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闡述BOPPPS模式以及混合式教學的內涵,從課前引導嘗試、課中探究鞏固和課后提升拓展3個階段探究基于BOPPPS的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在病原生物與免疫學課程中的教學應用,并以免疫器官和組織內容為例闡明實踐過程,以促進學生主動學習,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
【關鍵詞】BOPPPS教學模式 混合式教學 病原生物與免疫學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3)30-0148-04
201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fā)《中國教育現(xiàn)代化2035》,提出推進教育現(xiàn)代化的總體思路和戰(zhàn)略任務,并強調要注重信息技術和教學的深度融合和創(chuàng)新。隨著大數(shù)據(jù)以及5G通信技術的廣泛應用、人工智能領域的突破性進展,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已成為高等教育教學改革關注的重點。
病原生物與免疫學是醫(yī)學類專業(yè)學生的一門專業(yè)基礎課,課程開設時間在大一第一學期,為后續(xù)專業(yè)核心課程的學習奠定基礎。該課程內容繁多、知識點分散、概念抽象、理論性強。在傳統(tǒng)課堂中,主要以教師講、學生聽的大班教學為主,學生課堂參與度比較低,學習效果不很理想。隨著學科不斷發(fā)展,其理論框架和內容也不斷更新,教師如何將知識點講透,并在課堂上介紹、剖析學科的新理論、研究的新進展,成為了教育工作者研究的方向。同時,這也對病原生物與免疫學課程的教學模式和教學內容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戰(zhàn)。針對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中存在的問題,在病原生物與免疫學教學的改革實踐中,本研究以學生發(fā)展為中心,提出基于BOPPPS的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教學設計的策略,以實現(xiàn)教學效能最大化。
一、理論內涵
(一)BOP1P2P3S教學模式
BOPPPS教學模式是1976年在加拿大創(chuàng)立并推行的一種教學模式,該模式在教學理念上強調以學生為主體,突出學習目標的重要性,教學過程中注重提高學生課堂參與度,并根據(jù)學生的反饋信息,及時對后續(xù)教學活動進行改進和優(yōu)化。該模式下,課堂教學過程被劃分為6個環(huán)節(jié):即導入(Bridge-in)、目標(Objective)、前測(Pre-assessment)、參與式學習(Participatory learning)、后測(Post-assessment)及總結(Summary),取該6個環(huán)節(jié)的首字母即組成BOPPPS教學模式。為了更好地區(qū)分BOPPPS中的3個P,本文將BOPPPS描述為BOP1P2P3S。
導入是教學設計重要的一步,即在課程教學之前對新知識的引入。教師可通過以下方式進行課程導入:如引入與核心內容密切相關的臨床案例、人物故事、熱點事件,或將已有知識與學習內容連接,還可直接提出與教學主題相關的問題。恰當?shù)膶肟梢饘W生的好奇心,幫助學生快速進入學習狀態(tài)。
學習目標是課堂教學的“方向”,是教學設計中關鍵的環(huán)節(jié),也是學習效果評價的依據(jù)。設計目標時,建議先對學習者特征進行分析,從認知、技能、情感三個維度來設置,同時注意設定的學習目標應可測量、可達成和可評估。教學目標確定后,學生也明確了學習方向和重難點,從而有效組織開展課堂教學。
前測環(huán)節(jié)中,教師一般在學習新知識之前設置少量題目,要求學生以個人或小組形式來完成,進一步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前測的目的主要是了解學生相關知識儲備基礎,以便教師后續(xù)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
參與式學習即交互式學習,是課堂教學的核心環(huán)節(jié)。教師根據(jù)教學目標,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教學資源,充分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教師可通過精講留白、互助答疑、案例分析、小組討論、成果匯報等方式,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參與課堂活動,同時培養(yǎng)學生語言表達、自主探究和團隊協(xié)作的能力。
