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景琳 徐匋
王景琳 曾任教中央戲劇學院戲劇文學系,現(xiàn)為加拿大政府外語學院漢語言文化教師
徐匋 曾任教中國人民大學中文系,現(xiàn)為加拿大渥太華大學外語系教師
莊子說
肩吾問于連叔曰:“吾聞言于接輿,大而無當,往而不返。吾驚怖其言,猶河漢而無極也,大有徑庭,不近人情焉?!边B叔曰:“其言謂何哉?”“曰‘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淖約若處子;不食五谷,吸風飲露;乘云氣,御飛龍,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 ,使物不疵癘而年谷熟。吾以是狂而不信也。”連叔曰:“然,瞽者無以與乎文章之觀,聾者無以與乎鐘鼓之聲。豈唯形骸有聾盲哉? 夫知亦有之。是其言也,猶時女也。之人也,之德也,將旁礴萬物以為一,世蘄乎亂,孰弊弊焉以天下為事!之人也,物莫之傷,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熱。是其塵垢粃糠,將猶陶鑄堯舜者也,孰肯以物為事!”
今譯
肩吾向連叔求證說:“我在接輿那兒聽到了一番議論。他的話大而不著邊際,說出去的話根本無法證實。我聽后十分驚駭,感覺像是置身于銀河之中一樣茫然無緒,他所說的與現(xiàn)實人生相差過于懸殊,完全不近人情事理?!边B叔說:“接輿說了些什么?”肩吾說:“(接輿說)在遙遠的姑射山上住著一位神人,肌膚就像冰雪一樣潔白,姿態(tài)猶如處女一般輕盈柔美。他不食五谷,吸清風,飲甘露,乘云氣,駕飛龍,暢游于四海之外。一旦他凝神專注,可以使萬物不受任何災害疾病的侵襲,五谷豐登。我認為這只是接輿口吐誑語,毫不可信?!边B叔說:“其實是這樣的。盲人無法與正常人一起欣賞文彩之美,聾人也無法與正常人一起欣賞鐘鼓之樂。難道只有人的形骸存在聾與盲嗎?人的心智同樣存在這樣的缺陷。這些話,好像說的就是你啊。以那位神人還有他的德行看世界,天下萬物都是一樣的,沒有差別。世上的人紛紛追求治理天下,神人怎么會與世人一樣終日忙忙碌碌去管這些天下的俗事呢!那位神人,外物傷害不了他,大水浸天淹不死他,大旱的酷熱使熔化的金石四處流淌,土山枯焦,他也不會感到絲毫的熱。就是他的塵垢秕糠,都可以創(chuàng)造出堯舜來,他又怎么肯將人世間的俗事當作一回事呢!”
說莊子
神人是人而不是神仙。
之所以稱其為“神人”是因為他真正進入了“無功”的境界。怎樣才能“無功”?首先就得“有功”。在以農(nóng)為本的社會,還有什么“功”能比得上“使物不疵癘而年谷熟”這樣的大功、奇功呢?誠然,傳統(tǒng)士大夫向往的“功”是為官一方、建功立業(yè),然而,神人之“功”卻是要造福于人類。神人分明對人有“功”卻不以功為功。這才是“神人無功”的真正內(nèi)涵。
所以這一段是就“神人無功”展開的,是對“神人無功”的解說。
神人“不食五谷,吸風飲露”,并不是說神人不食人間煙火,這只是一種高度夸張的寫法,強調(diào)神人不為世俗所羈絆。事實上,神人所做的,恰恰與老百姓的衣食住行密切相關(guān),是神人在保護著萬物不遭受任何自然災害的侵襲??梢哉f,神人代表了莊子對一個全新的人間臣子的追求。所以神人的形象是完美的,精神是脫俗的,他的出現(xiàn)是那樣的大氣磅礴,他的心超越了現(xiàn)實世界的一切束縛,絲毫不為外界的任何變化所動,我們知道,就連莊子自己在餓肚子時都不得不去向監(jiān)河侯借糧度日,神人卻不必。他甚至“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熱”,任何外在的東西都不可以傷害到他,影響到他。
在神人身上,寄托著莊子的政治理想:那就是不“以物為事”,而專注于保障老百姓有飯吃,這樣的神人臣子才是莊子所特別期待的。神人凸顯了他與世俗世界的對立,與凡夫俗子的格格不入。正是在這個意義上,莊子的心才與神人的精神息息相通。
