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學英
【摘要】我國著名教育學家陶行知先生在南開大學演講時提出“教學做合一”理念,至此之后,此教育理念被廣泛研究并主張落實到實際教學中.數學源于生活,應用于生活.因此,聯系生活,落實教學,指導學生應用課堂上學習的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問題,提高學生的數學實踐應用能力,將數學教育價值最大化發(fā)揮出來,這才是教育的根本目標.基于此,文章結合小學數學“教學做合一”課堂構建的原則,從多角度提出了小學數學“教學做合一”的構建路徑,以期助力我國數學教育教學質量穩(wěn)步提升.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做合一;課堂構建;內涵;原則;路徑
引 言
小學數學是一切數學知識學習的基礎,更是培養(yǎng)學生數學思維,發(fā)展數學核心素養(yǎng)的關鍵,若在小學階段實施有效的教學策略,將會更有效地幫助學生明確數學學習意義,進而對數學學科知識產生探究興趣,激發(fā)學習內驅力,提高數學應用實踐能力.為此,小學數學教師應重視應用“教學做合一”教育理念構建數學課堂,在明確“教學做合一”教育內涵及應用原則基礎上,結合實際研究“教學做合一”課堂構建路徑,從而有效提升小學數學教育教學質量.
一、“教學做合一”理念下構建小學數學課堂的原則
原則一,注意在教學中引導啟發(fā)學生.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教育的主要對象,只有學生自身激發(fā)學習內驅力,才能獲得更理想的教育成果,所以,數學教師應重視在教學中引導啟發(fā)學生,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養(yǎng)成良好學習習慣,提升學習品質,科學構建數學知識體系,發(fā)展數學核心素養(yǎng).
原則二,注意落實應用實踐.一切知識的學習都是為了應用,為了更好地解決現實問題.因此,數學教師在“教學做合一”課堂構建過程中,應重視結合現實生活設計數學問題,引導學生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在此過程中不斷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渴望,鍛煉學生的探究能力,使學生在實踐應用中看到數學知識學習的價值與意義,進而全身心投入數學課堂學習中,在學中做、在做中學、在實踐中積極應用.
二、小學數學“教學做合一”課堂構建路徑
(一)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激發(fā)學生數學學習興趣
小學數學“教學做合一”課堂構建成功,首先需要“教學做”中的“教”充分發(fā)揮教育作用,教師應起到積極的帶頭作用,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有效激發(fā)學生對數學學科的學習興趣,鋪設好“教學做合一”道路.教學方法創(chuàng)新應結合教學內容研究,脫離教學內容而研究的教學方法是不切實際的,將無法最大化發(fā)揮教學作用,反而會導致學生學習處于更加茫然狀態(tài).為此,小學數學教師應重視對教材內容全面分析總結,依據教學內容、教學目標、學生學情以及實際情況研究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
例如,在教學“平移旋轉”時,本課教學目標是讓學生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轉現象,并能正確判斷出平移和旋轉現象,同時可判斷圖形平移及旋轉后的圖形,使學生進一步體會到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關系,進而激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在教學目標、教學內容以及學生學情等多方面因素影響下,教師應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應用實物教學法,準備一些生活中常見的平移和旋轉物體,幫助學生更加直觀地學習和探究數學知識.教師可將一個自行車玩具模型擺放在講臺上,推動自行車玩具模型(保持輪胎不轉動),告知學生這是“平移”,不移動自行車模型但轉動自行車輪胎,告知學生輪胎的表現是“旋轉”.教師先以實物演示的方式引導學生直觀地觀察什么是平移與旋轉,接著,教師引導學生回想現實生活中看到的,經歷過的“平移和旋轉”.一名學生舉手回答:“游樂場中的摩天輪的動作是旋轉.”一名學生接著發(fā)言:“小汽車在馬路上行駛,是平移.”此時,其他學生表示疑惑:“小汽車的車輪轉動,小汽車才能前行,所以小汽車也應該是旋轉運動吧?”此時,教師鼓勵學生深入探究什么是“平移”,什么是“旋轉”,二者是否可以在同一個物體上同時存在,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問題討論,將會對本節(jié)知識內容更深入學習和理解,學生對數學學科知識也將產生更多的學習興趣.
(二)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強化學生數學學習動機
小學數學“教學做合一”課堂構建成功,“教學做合一”中“做”是核心,而“做”需要學生完成,如何學需要依據如何教引導,學生學習掌握多少與教師如何引導啟發(fā)有著直接關系.所以,在實際教學活動開展中,教師應重視結合教學內容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在強化學生數學學習動機的同時,推動學生更進一步學習和理解數學知識,感悟數學魅力,更為學生自主學習與思考提供空間與時間.除此以外,在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過程中,教師還要緊密結合學生的基本學情,包括學生的喜好特點,學生的知識結構水平,以及學生更易接受的教學方式等.當然在教學情境創(chuàng)設中,教師還要積極以素質教育為根本教育目標,尋求更佳的情境創(chuàng)設方式,必要時可以引入信息技術,讓原本抽象的數學知識內容,在現代教學技術的輔助下,更加生動形象地展示出來,從而進一步強化學生的學習體驗感,增加學生的學習動機,促進高質量“教學做合一”課堂的構建.
