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 要:法語聯(lián)盟于1883年在法國創(chuàng)建,以對外傳播法語及法語文化為宗旨,是世界上對外傳播語言文化的重要機構之一。它歷史悠久,宗旨明確,組織靈活,網(wǎng)絡廣大,適應性強,經歷過多次危機考驗。本文結合法語聯(lián)盟的歷史和現(xiàn)狀,從運作原則、運作模式、運作實務三個層面解讀它的運作策略,并探討其對國家通用語國際傳播的啟示。
關鍵詞:法國;法語聯(lián)盟;語言政策;語言傳播
1 引言
法語聯(lián)盟(Alliance fran?aise,以下簡稱法盟)于1883年7月21日在巴黎成立,至今已有140年歷史。在漫長的發(fā)展歷程中,它曾數(shù)次遭遇重大危機乃至瀕臨絕境(Bruézière,1983)。但是,它堅持創(chuàng)立之初確定的宗旨理念,通過靈活的組織方式,成功適應了復雜的國際環(huán)境(Viot,2000)。2019年,法盟在全世界5大洲131個國家擁有832個分支機構和1.41萬工作人員,共接待49萬法語學習者,售出2,800萬課時,組織了2.5萬場文化活動。法盟可謂語言文化國際傳播領域的“常青樹”。有的學者甚至把它喻為世界上最大的“跨國公司”,認為它是“現(xiàn)代法國文化外交”的開創(chuàng)者,其通過法語教學和文化活動進行的“語言外交”令人矚目(Chaubet,2004)。
法盟自創(chuàng)立之初就確立了在國際上傳播法語的宗旨。法盟早期的全稱“法語聯(lián)盟:在殖民地和國外傳播法語全國協(xié)會”已將其使命昭示天下。在法盟建立之前的很長一段時間里,法語借助法國的人口優(yōu)勢、經濟實力及海外殖民活動等已獲得了較高的國際地位。那么建立法盟的意義何在呢?有學者認為,建立專門機構傳播法語本身恰恰意味著法語傳播開始陷入危機(Calvet,1999)。的確,當時的法國正全面遭遇嚴重的危機。1871年,法國在普法戰(zhàn)爭中失利,痛失阿爾薩斯和洛林地區(qū)。之后,法國陷入了反思,不斷找尋重振國力和國際地位的途徑。在某種程度上,法盟的建立是法國知識分子和社會精英組織的一次“愛國行動”(Bruézière,1983)。法盟創(chuàng)立者們希望通過在世界上傳播法語和法國文化,提高法國的國際地位。
法盟在國際上傳播法語的宗旨在創(chuàng)立之初就確立下來,只是具體闡釋方法隨著時代的變遷而有所不同。1937—1949年擔任巴黎法盟主席的法國作家喬治·杜阿梅爾(Georges Duhamel)曾從法盟實踐中總結了機構的三大使命,即熱愛法語、尊重不同文明和崇尚國際友誼(Bruézière,1983)。如今的法盟基金會對法盟三大使命的表述為:推動法語的教學和使用、傳播法國和法語國家與地區(qū)文化以及推動文化多元和文化對話。同之前杜阿梅爾的表述相比,目前的說法更加具體,強調了法語國家與地區(qū)文化,而且與時俱進,把“文化多元”和“文化對話”等當代理念納入了其中。
關于法盟的機構性質,其創(chuàng)立者們樹立的定位沿用至今,即法盟為非營利機構,且其活動與政治、宗教和意識形態(tài)無關。這一定位使法盟超越宗教和黨派差異,具有開放性和包容性,并體現(xiàn)在機構的人員構成、組織原則及對待其他文化的態(tài)度、舉辦文化活動的方式等方方面面。例如,法盟最早的理事會構成就充分反映了機構的開放性。理事會的50位成員來自不同領域,其政治派別和宗教信仰也多種多樣。他們當中有政界、學術界、外交界、文藝界人士,有外交官、學者、科學家、作家、法官、出版商等,有天主教徒也有猶太教徒。理論上,法盟向所有人開放。任何國家的人,無論政治傾向或宗教信仰,均可通過一定程序、在滿足一定條件的前提下,提出建立法盟的申請。
在世界多國重視國家通用語國際傳播的今天,法盟的發(fā)展歷程值得關注。本文結合法盟的歷史和現(xiàn)狀,從其運作原則、運作模式、運作實務三個層面分析它的運作策略,期冀有所啟發(fā)。
2 法語聯(lián)盟的運作策略
