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fèi)強(qiáng)
[摘 要]三角形中位線是一條重要的線段,在解題過程中構(gòu)造三角形中位線將事半功倍,能使問題獲得突破。文章結(jié)合幾個例題,探討構(gòu)造三角形中位線的策略,給學(xué)生一些啟示。
[關(guān)鍵詞]構(gòu)造;三角形;中位線;初中數(shù)學(xué)
[中圖分類號]G633.6[文獻(xiàn)標(biāo)識碼]?A[文章編號] 1674-6058(2023)32-0020-03
三角形中位線是一條重要的線段,三角形中位線定理是初中階段學(xué)習(xí)的重要定理。在解題過程中,構(gòu)造三角形中位線,將事半功倍,能使問題獲得突破。本文結(jié)合幾個例題,探討構(gòu)造三角形中位線的策略,給學(xué)生一些啟示。
一、直接連接兩邊中點(diǎn),構(gòu)造三角形中位線
如果圖形中有兩個及以上的線段中點(diǎn),此時,應(yīng)考慮使用三角形中位線,輔助線作法為直接連接兩邊的中點(diǎn),找出這兩邊所在的三角形,利用三角形中位線定理解決問題。
[例1]如圖1所示,在邊長為4的等邊[△ABC]中,[D]、[E]分別為[AB]、[BC]的中點(diǎn),[EF⊥AC]于點(diǎn)[F],[G]為[EF]的中點(diǎn),連接[DG];(1)求[EF]的長;(2)求[DG]的長。
分析:(1)如圖2所示,連接[DE],利用三角形中位線定理得[DE=2],且[DE]∥[AC],再解直角三角形[EFC]求得[EF]的長;(2)在直角三角形[DEG]中,利用勾股定理求得[DG]的長。
解:(1)如圖2所示,連接[DE],∵在邊長為4的等邊[△ABC]中,[D]、[E]分別為[AB]、[BC]的中點(diǎn),∴[DE]是[△ABC]的中位線,∴[DE=2],且[DE]∥[AC],[BD=BE=EC=2],∵[EF⊥AC]于點(diǎn)[F],[∠C=60°],∴[∠FEC=30°],[∠DEF=∠EFC=90°],∴[FC=12EC=1],故[EF=22?12=3]。(2)∵[G]為[EF]的中點(diǎn),∴[EG=32],∴[DG=DE2+EG2=22+322=192]。
評析:連接DE,既構(gòu)造了三角形ABC的中位線,又構(gòu)造了直角三角形DEG。三角形的中位線既發(fā)揮了平行于第三邊的位置關(guān)系作用,又發(fā)揮了等于第三邊一半的數(shù)量關(guān)系作用。
[例2]如圖3所示,[AC]、[BD]是四邊形[ABCD]的對角線,[E]、[F]分別為[AD]、[BC]的中點(diǎn),[G]、[H]分別為[BD]、[AC]的中點(diǎn)。請你判斷[EF]與[GH]的關(guān)系,并證明你的結(jié)論。
分析:如圖4所示,連接[EG]、[GF]、[FH]、[EH],由三角形中位線定理得[EG=12AB],[EG]∥[AB],[FH=12AB],[FH]∥[AB],進(jìn)而得到[EG=FH],[EG]∥[FH],于是四邊形[EGFH]為平行四邊形,根據(jù)平行四邊形對角線互相平分獲得結(jié)論。
解:[EF]與[GH]互相平分,理由如下:如圖4所示,連接[EG]、[GF]、[FH]、[EH],∵[E]、[F]分別為[AD]、[BC]的中點(diǎn),[G]、[H]分別為[BD]、[AC]的中點(diǎn),∴[EG]是[△ADB]的中位線,[FH]是[△ACB]的中位線,∴[EG=12AB],[EG]∥[AB],[FH=12AB],[FH]∥[AB],∴[EG=FH],[EG]∥[FH],∴四邊形[EGFH]為平行四邊形,∴[EF]與[GH]互相平分。
