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數(shù)學學習是一種思維認知活動,質疑是獲得知識的前提條件。實踐證明,在自主命題環(huán)節(jié)中引導學生質疑能夠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與創(chuàng)新意識?;诖耍處熢谡n堂教學中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質疑能力,鼓勵學生自主命題,給學生提供質疑的機會,鼓勵他們提出針對性強的問題,逐步提高他們質疑的深度,從而提高學生的數(shù)學學習能力。
【關鍵詞】小學數(shù)學;自主命題;大膽質疑;知識體系
作者簡介:高婷娜(1992—),女,江蘇省啟東市南苑小學。
以往的數(shù)學教學存在這樣一個誤區(qū):很多學生都是被動地跟隨教師的腳步學習,教師讓做什么,學生便做什么,很少會主動去想。這樣教學不但會導致學生對教師產生極強的依賴性,甚至還會制約學生自主能力的提升。難道教師說的就一定是對的嗎?或者說,書面材料提到的就一定是真理嗎?不知從何時起,許多小學生都形成了盲從的心理,很少會主動質疑。事實上,一旦學生失去了質疑的能力,他們今后的學習道路將受到嚴重的阻礙。眾所周知,學生只有敢于質疑,才能真正地發(fā)現(xiàn)問題,只有發(fā)現(xiàn)問題,才能真正地進步。所以,開展自主命題活動,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大膽提問,值得受到教師重視[1]。
一、引導學生在合作中完成自主命題
教師按照學情合理劃分小組,并在此基礎上引導小組自主命題,是引導學生質疑的第一步,也是非常關鍵的一步。因此,在初期階段,教師不能敷衍了事,而要酌情規(guī)劃,科學設計,在講究小組間能力均衡的同時,貼近學生的能力發(fā)展情況,為學生質疑做鋪墊。在具體實踐期間,教師可以從以下兩個角度著手。
(一)科學規(guī)劃小組,做好自主命題第一步
小學生正處于智力發(fā)育的階段,綜合能力與學習經驗有限,如果教師直接要求學生展開自主命題與質疑活動,不但會讓學生處處碰壁,而且個別性格內向的學生還會隱藏自己的問題。如此一來,反而會影響學生的學習自信心和積極性[2]。所以,教師要將全體學生劃分成若干小組,要求學生與小組同伴共同參與活動,通過互動、合作等方式提高活動的效率。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自身的學習能力也會得到有效的提升。教師在劃分合作小組時要注意3人為一組,其中優(yōu)等生、中等生、后進生各1人,這樣才能確保小組之間能力的均衡。如果將能力弱的學生或能力強的學生都安排在一個組內,不但會讓合作小組的功能失效,而且會加劇兩極分化的現(xiàn)象,打擊部分學生的自信心。
在完成合作小組的劃分之后,教師要進一步鼓勵各個小組進行自主命題,讓他們獲得不同的學習體驗。小學生初次體驗此類活動,缺乏自主命題的經驗。所以,為了確保學生更好地融入其中,教師可以鼓勵學生仿照網絡題目或是曾經做過的題目進行命題,再讓學生對問題展開深入挖掘,從而達到預期的活動效果。
(二)巧用習題資源,在二次改造中命題
筆者平日里也會要求學生準備習題收錄冊,將平時遇到的一些難題和錯題收錄其中,定期翻閱。在開展自主命題活動期間,教師不妨引導學生從習題收錄冊中尋找例題,在此基礎上進行二次創(chuàng)造,由此編出新的習題,確保自主命題活動能夠有條不紊地推進下去。
如題:工廠食堂購買了10袋面粉,又買了150千克的大米,已知每袋面粉25千克,那么大米與面粉一共多少千克?這類習題非常簡單,很適合學生小試牛刀。教師可以鼓勵合作小組對習題進行修改,設計新的習題。A組學生在修改習題的時候,將大米的數(shù)量換成了間接條件,從而得出新的題目:工廠食堂購買了10袋面粉,又購買了3袋大米,已知每袋面粉25千克,每袋大米50千克,那么面粉和大米共多少千克?在對修改后的問題進行分析時,學生注意到,數(shù)量關系不變,解題的方法同樣不會改變。那么,這個說法是否完全準確,或者說考試的時候是否可以沿用這個規(guī)律來解題呢?此時,質疑的種子開始在學生的心中萌發(fā),一系列的測試活動也就此展開了。
不論是練習過的經典例題,還是平日遇到的錯題,都可以成為學生“變廢為寶”的材料。不過,自主命題并不是隨意編改題目,而是按照數(shù)學規(guī)律,有目的和意識地進行命題。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更好地把握知識要領,并在命題與質疑中摸索到學習的真諦,從而達到預期的學習效果。
