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闡述高職院校加強新生入學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以廣西職業(yè)技術學院為例,提出運用“五好”策略提升高職新生入學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精心準備,“落實好”初次見面交流;筑牢基礎,“搭建好”育人陣地;增強認同,“用好”校園文化育人;運用儀式,“厚植好”愛國報國強國情懷;創(chuàng)新思路,“構建好”思想政治教育網絡陣地。
【關鍵詞】高職院校 思想政治教育 新生入學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3)30-0057-04
新生入學是高職學生適應大學生活的重要時期,新生入學思想政治教育是高職院校開展教育工作的重要一環(huán)。新生剛從中學(或中職)邁入大學,還處于成長的“抽穗灌漿”期,知識體系尚未成形,價值觀念尚未定型,情感心理還比較脆弱。高職院校系統開展新生入學思想政治教育,可使新生盡快調整好自己,更好地融入大學生活。同時,在新生入學階段滲透正確的思想觀念,能夠幫助新生扣好大學生活“第一粒扣子”,引導其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從而更好地守初心、增信心、強決心,立大志、做大事,自覺將個人理想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緊密聯系起來,將個人奮斗融入強國建設中,成長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高校堅持社會主義大學的發(fā)展方向,須進一步加強思想政治建設。時代在變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也在改變。高職院校應將思想政治教育同新生入學教育有機結合起來,將適應性教育與成長成才教育聯系起來,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親和力和實效性。筆者認為,運用“五好”策略可以更好地提升高職新生入學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為學生健康成長保駕護航。
一、精心準備,“落實好”初次見面交流工作
高職院校在新生入學階段要高度重視思想政治教育,對學生開展思想層面的引導。高職新生進入大學后,遠離家鄉(xiāng)、父母和朋友,其所處的學習生活環(huán)境發(fā)生了很大變化,這些變化會給學生帶來不適應的感覺。加強新生思想政治教育,對引導學生克服不適感、學會處理人際關系、培養(yǎng)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尤為重要。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師高度重視與學生第一次見面,給學生留下良好的印象,能夠讓學生親其師、信其道。
廣西職業(yè)技術學院在迎新第一天,教師會精心準備,深入新生中看望學生、了解學生需求、表達關懷。在新生宿舍搭講臺與學生面對面、心貼心近距離溝通交流時,將思想政治工作貫穿其中。開展新生入學歡迎儀式、“開學第一課”、主題班會等活動,教師會像備課一樣認真準備,明確交流的目的。在思想交流的過程中,教師通常會體現高尚的師德、淵博的學識、廣闊的視野,以贏得學生的認可。剛入學的新生對自己的專業(yè)以及就業(yè)情況比較陌生,而這些正是學生最感興趣的地方,教師要善于抓住這個契機,采取靈活多樣的方式對學生進行教育引導。如2020年9月學生龍某某(以下稱龍同學)由于高考失利,未能考上本科。專科錄取時未被心儀的專業(yè)選中,結果被調劑到了廣西職業(yè)技術學院烹飪工藝與營養(yǎng)專業(yè)。初入學時,龍同學的情緒比較低落,二級學院領導、班主任和輔導員了解情況后,及時對其進行了疏導。學院領導請他到辦公室觀看烹調工藝與營養(yǎng)專業(yè)的宣傳片,班主任利用真實案例對其進行引導,輔導員請高年級有類似經歷的學姐向他講述自己的經歷和學習體會。經過幾方共同努力,做通了龍同學的思想工作,他逐漸增強了對烹調工藝與營養(yǎng)專業(yè)的認同感和信心,學習很刻苦,成績很突出。
此外,在學生教育中,朋輩教育的影響力不可忽視。教師可以在新生入學階段,充分利用優(yōu)秀校友的事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通過講述優(yōu)秀校友的先進事跡、展示優(yōu)秀校友的風采,發(fā)揮朋輩的正向引領和情感帶動作用。朋輩教育的方式相對生動、較具吸引力,更能感染和激勵新生,幫助其找準定位、樹立目標、科學規(guī)劃學習生活。
二、筑牢基礎,“搭建好”育人陣地
學校是開展教育教學活動的重要陣地,加強高職新生入學思想政治教育,要將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課程建設、第二課堂建設和校園建設等方面,全面夯實基礎,搭建好育人陣地,積極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唱響主旋律,傳遞正能量,營造良好的育人氛圍。
(一)加強課程建設,筑牢課堂育人主陣地
大學生素質教育的主陣地在課堂,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也在課堂。高職院校要堅持“德育為首、五育并舉”的理念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新生剛進入大學校園,對學校充滿期待,高職院校要善于把握好這一育人契機開展思想政治教育。
