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 娜,趙德安,王凌超,王一茜
(新鄉(xiāng)醫(yī)學院第一附屬醫(yī)院兒科,河南 衛(wèi)輝 453100)
無癥狀性血尿在兒童泌尿系疾病中并不少見,是指除血尿外,可伴有微量蛋白尿,但不伴水腫、高血壓、腎功能損害等癥狀。無癥狀性血尿起病隱匿,多在感冒后、體檢或肉眼可見血尿時發(fā)現(xiàn),多數(shù)患兒起病時間不明,病程難以確定且預后不一;部分患兒可出現(xiàn)高血壓和腎功能減退,并可呈惡性進展,最終導致腎衰竭[1]。無癥狀性血尿病因復雜,患兒腎臟病理類型與臨床表現(xiàn)可能不一致。本研究回顧性分析402例無癥狀性血尿患兒的病因及臨床、病理特征,以期為兒童無癥狀性血尿臨床診治提供參考。
1.1 一般資料選擇2009年1月至2019年12月新鄉(xiāng)醫(yī)學院第一附屬醫(yī)院收治的無癥狀性血尿患兒為研究對象。病例納入標準:(1)年齡<18歲;(2)尿常規(guī)示紅細胞>3 HP-1或紅細胞>9 μL-1;(3)無水腫、高血壓、腎功能損害癥狀;(4)無尿頻、尿急、尿痛、腹痛癥狀。排除標準:(1)有紫癜、糖尿病、肝炎、結(jié)核等病史;(2)伴自身免疫性疾病。本研究共納入無癥狀血尿患兒402例,其中男278例,女124例;年齡2 d~17歲[(7.4±4.4)歲],0~3歲85例(21.14%),>3~7歲111例(27.61%),>7~14歲178例(44.28%),>14歲28例(6.97%)。臨床表現(xiàn):鏡下血尿146例(36.32%),肉眼血尿256例(63.68%)。本研究通過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患兒監(jiān)護人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臨床資料收集通過查閱病歷資料收集患兒的一般臨床資料(性別、年齡、血壓、臨床表現(xiàn)、家族史)、臨床相關(guān)檢驗資料[尿紅細胞畸形率、24 h尿蛋白定量、血尿酸、血尿素、血清免疫球蛋白A(immunoglobulin,IgA)、血清補體C3、胱抑素C(cystatin C,Cys C)水平]。
1.3 腎臟病理檢查115例患兒在超聲引導下行腎穿刺活檢術(shù),其中97例患兒腎組織標本經(jīng)免疫組織化學法處理后進行光學顯微鏡、免疫熒光、電子顯微鏡檢查,18例患兒腎組織標本經(jīng)免疫組織化學法處理后進行光學顯微鏡、免疫熒光檢查(未做電子顯微鏡檢查)。由新鄉(xiāng)醫(yī)學院第一附屬醫(yī)院完成光顯微鏡、免疫熒光檢查,由北京大學第一醫(yī)院完成電子顯微鏡檢查。腎臟組織病理診斷依據(jù)腎活檢病理診斷標準指導意見[2]。
1.4 病例分組402例無癥狀性血尿患兒中,尿紅細胞畸形率>70%為腎小球源性組(n=230),尿紅細胞畸形率≤70%為非腎小球源性組(n=172)。97例行光學顯微鏡、免疫熒光、電子顯微鏡檢查的無癥狀血尿患兒中,24 h尿蛋白定量≤150 mg為單純血尿組(n=51),24 h尿蛋白定量>150 mg為血尿+蛋白尿組(n=46);經(jīng)腎組織免疫熒光檢查有IgA在腎小球系膜區(qū)沉積者為 IgA腎病(immunoglobulin A nephropathy,IgAN)組(n=42),無IgA在腎小球系膜區(qū)沉積者為非IgAN組(n=55)。
2.1 腎小球源性組和非腎小球源性組患兒病因分析腎小球源性組230例,男153例,女77例;發(fā)病年齡7個月~17歲[(8.4±3.8)歲];鏡下血尿83例,肉眼血尿147例;病因:孤立性血尿77例(33.5%),IgAN 47例(20.4%),輕微病變33例(14.3%),急性腎小球腎炎31例(13.5%,25例為鏈球菌感染,6例為病毒性腎炎),基底膜病變16例(7.0%),系膜增生性腎小球腎炎14例(6.1%),急性腎炎綜合征3例(1.3%),隱匿性腎炎3例(1.3%),毛細血管內(nèi)增生性腎小球腎炎3例(1.3%),微小病變2例(0.9%),不排除遺傳性腎病1例(0.4%)。非腎小球源性組172例,男125例,女47例;發(fā)病年齡2 d~17歲[(6.4±4.7)歲];鏡下血尿63例,肉眼血尿109例;病因:感染伴一過性血尿49例(28.5%),泌尿道感染47例(27.3%),胡桃夾綜合征30例(17.4%),藥物性血尿22例(12.8%),泌尿系結(jié)石16例(9.3%),特發(fā)性高鈣尿癥3例(1.7%),腎積水2例(1.2%),泌尿系畸形2例(1.2%),梗阻性腎病1例(0.6%)。
