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以粉絲超百萬的今日頭條賬號“Z賬號”編輯實踐為基礎,探析自媒體人物稿的內容生產與發(fā)展困境。方法:個案研究法。結果:內容生產方面,筆者從類型與題材、結構與內容、投入與效率三方面分析。類型與題材:“Z賬號”人物稿分為真實人物采訪類和信息資料搜集類,題材涵蓋教育、婚姻、親情、愛情、生育、網紅等;結構與內容:“Z賬號”人物稿以線狀結構為主,按照人物成長經歷敘事,內容上首先介紹人物背景信息,然后延伸到最引人關注的重點上,最后以更新現(xiàn)狀等方式收尾,語言通俗易懂;投入與效率:真實人物采訪類的人物稿投入成本遠高于信息資料搜集類,兩類稿件從最初的選題到最終的發(fā)布需要1個工作日。經歷了過去幾年的快速發(fā)展,目前該類稿件面臨以下幾個發(fā)展困境,分別是內容質量不高、法律政策風險較大和盈利變現(xiàn)能力不強。內容質量不高表現(xiàn)為:錯別字、標點誤用,寫作模式固化,“合理想象”威脅真實性,AI寫作質量參差不齊;法律政策風險表現(xiàn)為:侵權問題與輿論導向偏航;盈利變現(xiàn)能力不強表現(xiàn)為:過度依賴平臺,沒有形成私域流量。結論:針對目前存在的困境,可從完善編審機制與錘煉文章內容、防范侵權風險與引導正確輿論導向、打造私域流量與抱團合作發(fā)展三方面改進。
關鍵詞:自媒體;人物稿;內容生產;發(fā)展困境;今日頭條
中圖分類號:G21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3)24-0-03
0 引言
今日頭條是一款個性化資訊推薦引擎應用,涉及科技、健康、美食等百余個垂直領域。在眾多圖文內容中,人物稿是一個重要的垂類分支,擁有較大的粉絲規(guī)模和可觀的變現(xiàn)空間。其不同于傳統(tǒng)認知中的人物特稿,而是重點關注普通人的故事,整體通俗易懂、直抒胸臆,是一種新型寫作形態(tài)。筆者將從自媒體人物稿的編輯實踐出發(fā),探析此類內容的生產現(xiàn)狀、發(fā)展困境、改進方向,旨在為該類自媒體賬號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提供策略指導。
1 選取的樣本賬號具有一定代表性
文章選取的“Z賬號”在同類自媒體中具有一定代表性,它的創(chuàng)作時長超過4年,現(xiàn)粉絲數(shù)量超過109萬,總閱讀(播放)量超過7億次。該賬號被今日頭條認證為“優(yōu)質紀錄片領域創(chuàng)作者”,既發(fā)布各種人物故事解說視頻,又發(fā)布人物故事文章。
關于“Z賬號”的用戶特征,主要有以下四個:在年齡層面,中老年人占大多數(shù),50歲以上的用戶占比超過63%;在性別層面,男性用戶數(shù)量遠多于女性用戶數(shù)量;在經濟層面,使用機型價格1000元~1999元最多;在地域層面,廣東等東部沿海省份用戶數(shù)
量多。
2 自媒體人物稿的內容生產現(xiàn)狀
2.1 類型與題材
新媒體時代,互聯(lián)網信息泛濫,個體選擇空間非常大,用戶注意力成為稀缺資源[1]。在此背景下,標題的好壞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文章能不能成為一篇“爆文”,而這意味著要在選題階段花費大量功夫。
綜合來看,“Z賬號”發(fā)布文章可以分為兩大類:第一種是真實人物采訪類,第二種是信息資料搜集類。真實人物采訪類的受訪者來源主要有兩種:一是采訪者憑借個人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關系網,二是通過互聯(lián)網主動邀請合適的受訪對象。信息資料搜集類選題的時效性不強,多為社會事件、新聞事件中的知名人物,也包括網絡紅人。