2.1 運作原則
法盟在謀求自身發(fā)展過程中,逐漸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運作原則,主要包括全球布局、因地制宜和與法國政府維持特殊關系三點。
2.1.1 全球視野
法盟從創(chuàng)立之初即放眼全球。它在初期曾把全世界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法國本土和阿爾及利亞,另一部分是國外和殖民地。法盟設立了宣傳委員會和行動委員會分別負責兩部分的相關活動。宣傳委員會(Comité général de propagande)包括十幾位成員,負責法國和阿爾及利亞相關的法語傳播事務。行動委員會(Comité d’action)下設14個分委會,負責了解世界各地的法語教學形勢,并促進所負責地區(qū)法語的傳播。其中,6個分委會負責歐洲地區(qū),3個負責非洲地區(qū),3個負責美洲地區(qū),2個負責亞洲和太平洋地區(qū)(Bruézière,1983)。這一安排反映了法盟的全球視野,同時也顯示了當時世界不同地區(qū)在法盟布局中的重要程度。法語學習人數(shù)多的地區(qū)為關鍵地區(qū),相應的分委會數(shù)目也多。
不同地區(qū)法盟中的法語學習人數(shù)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有所不同。歐洲和美洲的法盟都經歷過比較輝煌的時期。巴黎的法盟在1979年曾有3.2萬名學生注冊學習,創(chuàng)下歷史最高紀錄。自20世紀80年代起,亞洲和非洲成為熱點地區(qū)。2019年,在法盟中學習法語人數(shù)最多的10個國家依次是:馬達加斯加、印度、美國、墨西哥、法國、中國、巴西、哥倫比亞、秘魯和津巴布韋。涉及的大洲有非洲、亞洲、美洲和歐洲。
2.1.2 因地制宜
法盟在全球建立機構的方式比較靈活,主要原則是因地制宜。首先,所有法盟都是當?shù)厝税l(fā)起的、隸屬當?shù)氐暮戏C構。因此,法盟可根據(jù)所在地要求而呈現(xiàn)不同形式。例如,中國法盟的中文官方名字并非法語聯(lián)盟,而是“法語培訓中心”。其性質也與其他法盟不同,是“中外合作學?!保袊鞯胤司?shù)匾凰髮W聯(lián)合舉辦,一般選址在省會城市或大城市,合作院校也常為著名院校。這有利于法盟獲得良好聲譽及更好地融入中國社會。
其次,無論是法盟的日常管理,還是理事會的構成,皆由當?shù)厝撕头▏斯餐瑓⑴c完成。每所法盟常設有法方和所在國一方的負責人,法方負責人更多主管語言教學和文化活動事務,當?shù)刎撠熑艘话阒鞴苄姓聞?。此外,各地法盟理事會常由當?shù)氐纳鐣袌粤α繕嫵桑ㄈ绱髮W教師、律師、企業(yè)家等),具有較好的活動能力。而且,理事們的工作是義務的、不收取報酬的。這一制度為法盟樹立了良好的公眾形象。
最后,因地制宜的組織形式使法盟既能充分利用當?shù)氐馁Y源,又避免了官方機構可能帶來的拖沓、官僚作風等弊病,使得法盟能進入乃至更早進入一些官方機構不能進入或難以進入的國家和地區(qū)(Viot,2000)。
2.1.3 與法國政府維持特殊關系
盡管法盟自稱為“非官方組織”,但是,法盟同法國政府乃至國家最高領導人的關系比較緊密。某種程度上,同法國政府的特殊關系也是法盟的“信譽資產”和活動保障。法盟創(chuàng)始人保羅·康班(Paul Cambon)是外交官,曾任法國駐西班牙、英國等國大使。雖然法盟不組織、不參與政治活動,但是并不禁止政界人士進入法盟,因為它希望能匯聚社會中“行動力最強的力量”來促進法語的傳播(Chaubet,2006)。從法盟成立到一戰(zhàn)前,部長或議員進入法盟理事會基本是約定俗成的做法。在法盟最早的理事會的50位成員中,政界人士占了19位,其中10位在內政部、教育部、外交部擔任要職(Chaubet,2006)。因此,我們不難理解為何法盟在創(chuàng)立后能很快獲得法國政府的認可和支持。1884年1月,法盟得到法國內政部的承認,擁有了合法地位。1884年5月,法國外交部發(fā)布內部通知,允許外交官以“非正式”的方式支持法語聯(lián)盟。1886年10月,法蘭西總統(tǒng)簽署法令,認定法盟為“公益機構”。從戴高樂總統(tǒng)開始,法蘭西第五共和國總統(tǒng)擔任法盟的名譽主席。1983年,時任法國總統(tǒng)密特朗參加了法盟成立100周年慶典。2003年,時任法國總統(tǒng)希拉克在總統(tǒng)府舉辦了法盟成立120周年慶典。在上述兩次活動中,法國總統(tǒng)在講話中均高度評價了法盟的活動。
