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俊逾
(新疆醫(yī)科大學第四附屬醫(yī)院,烏魯木齊,830000)
失眠的臨床特征包括起始睡眠障礙及睡眠維持障礙[1],是一種廣泛存在的與睡眠有關的神經(jīng)心理障礙,會導致各種困境,包括認知障礙、情緒困擾、消極思想等[2],失眠還會增加心臟代謝疾病發(fā)生的風險。目前失眠發(fā)病機制的研究多集中在基因?qū)W、腦結構、神經(jīng)遞質(zhì)、活性細胞因子等方面[3],鮮有研究專門評估其與血脂異常之間的可能聯(lián)系[4]。對于失眠與脂代謝之間的關系,目前研究結果尚有爭議,部分研究者認為失眠與脂代謝相互影響。有研究者發(fā)現(xiàn),頻繁失眠與女性血脂異?;疾÷示哂休^高相關性,而這種聯(lián)系在男性中并不顯著[5]。部分研究者提出失眠與脂代謝異常無相關性[6]。此研究擬通過收集在我院住院的457例非器質(zhì)性失眠患者分析其血脂指標,進一步闡明失眠與脂代謝相關性?,F(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采用回顧性研究設計,收集2018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0日于新疆醫(yī)科大學附屬中醫(yī)醫(yī)院神志科住院的457例非器質(zhì)性失眠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1.2 診斷標準 參照ICD-10精神與行為障礙分類診斷標準診斷患者是否患有非器質(zhì)性失眠[7]。具體診斷標準如下:1)主訴或是入睡困難,或是難以維持睡眠,或是睡眠質(zhì)量差者;2)這種睡眠紊亂每周至少發(fā)生3次并持續(xù)1個月以上者;3)日夜專注于失眠,過分擔心失眠的后果者;4)睡眠質(zhì)量和(或)質(zhì)的不滿意引起了明顯的苦惱或影響了社會及職業(yè)功能者。
1.3 納入標準 1)符合診斷標準的非器質(zhì)性失眠者;2)臨床資料完整者。
1.4 排除標準 1)臨床資料及生化指標不全者;2)精神疾病所致失眠者。
1.5 護理方法 收集住院非器質(zhì)性失眠患者就診記錄,如性別、年齡、體質(zhì)量指數(shù)(Body Mass Index,BMI)、收縮壓(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舒張壓(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文化程度、病程、既往史、三酰甘油(Triglyceride,TRIG)、總膽固醇(Total Cholesterol,CHOL)、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極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Very 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VLDL-C)、載脂蛋白AI(Apolipoprotein AI,APO-AI)、載脂蛋白B(Apolipoprotein B,APO-B)、載脂蛋白E(Apolipoprotein E,APO-E)、脂蛋白(a)[Lipoprotein(a),LP(a)]。
2.1 非器質(zhì)性失眠患者一般情況及生化指標 共納入457例非器質(zhì)性失眠患者,依據(jù)是否合并基礎疾病分為無基礎病組及有基礎病組,無基礎病140例,年齡(41.41±15.54)歲,合并基礎疾病317例,年齡(53.31±12.76)歲,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1);有基礎病非器質(zhì)性失眠患者BMI、SBP、DBP水平較無基礎病非器質(zhì)性失眠患者高(均P<0.001);2組間性別、文化程度及失眠病程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2組間生化指標比較顯示:有基礎病患者TRIG、CHOL、LDL-C、APO-B較無基礎病組高(均P<0.05)。見表1。