以寫丑人著稱的莊子以極大的熱情描繪出這樣一位絕世神人,從中不難看出,莊子對這位神人寄托著多么大的期望。
莊子在這一段中還第一次提出了他的理想盛世藐姑射山。這個藐姑射之山,還真不是莊子的原創(chuàng)。據(jù)《山海經(jīng)》說,姑射山位于大海之中,山上住著一位神圣的人。天下太平時,神圣之人就像堯舜一樣;假如遇到戰(zhàn)亂,不得不發(fā)兵征戰(zhàn),他又如同商湯周武一樣了(見成玄英《莊子疏》)。莊子借用了這個傳說,大概是要讓人相信藐姑射之山的真實性。但莊子畢竟是莊子,他又對這個傳說進行了加工改造。首先他把姑射之山從遙遠的大海搬到了現(xiàn)在山西境內(nèi)的“汾水之陽”,也就是堯在汾河北岸建立國都的地方。這一下,姑射之山可就離人近多了。而且,莊子還在姑射山前加了一個“藐”字,其意是說,姑射山雖然就在大地上,卻也不是輕而易舉就能達到的。
那么,藐姑射之山究竟有著怎樣重要的象征意義呢?這個問題,讓我們讀到堯去藐姑射之山之后成了“無名”的圣人時繼續(xù)探討。
莊子說
宋人資章甫而適諸越,越人斷發(fā)文身,無所用之。堯治天下之民,平海內(nèi)之政。往見四子藐姑射之山,汾水之陽,窅然喪其天下焉。
今譯
宋國人到越國去販賣殷式禮帽。越人不蓄頭發(fā),身刺花紋,這種禮帽對他們沒有用處。堯治理天下百姓,安定了海內(nèi)政局,到極其遙遠的姑射山、汾水北面去拜見四位得道之士,(拜見之后)茫然忘記了自己是擁有天下的君主。
說莊子
“宋人資章甫”一事,隱喻堯誤以為把君主之名像宋人販帽子一樣讓給許由就算是“圣人無名”了,但他卻絲毫不理解“名”對于許由來說,就像越人看待帽子一樣,完全沒有用。其實,莊子的看法是,堯頭上是否頂著個君主之名無關(guān)緊要,問題在于他是否可以忘記這頂君主之“帽”,能夠像神人那樣,“孰弊弊焉以天下為事”“孰肯以物為事”就足夠了。所以莊子安排堯去藐姑射之山“朝見”“四子”,從此脫胎換骨,“窅然喪其天下”,成為一位有名卻不以名為名,也就是“圣人無名”的君主。
從這一段中,我們可以知道除了神人以外,堯去見的“四子”也居住在藐姑射之山。這四個人究竟姓誰名誰,莊子沒有說,也不重要。重要的是,堯見過四人之后,就把自己的天下、把自己的君主之位統(tǒng)統(tǒng)忘掉了。堯第一次在《逍遙游》中出現(xiàn)的時候,他對天下就像宋人要販賣“章甫”一樣,一心要讓位于許由。而上過“汾水之陽”藐姑射之山的堯,一下子便悟出了“天下”之“事”乃至“功名”的“無所用之”,從此心中不再懷有“天下”,不再有“名”,終于把自己曾熱衷的天下徹底忘掉,不再當作一回事了??梢娒旯蒙渲狡鋵嵕褪乔f子心中的理想世界,就是“圣人無名,神人無功,至人無己”的“無待”的逍遙游境界的象征。
這,應該就是藐姑射之山所具有的重要象征意義吧。
莊子說
惠子謂莊子曰:“魏王貽我大瓠之種,我樹之成而實五石。以盛水漿,其堅不能自舉也。剖之以為瓢,則瓠落無所容。非不呺然大也, 吾為其無用而掊之。”莊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為不龜手之藥者,世世以洴澼絖為事??吐勚?,請買其方百金。聚族而謀曰:‘我世世為澼絖,不過數(shù)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請與之。客得之,以說吳王。越有難,吳王使之將。冬與越人水戰(zhàn),大敗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龜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則所用之異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慮以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憂其瓠落無所容?則夫子猶有蓬之心也夫!”