評析:本題將三角形的中位線與平行四邊形的判定與性質(zhì)進(jìn)行結(jié)合,圖形中有四個線段中點(diǎn),分別連接后得到了四條三角形中位線,我們只利用兩條中位線就解決了問題,同時利用三角形中位線結(jié)論中的平行關(guān)系與數(shù)量關(guān)系。
二、取線段中點(diǎn),構(gòu)造三角形中位線
在某些四邊形中,已知四邊形一組對邊的中點(diǎn),因?yàn)檫@一組對邊不在同一個三角形中,因此無法直接利用三角形中位線定理,此時再取一條線段的中點(diǎn),使這些中點(diǎn)連接后構(gòu)成三角形的中位線。
[例3]如圖5所示,在四邊形[ABCD]中,[AC]與[BD]相交于點(diǎn)[E],點(diǎn)[M]、[N]分別為[AD]、[BC]的中點(diǎn),[MN]分別交[AC]、[BD]于點(diǎn)[F]、[G],[EF=EG]。求證:[BD=AC]。
分析:如圖6所示,取[DC]的中點(diǎn)[H],連接[MH]、[NH],則[MH]、[NH]分別是[△ACD]、[△BCD]的中位線,由中位線的性質(zhì)定理得[MH]∥[AC]且[MH=12AC],[NH]∥[BD]且[NH=12BD],由等腰三角形的性質(zhì)得[∠EFG=∠EGF],由平行線的性質(zhì)得[∠HMN=∠HNM],最后由等角對等邊可得結(jié)論。
解:如圖6所示,取[DC]的中點(diǎn)[H],連接[MH]、[NH]。∵[M]、[H]分別是[AD]、[DC]的中點(diǎn),∴[MH]是[△ADC]的中位線,∴[MH]∥[AC]且[MH=12AC](三角形的中位線平行于第三邊并且等于第三邊的一半),同理:[HN]是[△DCB]的中位線,∴[NH]∥[BD]且[NH=12BD]。∵[EF=EG],∴[∠EFG=∠EGF],∵[MH]∥[AC], [NH]∥[BD],∴[∠EFG=∠HMN],[∠EGF=∠HNM],∴[∠HMN=∠HNM],∴[MH=NH],∴[AC=BD]。
評析:本題通過三角形中位線將兩條長線段轉(zhuǎn)化為兩條短線段,且在同一個三角形內(nèi),再利用平行線將等角轉(zhuǎn)化到這個三角形內(nèi),其中取DC邊的中點(diǎn)構(gòu)造三角形中位線是解題的關(guān)鍵,當(dāng)然也可以取AB邊的中點(diǎn)構(gòu)造三角形中位線。
[例4]如圖7所示,在四邊形[ABCD]中,[AB=CD],點(diǎn)[E]、[F]分別是邊[AD]、[BC]的中點(diǎn),直線[EF]分別與[BA]、[CD]的延長線交于點(diǎn)[M]、[N]。求證:[∠BMF=∠CNF]。
分析:如圖8所示,連接[BD],取[BD]的中點(diǎn)[P],連接[PE]、[PF],由三角形中位線定理得[PE]∥[AB],[PF]∥[CD],[PE=12AB],[PF=12CD],由平行線的性質(zhì)得[∠PEF=∠BMF],[∠PFE=∠CNF],由[AB=CD]得[PE=PF],所以[∠PFE=∠PEF],即可得出結(jié)論。
解:如圖8所示,連接[BD],取[BD]的中點(diǎn)[P],連接[PE]、[PF],∵點(diǎn)[E]、[F]分別是邊[AD]、[BC]的中點(diǎn),點(diǎn)[P]為對角線[BD]的中點(diǎn),∴[PE]為[△ABD]的中位線,[PF]為[△BCD]的中位線,∴[PE]∥[AB],[PF]∥[CD],[PE=12AB],[PF=12CD],∴[∠PEF=∠BMF],[∠PFE=∠CNF],∵[AB=CD],∴[PE=PF],∴[∠PFE=∠PEF],∴[∠BMF=∠CNF]。
評析:取四邊形對角線的中點(diǎn),連接中點(diǎn)構(gòu)造三角形中位線是解題的關(guān)鍵,運(yùn)用中位線定理、平行線的性質(zhì)、等腰三角形的性質(zhì)即可解決問題。
三、構(gòu)造三角形,構(gòu)造三角形中位線