2.2 單純血尿組和血尿+蛋白尿組患兒病因分析結(jié)果見表1和表2。單純血尿組51例,男32例,女19例;年齡1~16(8.3±2.9)歲。血尿+蛋白尿組46例,男35例,女11例;年齡1~17(10.3±4.1)歲。血尿+蛋白尿組患兒的血清IgA、Cys C水平顯著高于單純血尿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單純血尿組與血尿+蛋白尿組患兒的血尿素、血尿酸及補體C3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1 單純血尿組和血尿+蛋白尿組患兒病理類型分布
表2 單純血尿組與血尿+蛋白尿組患兒的生化指標比較
2.3 IgAN組和非IgA組患兒病因分析結(jié)果見表3。IgAN組42例,男32例,女10例;年齡3~17(10.5±4.0)歲。非IgAN組55例,男35例,女20例;年齡1~14(8.3±3.1)歲。IgAN組患兒的血清Cys C、IgA水平顯著高于非IgAN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IgAN組與非IgAN組患兒的血尿酸、血尿素、補體C3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3 IgAN組與非IgAN組患兒的生物化學指標比較
無癥狀性血尿病因多種多樣,研究發(fā)現(xiàn),并非所有無癥狀性血尿患兒的腎臟病理改變與臨床表現(xiàn)均一致[3]。兒童期無癥狀性血尿大部分預后良好,部分可呈惡性進展。有些青壯年發(fā)現(xiàn)時已是尿毒癥期,既往無特殊癥狀,無明確的腎臟病史,一般多為病理類型偏重的無癥狀性血尿進展所致,故需對無癥狀性血尿予以重視,積極明確病因,并早期予以干預治療。
本研究回顧性分析402例無癥狀性血尿患兒的臨床資料,多因肉眼血尿(63.68%)就診,其中3~14歲患兒占71.89%,說明無癥狀性血尿發(fā)病年齡以學齡前期及學齡期兒童為主。孫智才等[4]對431例無癥狀性血尿患兒的病因分析顯示,3歲以內(nèi)者僅占16.9%,發(fā)病年齡以學齡前期(3~7歲)兒童為主(占61.9%),與本研究結(jié)果一致。
血尿病因大致分為非腎小球源性和腎小球源性兩大類。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非腎小球源性血尿占42.8%,病因多為感染伴一過性血尿(28.5%),其次為泌尿道感染(27.3%)、胡桃夾綜合征(17.4%)、藥物性血尿(12.8%)、泌尿系結(jié)石(9.3%);特發(fā)性高鈣尿癥檢出率較低,僅為1.7%。泌尿系結(jié)石是高鈣尿癥的一個重要表現(xiàn)或并發(fā)癥,故需給予此方面更多的關(guān)注;明確泌尿系結(jié)石患兒應進一步檢驗尿鈣含量,可予以飲食調(diào)整。本研究中,腎小球源性血尿占57.2%,其病因最常見為孤立性血尿(33.5%);急性腎小球腎炎占13.5%,其中25例為鏈球菌感染,6例為病毒性腎炎,故在診斷急性腎小球腎炎的臨床工作中,應考慮到病毒感染等因素,避免誤診或漏診;另有1例不排除遺傳性腎病可能,患兒以肉眼血尿為主,且其母親有10 a慢性腎炎史,已送基因檢查,但該患兒失訪。