今譯
宋惠子對莊子說:“魏王送給我一粒大葫蘆種子,我種下后結(jié)出了一個可容五石東西的大葫蘆。我用它裝水,可是它的堅實程度經(jīng)不起水的重量。我把葫蘆剖開做瓢,又因過大而沒地方可以放它。這個葫蘆不能說不大,可是大而無用,所以我只好把它砸碎了?!鼻f子說:“先生這是不會把東西用在大處??!宋國有位善于制作防手凍裂藥的人,世世代代都以漂洗絲絮為業(yè)。有位客人聽說這種防凍藥方之后,愿意花百金購買。宋人召集全家族人商量說:‘我們祖祖輩輩漂洗絲絮,所得不過是幾個小錢而已。一旦賣出這個藥方,馬上就能得到百金,還是賣了它吧??腿说玫剿幏胶?,便去游說吳王。恰逢越國向吳國發(fā)難,吳王就派他率軍在冬天與越人展開水戰(zhàn),大敗越國,吳王于是割地封賞他。同樣是防手凍裂的藥方,有的人因此得到封賞,有的人卻只能用它漂洗絲絮,這只是由于所用不同?。‖F(xiàn)在你有可容五石的葫蘆,為什么不考慮把它做成腰舟浮游于江湖,反而發(fā)愁東西太大沒地方可放呢?先生的心就像被茅草堵塞了一樣,還沒有通達?。 ?/p>
說莊子
《逍遙游》中這一段與下一段應該是最初編纂《莊子》一書的人誤置于此的。理由之一是在《莊子》全書中,莊子常自稱“莊周”或“周”,直接發(fā)議論時就用“吾”,從來沒有以“子”自稱過?!白印痹谙惹貢r期是對有道德、有學問的人或者弟子對老師的尊稱,莊子不會自稱“莊子”。理由之二是莊子在闡述過“圣人無名”與“神人無功”之后,按照行文的邏輯,應當接著闡發(fā)什么是“至人無己”,可是莊子與惠子的這兩段對話,內(nèi)容與“至人無己”關(guān)系不大。很可能最初的編纂者見上文有“宋人資章甫”一節(jié),涉及“用”與“無用”,便將莊惠討論“有用”與“無用”的這兩段文字放在了這里。
這兩段對話應當發(fā)生在惠子被迫離開梁(魏)相之位回到宋國后不久。莊子一生至少兩次前往梁(魏)國,其中一次原本是要去求見惠子的,惠子卻為謠言所驚嚇,四下搜捕莊子,與莊子結(jié)下了“梁子”(見《莊子·秋水》)。這個“大葫蘆”的隱喻很有意思?;葑犹匾庹f大葫蘆的種子來自魏王,卻是經(jīng)他自己的精心培育才長成的。不是他不要用這個葫蘆,實在是因為葫蘆過大,既沒地方安置,也無所可用,迫不得已才砸碎了之。這個大葫蘆,不就是莊子以及莊子學說的寫照?我們是不是可以這樣來解讀,惠子巧妙地借大葫蘆之事向莊子解釋了為什么他當年見魏王沒有任何結(jié)果(見《莊子·山木》),暗示這僅僅是由于莊子的主張大而無用。這樣,惠子既為自己開脫,又向莊子表明了心跡,還順帶替魏王打了個圓場。
莊子的回答當然也十分出彩。他說不是葫蘆太大無所用處,而是惠子不知道怎么用,也不善于用,就像宋人與“客”對“不龜手藥”有截然不同的用法一樣。此時的莊子人已到中年,再沒有早年不饒人的“毒舌”,也沒有了見監(jiān)河侯時那種憤青的心態(tài),這次相見,莊子僅僅用了一句和風細雨的“夫子猶有蓬之心也夫”,便將兩人早年結(jié)下的恩恩怨怨畫上了一個句號。從此,看破世事的莊子與政壇失意的惠子開始了長達十余年的友誼。
莊子說
