烈大膽,敢愛敢恨。歌詞中的第一句“上邪”表示“天哪”,意思是呼喊上天,表明自己堅定的決心與強烈的感情,這首詩采用雜言體,從二言至六言錯落相間,語句短長錯雜,語言樸實,具有濃厚的口語色彩,如第一句“上邪”。在其后女主人公更是一連列舉了“山峰失去棱角,江水干涸,冬天打雷,夏天下雪,天地合一”五件違反自然規(guī)律且不可能實現(xiàn)的事情來表明自己對愛情忠貞不變的決心,這首作品篇幅不長,卻表現(xiàn)出震人心魄的感情與情緒,被胡應麟評價為“上邪言情,短章之神品”。
三、歌詞意蘊的“留白”
《長相知》作為漢樂府詩集《饒歌十八曲》中的情歌,詞中描繪的意象構思奇特、意境獨特新穎。其中,“我欲與君長相知,長命無絕衰”是全詩的主旨句,也是感情與意旨的交匯之處。下面就伴隨這一曲忠貞不渝的愛情誓言,探其歌詞意蘊的“留白”深意。
漢代樂府詩中描寫婚戀的詩歌,最常見的形象一般為花草、魚蟲或人物等,而取材則大多來自現(xiàn)實生活,意象寫實性很強?!堕L相知》中雖然詩句結構簡單,但是少女的情意層層遞進,寥寥數(shù)句便把男女主角的熱戀場景勾勒出來,情真意切,感人肺腑。如首句“上邪”,可譯為“老天爺啊”。女主人公開篇言“天”,對天起誓,直抒胸襟。考慮到中國古人對“上天”的高度崇敬,可見這位少女接下來想要講的故事是多么重要,可能暗示了主人公與愛情對象之間已經(jīng)產(chǎn)生了不信任,嚴肅認真的意象也隨之形成。接著,這位女主人公又進行打動心靈的獨白:“我欲與君長相知,長命無絕衰”。“相知”“無絕衰”等詞語將主人公的率真展露無遺,而主人公為了表現(xiàn)對愛的追求,以天起誓,足見其誓言之堅定、感情之深厚。前面一段描述的是主人公在宣誓時的態(tài)度,后一段描述的則是主角對愛情對象的忠貞。最后女主人公要與男主人公長久生活在一起,相識相知并相愛,從而奠定了全文的情境——熱戀表白。主人公以難以出現(xiàn)的五種自然景象來反襯誓言的堅定,由“山無陵”到“夏雨雪”,直至“天地合”,才會出現(xiàn)“與君絕”的結局;“山、水、雷、天、地”等意象構成了一幅自然風景畫,加之“為、震、合”等助動詞,尤為奇特。
群山消逝不見,江水干涸枯竭,寒冬雷聲翻滾,酷暑白雪紛飛,天地相交聚合連接,在自然場景中,這些違反常規(guī)的自然現(xiàn)象夸張且奇異,但同時出現(xiàn)的可能性卻幾乎為零,更深切反映出主角們對愛情誓言的忠貞不渝。特別是一句“天地合”,寓意自然界的破滅,主人公是在設想自然界重回混沌狀態(tài),呈現(xiàn)出不可預知的災禍圖景,其思維奇幻無比。主人公將這五種自然奇象全部當作“與君絕”的前提條件,以正言之逆述,既增加了誓詞的夸張性,也使女子心中的真情實感表現(xiàn)得更為濃郁且強烈,從而展現(xiàn)了蕩魂攝魄的浪漫表白。這樣夸張而又細致、強烈而又深刻的表現(xiàn),使該詞產(chǎn)生了非常特殊的美感。從這首詞能夠看到,不管人們處在什么歷史階段,對純潔愛情的渴望程度都沒有減弱。詞句充分展現(xiàn)了女主角執(zhí)著追求真愛,為愛奮不顧身,為愛不惜一切的態(tài)度,使廣大讀者為之感動,從而產(chǎn)生強烈的情感共鳴。愛是人類獨具悲喜的生命贊歌,自然也是傳播人性美的永恒話題,在《長相知》這首情詩中,各類意境多彩紛呈,在大小錯落中,人們可以切身感受到被愛包圍的獨特意境。
四、音樂創(chuàng)作中的“留白”