在具體業(yè)務層面,法盟與法國外交部互動頻繁。外交部是法國對外文化行動的主管單位,同法盟簽有框架合作協(xié)定,并適時更新。法國政府通過外交部向法語聯(lián)盟提供一定撥款,主要用于支付政府派遣人員(如法方校長等)的工資。此外,每所法盟創(chuàng)建之初,法國外交部一般會提供一定啟動資金。外交部也會同一些法盟簽署合作協(xié)議,提供部分運營資金。法盟經歷危機的時候,政府會施以援手。例如,2018年,法盟基金會因同巴黎法盟產生不動產糾紛,導致法盟基金會陷入財政困難,外交部出面調停,并提供了特殊撥款180萬歐元使基金會免于關門的危險。另外,法國各駐外使領館文化教育處可授權法盟進行某些文化活動的組織工作。
當然,這并不意味著法盟和政府之間沒有矛盾。近30年來,法國政府撥付給法盟的款項逐漸減少,派遣人員數(shù)也不斷下降,但依然希望法盟能服從國家的調遣。法盟則期待國家不要一再降低撥款,同時自己能繼續(xù)保持一定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各地的法盟與使領館文化教育處之間的關系也不總是融洽的。有時兩者對文化活動的組織(如活動的頻率、種類等)存在分歧意見。
2.2 運作模式
法盟是非營利機構,但并非沒有經濟方面的考量。早期《法語聯(lián)盟簡報》的封面上明確寫著法盟“事業(yè)的目的”:“法語帶來法國習慣,法國習慣促使購買法國產品。懂法語的人,將成為法國的顧客?!北M管法盟在這方面的影響和成效很難估量,但是法盟的活動目標中包含經濟的一面是不爭的事實。另外,在法盟的發(fā)展過程中,尤其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它并不排斥使用商業(yè)化營銷手段運作。
2.2.1 商業(yè)化運作
法語聯(lián)盟的運作模式商業(yè)化或是大勢所趨。一方面,法盟的建立和運轉,無論是租買辦公地點、教室,還是聘任教師、工作人員等,每一步都需要資金。而國家的撥款遠不能滿足需求。另一方面,國家給法盟的撥款呈逐年下降趨勢,所以法盟也必須在自己的活動中算好經濟賬。
法盟也并不諱言商業(yè)模式。法盟基金會在工作報告中多年來一直使用“銷售”一詞來介紹年度所開設的法語課。另外,2018年的工作報告里專門設有“營銷工具”一欄(Outils marketing)。其中提到,為了有效吸引公眾,法盟基金會為各地法盟設計了有“商業(yè)目的”的官網(wǎng)模板。該模板以公眾為中心,運用營銷手段,突出法盟特色,有“視覺吸引力和營銷有效性”。其最終目的是把瀏覽網(wǎng)站的網(wǎng)民變?yōu)榉说臐撛诳蛻?,如學習者、活動參加者、捐贈人或合作伙伴。
法盟積極開發(fā)法語教學市場,擴大為企業(yè)進行法語培訓的機會。在宣傳法語課時,它們強調法語是“有用的”語言,可助力職場競爭。當然,鑒于法盟非營利機構的性質,其獲得的盈余理論上都將用于開發(fā)課程、組織活動或改善教學或文化活動條件,以及吸引更多的法語和相關文化愛好者并為他們提供更好的服務。2016年,法盟的總營業(yè)額達到2億歐元。如果不把法國政府所支付的派遣人員工資算在內,法盟資金自給自足率可達96%。
與此同時,法盟積極尋求企業(yè)合作者。世界各地法盟往往同法國公司保持緊密聯(lián)系。法盟和企業(yè)之間的關系是互惠互利的。作為民間組織,法盟可接受企業(yè)的捐贈,獲得組織各類文化活動的資金。而企業(yè)贊助法盟的文化活動后,不僅有稅收減免、員工獲得文化活動入場券等直接好處,也會因此獲得良好聲譽,這無疑對提升企業(yè)形象、擴大知名度有所裨益。