后測則是在課程講授結束后進行的測驗,教師結合教學目標及本次課重要的知識點,可采用隨堂測驗、提問、匯報或分享學習成果等方式進行。通過本環(huán)節(jié),可以及時了解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情況,同時進一步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鞏固,有效檢驗學生學習的效果。最后,教師通過精練的語言對本次課重要的知識點進行梳理總結,幫助學生厘清脈絡,完成知識的內化和延伸,為下一階段的學習提出規(guī)劃和要求。
(二)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
有別于傳統(tǒng)教學,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將面對面課堂學習和在線數(shù)字學習有機結合,既發(fā)揮教師的引導作用,又充分體現(xiàn)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線上+線下”的混合式教學模式下,教師可利用有限的線下課堂開展有針對性和更深入的教學活動,也可在課堂外利用網絡布置課后作業(yè)、拓展作業(yè)和在線答疑等;學生除了課堂學習外,課后還可自主在線繼續(xù)學習、交流討論、完成作業(yè)等。這種教學模式利用信息技術,創(chuàng)建新型學習環(huán)境,通過在線平臺提供教學資源,學生可隨時獲取學習資料進行學習,拓展了學生學習的時間和空間,使在線學習感受到線下學習的體驗,線下學習擁有線上學習的便利。豐富的教學手段促進學生深度學習,豐富的教學活動增強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互動交流,大幅提升了學習效果。
二、基于BOP1P2P3S的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的設計與實踐
(一)設計思路
混合式教學強調以學生發(fā)展為中心,充分融合現(xiàn)代信息技術,在提高教學質量的同時培養(yǎng)學生主動學習的意識和能力。BOP1P2P3S教學模式把以教師為主導的學習方式轉為學生全方位參與的“探究式、協(xié)作式、問題式”的學習?;贐OP1P2P3S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的總體設計如下:將教學過程分為課前引導和嘗試、課中探究和鞏固、課后提升和拓展三個階段(如圖1所示)。當代大學生的成長伴隨著信息技術的誕生與發(fā)展,與互聯(lián)網的聯(lián)系更為緊密,故結合他們思維活躍、彰顯個性、喜歡挑戰(zhàn)新鮮事物的特征,教學團隊擬通過信息技術開展“啟發(fā)式、探究式、協(xié)作式、問題式”教學。
課前階段包括導入、目標和前測。教師進行學情分析、學習目標分析、課程內容分析之后,依據(jù)分析結論制訂線上學習內容、發(fā)布線上學習任務。學生自主完成學習任務,并進行課前自測,根據(jù)自測結果進行反思總結和多次反復學習。教師對學生在線上學習時提出的典型問題進行整理分析,可及時了解學生自主學習情況,以便線下授課時做到因材施教、有針對性地講解。教師與學生的互動交流始終貫穿整個教學過程。
課中線下授課階段包括參與式學習、后測和總結,教學過程主要有重難點剖析、答疑解惑、案例研討、成果匯報、隨堂限時測驗、總結點評等多種教學活動,注重引導學生進行參與式學習。
在線下面授課結束后,學生歸納總結本次課所學,制作思維導圖并完成線上提交。教師通過超星學習通推送課后學習任務,根據(jù)學生課前自主學習效果和線下課堂知識掌握情況,合理布置課后作業(yè)幫助學生復習鞏固,選擇貼近生活的情景案例、最新文獻資料進行拓展學習,實現(xiàn)知識遷移和能力提升的學習目標。
(二)教學實施過程
本研究選取2022年秋季學期護理專業(yè)的學生作為研究對象,選用國家衛(wèi)生健康委員會“十三五”規(guī)劃教材,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出版,劉榮臻主編的《病原生物與免疫學》教材。為了數(shù)據(jù)的一致性,統(tǒng)一選取高中畢業(yè)生源的兩個班,均由同一名教師授課。其中,一個班的56名學生設為對照組,采用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方式;另一個班的55名學生設為實驗組,采用基于BOP1P2P3S的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下面以課程中第二十六章第一節(jié)“免疫器官和組織”的內容為例,借助超星學習通作為教學平臺,展示實驗組具體的教學過程。
1.課前(線上)引導和嘗試
課前1周,教師線上發(fā)布預先錄制的最新新冠病毒感染相關科普視頻(對應BOP1P2P3S中的B),基于上述的學習視頻,請學生分析討論:免疫器官的種類包括哪些,各免疫器官和組織有何作用?引導學生了解免疫系統(tǒng)的組成、免疫器官的組成和功能(對應BOP1P2P3S中的O)。在此基礎上,請學生完成以下題目(對應BOP1P2P3S中的P1):
根據(jù)學生課前自測結果顯示,學生對P1模塊中兩道單選題回答的正確率較高,但對簡答題的回答并未完全正確,需要在線下授課進行深入講解。通過課前完成線上自主學習任務的方式,教師可及時了解學生的預習情況,實現(xiàn)了知識的第1次內化,完成了低層次認知目標。
2.課中(線下)探究和鞏固
