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炎
一、積累寫作素材,夯實寫作基礎
大多數(shù)教師在指導學生寫作時,只是單純講解課本內(nèi)容,沒有使用課外材料,然而學生的寫作通常需要使用大量素材,為解決這個問題,教師除解讀課本教案外,一方面可鼓勵學生大量進行課外閱讀,另一方面還需利用多種方式引導學生在寫作時運用課外知識。在完成日常教學后,教師可向?qū)W生推薦主角意志力驚人的經(jīng)典名著,如《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三國演義》《魯濱孫漂流記》等。教師通過布置以“意志力”為主題的作業(yè),讓學生能利用這類名著或其他如網(wǎng)絡、報紙、期刊等。以此理解主題,既能豐富學生的知識,也能引導學生在閱讀中夯實基礎,從而在課內(nèi)課外收集更多寫作素材,達成拓寬眼界的目的。此外,教師可鼓勵學生在課余時間走出教室、走進大自然、走進生活,原因是寫作素材的積累不只是書本上的內(nèi)容,也包括觀察大自然、記錄生活中的所思所想在自己的日記本上等方式,也可豐富自己的寫作素材庫。例如,當父母買個新玩具,學生可就此事在頭腦中形成大致的寫作框架,如“我的新玩具”開頭點明這是自己喜歡的玩具,中間可描述“為什么它是我喜歡的玩具?”可介紹玩具的大致特征,結(jié)尾可抒發(fā)自己內(nèi)心的喜悅等方式來鞏固學習成果。
教師可引導學生將目光集中在日常生活中,通過觀察身邊的親朋好友乃至陌生人的形象或行為,從對其的觀察中提取出可用于寫作的素材。例如,對于“我的鄰居”這個題目,可引導學生思考鄰居的鮮明特征,“是否屬于‘別人家的孩子’?是靚還是挫?”比如教師說自己的鄰居是殘疾人,經(jīng)常推著輪椅,再加上稀疏的頭發(fā),被人戲稱為“地中海”,又因一襲舊衣服過于破舊,得到“丐幫長老”的綽號等,都可用作寫作素材。從這件案例上可看出通過觀察周圍的人或事都可完成有效積累素材的任務。再則就是由于使用素材寫作時通常需要拼湊,導致描述整件事件時,常缺乏邏輯性、連貫性,這嚴重影響作文的合理性。教師為解決這個問題,需要指導學生先構(gòu)思合理的故事脈絡,然后填充內(nèi)容進框架,將零碎的素材內(nèi)容串聯(lián)成完整的故事并用語言表達出來。例如,對于“那些年,我的嘆息”這樣充滿情緒的主題,學生通過感受到如悲傷、喜悅等情緒可用來寫作,有利于寫出情感飽滿的作文。教師可設立幾個不同主題的場景以促使學生進行聯(lián)想、回憶,比如第一次看到曾經(jīng)健壯的父母腰背不再挺拔而嘆息的時候,或者看到代表中考高考倒計時刻表數(shù)字不斷減小時那一刻的嘆息等往事。教師可讓學生選取這些回憶以組織文字,通過模擬體驗找回當初的情感,成為組織作文的情感素材。此外,教師還可搭建素材分享合作小組,鼓勵學生分享自己的作品或收集的素材。例如,有學生寫一篇文章《我的朋友是只小兔子》,詳寫了“兔子朋友”的形象,“小白兔,白又白,兩只耳朵豎起來,愛吃蘿卜和青菜,也愛米湯和汽水”等。這種充滿生活氣息的作文,學生覺得輕松有趣,能感受到寫作是十分接地氣的活動,會更加關(guān)注生活中的事物,這種方式可進一步開拓視野、積累素材,給學生帶來更精彩的體驗。
二、創(chuàng)新寫作思路,開拓寫作空間
教師可鼓勵學生大膽地通過文字表達想法,使其能創(chuàng)新寫作思路、開拓寫作空間。想做到這點,就需要學生平時借鑒他人作文時不要單純照抄。如此,才能使作文更具備個性化特色。例如,在組織主題為“我的故鄉(xiāng)”的寫作課堂時,教師可講解作文的寫作格式,以及提示寫作的方向,目的在于使學生在作文框架正確的前提下盡情描述故鄉(xiāng)特色風光,以提高寫作水平?!肮枢l(xiāng)”這個詞對大多數(shù)學生而言熟悉且陌生,以致無法利用所學知識對故鄉(xiāng)民俗文化特點進行表述,因此使用“我的故鄉(xiāng)”這一題目寫作,若在基礎上突破,能有效創(chuàng)新學生的寫作思路。而在寫作過程中回憶或者查閱與故鄉(xiāng)相關(guān)的資料,不僅能增加對故鄉(xiāng)的了解,也能積累更多知識和寫作素材,如“故鄉(xiāng)的特產(chǎn)是荔枝,圓圓的、表皮粗糙的、果肉嫩嫩甜甜的;故鄉(xiāng)的特色美食是螺螄粉,刺激辛辣的、油膩誘人的”。