2.2.2 人員本地化
各地法盟的教學、管理人員中,本地雇員的比例越來越大。越來越多在法盟工作的法國人簽署的也是本地合同。究其原因,一是法國政府的投入逐漸減少,本國派遣人員的數(shù)目逐年下降;二是在當?shù)厣畹娜烁煜け緡珊惋L土人情,有利于具體工作的開展;第三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是雇傭本地雇員更經濟劃算。
法盟的商業(yè)模式不僅利于法盟自身的發(fā)展,對于法國政府來說,依靠法盟網(wǎng)絡開展對外文化活動,比開設法國文化中心更加經濟便利。這也是法盟受到法國政府青睞的重要原因之一。以2003年為例,建設一個法國文化中心需要50萬歐元,而支持一所同外交部簽約的法盟僅需17萬歐元(Chaubet,2010)。2011年以來,法國對官方對外傳播法語的機構進行了整合。同時,法國政府削減了對法盟的撥款,但并沒有減少對其網(wǎng)絡的重視和依賴程度,而是依舊寄予厚望,如希望法盟與法國文化中心在地理分布、業(yè)務開展方面形成“互補”態(tài)勢(戴冬梅,2013)。
2.3 運作實務
法盟的主要業(yè)務包括法語教學及廣義上的文化活動的組織。近年來,數(shù)字化建設成為法盟發(fā)展教學和文化活動的重要支點。
2.3.1 與時俱進的法語教學
并非所有的法盟都開設法語教學。但是總體而言,法語教學是法盟最重要的活動,且其重要性與日俱增。創(chuàng)建初期,法盟對法語教學的支持主要是間接進行的,如通過法國使領館或傳教士為世界各地有法語教學的中小學校提供一定資金,或為學生頒發(fā)獎狀和書本。慢慢地,法盟也開設了法語學校,除了日間學校之外,還有夜校。受戰(zhàn)亂或其他因素影響,法語教學活動也有停止的時候。不過,從二戰(zhàn)以后,尤其是全球化加速發(fā)展以來,法盟中的法語教學有了較大發(fā)展。這一變化主要體現(xiàn)在教學規(guī)模不斷擴大、課程種類更為豐富和專業(yè)人員培訓愈加規(guī)范三個方面。
法語教學規(guī)模的擴大主要表現(xiàn)在開設法語教學的法盟越來越多以及法語學習者數(shù)目不斷增加兩個方面。21世紀初,只有三分之二的法盟設有法語教學(Chaubet,2010),2019年這一比例升至90%。世界范圍內,盡管多年來法盟的總數(shù)有所下降,但在法盟學習法語的學生人數(shù)呈上升趨勢。1967年,法盟學生總數(shù)約為16萬,1987年近31萬,1996年約33萬,2004年跨越了40萬大關(Chaubet,2010),如今接近50萬。當然,不同時期的增長速度不同,不同地區(qū)的發(fā)展也不一樣。進入21世紀以來,法盟在歐洲的發(fā)展呈現(xiàn)飽和或停滯態(tài)勢,但在亞洲,如在印度和中國等新興國家,法盟的擴張和法語學習人數(shù)的增長速度相對較快。
除此之外,法語課程的種類也比從前豐富了。法盟早期的法語教學以文學藝術為主要內容,受眾常來自尋求巴黎生活方式的“上流”社會,以上了年紀的女性居多,以至于有人笑稱在法盟中學習法語的主力軍是“老嫗”(Blancpain,1984)。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法盟逐步適應時代要求,納入了實用的法語教學內容,如開設旅游法語、電話法語、酒店法語、體育法語、歌劇法語等課程,技術性較強的相關課程有商務法語、法律法語等。法語教學不僅一如既往地關注法語之“美”,更增加了對法語“實用”面的開發(fā)(Viot,2000;Chaubet,2010)。同時,法盟也豐富了教學形式,如開設強化班、短期教學班、企業(yè)法語培訓、考證輔導班,以及針對不同年齡段的教學班,如青少年班、兒童班甚至幼兒班。這種現(xiàn)代化、多樣化、實用型課程的出現(xiàn)與語言教學領域的競爭也有一定關系。一方面,英語培訓大量出現(xiàn),課程豐富;另一方面,林林總總的法語培訓中心層出不窮,且收費更低(Viot,2000)。這一競爭態(tài)勢帶來的壓力也促使法盟進行課程改革。