線下課堂教學應主要將有限的課堂時間用于教授學生線上自學時難以理解的部分,有效提高面對面授課的針對性和高效性。面對面線下授課過程分為四個環(huán)節(jié):第一環(huán)節(jié),教師播放精心錄制的教學視頻(3min)。第二環(huán)節(jié),結合視頻,教師解析、歸納和總結重難點內容,同時詳細解答學生在預習中提出的典型問題(15min)。第三環(huán)節(jié),講解分析結束后,教師提出問題,學生進行課堂研討(15min)。這些問題是①什么是中樞免疫器官?②什么是外周免疫器官?③骨髓是中樞免疫器官,是否兼有外周免疫器官的作用?④實驗動物新生兒期摘除胸腺后,為什么會引起細胞免疫功能缺乏和體液免疫功能受損?⑤淋巴細胞再循環(huán)有何意義?⑥為什么機體所有免疫器官和組織能聯(lián)成一個有機整體?以上述問題為導向,引導學生分組討論、協(xié)作探究免疫器官和組織的相關知識。小組討論結束后,當堂由每個小組臨時推選或教師隨機抽取1名學生作為小組代表進行課堂匯報,全班其他同學則擔任評委,并向除發(fā)言之外的其他組員提問。這樣的方式促使每個學生都積極準備、認真思考,課堂氛圍活躍,大大提高課堂參與度。第四環(huán)節(jié),結合HIV感染的致病機制及T細胞的分化發(fā)育過程,引導學生熱愛生命、強身健體,要有家國情懷和責任擔當;結合新冠病毒感染的最新消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引領(5min)。以上四個環(huán)節(jié)對應BOP1P2P3S中的P2模塊,同時完成了知識的第2次內化,實現(xiàn)了高層次的認知目標。
為了幫助學生進一步鞏固所學知識,完成知識的第3次內化,實現(xiàn)更高層次的認知目標,通過學習通平臺發(fā)布隨堂測驗,要求學生隨堂限時完成(5min),對應BOP1P2P3S中的P3。線下課堂最后一環(huán)節(jié)是反思總結(2min),對應BOP1P2P3S中的S。教師帶領學生梳理、回顧本節(jié)課主要知識點,幫助學生厘清免疫器官和組織之間的關系,加深理解與記憶。同時要求學生課后將本次課所學知識點進行歸納總結并制作思維導圖。這部分通常有承上啟下作用,不僅再次加深鞏固前面所學知識,也為下一節(jié)免疫細胞的學習做鋪墊。
3.課后(線上)提升和拓展
在線下授課結束后,學生線上提交思維導圖,教師通過超星學習通發(fā)布課后練習和章節(jié)測試,同時結合免疫系統(tǒng)的內容選擇當前最新的理論、最新的研究進展等文獻資料進行拓展學習,進一步實現(xiàn)知識內化和延伸。另外,學生還可以通過超星學習通平臺或社交軟件隨時與教師進行交流互動。
三、學習效果評價
(一)引入線上線下多要素評價機制
本課程改革始終堅持“以學生發(fā)展為中心”的教育理念,考核評價體系采用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多元化、多維度體系來考查學生的學習效果。學生的綜合考核評價由形成性評價(40%)和終結性評價(60%)組成。其中,終結性評價即期末考試成績。形成性評價將過程性考核覆蓋學習的全過程,做到課前、課中和課后多指標、多元化評價,強調的是對學習過程的評價,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促進學生主動學習,提高學習效果。形成性考核成績按百分制計算,由線上成績和線下成績兩部分組成,其中線上成績占20%,包括視頻學習、互動討論、課前自測、每章測試、思維導圖;線下成績占20%,主要包括課堂討論、回答問題、成果匯報、隨堂測驗、學習筆記、拓展學習。
在本學期課程結束后,采用SPSS軟件分析實驗組和對照組兩組學生的形成性評價、期末考試和綜合成績數(shù)據(jù),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實踐證明,實驗組學生的形成性考核、期末考試及綜合成績的平均值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其中實驗組學生的綜合成績平均分(87.75分)比對照組學生的綜合成績平均分(80.08分)提高了7分,說明基于BOP1P2P3S的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能有效提高教學質量。
(二)開展學生對混合式教學的滿意度調查
為了進一步了解學生對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設計與實施的滿意程度,在課后通過問卷星對實驗組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實驗組學生共55人,全部提交調查問卷,問卷回收率和有效率100%。問卷設計的原則是以學生為中心,共有10道題目,內容即基于該模式的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是否適合學生,是否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否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是否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團隊合作、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是否促進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交流等。