表1 研究對象一般情況及生化指標比較
2.2 非器質(zhì)性失眠患者不同性別一般情況及生化指標比較 依據(jù)不同性別進行分組,男162例,平均年齡(50.24±14.46)歲,女295例,平均年齡(49.36±14.87)歲,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男性失眠患者BMI、SBP、DBP、病程、患泌尿系統(tǒng)疾病、TRIG水平均較女性患者高(均P<0.05)。女性失眠患者患其他疾病、HDL-C、APO-AI、LP(a)水平均較男性失眠患者高(均P<0.05)。見表2。
表2 不同性別非器質(zhì)性失眠患者一般情況及生化指標比較
2.3 主成分分析 主成分分析結果顯示:CHOL(0.951)、LDL-C(0.794)、VLDL-C(0.679)、APO-B(0.84)與非器質(zhì)性失眠正相關,HDL-C(-0.603)、APO-AI(-0.601)與非器質(zhì)性失眠負相關,KMO=0.574。見表3~4,圖1。
圖1 碎石圖
表3 提取主成分構成表
表4 前4位主成分結果
LIU等[8]研究者進行基因預測失眠與心血管疾病及心臟代謝危險因素的研究顯示,失眠始終與較高TRIG相關,可能在失眠與幾種心血管疾病中起中介作用,但很少有證據(jù)支持失眠與脂代謝指標之間的因果關系,此研究針對有無基礎疾病進行分組分析發(fā)現(xiàn),有基礎病組失眠患者TRIG、CHOL、LDL-C、APO-B較無基礎病組患者高,主成分分析結果顯示,CHOL、LDL-C、APO-B為失眠的危險因素。
本研究發(fā)現(xiàn),有基礎病非器質(zhì)性失眠患者的SBP、DBP水平較無基礎病非器質(zhì)性失眠患者高,主成分分析中血壓對于睡眠的風險保護因素尚不能提示,苗輝[9]研究發(fā)現(xiàn),脂代謝異常的人群患有隱匿性高血壓的可能性較大。JAVAHERI和REDLINE[10]對于失眠和心血管疾病的風險研究發(fā)現(xiàn),客觀測量的睡眠時間較短的失眠(每晚<6 h)與高血壓的發(fā)生顯著相關。尚不能確定血壓與睡眠的因果關系。因此,需要進一步明確睡眠與血壓的因果關系,為失眠患者的管理提供臨床支持。
相關研究發(fā)現(xiàn),睡眠限制降低了三羧酸循環(huán)的活性,從而導致脂肪生成的增加[11]。特定代謝途徑的改變可能有助于睡眠-覺醒障礙與其他精神障礙和疾病的聯(lián)系。因此,長時間的睡眠剝奪可以發(fā)展為代謝綜合征[12]。有研究發(fā)現(xiàn),睡眠質(zhì)量的自我報告和客觀測量都與代謝疾病的風險增加有關[13]。本研究依據(jù)有無基礎疾病分類分析發(fā)現(xiàn)有基礎疾病非器質(zhì)性失眠患者BMI水平較無基礎疾病非器質(zhì)性失眠患者高,依據(jù)不同性別分類分析發(fā)現(xiàn),男性失眠患者BMI、TRIG水平較女性患者高,因此,有基礎疾病合并失眠患者及男性失眠患者更應控制BMI及血脂水平,對于睡眠的改善具有客觀支持。
APO-AI作為HDL-C重要的結構蛋白,將多余游離膽固醇由外周組織逆轉入肝臟進行代謝[14],具有一定的抗氧化作用[15]。而APO-B作為LDL-C重要的結構蛋白,參與膽固醇合成及代謝[16]。JACKSON等[17]研究發(fā)現(xiàn),APO-AI的激活可終止炎癥反應、內(nèi)皮細胞功能障礙和斑塊形成,是人類血管系統(tǒng)疾病治療的靶點。
在失眠的發(fā)生發(fā)展中,炎癥反應導致腦內(nèi)神經(jīng)組織缺血、缺氧,最終形成失眠[18]。此研究中,女性失眠患者APO-AI較男性失眠患者水平高,且主成分分析顯示APO-AI為失眠患者的保護因素。需要進一步探討炎癥反應、APO-AI與失眠之間的關聯(lián),這對失眠患者的管理具有重要意義。
利益沖突聲明: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