與此同時,法盟加強了本地法語教師及工作人員的專業(yè)化培訓。這一點與法國政府撥款和外派法語教師減少不無關系。1977—2007年的30年間,由法國政府派出(主要來自教育部)到各地法盟工作的人員數(shù)量減少了一半(Chaubet,2010),最近幾年仍持續(xù)下降。國家派出的人員少了,而法盟學生的人數(shù)一直在增加,所以必須依靠本地雇員來補足,也帶來了專業(yè)培訓的需求。
隨著法語教學質和量的提高,法盟的辦公和教學場所也經歷了“美化”和“現(xiàn)代化”的過程(Chaubet,2010)。由于同教學關系密切,圖書館的建設是法盟從創(chuàng)立之初就開始重視的活動。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大多數(shù)法盟都對藏書進行了更新,建成了現(xiàn)代化的多媒體圖書館。
組織各類法語語言水平測試也是法盟的重要工作。法盟是歐洲語言測試機構(Association of Language Testers in Europe)的創(chuàng)建機構之一。
2.3.2 更為豐富的文化活動
法盟的文化活動形式日益多元。在創(chuàng)立早期,文化活動主要限于舉辦講座、戲劇演出或音樂會。二戰(zhàn)后,電影成為法盟文化活動的新形式。20世紀80年代以來,攝影、連環(huán)畫、油畫、流行音樂等成為文化活動的常見主題。法盟還同負責法國藝術對外交流的法國藝術行動協(xié)會(AFAA)建立了緊密聯(lián)系,共同組織藝術巡演。法國藝術行動協(xié)會負責節(jié)目準備、旅行等費用,法盟則負責當?shù)氐慕哟?。不少高質量的藝術活動既擴大了法國文化的影響,也提升了法盟在藝術界的聲譽。
在文化活動的組織中,法盟呈現(xiàn)出兩個特點。一是注意踐行文化平等原則,即對法國文化、法語國家與地區(qū)文化和法盟所在地文化一視同仁。文化活動對所有人開放,無論是否講法語。其介紹和宣傳往往同時使用法語和法盟所在國語言。這一做法既體現(xiàn)對多元文化的尊重,也能吸引更多的活動受眾。二是面向年輕一代。在北京的法盟,少年兒童根據(jù)年齡階段分為4種不同班型,年齡4歲以上即可報名法語學習。法盟還組織符合年輕一代興趣的活動,注意在他們心中播撒喜愛法語和法語文化的種子。如北京法盟曾組織兒童繪畫大賽、“情人節(jié)”難忘時刻分享等活動。
2.3.3 積極進行數(shù)字化建設
從20世紀80年代起,法盟開始實施“現(xiàn)代化”計劃。多媒體圖書館的建立、教學辦公場所的修繕既注意藝術性,也注意適應技術的發(fā)展。在新冠疫情之前,法盟基金會制定了法盟網(wǎng)絡數(shù)字化的“2020計劃”(Alliance 2020),主要包括法盟品牌保護、數(shù)字技術發(fā)展和工作人員專業(yè)培訓等部分。其中,數(shù)字資源和線上課程的開發(fā)是亮點。
法盟基金會重視開發(fā)數(shù)字資源,從2016年開始創(chuàng)設了網(wǎng)上學習平臺“我的聯(lián)盟”(Mon Alliance),并在2017年9月到2018年12月進行了試運行。4大洲、8個國家的30個法盟參與了平臺試用。800名教師參加培訓,1.5萬名學生在平臺進行了注冊,并在線下課程中同時使用了平臺資源。該平臺的主要目的是支持各地法盟使用線上學習資源,分享技術、行政或教學經驗,實現(xiàn)課程和賬戶遠程管理以及幫助各地法盟擁有更好的運行模式、溝通媒介和營銷策略。
2018年,法盟基金會設計了法盟官網(wǎng)模板,除了營銷目的外,還希望借此方式加強各地法盟的身份認同,建立令人愉悅的網(wǎng)絡溝通空間。同一年,全世界23%的法盟開展了線上教學,其中開設完整線上課程的法盟占比51%,有33%的法盟開設了線上線下混合課程。3萬多名學生在法盟進行線上學習,大多數(shù)位于亞洲、歐洲和拉丁美洲。40%的法盟已安裝了交互式數(shù)碼板,其中安裝比例最高的法盟分布在巴西、中國、法國、加拿大、荷蘭和西班牙。