調查結果顯示,超過90%的學生認可該教學模式,94.55%的學生認為自己適合基于BOP1P2P3S模式的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96.36%的學生認同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課程考核方式;85.45%的學生認為新的教學模式提高了自己的學習興趣、自主學習能力,學生交互式學習的積極性得到充分發(fā)揮。這說明學生對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很滿意。
四、教學反思
首先,是教學設計仍有優(yōu)化的空間。病原生物與免疫學課程主要有3個模塊,即醫(yī)學微生物學、人體寄生蟲學和醫(yī)學免疫學基礎,課程內容理論性強,尤其是免疫學部分知識抽象難懂、邏輯性強,各章節(jié)的知識點既獨立又相互聯(lián)系,學習難度大。在課程實踐期間,發(fā)現(xiàn)仍有個別學生沒有很好地按預期完成課前自主學習任務,課堂研討時也不愿意發(fā)言。今后,本課程團隊圍繞教學目標優(yōu)化教學內容、融入學科發(fā)展前沿信息、精心合理設計教學活動,讓學生始終保持較高的興趣參與課堂學習,營造一種輕松活躍的學習氛圍;結合學科特點、人才培養(yǎng)目標,進一步優(yōu)化在線資源題庫,合理設置線上學習問題和前測、后測、隨堂測驗及章節(jié)測試題目,使題目更具代表性、全面性和高階性。此外,教師還應繼續(xù)學習和探索更多的信息化教學手段,不斷提升信息化教學能力。
其次,是要繼續(xù)完善評價機制。教學評價是檢驗教學有效性的重要標準,發(fā)揮著監(jiān)督教學過程、指導教學實施、評估教學效果等作用。線上學習評價主要包括視頻學習、互動討論、線上作業(yè)、章節(jié)測試等,線下評價主要有課堂考勤、課堂互動、成果匯報、學習筆記等。通過強化“線上+線下”過程性評價,極大地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和專注度,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熱情,促進教學目標的高效達成。
本研究是基于BOPPPS的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在病原生物與免疫學課程的設計、實施和評價中的應用探索。實踐表明,從課前、課中和課后3個階段,將信息化技術和教育教學進行深度融合,能使教學資源推送智能化、學習目標的精準化、交流互動立體化、評價反饋及時化。這種新的教學模式不僅增加了課程的挑戰(zhàn)性,而且提高了課程的創(chuàng)新性,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與單純的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相比,病原生物與免疫學課程在引入BOP1P2P3S教學模型后,教學過程更條理化、系統(tǒng)化和合理化,有效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了學生知識遷移與綜合素質的有效提升,最終實現(xiàn)知識傳授、能力培養(yǎng)、人格塑造與價值引領的有機融合。
參考文獻
[1]胡莉,李思強,李恩中.基于BOPPPS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在生物化學中的應用[J].中國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報,2022(10).
[2]金鑫,李良軍,杜靜,等.基于BOPPPS模型的教學創(chuàng)新設計:以“機械設計”課程為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2(6).
[3]汪艷璐,趙哲霞,馬燕天,等.基于BOPPPS的生物化學混合式教學設計[J].生命的化學,2021(11).
[4]孫飛龍,王雅靜,何琪鈺.基于BOPPPS教學法的生物制藥工程線上有效教學策略與實踐[J].生物工程學報,2022(12).
[5]史穎穎,馮凌雁,黃麗霞,等.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在醫(yī)學免疫學教學中的應用與反思[J].中國免疫學雜志,2022(18).
[6]張守科,張心齊,蘇秀,等.以學生為中心的“微生物學”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創(chuàng)新與實踐[J].微生物學通報,2023(03).
作者簡介:梁英梅(1986— ),廣西梧州人,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病原生物與免疫學方面的教育。
(責編 羅異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