廣西職業(yè)技術學院在新生一入校就將其納入思想政治教育對象范圍,采取“思政30分”+主題班會的形式開展新生入學思想政治教育?!八颊?0分”是廣西職業(yè)技術學院結合教學實際,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摸索出的教育方式,即每周堅持開展一次主題班會,在班會中堅持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由此傳遞思政理念、培育家國情懷,提升思政育人的質量。如2023年秋季學期“思政30分”教學主要聚焦時政要聞與經典文化,重點圍繞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鞏固拓展黨史學習教育、展示主題教育成果等開展,分為時政要聞、經典傳唱、經典誦讀、壯美廣西、思茗文化、勞動教育等六個板塊內容,每個板塊內容各有側重,旨在引導學生學習黨的有關理論知識、感悟經典文化魅力、領略校園文化風采、體會勞動的價值。此外,班主任或輔導員在新生入學不久就結合日常工作需要,利用班會課進行入黨啟蒙教育、黨史學習教育等專題教學,向新生講述新時代大學生黨員的擔當故事,激發(fā)學生的入黨積極性和熱情,增強黨宣傳的影響力和滲透力。主題班會課的宣講效果明顯,每年新生中均有一定數量的共青團員積極遞交入黨申請書,向黨組織靠攏,為發(fā)展入黨積極分子打下堅實基礎。
(二)加強第二課堂建設,筑牢活動育人重要陣地
全面踐行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要做到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將育人工作落實到教書、管理、活動等各方面和各環(huán)節(jié)中。高職院校要積極開辟第二課堂,將第二課堂作為活動育人的主戰(zhàn)場。在新生入學階段,立足當前、著眼長遠、突出特色,以育人機理為基礎,精心組織、開展內涵豐富、形式多樣的校園文體活動,寓思想政治教育于輕松、歡快的活動中,能有效教育引導學生充分發(fā)展個性、盡快適應環(huán)境、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廣西職業(yè)技術學院在新生入學階段往往精心設計多種項目活動方案,分步驟、分階段完成。在每年的9月、10月學校會舉行新生籃球比賽、新生十大歌手比賽等一系列活動,創(chuàng)設健康向上、和諧寬容的校園環(huán)境。這些各種活動有利于新生迅速適應大學生活,也有利于培養(yǎng)新生積極進取、追求卓越、團結互助、敢于擔當的精神,強化新生遵紀守法的規(guī)矩意識,從而使其不斷提升個人素養(yǎng)。此外,這些活動有利于豐富校園文化生活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播正能量,幫助學生發(fā)展興趣特長、促進學生全面成長。
(三)加強校園建設,打造文化育人陣地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fā)展道路,增強文化自信,圍繞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高職院校是培養(yǎng)社會主義接班人和建設者的重要陣地,必須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全面挖掘校園文化潛力,建設校園平臺,筑牢校園文化育人陣地。
廣西職業(yè)技術學院在長期的發(fā)展中形成了獨有的思茗文化、茶文化、職教文化等,學校以實物為載體,在校園整體規(guī)劃中自然地將思茗文化、茶文化、職教文化等元素融入學校道路命名、建筑物命名和校園景觀修建等之中,一大批與之相關的基礎設施、文化基地,文化場所、文化景觀等相繼建成投入使用。如已建成革命文化體驗館、思想政治教育VR教學實訓室等文化基地;建有民族文化作品展廳、民族體育運動場等文化場所;建有校訓石、工匠石、強技路等工匠文化標識;建有思茗湖、國際茶禮館、牛公園等文化景觀。通過營造濃厚的文化氛圍、創(chuàng)設沉浸式的育人環(huán)境,對新生起到潤物無聲、潛移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
三、增強認同,“用好”校園文化育人
大學是培養(yǎng)文化認同的重要場所。高職院校在新生入學思想政治教育中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對校園文化的認同。我國的職業(yè)教育經歷多年的發(fā)展,每所高職院校都形成了獨特的校史、校訓、校風等校園文化,這些校園文化是開展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寶貴資源。“用好”校園文化育人,可使學生了解學校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增強新生對學校的自豪感和歸屬感,從而更加熱愛學校、熱愛學習。
廣西職業(yè)技術學院前身是創(chuàng)建于1965年的廣西勞動大學,先后歷經廣西農學院熱帶作物分院、廣西農墾職工大學等歷史階段。每年新生入學后學校都會組織學生參觀學校的茶葉博物館,了解茶專業(yè)的發(fā)展歷程,特別是讓學生了解該專業(yè)曾因招生困難面臨被撤銷的困境,最終通過一代又一代的“廣職人”勤奮、創(chuàng)造而把瀕臨撤銷的專業(yè)辦成了精品專業(yè),在此過程中逐漸形成了“弘毅開拓、勤勉善成”的學校精神和“崇德強技、尚美至臻”的思茗文化理念。這體現了“廣職人”鍛造高尚品德、練就過硬本領、培育優(yōu)良素質、成就美好夢想的使命擔當。如今,廣西職業(yè)技術學院形成了以茶葉生產與加工為龍頭,以茶葉的綠色種植、茶產業(yè)標準化加工和茶產業(yè)營銷體系建設等為支撐的茶專業(yè)發(fā)展軌跡。茶藝與茶文化、廣告設計與制作、電子商務等專業(yè)構成了茶樹栽培與茶葉加工高水平專業(yè)群,該專業(yè)群成為學校的一張靚麗名片,提升了學校的知名度,同時學習專業(yè)歷史能讓學生銘記這段歷史,汲取前進力量,增強學生的使命擔當。高職院校的校園文化不僅是一筆珍貴的精神財富,而且還是開展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寶貴資源,用好這些資源,可增強學生的文化認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質量。