在一些圖形中,只有線段的中點(diǎn),這些線段并未構(gòu)成三角形,不能使用三角形中位線定理,此時,需要通過構(gòu)造中位線所在的三角形,才能利用三角形中位線定理解決問題。
[例5]如圖9所示,△[ABC]中,[CD]平分[∠ACB],過點(diǎn)[A]作[AD⊥CD]于點(diǎn)[D],點(diǎn)[E]是[AB]的中點(diǎn),連接[DE],若[AC=20],[BC=14],求[DE]的長。
分析:如圖10所示,延長[CB]交[AD]延長線于點(diǎn)[F],由角平分線的定義得到[∠ACD=∠FCD],由垂直的定義得到[∠ADC=∠FDC=90°],因此[∠F=∠CAD],推出[CF=AC=20],求出[BF]的長,由等腰三角形三線合一得[AD=FD],可得[DE]是[△AFB]的中位線,從而求出[DE]的長。
解:如圖10所示,延長[CB]交[AD]延長線于點(diǎn)[F],∵[CD]平分[∠ACB],∴[∠ACD=∠FCD],∵[AD⊥CD]于點(diǎn)[D],∴[∠ADC=∠FDC=90°],∴[∠F=∠CAD],∴[CF=AC=20],∵[BC=14],∴[BF=CF-BC=6],∵[AC=CF],[CD⊥AD],∴[AD=FD],∵點(diǎn)[E]是[AB]的中點(diǎn),∴[DE]是[△ABF]的中位線,∴[DE=12BF=3]。
評析:本題只有一個中點(diǎn),通過延長后得到另一個中點(diǎn),并形成中位線所在的三角形。三角形中位線必須先確定所在的三角形,然后再找中位線,本題的中位線只使用了中位線與第三邊的數(shù)量關(guān)系。
[例6]我們把依次連接任意一個四邊形各邊中點(diǎn)得到的四邊形叫作中點(diǎn)四邊形,如圖11,在四邊形[ABCD]中,點(diǎn)[M]在[AB]上且[△AMD]和[△MCB]為等邊三角形,[E]、[F]、[G]、[H]分別為[AB]、[BC]、[CD]、[AD]的中點(diǎn),試判斷中點(diǎn)四邊形[EFGH]的形狀并證明。
分析:如圖12所示,連接[AC]、[DB],由等邊三角形的性質(zhì)得[AM=DM],[∠AMD=∠CMB=60°],[CM=BM],由SAS證明[△AMC ]≌[△DMB],得[AC=DB],由三角形中位線定理得[EF]∥[AC],[EF=12AC],[GH]∥[AC],[GH=12AC],[HE=12DB],得[EF]∥[GH],[EF=GH],再證明[EF=HE],最后判定四邊形[EFGH]的形狀。
解:四邊形[EFGH]為菱形。理由如下:連接[AC]與[BD],如圖12所示,∵[△AMD]和[△MCB]為等邊三角形,∴[AM=DM],[∠AMD=∠CMB=60°],[CM=BM],∴[∠AMC=∠DMB],在[△AMC]和[△DMB]中,[AM=DM,∠AMC=∠DMBCM=BM,],∴[△AMC ]≌[△DMB](SAS),∴[AC=DB],∵[E]、[F]、[G]、[H]分別是邊[AB]、[BC]、[CD]、[DA]的中點(diǎn),∴[EF]是[△ABC]的中位線,[GH]是[△ACD]的中位線,[HE]是[△ABD]的中位線,∴[EF]∥[AC],[EF=12AC],[GH]∥[AC],[GH=12AC],[HE=12DB],∴[EF]∥[GH],[EF=GH],∴四邊形[EFGH]是平行四邊形,∵[AC=DB],∴[EF=HE],∴四邊形[EFGH]為菱形。
評析:判定中點(diǎn)四邊形的形狀,一般都需要利用三角形中位線,此時需要連接原四邊形的對角線,將四邊形分為兩個三角形,形成兩個三角形中位線的模型。一般四邊形的中點(diǎn)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對角線相等的四邊形的中點(diǎn)四邊形是菱形,對角線互相垂直的四邊形的中點(diǎn)四邊形是矩形,對角線相等且互相垂直的中點(diǎn)四邊形是正方形。