自媒體人物稿打破人們對傳統(tǒng)人物特稿的認知,語言上沒有過多修飾,更多關注生活中的普通人。題材方面,“Z賬號”主要關注以下幾類話題相關的人物:教育、婚姻、親情、愛情、生育、勵志、網紅、尋子、名人。從實際的傳播效果來看,與婚姻、愛情、生育、網紅類話題相關的內容較其他選題內容更受歡迎。
2.2 結構與內容
“Z賬號”人物稿以線狀結構為主,按照時間順序敘述發(fā)生在主人公身上的大事件。文中常常插入多個小標題,分別概括不同時期生活的重點,但時間脈絡這一點不變,有較強的穩(wěn)定性。
標題方面,字數(shù)一般少于或等于30字,主要是為確保讀者在手機終端能看到完整的標題。具體而言,主要有以下幾種標題:a.第一人稱敘事型,例如“我兒子,20歲時外出打工后失聯(lián),我在尋子路上遇車禍致高位截癱”。b.時間現(xiàn)狀型,例如“20年前,那個揭露‘龍膽瀉肝丸致尿毒癥的記者朱玉,現(xiàn)狀如何?”c.人物事件型,例如“陜西小伙李世民:不顧反對娶大20歲女強人,還自稱要為她養(yǎng)老送終”。共同特點在于,都包含數(shù)字、地域名稱、事件核心點等內容,優(yōu)勢在于能挑動用戶的敏感神經[2]。
在正文與結尾方面,每篇文章都有一則導言,字數(shù)多為200~300字,主要概括核心內容,作用在于引起讀者興趣。在行文方面,主要按照時間順序介紹主人公,第一部分介紹身份背景,然后延伸到當下某個引人注目的點。第二部分是核心,主要介紹發(fā)生在主人公身上最“重要”的事,有側重地介紹相關內容。第三部分是收尾,最常見的形式為更新現(xiàn)狀,或者是以人物自述結尾。全文字數(shù)一般在4000字左右,語言通俗易懂。
2.3 投入與效率
就“Z賬號”的內容生產實際來看,一篇4000字的人物稿從選題、搜集材料或采訪、撰寫修改、審核排版,再到最后發(fā)布,正常情況下需要1個工作日。真實人物采訪類的選題不管在時間方面還是在資金方面,前期投入成本均大于信息資料搜集類。反觀信息資料搜集類人物稿,除了編輯人員的工資成本外,幾乎不需要再投入其他成本。不過,缺乏采訪授權也給賬號的發(fā)展埋下了隱患,即侵權風險,這一點在后文會專門論述。
3 自媒體人物稿的發(fā)展困境
3.1 內容質量不高
快速生產、博取眼球似乎已成為自媒體行業(yè)默認的生存法則,這會直接導致內容質量下降,甚至出現(xiàn)內容低俗等問題。內容質量的問題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錯別字、標點誤用。這個問題一直存在,表現(xiàn)形式千奇百怪。隨著互聯(lián)網的發(fā)達,它又出現(xiàn)了新趨勢[3]。編審機制不完善直接導致這些“低級問題”的出現(xiàn)。這類問題看似很小,破壞力卻很強,會直接影響讀者對該自媒體賬號的印象。
第二,寫作模式固化。對于內容生產者而言,固定的寫作模式能夠充分確保成文效率,而且既有寫作模式經過實踐檢驗,比較符合讀者的閱讀習慣。但長此以往會導致信息接收者產生審美疲勞。傳統(tǒng)的單一寫作模式也會降低內容本身及賬號主體在粉絲心中的形象分。此外,單一寫作模式可能從內部瓦解創(chuàng)新意識與行動力,阻礙整體發(fā)展[4]。
第三,“合理想象”威脅真實性。“合理想象”是指通過已有事實推測尚未發(fā)生或是沒有采訪到的內容,一定程度上會損害新聞真實性。新聞不是藝術創(chuàng)作,新聞記者在采訪報道時要以事實為報道依據,不能通過“合理想象”、情景重現(xiàn)代替新聞真實[5]。對于主流媒體專業(yè)新聞報道而言,“合理想象”不被允許。然而,對于制度約束力不大的自媒體而言,“合理想象”成為其慣用操作,而這會直接降低文章真實度與可信度。