2020年,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重創(chuàng)了法盟的教學活動。但是,由于之前有所準備,技術條件好的法盟相對而言損失較少。例如,北京法盟在線上課程方面已有諸多實踐經驗,擁有較為成熟、流暢的網(wǎng)課平臺,及早實現(xiàn)了授課模式轉型。這使其在特殊時期避免了大面積停課和客戶流失。
3 結論與啟示
縱觀歷史,法盟的運作策略有的與中文國際傳播的做法不謀而合(李寶貴,2018),有的或可提供有益的借鑒。我們至少可總結出以下五點啟示。
第一,保持開放性和包容性,重視溝通。在操作層面,法盟采取靈活形式,努力超越意識形態(tài)、政治、宗教、文化的差異,動員官方、半官方和民間多種力量加入,積極動員和利用法國、法語國家和地區(qū)及法盟所在地的各類資源。從2008年開始,法盟成立了基金會,專門負責網(wǎng)絡的協(xié)調和溝通。同法國政府之間,法盟一方面爭取支持,另一方面也保持一定獨立性。同各地法盟之間,法盟基金會通過章程的審定確保各地法盟發(fā)展的大方向,同時充分尊重當?shù)靥厣鸵揽慨數(shù)氐牧α?,因此具備較強的融入當?shù)厣鐣哪芰Α?/p>
第二,積極適應變化的環(huán)境。近一個半世紀以來,國內、國際形勢風云變幻,法盟的發(fā)展也并非一帆風順。但它不斷審時度勢,進行自身調整,不懼改革。例如,調整管理架構(2007年成立基金會、2019年取消總代表制度等),確定優(yōu)先發(fā)展地區(qū),豐富課程種類和文化活動形式,提高教學和活動質量等。它最近也剛度過一次重大危機。2013年開始,在世界經濟和金融危機的大背景下,法盟基金會和巴黎法盟之間的不動產糾紛日益嚴重,導致前者陷入財務困境。經過法國外交部從中調解以及撥款相救,糾紛以雙方各讓一步的方式得到解決。2019年,法盟基金會更名,修改章程,精簡人員,同法國外交部及對外文化教育局(Institut fran?ais)更新了合作協(xié)議,確定了“支持法盟國際網(wǎng)絡、加強人員專業(yè)化和改善質量與溝通”的努力方向,并將同法國官方對外文化傳播機構進行更多的協(xié)調工作。法盟再一次獲得了新生。
第三,充分利用商業(yè)營銷手段。其經營能力在各國語言傳播機構中是比較突出的(劉晶晶 等,2020),無論是擴大機構規(guī)模,還是保障語言教學和文化活動的質量,語言傳播機構常常需要足夠的資金支持。法盟充分利用商業(yè)營銷手段,不僅為完成自己的宗旨和使命奠定了物質基礎,也為它保持活力和獨立性提供了條件。
第四,踐行文化平等理念,在文化活動中落實“對等互惠”(réciprocité)原則,注重不同語言文化的弘揚和交流。這一點符合“文化對話”“文化多樣性”等當代理念,一方面對公眾有吸引力,另一方面也有效減少公眾的抵觸心理或詆毀行為。
第五,有前瞻意識。目前來看這一點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活動面向年輕一代,無論是教學和文化活動都充分考慮年輕一代的興趣和需求。二是重視網(wǎng)絡化、數(shù)字化建設。網(wǎng)絡和數(shù)字空間的建設在法盟被賦予了保障機構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戰(zhàn)略意義。
4 結語
法盟仍有懸而未決的問題,且不斷遇到新困難和新挑戰(zhàn)。2018年3月,法國總統(tǒng)馬克龍曾在慶祝“世界法語日”的講話中表達了一個愿望,即從2019年開始每年開設10家法盟。雖然這一建議有一定依據(jù)(因為之前法盟每年新開6—12所),但實際上,由于法盟基金會遭遇危機等各種原因,2019年只正式新開了1所法盟。自2020年以來,新冠疫情帶來的沖擊也給法盟未來幾年的發(fā)展前景蒙上陰影。法盟能否通過革新和調整再次化解危機?我們拭目以待。