四、運用儀式,“厚植好”愛國報國強國情懷
新生進入大學有新生升旗儀式、開學典禮、軍訓動員大會等重要的儀式。這些儀式一方面象征著新生角色的轉變,另一方面這些儀式具有深厚的教育意義。高職院校要利用這些契機教育引導新生堅定不移聽黨話、跟黨走,積極響應黨中央號召勇于擔當時代賦予青年的使命,厚植愛國、報國、強國情懷,將“小我”融入“大我”,將自己的夢想與國家前途、民族的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在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偉大實踐中貢獻力量。如軍訓是培養(yǎng)高職學生艱苦奮斗、艱苦耐勞的堅強毅力的重要途徑,也是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按照有關規(guī)定,大學生必須接受軍事訓練,高職院校要利用這一契機教育引導新生主動承擔時代賦予的使命,自覺增強愛國報國強國情懷,培養(yǎng)刻苦磨煉、勇往直前、開辟未來的精神品格。
廣西職業(yè)技術學院高度重視軍事訓練,一般會在新生入學不久開展為期半個月的軍事訓練,軍事訓練除開展嚴格規(guī)范的單個軍人隊列動作、戰(zhàn)術動作等訓練外,還會專門安排軍訓會操訓練并開展隆重的會操表演活動,增強學生的儀式感。在該活動中,學校會特意安排學校黨委書記上一堂思政課。學校黨委書記基于培養(yǎng)堪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的角度,從為什么要參加軍訓、軍訓應有哪些收獲、如何鞏固軍訓成果等方面做了全面闡述,教育學生要自覺增強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要堅定不移聽黨話、跟黨走,要增強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在軍訓中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更好地引導學生肩負起強國建設和中華民族復興的時代重任,立志做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斗的新時代好青年,努力把自己鍛造為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
五、創(chuàng)新思路,“構建好”思想政治教育網絡陣地
時代在變,教育對象的思想和觀念也發(fā)生了變化,因此教育要緊跟時代,與時俱進。新時代的大學生思維獨立、追求個性,不輕信、不盲從,喜歡上網,新生入學思想政治教育若不能緊跟時代潮流、聯系學生實際,就會收效甚微。例如,某教師在新生入學時進行勤儉節(jié)約教育,列舉了一些20世紀80年代缺衣少食的例子:很多家庭里,哥哥姐姐的褲子穿不下了就弟弟妹妹接著穿,穿爛了也舍不得扔。舉這樣的例子出發(fā)點是好的,但“00后”大學生生活在不愁吃不愁穿的時代,他們很難對這樣的事例產生共鳴,因而講述這樣的事例起不到良好的教育效果。高職院校要抓住大學生喜歡上網的特點,在新生入學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強與學生的網絡互動,運用新媒體構建好思想政治教育網絡陣地,促進思想政治工作與信息技術深度融合。
廣西職業(yè)技術學院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踐行立德樹人任務。學校堅持“弘毅開拓、勤勉善成”的校訓精神,踐行“崇德強技、尚美至臻”的思茗文化理念,先后構建了形式多樣的網絡育人平臺和教育載體,在教育中深入挖掘網絡思政元素,將思想政治教育納入人才培養(yǎng)各個方面和各個環(huán)節(jié)。教育學生勇擔時代責任與歷史使命,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一方面,學校融合官方網站、微信、微博、抖音號等網絡平臺,建設學校融媒體中心,積極利用新媒體技術推動新生入學思想政治教育開展。另一方面,學校為豐富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和創(chuàng)建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學習載體,引入超星網絡學習軟件。全校師生可通過電腦、手機實時開展學習交流、心理咨詢等。此外學校還專門創(chuàng)設了“廣職院智慧黨建”學習平臺,學員在平臺上進行學習可獲取相應積分,積分可納入教師黨員年度考核和學生第二課堂積分管理中,這使思想政治教育進一步走深、走實。
總之,新生入學思想政治教育體系建設有利于充分發(fā)揮高職院校的育人作用。高職院校開辟課上課下、網上網下多種渠道,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新生入學教育全過程,有助于培養(yǎng)新生堅定的理想信念、良好的學風、勇于擔當的精神,引導新生做新時代奮斗者,建功新征程。
參考文獻
[1]趙金洲.新生入學教育重在增強“四個認同”[N].中國教育報,2022-01-10(6).
[2]習近平.習近平著作選讀(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3]李衛(wèi)東,張妍.高職院?!八娜凇蔽幕梭w系的構建[J].教育與職業(yè),2023(16).
[4]董靜蘭.“三全育人”視域下新生入學教育模式探究[J].中國電力教育,2022(10).
[5]譚利佳.淺談如何做好高校新生的思想政治工作[J].管理觀察,2017(1).
作者簡介:王兵(1983— ),四川內江人,廣西職業(yè)技術學院高級教師,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學生管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