惠子謂莊子曰:“吾有大樹,人謂之樗。其大本擁腫而不中繩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規(guī)矩。立之涂,匠者不顧。今子之言,大而無用, 眾所同去也?!鼻f子曰:“子獨不見貍狌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 東西跳梁,不避高下;中于機辟,死于罔罟。今夫斄牛,其大若垂天之云。此能為大矣,而不能執(zhí)鼠。今子有大樹,患其無用,何不樹之于無何有之鄉(xiāng),廣莫之野,彷徨乎無為其側(cè),逍遙乎寢臥其下。不夭斤斧,物無害者,無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今譯
惠子對莊子說:“我有一棵人稱樗樹的大樹。樹的主干臃腫盤結(jié)無法用繩墨劃線取直,小枝彎曲用不上畫圓畫方的工具。它就長在路旁,木匠走過時卻連看也不看它一眼。您的學說,博大精深卻無所可用,眾人自然遠離而去?!?/p>
莊子說:“您沒見過野貓與黃鼠狼嗎?它們躬身伏地,等待著出來覓食的小動物;它們不時地東蹦西躍,上躥下跳,不避高低,不承想?yún)s中了捕獸的機關(guān),死在網(wǎng)罟之中。再看那牦牛,龐大的身軀猶如垂在天空中的云,它的能力極大,卻不能捕鼠。如今你有這樣一棵大樹,擔心它沒用,為什么不把它種在什么都沒有的地方、遼闊的曠野?這樣,你可以悠然自得、無所事事地游于大樹之旁,自由自在地睡臥在大樹之下。大樹永遠不會遭受刀斧的砍伐,沒有任何東西可以加害于它。由于大樹派不上任何用場,哪里還會有什么困苦憂患呢!”
說莊子
盡管惠子與莊子相識多年,也是莊子唯一的摯友,惠子卻始終是站在傳統(tǒng)文人士子的角度或者說是用一種世俗的眼光看待莊子、寄希望于莊子,所以他一直糾結(jié)于莊子不為世所用的原因。同樣,用這樣的眼光看世界,惠子在意的自然也只是世俗的有用與無用,如瓠只配做容器,樹只適于做木材。在他看來,莊子的學說雖然博大精深,卻如同大瓠、大樗樹一樣,“大而無用”“無所可用”。然而,惠子卻無法理解世俗的“無用”恰恰是莊子心中的“大用”。
莊子從來就不屑于像“貍狌”那樣終日上躥下跳、伺機“執(zhí)鼠”,他沒有這樣的心思,也沒有這樣的渴求,他是站在一個更高的生命哲學的層次,意識到現(xiàn)實世界中人“中于機辟,死于網(wǎng)罟”的必然命運無法逃避,并在這樣深刻領悟的基礎上去闡發(fā)、定義“有用”與“無用”。莊子向往的是一種“能為大”的心的世界,是可以讓人心無旁騖地乘著大瓠“浮乎江湖”,悠然自得、無所事事地逍遙于“無何有之鄉(xiāng)”“廣莫之野”的大樹之下的美妙自在的境界。
不過,如果我們在這里只看到莊子對高遠空靈、超凡脫俗的逍遙自在的憧憬與向往,卻看不到其中浸透著對現(xiàn)實世界所懷有的沉重的憂患與極度的無奈,還不算真正理解莊子。我們看到,即使身處“無何有之鄉(xiāng),廣漠之野”這個沒有名利場、令人神往的理想之地,莊子仍然無法忘懷現(xiàn)實世界中人的生命無時無刻不在遭受著的威脅,發(fā)出了“不夭斤斧,物無害者,無所可用,安所困苦哉”的深重慨嘆。這種沉重的現(xiàn)實感是我們在理解莊子逍遙游時特別需要重視,也格外值得體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