作曲家石夫先生充分考察了樂府詩的格律、創(chuàng)作手法,以及《長相知》的愛情故事背景,站在現(xiàn)代音樂的創(chuàng)作視野,運用戲曲韻律將原歌曲重新演繹。為了充分展現(xiàn)戲曲韻味,使得調性和伴奏織體較為統(tǒng)一,作曲家意在用“留白”這一創(chuàng)作手法緩沖歌詞中的激動之情,反襯出旋律的柔和與純美。在音樂創(chuàng)作中沒有受歌詞張力局限,而是用質樸無華的旋律對詞中的緊張感進行消解,短句歌詞配置以長句旋律,意味深長且情感濃郁,頗有“有形化無形”的藝術魅力。
《長相知》的結構形式采用再現(xiàn)單三部曲式寫成,以4/4拍子為主,2/4拍為輔,從整首作品旋律與調式看,C羽調式,共使用了do、降mi、fa、sol、降la、降si等六個音,最后結束在do上。其音樂部分吸收了古詩詞吟誦的特點,音樂節(jié)奏走向與詩詞吟誦的斷句起伏完美結合到一起,通過拖腔與節(jié)奏的細膩處理,將這首作品的意境充分表現(xiàn)出來。在唱腔上,《長相知》采用昆曲中南曲唱腔,作品中一字多音和拖腔運用展現(xiàn)了昆曲的藝術精粹,行腔優(yōu)美,歌詞字數(shù)不多,但作品處理精細豐滿,旋律與歌詞配合緊密,使得女子的情感表達得淋漓盡致。
首句“上邪”仿佛一聲長嘆,旋律織體由多種節(jié)奏音型調色,亦舒亦馳,加上斷連結合的運動方式,使看似平緩運動的旋律中產(chǎn)生了巨大沖擊力。曲中多處運用一字多音和拖腔的處理方式,板眼分明,十分巧妙。音樂與人物形象交織在一起,巧妙至極、活靈活現(xiàn),將聽者帶到一定情感意象中,給吟唱者與觀賞者醞釀情感的“留白”?!吧闲啊眱蓚€字的句法用三個小節(jié)十二拍的長度去表達,淋漓盡致地將內心真摯情感展現(xiàn)出來。旋律一開始就使用了八分附點節(jié)奏,連續(xù)兩個三度音程的跳躍迅速攀升至高音區(qū),經(jīng)過短暫回落再次向上跳躍。這種旋律寫作手法以及詩詞與旋律的對應手法緊鑼密鼓且極富張力,開篇點題的情感輸出為歌曲情感環(huán)境的后期營設奠定基礎。
漸而轉入中聲區(qū)進行訴說,節(jié)奏緊湊,借景抒情,“我欲與君長相知,長命無絕衰”。伴奏聲部的八度進行,使旋律進行更加深入人心。在節(jié)奏上,4/4拍與2/4拍交替進行,一拍中有平八音型和小附點音型,以一拍為單位完成一個或兩個音節(jié),整個節(jié)奏非常清晰、簡潔。整首歌曲的速度較為平穩(wěn),仿佛是一個性格外柔內剛的女子在深情訴說,人物形象刻畫得尤為突出。由于此段為情感獨白首段,所以較之引子段落,歌曲旋律線逐漸呈現(xiàn)下行趨勢,中低音運用得更多。盡管音樂是比較低沉的,但是對愛戀的渴求與忠貞卻是絲毫不動搖的。隨著旋律展開,女主人公的心中也漸漸產(chǎn)生漣漪,演繹出了六個排比短句,句句都讓人充滿想象空間,歌曲第二段的旋律織體形態(tài)延續(xù)了第一段的樣態(tài),但作為第二段的開始,旋律大致都簇擁在中高音區(qū)運行,與第一段后兩句的低沉形成明顯對比,因此也有轉折的意味。而這里的音樂情緒也和第一段產(chǎn)生了強烈對照,隨著語速加快,音調也變高。尤其是“乃敢與君絕”幾句,成為對前面五個觀點的概括,格外堅定有力,體現(xiàn)出女主人公誓守真愛的勇氣,以及對完美愛情故事的追求。結尾三句“長相知”則是由作曲家后補的,由宮音落到徵音上,最后迂回到羽音上,該句作為結束句應在堅定中透露出一絲苦澀的心情,將女子外柔內剛的性格表現(xiàn)得更加淋漓盡致。通過三句“長相知”反復,進一步表達出男女主角對永恒相愛的向往,同時又給人一種回味無窮之感。這種令人充滿想象、意境深遠的創(chuàng)作手法,就是“留白”藝術產(chǎn)生的神奇效應。
五、演唱中的“留白”