IgAN是最為常見的一種原發(fā)性腎小球疾病,其臨床表現(xiàn)為反復發(fā)作性肉眼血尿或鏡下血尿,部分患兒可以出現(xiàn)嚴重高血壓或者腎功能不全,預后較差。YAMAGATA等[5]對772例無癥狀尿檢異?;颊哌M行研究發(fā)現(xiàn),行腎活檢的168例患者中腎臟病理類型以IgAN為主(60.71%)。本研究中97例行腎活檢的無癥狀性血尿患兒中,42例(43.3%)腎臟病理類型為IgAN,與YAMAGATA等[5]研究一致。IgAN患兒臨床表現(xiàn)類型有孤立性血尿[6],因此,若對本研究77例孤立性血尿患兒(未做腎活檢)進行隨訪、腎活檢,IgAN的患病率可能會更高。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單純血尿組中IgAN伴新月體形成0例,IgAN不伴新月體形成10例;血尿+蛋白尿組中,IgAN伴新月體形成3例,IgAN不伴新月體形成29例;提示IgAN病理類型常見于合并蛋白尿的無癥狀性血尿患兒,且有伴新月體形成(病理類型偏重)者。此外,本研究中,輕微病變在血尿+蛋白尿組中的比例僅占2.2%,提示蛋白尿是腎臟病理損害嚴重程度相對敏感的一個預測指標,與有關(guān)報道一致[7-8],可能與尿蛋白引起腎小球高灌注、高濾過、高囊內(nèi)壓,導致腎小球增生硬化、腎小管間質(zhì)纖維化及萎縮,從而加重腎損害有關(guān)[9]。本研究中,單純血尿組肉眼血尿患兒中IgAN、系膜增生性腎小球腎炎比例高于鏡下血尿,與李玉峰等[10]研究相符,因此,建議肉眼血尿或血尿合并蛋白尿者盡早行腎活檢。
基底膜病變臨床表現(xiàn)輕微,多為鏡下血尿,且光學顯微鏡較多提示為腎小球輕微病變。本研究中,18例未行電子顯微鏡檢查者有12例光學鏡結(jié)果顯示為輕微病變,不排除早期基底膜病變可能。在腎活檢病理診斷中,電子顯微鏡檢查對光學顯微鏡和免疫熒光病理學檢查進行核實、修正及分期、分型,可確診早期薄基底膜腎病、遺傳性進行性腎炎、纖維樣腎小球病等,故行腎活檢者,均應行光學顯微鏡、免疫熒光、電子顯微鏡檢查,本研究中有97例患兒進行光學顯微鏡、免疫熒光、電子顯微鏡檢查?;啄げ∽兌鄶?shù)腎活檢不能完全明確其病因,需進一步行遺傳基因檢測明確,如薄基底膜腎病由COL4A3或COL4A4基因單雜合突變所致,Alport綜合征可由COL4A5或2個COL4A3或COL4A4基因致病性突變引起[11]。本研究中,基底膜病變在單純血尿組中以鏡下血尿為主(23.5%),其中雖有預后較好的薄基底膜腎病,但基底膜病變中多數(shù)病因仍需進一步明確,不排除Alport綜合征可能。有研究報道,鏡下血尿有導致終末期腎病的風險[12],故在臨床中應重視鏡下血尿,對于以鏡下血尿就診者,還需詳細詢問家族史,如有腎功能異常、聽力損失、視網(wǎng)膜病變、圓錐形角膜等特征,建議盡早行腎活檢,高度警惕 Alport 綜合征可能,如腎穿刺活檢不能證實,可進一步行基因檢測[11],做到早期診斷、早期干預,延緩腎衰竭的發(fā)生。
本研究發(fā)現(xiàn),單純血尿組與血尿+蛋白尿組患兒的血尿素、血尿酸及補體C3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IgAN組與非IgAN組患兒的血尿酸、血尿素、補體C3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提示血尿酸、血尿素、補體C3水平對腎臟病理損傷程度的預測不敏感。Cys C是反映腎小球濾過率早期變化的一個理想、可靠的內(nèi)源性指標[13]。有研究表明,血清Cys C在反映腎小球濾過率變化時較血肌酐、血尿素具有更高的敏感度和特異度[14]。Cys C在評估腎功能方面的作用逐漸被認識與應用[15]。本研究發(fā)現(xiàn),病理類型偏重的血尿合并蛋白尿組患兒血清Cys C、IgA水平顯著高于單純血尿組,IgAN組患兒的血清Cys C、IgA水平顯著高于非IgAN組,提示血清Cys C、IgA可能是臨床中預測腎損害程度的指標,也可能是預測無癥狀性血尿患兒發(fā)生IgAN的指標,還需進一步研究證實,不排除與選取樣本有關(guān)。
綜上所述,無癥狀性血尿病因復雜多樣,以腎小球源性血尿為主,其早期診斷、治療及預后評估有賴于腎活檢,對于基底膜病變,需進一步行基因檢查明確病因;血清Cys C和IgA水平可能對腎臟損害程度和IgAN有一定的預測價值。在臨床工作中應注意加強與患兒家屬溝通病情,增加其依從性,重視血尿隨訪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