第四,AI寫作質量參差不齊。目前,包括人物稿生產者在內的許多自媒體人已開始使用AI寫作,它具有成本低、速度快的優(yōu)勢。不過,此類文章質量普遍不高,且語言表達方式比較單一[6]。
3.2 法律政策風險
人物稿涉及主人公的大量經歷資料,由于難以通過采訪獲得所有信息,因此會通過網絡渠道獲取部分內容,這可能造成內容失實。文章發(fā)布后,遭到相關人物投訴的情況時有發(fā)生,有的人聲稱文章所述內容與實際情況不符,還有人單純不希望外界對其過多關注,從而要求撤稿。除此以外,文章使用的圖片也可能引發(fā)版權、肖像權等方面的法律糾紛。
除了侵權外,更高維度的法律政策風險表現(xiàn)為“輿論導向偏航”。自媒體的私人屬性使其自帶極強的逐利色彩,在這種情況下,其往往會選擇具有爭議點的社會人物或相關事件,甚至是直接呈現(xiàn)負面內容,最為常見的就是“翻炒負面舊聞”。這主要表現(xiàn)為“掐頭去尾”和“移花接木”。“掐頭去尾”指有些舊聞,通過“掐頭去尾”的方式改變事件全貌和事實性質;“移花接木”指變換舊聞的時間、地點等要素,使“舊聞”變成假“新聞”[7]。近年來,國家出臺各類管控網絡輿情的政策法規(guī),就是為了營造風清氣正的網絡空間。一些輿論導向出現(xiàn)問題的自媒體平臺也被約談或懲處,但該問題并未被根除,未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3.3 盈利與變現(xiàn)能力不強
從目前的實際運營情況來看,自媒體人物稿的盈利與流量變現(xiàn)能力并不強?!癦賬號”人物稿的收益主要包含廣告收益、基礎創(chuàng)作收益和原創(chuàng)收益。至于收益總和,則與文章閱讀量、平均閱讀完成率、平均閱讀時長、轉粉率等要素相關。這些都是在背靠平臺的基礎上實現(xiàn)的,一旦某個環(huán)節(jié)出了問題,收益將大打折扣。
歸根結底,還是運營主體未能將粉絲從平臺吸引到私域?!癦賬號”粉絲超100萬,但“鐵粉”并不多。今日頭條已經發(fā)展了十余年,未來它很難再像發(fā)展初期那樣大力扶持創(chuàng)作者,更可能是讓創(chuàng)作者之間進行內部競爭,這便對賬號的粉絲與流量變現(xiàn)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4 自媒體人物稿的改進方向
4.1 完善編審機制,錘煉文章內容
針對內容質量不高的問題,首先要從編輯與審核環(huán)節(jié)入手,將優(yōu)質內容放在首要位置。寫作者本人要對自己生產的內容負責,在寫作階段解決好錯別字、標點誤用等基礎性問題。審核階段主要把關結構與導向問題,對文章“爆點”提取的準確度進行評判,并提出建設性意見。
除了改進編審環(huán)節(jié)外,還要摒棄單一的寫作模式,創(chuàng)新寫作方式與內容。目前今日頭條上的人物稿大多屬于人物故事類,而且主要是信息資料搜集類,寫作上也是根據人物生平展開線性敘事。對此,可以豐富人物稿的類型,在結構上摒棄單一的時間線順序,抓取人物特點,圍繞某一事件或關鍵詞撰寫。鑒于該類賬號的用戶以50歲以上的男性居多,且整體收入水平不高,可以為此類受眾專門打造符合其興趣的內容,增強用戶黏性。
4.2 防范侵權風險,引導正確輿論導向