作曲家王超在改編《長相知》過程中,首句與末句呈現(xiàn)遙相呼應的感覺,完整保留了作品本身的內在情感。該歌曲音域跨度對于女高音來說不具有難度,但是嚴謹?shù)慕Y構、富有變化的音程和節(jié)奏,以及豐富的旋律結構等都需要演唱者層層深入,仔細研究,進而表達出作品與眾不同的特點。在演唱時,需要演唱者將情緒和原文都恰如其分地把握好,不提倡選擇一味高亢,要留有余韻。恰似我國的國畫,虛實相生、時隱時現(xiàn)、層次分明。把歌曲的藝術特點和風格精準地表現(xiàn)出來,讓聽者意猶未盡,渲染出古代女性對愛情的忠貞與命運的吶喊,讓聽眾有一種“聲音是從遙遠時空傳來”的錯覺,緩緩徐來的歌聲能夠直入聽眾心底。
演唱時,古詩詞藝術歌曲的意境大多莊重而沉靜,于是首句的“上邪”在演唱開始前應盡量保持靜默,女主人公懷著一種對上天起誓的情懷,演唱者在意識上要尋找古詩詞吟誦與演唱相結合的感覺,體會主人公所處情境,緩緩吸氣,氣息下沉,準備好之后開始起音,使氣息均勻平穩(wěn)地流動起來,起音的好壞關系到演唱者演唱過程中氣息能否自如地流動?!吧闲啊钡摹靶啊彼脊?jié)拍數(shù)較長,有九拍時值,因此要注意音與音之間的共鳴位置統(tǒng)一,不能因為音高的連續(xù)變換改動共鳴位置,這會導致產(chǎn)生“捏”“擠”“卡”的聲音現(xiàn)象,科學的聲樂演唱方法聽起來應是連貫而流暢的。
在第一句之后,演唱者開始訴說自己的想法,“我欲與君長相知,長命無絕衰”我渴望與你相知相惜,命運永生永世連結在一起,我們的愛情永遠不會衰退。此句旋律多在中低音區(qū)進行,前句表明自己對愛情的態(tài)度,后一句肯定對愛情的堅貞不渝,“知”落在“F”音上,強調商音,“衰”落在“G”音上,強調角音。這一句中的“相”,字頭為“x”,字腹為“i”,字尾為“ang”,演唱者在咬字腹“i”時應快速過渡到韻母“a”上,并將口腔打開,以哼鳴的狀態(tài)保持“ang”,這樣整個咬字狀態(tài)聽起來就圓了,“字正腔圓”符合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演唱的審美要求,調整演唱狀態(tài)時,演唱者首先做到“腔圓”才能實現(xiàn)聽眾耳朵中的“字正”。這一句中的“知”字在曲譜中有一個后附點的休止,處理這一休止符節(jié)拍時,演唱者不能在此處換氣進行演唱,應做到聲斷氣不斷,只有這樣才能保持演唱意境不被破壞,在作品其他位置也有很多這樣的后附點休止,需要演唱者熟練掌握好聲斷氣不斷的作品處理技巧。
其后,女主人公反面設誓,列出五件違反常理的事:山峰失去棱角,江水枯竭,指的是世上永恒存在的事物發(fā)生巨變;冬天打雷,夏天下雪,指的是自然界最永恒的規(guī)律發(fā)生改變;天地合一,說的是整個世界發(fā)生了毀滅性的災變,只有發(fā)生了這五件事情,才敢與君絕,字字千鈞。由于設誓的五個前提沒有一個會發(fā)生,于是“與君絕”這件事情也就無從說起了。在演唱的過程中,要注意這幾個樂句之間層層遞進的層次關系和畫面的真實感,從“山無棱”到“夏雨雪”,每一樂句第一小節(jié)的第一拍都使用了前八分后十六分的節(jié)奏型,在這當中還使用了前十六后八、全十六、大切分、附點的節(jié)奏型,通過節(jié)奏變換,表現(xiàn)演唱語句抑揚頓挫的語氣,層層遞進,最終推向感情巔峰,塑造了女主人公“外柔內剛”的人物形象。