四、作輔助線后出現(xiàn)中點(diǎn),構(gòu)造三角形中位線
在一些圖形中,由于其他原因的需要,如構(gòu)造直徑所對的圓周角、構(gòu)造全等三角形,作輔助線后出現(xiàn)了線段的中點(diǎn),此時要抓住時機(jī),看能否與其他中點(diǎn)形成三角形中位線。
[例7]如圖13所示,在邊長為2[2]的正方形[ABCD]中,點(diǎn)[E]、[F]分別是邊[AB]、[BC]的中點(diǎn),連接[EC]、[FD],點(diǎn)[G]、[H]分別是[EC]、[FD]的中點(diǎn),連接[GH],則[GH]的長度為? ? ? ? ? ? ? ?。
解:如圖14所示,連接[CH]并延長交[AD]于[P],連接[PE],∵四邊形[ABCD]是正方形,∴[∠A=90°],[AD]∥[BC],[AB=AD=BC=22],∵[E]、[F]分別是邊[AB]、[BC]的中點(diǎn),∴[AE=CF=12×22=2],∵[AD]∥[BC],∴[∠DPH=∠FCH],∵[∠DHP=∠FHC],∵[DH=FH],∴[△PDH ]≌[△CFH](AAS),∴[PD=CF=2],∴[AP=AD-PD=2],∴[PE=AP2+AE2=(2)2+(2)2=2],∵點(diǎn)[G]、[H]分別是[EC]、[CP]的中點(diǎn),∴[GH=12EP=1]。
評析:本題的圖形里有四個線段的中點(diǎn),只有兩組線段有公共端點(diǎn),即兩條線段可以在同一個三角形中,其他的線段均不在同一個三角形中,即使這樣也無法直接連接中點(diǎn)構(gòu)造三角形中位線。本題在構(gòu)造全等三角形的過程中自然生成線段的中點(diǎn),恰與原來的中點(diǎn)形成三角形中位線。
[例8]如圖15所示,四邊形[ABCD]內(nèi)接于圓[O],[AD]是圓[O]的直徑,[AD]、[BC]的延長線交于點(diǎn)[E],延長[CB]交[AF]于點(diǎn)[F],[∠BAF+∠DCE=90°]。(1)求證:[AF]是圓[O]的切線;(2)點(diǎn)[G]在[CE]上,且[BC=CD=CG],連接[DG],[DG=2],[AB=5],求[AD]的長。
解:(1)∵四邊形[ABCD]內(nèi)接于圓[O],∴[∠BAD+∠BCD=180°],∵[∠DCE+∠BCD=180°],∴[∠BAD=∠DCE],∵[∠BAF+∠DCE=90°],∴[∠BAF+∠BAD=90°],即[∠FAD=90°],又∵[AD]是圓[O]的直徑,∴[AF]是圓[O]的切線。
(2)如圖16所示,連接[OB]、[OC]、[BD],記[OC]與[BD]相交于點(diǎn)[N],∵[BC=CD],∴[∠BOC=∠COD],又[OB=OD],∴[BN=DN ],∵[BC=CG],∴[CN=12DG=12×2=1],又∵[OA=OD],∴[ON=12AB=12×5=2.5],∴[OC=ON+CN=3.5],∴[AD=2OC=7]。
評析:本題第二小題作輔助線,其初始目的是利用垂徑定理,但形成的圖形中點(diǎn)[N]與原圖形的兩個中點(diǎn)分別形成兩條三角形中位線,真可謂 “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
總之,三角形中位線應(yīng)用廣泛,當(dāng)圖形中有較多中點(diǎn)時,考慮構(gòu)造三角形中位線,當(dāng)只有一個點(diǎn)時,可以再取中點(diǎn)連接構(gòu)成三角形中位線;當(dāng)有線段中點(diǎn)沒有三角形時,要通過連接創(chuàng)造三角形。有時在不經(jīng)意間作輔助線也會出現(xiàn)較多線段中點(diǎn),此時要抓住機(jī)會,使問題得到破解。
(責(zé)任編輯黃桂堅(jiā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