參考文獻
戴冬梅,2013. 法國法語傳播的新機構新理念新舉措[A]// 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2013). 北京:商務印書館:350-358.
李寶貴,2018. 新時代孔子學院轉型發(fā)展路徑探析[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5):27-35.
劉晶晶,吳應輝,2020. 孔子學院與其他國際語言傳播機構辦學狀況比較研究(2015—2017 年)[J]. 民族教育研究(6):126-134.
Association nationale pour la propagation de la langue fran?aise dans les colonies et à l’étranger, 1891. Bulletin de l’Alliance fran?aise[R]. Bulletin trimestriel, numéro 38, octobre-décembre.
BLANCPAIN M, 1984. Témoignages[A]// Aspects d’une politique de diffusion du fran?ais langue étrangère depuis 1945. Paris: Hatier:66-72.
BRUEZIERE M, 1983. L’Alliance fran?aise 1883-1983. Histoire d’une institution[M]. Paris: Hachette.
CALVET L-J, 1999. La guerre des langues et les politiques linguistiques[M]. Paris: Hachette Littératures.
CHAUBET F, 2010. L’Alliance fran?aise (1980-2006): une réussite discrète[A]// La culture fran?aise dans le monde 1980-2000: les défis dans la mondialisation. Paris: L’Harmattan: 53-67.
CHAUBET F, 2004. L’Alliance fran?aise ou la diplomatie de la langue (1883-1914)[J]. Revue historique, 4 (632): 763-785.
CHAUBET F, 2006. La politique culturelle fran?aise et la diplomatie de la langue. L’Alliance Fran?aise (1883-1940)[M]. Paris: L’Harmattan.
FONDATION ALLIANCE FRAN?AISE, 2008. Actes des XXXe rencontres internationales de l’Alliance fran?aise [M]. Paris: Fondation Alliance fran?aise.
VIOT J, 2000. Le r?le de l’Alliance fran?aise dans l’enseignement de notre langue[A]// Le fran?ais au troisième millénaire. Comment faire vivre la langue. Montreuil: Editions du Papyrus: 53-62.
作者簡介
戴冬梅,北京外國語大學法語語言文化學院教授。主要研究領域:法國語言政策、法國對外政策和中國法語教學。電子郵箱:daidongmei@bfsu.edu.cn。
(責任編輯:王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