例如,在教學“小數的初步認識”時,教師可依據教學內容及教學目標,為學生創(chuàng)設適合的生活情境,引導并啟發(fā)學生結合生活經驗,學習和理解本節(jié)知識內容,將數學知識掌握得更加牢固有效.如生活情境創(chuàng)設如下:王芳家里來客人了,媽媽需要王芳的幫助,媽媽給王芳30元錢,希望買回一些水果,已知一部分的水果價格如下:富士蘋果3元5角一斤,水晶梨1元8角一斤,脆棗5元一斤,橘子2元5角一斤.請問媽媽給的30元錢都用來買水果,每種水果各買多少?剩余多少?教師創(chuàng)設如上生活中常見購物情境,學生可將自己帶入成為“王芳”進行問題思考,在思考時并未考慮實際計算問題,而是依據實踐經驗解決問題.此時,教師依據學生得出的答案進行問題反推,引出“小數”知識,使學生意識到數學知識并不難,與現實生活關系緊密.這時,學生將對數學知識學習產生濃厚興趣,學生的數學學習動機得到更有效強化,為后續(xù)教學活動的開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三)應用問題引導,推動學生進行數學實踐
小學數學“教學做合一”課堂構建成功,是每一名教師都想獲得的教學成果,而若想達到這一教學目的,則需要數學教師對教學手段靈活并合理運用,做好教學引導與啟發(fā)工作,將“教學做合一”中“教”的作用充分發(fā)揮,為學生指引一條清晰的“學”之路.“教學做合一”教育內涵強調教與學都是圍繞著做開展的,在做中教的是教師,在做中學的是學生,所以,教師在教時可應用問題引導,推動學生在做中學,進行有效的數學實踐,高質量完成課堂學習任務.此外,問題引導的作用至關重要,因此在設計問題時,教師應重視結合班級學生的實際學情設計問題,問題不可過于簡單,問題過于簡單則無法激發(fā)學生學習熱情,達不到較好的教學引導效果;問題難度不可過高,問題難度過高則易導致學生無法應用現有知識探究階段,打擊學生數學知識學習積極性.所以,如何設計問題,是教師在教學備課時應充分考慮并研究的.
例如,在教學“時、分、秒”時,大部分學生在生活中經常會關注幾點了,進而對“時、分”有一個較為清晰的概念,但卻對“秒”的認知較為模糊.此時,教師可以設計問題,引發(fā)學生思考,體會秒在生活中的應用,進而在大腦中建立1秒、幾秒以及1分的時間觀念,并在學習中再一次感受到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養(yǎng)成遵守時間、珍惜時間的好習慣.教師可先利用多媒體設備向學生播放春節(jié)晚會最后時刻的倒計時視頻片段,接著教師提出問題:“同學們,你們在電腦屏幕上看到了什么?新年的鐘聲即將敲響,讓我們一起倒計時,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那么誰知道每兩個數之間有多少時間?”接著教師向學生播放紅綠燈倒計時視頻,同時向學生提出問題:“紅綠燈每次倒計時時都會減少一個數字,大家知道這個數字代表的是多長時間嗎?”在以上兩個問題的引導啟發(fā)下,學生之間討論交流,對“時間”有了更加明顯的切身體驗,對“秒”的空間認知力也將提高,在等紅燈過馬路時,也將對倒數的時間有更高的探究好奇心,在實踐中感受“秒”的妙用.
(四)借助思維導圖,推進“教學做合一”實質化
小學數學“教學做合一”課堂構建成功,還應重視借助思維導圖,推進教學做合一實質化,從而獲得更好的教學成果.數學是一門邏輯性很強的學科,對正處于形象思維思考和處理問題的小學生而言,數學更是一門難以學通的抽象性學科.實際上,數學是一門與現實生活聯系緊密的學科,若脫離現實聯系進行課堂教學活動,勢必會將教學難度加大,但不可忽視的是數學學科也是一門循序漸進、層層提高的基礎性學科,若教師幫助學生先在大腦中構建清晰的數學知識脈絡體系,知道各個數學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系,那么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時,也將更加容易,也會更高效、高質.思維導圖是一種教學手段,是“教學做合一”中“教”的重要助力工具,小學數學教師應重視應用并將其教學輔助作用最大化發(fā)揮出來.