教師可通過詢問學生“故鄉(xiāng)有沒有出名的人物?有沒有環(huán)境優(yōu)美的景點?能不能用文字描述出來”等,引導學生開動腦筋,使其在文字寫作中不斷思考,從而完善作文。隨后教師可朗讀一些優(yōu)秀的學生作文,分享這些作文并解說,一方面可幫助學生充分了解其他學生故鄉(xiāng)的特點,也能學習別人文字中遣詞造句的優(yōu)點。之后,教師可組織“頭腦風暴”活動,將學生分為幾個小組,并將作文中故鄉(xiāng)特色差異性較大的學生分在同一小組。這種分組方式可有效使學生感受到故鄉(xiāng)文化差異性的沖擊,通過小組交流各自故鄉(xiāng)的特色、人文風情、民風習俗、人物逸事等。使閱歷不足的學生感受到文化沖擊,尤其是最有趣的方言名詞差異性,如“烏鴉在故鄉(xiāng)的另一邊叫作阿吶、豆腐叫作油果、朋友叫作友仔、好厲害叫作好兇”等。學生在交流、探究、思考的互動環(huán)節(jié)中不斷開拓思路,在輕松歡樂的氛圍中感受方言的魅力,通過這種語言文字的差異性創(chuàng)新寫作思路。最后的活動環(huán)節(jié)則是寫作,要求學生對彼此的作文進行評價,同時為小組其他的學生故鄉(xiāng)進行文字描述,不僅能充分消化剛才討論得到的信息,還能從不同視角寫作,從而開拓寫作空間,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思維、創(chuàng)新思維等。此外,在模式化的教學方式、各種教育手段的共同發(fā)力,寫作的思路大都十分相似。為此,需強調(diào)課外閱讀,通過接受多樣化知識內(nèi)容的沖擊,完成意識形態(tài)的重塑,以便在這些綜合的寫作模式上不斷創(chuàng)新。課外閱讀大多在學生的個人意志主導下完成,對于部分自律的學生,自由的時間才能有益于他們在課外閱讀中查漏補缺,所以教師應盡量提供給這些學生自由發(fā)揮的空間,讓其在作文創(chuàng)作過程中能有所收獲,以此開拓寫作空間。學生之間是存在差異性的,對于另一部分學生,強調(diào)“生活是創(chuàng)作的靈感來源”,教師可通過引導這部分學生觀察生活、探索生活、享受生活,一方面 讓其在“玩中學,學中玩”,創(chuàng)新寫作思路;另一方面只有堅持長期觀察和體驗生活,學生才能鍛煉出一雙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通過發(fā)掘身邊的美好,從而產(chǎn)生寫作靈感,開拓寫作空間,可通過這種穩(wěn)妥的方式,使其慢慢進步。
三、提高寫作素養(yǎng),抒發(fā)真情實感
寫作的目的在于利用文字表達情感,通過內(nèi)容情節(jié)使讀者獲得情感的共鳴。因此,為提升學生的寫作素養(yǎng),教師應指導學生根據(jù)實際例子寫作,如對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進行思索和探究,目的在于使學生重視寶貴的生活經(jīng)驗,以便將個人情緒融入寫作,寫出更加真實飽滿的作文。這需要學生不斷的體驗和觀察生活,更需要教師鼓勵學生在日記、隨筆中表達自己的感想,從而促進學生寫作能力的提升。
為了使學生的作文能更加貼近自然,教師可組織踏青活動,讓學生走出課堂享受自然的風光,如附近的公園、郊區(qū)景點,讓學生在自然中親身體驗書中所述的美景,如高聳的大樹、鮮嫩的花朵,綠油油的嫩草,清新芬芳的泥土,沙沙作響的蟬兒,隨風飄蕩的柳枝、鳥兒清脆的啼鳴,柔和的微風等。豐富的靈感來自用心感受,踏青活動結(jié)束,可用更飽滿的心情完成作文。另一方面,學生寫作目的是使用文字記錄和表達想法,但也存在認識事物能力不足以至于無法準確表達,例如,以“小鳥”為題目,學生大多數(shù)對小鳥一知半解,甚至沒親自見過,想利用文字準確描述小鳥更是困難重重。所以,教師可使用多媒體展示各種鳥類的圖片或影像,使學生更清楚認識到鳥類的特征,同時使用問詢的形式,以引導學生產(chǎn)生豐富的聯(lián)想。例如“哪種鳥類停止飛行便會死亡?什么鳥兒被稱為森林醫(yī)生?為什么候鳥需要遷徙?為什么有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的說法?”