以“Z賬號”為例,稿件涉及的資料來源必須是權威媒體,或者是本人公開發(fā)表的內容,嚴禁使用普通自媒體發(fā)表在網上的各類資料??杉词惯@樣,也難以完全避免侵權風險。逐一申請授權比較困難,可以在文章中特別注明資料來源,并在撰文過程中努力做到與權威報道保持一致,不可主觀臆斷。網絡時代侵權成本低,運營賬號的過程中既要保證不侵犯他人合法權益,又要積極保護自身版權及受訪者的隱私權、肖像權等。
正確引導輿論是做好新聞輿論工作的重要一環(huán),自媒體人有著義不容辭的責任。在賬號運營過程中,務必平衡好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關系,遵守職業(yè)道德。宏觀層面,要將弘揚社會真善美作為主要理念,而這并不意味著一味產出積極內容,消極內容可作為警示牌,發(fā)揮激濁揚清的作用[8]。微觀層面,每篇文章要從選題開始確定文章的核心方向,在客觀呈現(xiàn)事實的同時,對于可能引起網友爭議的點進行正向引導。
4.3 打造私域流量,抱團合作發(fā)展
避免過度依賴平臺,將粉絲引流到私域并形成私域流量,這是以“Z賬號”為代表的自媒體改變當前盈利結構、提升經濟效益的關鍵[9]。在這方面,有個別自媒體已經進行了嘗試。做法一是提供寫作培訓,將讀者變成學員,向其售賣寫作課程等。這種方式的好處在于變現(xiàn)速度快,但風險在于課程品質難把控,且學習寫作的個體能力水平不一,易引發(fā)利益糾紛。做法二是與采訪對象合作,通過“宣傳+帶貨”的方式實現(xiàn)雙贏?!癦賬號”在這方面做出了一些嘗試,主要是出售一些書籍和工藝品。
優(yōu)勝劣汰是自然法則,以今日頭條為代表的信息平臺正在朝更專業(yè)的方向發(fā)展。在這個過程中,那些生產低質內容的自媒體終將被淘汰。要想在競爭中勝出,就要不斷迭代升級,同時加強外部合作,壯大自身力量。頭部人物稿賬號可以考慮將競爭關系變?yōu)楹献麝P系,發(fā)揮各自長項,實現(xiàn)共贏。
5 結語
自媒體生產的內容往往被評價為“不入流”,但作為當下普通人接觸較多的一種內容形態(tài),其已經滲透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成為傳媒行業(yè)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不僅不能忽視它的存在,還要對其予以重視。
參考文獻:
[1] 李文靜.注意力經濟視角下博物館的走紅現(xiàn)象分析:以甘肅省博物館為例[J].藝術科技,2022,35(10):96-98.
[2] 文澤天.淺析《體壇周報》標題用語的特色及啟示[J].東南傳播,2015(10):156-158.
[3] 賀洪花,陳銘.網絡傳播中的錯別字探究[J].藝術科技,2014,27(2):103.
[4] 安珍珍.淺談新媒體新聞寫作特點及發(fā)展趨勢[J].記者觀察,2020(5):41.
[5] 曲藝.“合理想象”與電視新聞真實性的關系[J].西部廣播電視,2016(14):60.
[6] 劉瑤.人工智能在新聞傳播行業(yè)的應用研究[J].藝術科技,2022,35(11):85-87.
[7] 盧霜.舊聞翻炒的傳播手法及應對策略[J].新聞前哨,2020(2):44.
[8] 馮菊香,羅婧婧.《人民日報》“雙碳”議題報道的內容分析[J].新聞知識,2022(12):20-25.
[9] 張佳.主流媒體構建私域流量的價值和可行性探討[J].全媒體探索,2023(3):7-9.
作者簡介:南珂婷(1998—),女,陜西渭南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廣播電視與新媒體。
指導老師:馮菊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