例如,在教學“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計算”時,教師可借助思維導圖開展教學活動.學生在學習本節(jié)課知識內容前,已經掌握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理解了面積的概念,認識了常用的面積單位,并且能用面積單位直接度量面積.因此,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對班級中大部分學生而言并不陌生,但卻在實際計算時,易于出錯,尤其是當面積計算應用題變形后,學生無法從題目中找出關鍵信息,求出正確面積.這是因為學生對知識的學習過于片面,學一個知識點后,并未將這些知識點充分聯系融合,在大腦中構建清晰的、系統(tǒng)的數學知識體系框架,導致在知識混合應用時,出現各種錯誤.“教學做合一”教育內涵強調事情應如何做便如何學,如何學就如何教,那么教師可利用思維導圖引導學生梳理已經掌握的知識內容,將將要學習和探究的部分知識由教師書寫,學生進行完善補充,最終,“教學做合一”將實現實質化教學.
(五)教學多元評價,助力“教學做合一”課堂構建
小學數學“教學做合一”課堂構建成功,離不開不斷總結和改進教學中存在的各種不足,所以對教學進行多元評價,將會保障“教學做合一”課堂構建的效果.課堂是“教學做合一”的主要實施地,也是學生探究知識、掌握知識、養(yǎng)成良好學習習慣的主要場所,但若只是創(chuàng)新多種教學方法,豐富課堂教學內容,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和理解數學知識,這是遠遠不夠的,還應重視引導學生在學習中不斷總結,對知識進行梳理,不斷開闊學習視野,將學習向著更深、更廣的方向延伸,幫助學生培養(yǎng)數學核心素養(yǎng),提高綜合能力.教學多元評價需要教師對“教學做合一”模式進行總結,更重視學生對“教學做合一”模式下的課堂學習效果進行總結,進而雙方都在評價中反思自身,發(fā)現問題,找出不足,繼而不斷完善改進,助力教學做合一課堂成功構建并充分發(fā)揮教學作用.
例如,在教學“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計算”時,教師應重視利用試卷和課堂總結兩種方法進行教學評價.雖然考試成績不能代表學生的全部,但卻可以從試卷答題結果中反映出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所以,教師在完成本節(jié)教學內容后,應結合學生課堂學習表現,自主設計一些考試題目,要求學生在課堂上完成測試.在此之前,教師可先帶領學生對本節(jié)知識內容進行口述總結.完成以上兩項考核內容后,教師批改試卷,對學生的課堂回答表現,作業(yè)完成表現以及試卷成績進行綜合評價;學生則需要在拿到試卷后,結合自己最近課堂表現進行自我評價和學生互評,與教師共同就學習成果進行總結分析,找出不足,研究改進策略,在學習與實踐兩個方面進行思考研究.另外,學生也應該積極將自主探究學習作為自身綜合能力提高的重要部分,注重在課堂上發(fā)揮主體作用,主動思考、勇敢提問,并大膽尋求解決路徑,必要時可以向同學和教師求助,共同完成探究活動.而學生的綜合學習探究能力,也應作為教師課堂教學評價的一個重要部分.唯有如此,方能將“教學做合一”教學模式存在的價值與優(yōu)勢充分發(fā)揮,助力“教學做合一”課堂的高質量構建.
結 語
綜上所述,“教學做合一”的教育如何教要依據如何學確定,如何學要依據如何教引導,事情應如何做便如何學,如何學就如何教,教與學都圍繞著做開展,在做中教的是教師,在做中學的是學生.因此,在研究具體路徑方法時,教師應明確“教學做合一”的原則一是引導啟發(fā)學生,二是注意實踐應用,從教學方法創(chuàng)新、生活情境創(chuàng)設、應用問題引導、思維導圖助力等多方法思考應用,將會助力“教學做合一”課堂成功構建,在最大程度上提升小學數學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趙紅霞,張雨婷.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以人教版教材為例[J].兵團教育學院學報,2019(5):76-79.
[2]於慧敏.傳承、突破、創(chuàng)新———小學數學“教學做合一”的實踐研究[J].教育觀察,2019(26):97,102.
[3]賀冬梅.信息化時代小學數學第一學段教學技能運用研究———評《小學數學教學技能》[J].人民長江,2022(8):225.
[4]徐宏銀.核心素養(yǎng)視域下小學數學教學改革研究———評《小學數學核心素養(yǎng)教學論》[J].教育理論與實踐,2022(21):65.
[5]劉義艷.“教學做合一”理念下的小學數學解決問題的策略探討[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2(4):161-163.
[6]徐鵬陽,顧新佳.小學數學“教學做合一”課堂構建:內涵、原則和路徑[J].南京曉莊學院學報,2022(1):3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