等問題,都能提供學生足夠的思考余地,可使其經(jīng)過思考后使用文字語言表達出來。由于鳥的種類繁多,教師可引導學生選取一種鳥來回答。例如可選擇貓頭鷹為作文題目進行探索,有學生通過描述“貓頭鷹的身子像鷹,臉似貓,目若銅鈴,鳥喙像鐮刀,有著鋒利如鐵鉤的爪子”可看出,這段文字對貓頭鷹外觀進行描寫,多方面的語言描繪出貓頭鷹的威武不凡。然而許多學生在寫作時大都習慣采用直白的語言寫作,潤色不足,導致作文的水平不高,例如某學生作文里寫“火熱的太陽”,這種描寫方式過于簡單直白,會降低作文水準,可以修改為“天上有個圓圓的像個烘爐一樣的太陽”,通過潤色,可明顯提高作文水平。教師應當鼓勵學生學習描述實例的寫作技巧,提高自身的寫作素養(yǎng)。此外,家長也是一種素材。俗話說“家有一老,如有一寶”,教師鼓勵學生常與家長聊天,記錄下他們的語言表達方式、生活經(jīng)驗、社會閱歷,同時結(jié)合家長的觀點表達想法,如家長經(jīng)常說“兔子不吃窩邊草”,學生說“近水樓臺先得月”;家長說“宰相肚里能撐船”,學生又說“有仇不報非君子”……通過這些交流,可感受到家長智慧,學會將這種智慧融入作文中,會對學生產(chǎn)生積極的影響,以此提高寫作素養(yǎng)。當學生積累足夠的經(jīng)驗時,對事物的認識和看法也與以前不同,文字之間會抒發(fā)出真情實感。
四、培養(yǎng)寫作習慣,持續(xù)激發(fā)動力
寫作能力難以在短時間內(nèi)提高,往往需要長期訓練形成習慣,才能使學生熟練運用寫作技巧、提高作文水平。比如寫日記是較為簡單的寫作方式有助于部分學生培養(yǎng)寫作習慣,因此教師可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寫日記,記錄日?,嵥榈男畔砼囵B(yǎng)學生日常的寫作習慣。此外,教師可鼓勵學生分享這些日常記錄,由教師朗讀這些個人的日常生活、學習、感想的記錄,以鼓勵學生繼續(xù)培養(yǎng)寫作習慣。
在培養(yǎng)學生寫作習慣過程中,教師為持續(xù)激發(fā)其動力,應當鼓勵在日??陬^交流之外,盡量使用文字交流,通過文字寫作傳遞信息,既可將自己的情感和想法傳遞給他人,也可利用這種方式培養(yǎng)寫作習慣?;诖耍處熆墒褂霉蚕碛涗洷竟膭顚W生之間進行匿名式交流,滿足某些學生的低調(diào)原則。學生可在共享記錄本上寫下自己的煩惱。抑或分享自己喜歡的電影、課外書或某個明星等。例如,學生在記錄本上寫下最近遇到的問題“失戀了;收到情書了;沒零花錢了;看上某雙鞋了?!钡?。這種匿名寫作交流方式既滿足學生交流的欲望,又能隱藏身份,還可充分吸收他人的文字表達經(jīng)驗,從而促進學生喜歡上使用文字表達情感,從而形成寫作習慣。此外,學生經(jīng)常有寫作不知從何處下筆的煩惱。例如,題目需要學生用語言描述大海的特征,有些學生下筆如有神助,能寫出“這是我第一次到海邊,蔚藍色的海水被風吹得嘩嘩作響,掀起朵朵白色的浪花,眺望遠方,碧藍的天空與遠海形成海天一線的奇特風光,仿佛融合在一起,以至分不清哪邊是天空,哪邊是大海,放眼望去,天空只有幾多薄紗般的白云,掛在天際,如美麗的女郎,穿上了絕美的夏衣,我從沒見過這么美的海天?!庇行W生卻只能寫“啊,大海,你真美!”問題在于這部分學生日常寫作訓練量低,光動腦不動筆。因此在實際的寫作教學中,教師要指導學生明白“勤于動筆”的道理。沒有養(yǎng)成良好的寫作習慣,誰也寫不出好作文,如著名作家錢鐘書先生曾言,“習慣是人類思想與行動的領導者”,良好的寫作習慣有很多,包括不斷積累寫作素材、善于觀察和思考、良好的構(gòu)思習慣等。部分學生寫作時存在一些問題,如語言矛盾、句式雜糅等,原因通常是由于沒有養(yǎng)成良好的寫作習慣,為此教師一方面需引導學生形成復盤、反復修改的寫作習慣,以此可解決部分寫作的問題并減少犯錯的次數(shù),教師在學生復盤過程能引導其發(fā)現(xiàn)自身不良寫作習慣,如盲目摘抄他人的作文、光看不做、浮躁、敷衍、拖拉等。教師幫助學生糾正這些不良習慣,可有效提高其作文水平;另一方面就是通過反復鞏固練習,養(yǎng)成制定寫作計劃的習慣,從而減少重復練習,注重提高寫作效率和保證作文質(zhì)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