二、引導學生在探究中大膽質疑
教師引導合作小組在自主命題的基礎上分析問題,適時質疑,然后再圍繞質疑的點展開深層次的分析,不但可以讓學生獲得更為豐富的學習與探究體驗,積累更多的學習經驗,同時也能為學生以后的數(shù)學學習奠定重要的基礎,有效提升他們的數(shù)學思維和核心素養(yǎng)。
(一)利用學生的疑問,讓學生進一步探究
例如,在學完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公式后,學生已經初步掌握了兩個公式的使用方法。在此基礎上,筆者鼓勵學生提出自己的想法與見解,以此讓他們在反復表達和深入思考中提出疑問。有的學生表示:“生活中更多的物體是不規(guī)則的,這些物體的體積不可能用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公式來計算呀?!苯浰@么一說,其他學生紛紛應和,并詢問:“不規(guī)則的物體的體積該如何計算呢?”活動進行到這里,教師要及時利用學生的疑問,讓學生通過進一步命題,在探究中總結知識。筆者提醒學生:“既然同學們都覺得用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公式無法計算不規(guī)則物體的體積,那么同學們現(xiàn)在不妨命題,然后圍繞問題進行探究?!睘榱诉_到拋磚引玉的效果,筆者還介紹了一些物件,如魚缸、蘋果和榴蓮等,然后拋出“是否可以計算出蘋果或榴蓮的體積?”的問題,讓學生負責具體的探究步驟。
1.設計探究步驟,讓不可能變成可能
部分學生認為應該可以計算出榴蓮、蘋果的體積,而且教師給出的材料中包含了魚缸,所以他們猜測魚缸應該就是計算出這些不規(guī)則物體的體積的關鍵。于是學生設計了如下習題:已知長方體魚缸的長為26 cm,寬為15 cm,高為15 cm,是否可以計算出蘋果和榴蓮的體積?學生猜想,可以將不規(guī)則的物體轉化為規(guī)則物體。水的形態(tài)是變幻不定的,如果水的體積和蘋果或榴蓮的體積相同,將水的形狀轉化為規(guī)則形狀,便可以間接計算出蘋果與榴蓮的體積大小。學生很快聯(lián)系到了魚缸,并給出以下驗證步驟。第一步,計算出魚缸的體積,即26×15×15=5850 cm3;第二步,在魚缸中注入一定量的水,利用長方體體積公式計算出水的體積;第三步,將蘋果或榴蓮放入魚缸中,測量水平面上升的高度,重新計算當前水的體積;第四步,用新的體積減去舊的體積,差即蘋果或榴蓮的體積。
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巧妙地將蘋果或榴蓮的體積轉化為水的體積,讓不規(guī)則的物體變成了規(guī)則的物體。如此一來,不但讓看似不可能解決的問題變成了可能,同時也讓學生體會到了數(shù)學知識的神奇與妙處。
2.進一步質疑,進一步探索
活動進行到這里,學生已經改變了之前的想法,認為哪怕是不規(guī)則的物體,也可以用巧妙的手段計算出它的體積。不過,教師不能滿足于此,而是要進一步鼓勵學生質疑,提出更大膽的想法。有的學生在總結上述經驗時指出:“老師,如果我想要計算的物體太過龐大,譬如廣場的雕像,難道我還要用吊車將它吊起來,然后放到一個很大的水箱里來計算嗎?這樣的計算方法不但耗費時間,也耗費財力呀。有沒有更好的方法可以計算出那些大型物體的體積呢?”此時,其他學生也開始陷入沉思。很顯然,這一次的質疑再次掀起了課堂中的智慧浪潮,同時也讓更多的學生意識到,生活中的數(shù)學遠遠沒有表面上看著那么簡單。為了解答學生的困惑,筆者利用信息技術查找了相關案例,并以視頻的形式在課堂上展示,以此讓學生直觀地感受數(shù)學在生活中的應用,讓學生在質疑的同時積累知識。
(二)開展競爭活動,激發(fā)學生的質疑興趣
小學生質疑意識的形成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單純通過開展幾次自主命題活動還遠遠達不到最終的目的。因此,教師平日也要給學生提供一些合理的體驗機會,讓他們在不斷質疑的過程中提升思維能力。例如在完成每周的測驗后,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對試卷或教師的講解方法提出疑問。同時,平時學生也會看一些有趣的數(shù)學繪本,從中挖掘一些好玩的數(shù)學小妙招。對此,教師可以利用學生的好勝心,引入競爭機制,提高學生的質疑動力,讓學生為了勝利深入探索數(shù)學材料,在質疑的基礎上挖掘知識亮點。