末尾的三句“長相知”深意耐人尋味,要堅持情感適度原則,通過反復吟唱,進一步強調“相知相愛”。其中,第一句“長相知”咬字行腔以及氣息把握給人一種蕩氣回腸的感覺,是女主人公對愛情的無限憧憬與期盼,第二句“長相知”由第一人稱的敘述轉化為第三人稱,演唱者應當將自己融入歌曲意境中,是自己對女主人公愛情忠貞不渝地感嘆,要用高位置輕吟的演唱狀態(tài);最后一句“長相知”在演唱時要從心底里感動自己,更要符合鐃歌的情感基調,將情愛上升到家國大愛層面,速度逐漸變緩,聲音做漸弱處理,由此引發(fā)聽眾的無限遐想。在情感表達上要遵循適度原則,需要理解、鑒賞原作,表達準確到位,不做作。此外在演唱時還要結合戲曲的演唱方法,在附點和切分節(jié)奏處稍作停頓,裝飾音處增強語氣、語調。將演唱與吟誦相融合,一詠三嘆。作品的句尾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運用戲曲的拖腔和甩腔,那么演唱時要把握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感覺。如在第一句句尾“邪”,第二句句尾“知”,第三句句尾“衰”,第六句句尾“絕”和最后一句句尾“知”時,把握以上幾點才能讓人有“曲盡意無窮”之感。
六、結語
《長相知》作為我國古典聲樂的典型代表,無論是從文化積淀,還是從藝術表現(xiàn)手法來看均屬上乘,其演繹難度較大。優(yōu)秀的聲樂作品應該是歌曲的一種三度創(chuàng)作藝術,深厚的文學底蘊、優(yōu)美的旋律曲調、精湛的演唱技術三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本文通過對中國傳統(tǒng)美學的思考,以“留白”這一空間結構表現(xiàn)形式對古詩詞藝術歌曲《長相知》這部作品進行審美觀照,使作品變得更加豐富,不僅要唱出歌曲中簡單的音符和休止,而且要展現(xiàn)作品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更進一步弘揚并延續(xù)繼承我國傳統(tǒng)文化和古典詩詞的精髓,讓樂曲本身的魅力得以展現(xiàn),也能讓人更加深入地洞察作品內涵以及演繹技法,充分熟悉作品本身的風格,從而使得作品演繹時能夠更加動人傳神,給觀眾帶來賞心悅目的聽覺與視覺效果。
參考文獻:
[1]王恒華.從《長相知》窺探漢樂府藝術特色[J].語文建設,2018(33):34-36.
[2]徐曉燕.古詩詞歌曲藝術處理解讀——以《長相知》為例[J].當代音樂,2018(05):82-83.
[3]胡俊賢.試述如何欣賞歌曲《長相知》的意境美[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1(04):82.
[4]曾誠.論歌曲《長相知》字與聲“聚情散氣”的共生關系[J].黃鐘(中國.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09(04):176-182.
[5]羅平冠.略論中國聲樂作品中的“留白”[J].藝術教育,2011(06):82-83.
[6]張丹.古詩詞藝術歌曲《長相知》創(chuàng)作和演唱分析[J].北方音樂,2018(24):2.
[7]呂相宜.聲樂表演藝術欣賞美學問題的研究[J].戲劇之家,2015(22):86-86.
[8]王田.論民族民間音樂收集、整理的學術價值[D].天津:天津師范大學,2015年.
[9]郭琳.漢樂府民歌《長相知·上邪》音樂創(chuàng)作特征及演唱技巧[J].藝術評鑒,2022(24):51-55.
[10]郜天原.藝術歌曲《長相知》音樂創(chuàng)作及演唱探究[J].當代音樂,2022(11):14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