總的來講,小學生質疑意識的培養(yǎng)要立足于學生本身,而非一味講究高大上。如果太過追求專業(yè)性和系統(tǒng)性,有時反而會降低學生的熱情。相反,站在小學生的角度引導,尊重他們提出的疑問和見解,不但能為他們之后的學習埋下伏筆,更能有效增強他們的學習信心。
三、引導學生在總結中構建知識體系
鼓勵學生自主命題,大膽質疑,根本目的是開發(fā)學生的數(shù)學思維,解放他們的手腦,促進他們數(shù)學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因此,不論是命題環(huán)節(jié),還是質疑環(huán)節(jié),最終都是為了豐富學生的認知而服務的。換言之,隨著質疑、解惑等階段的完成,教師要鼓勵學生將總結的經驗進行架構,形成完整的知識結構[3]。這樣不但便于學生后期運用,同時也能在無形中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記憶和掌握程度。而且,隨著學生操作的深入,他們會在一次次完善知識結構的過程中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例如,在學完扇形統(tǒng)計圖的知識后,學生已經了解了該統(tǒng)計圖的具體特點和使用規(guī)則。所以,筆者在此基礎上要求學生自主命題,提出疑問,并在解答問題的基礎上對知識點進行梳理。學生設計了如下題目:統(tǒng)計某市2021年各月降雨量的變化走勢;統(tǒng)計某市2021年每個月的降雨量;統(tǒng)計某市2021年降雨量最多的月份及其占全年降雨量的百分比。很顯然,學生已經自覺地聯(lián)系到了之前所學的條形統(tǒng)計圖、折線統(tǒng)計圖和扇形統(tǒng)計圖。在此基礎上,學生提出了個人疑問:“扇形統(tǒng)計圖是否可以統(tǒng)計上述3道題中的所有數(shù)據?為什么不可以,原因是什么?條形統(tǒng)計圖和折線統(tǒng)計圖又是否可以統(tǒng)計這3項數(shù)據?”隨后學生開始重溫3種統(tǒng)計圖的知識點。在學生對所有學過的統(tǒng)計圖知識進行思考的過程中,他們的思維過程會趨向系統(tǒng)、完整,學生能夠完成對某一知識模塊的系統(tǒng)溫習,學生的學習能夠變得更加有效、規(guī)范。在完成上述操作步驟后,筆者要求學生設計思維導圖,完整歸納統(tǒng)計圖的知識點,讓知識點的呈現(xiàn)更加一目了然。這樣的設計不但可以增強學生的記憶,同時還能讓學生的學習更加系統(tǒng)。
整體來講,小學生質疑意識的培養(yǎng)講究的是策略,教師如果一味地手把手指導,不但不利于學生成長,還會使學生對教師形成依賴。教師通過讓學生自主命題和大膽質疑,有效地改變了他們以往的學習狀態(tài)。
結語
總而言之,利用自主命題活動培養(yǎng)學生大膽質疑的意識,不但可以幫助他們捕捉更多的數(shù)學知識亮點,也能促使他們發(fā)現(xiàn)自身的短板,從而讓他們在之后的學習中更精準地找到切入點[4]。但是,由于小學生的能力參差不齊,教師若灌輸同一教學內容,不但會嚴重影響部分學生的學習信心,而且會導致課堂兩極分化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因此,教師要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參與自主命題活動,在互動中大膽質疑,提出猜想,并進行驗證。這樣不但能優(yōu)化學生個體的學習體驗,同時也能讓他們積累更多的學習經驗,從而讓他們在未來的學習中可以更好地探索知識。
【參考文獻】
[1]張慧斌.教給學生質疑的方法[J].陜西教育(教學版),2009(09):58.
[2]李新球.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質疑能力[J].小學教學研究,2015(08):81.
[3]林航云.探究學生問題意識和提問質疑能力的培養(yǎng)辦法[J].課程教育研究,2018(47):137.
[4]石花英.論如何在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質疑能力[J].華夏教師,2018(26):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