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文斌
摘 要:黨的十八大以來,思政課建設受到前所未有的關注和重視。革命遺址類博物館蘊含著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在服務青少年學生宣教工作、提升思政教育實效性方面有其獨特優(yōu)勢。文章立足于在大思政背景,以汕頭市革命歷史博物館為研究對象,探討開展青少年宣教工作的現(xiàn)狀,并對革命遺址類博物館做好青少年宣教工作的有效路徑提出建議。
關鍵詞:大思政課;革命遺址類博物館;紅色文化;青少年學生;宣教工作;汕頭市革命歷史博物館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3.24.016
2022年7月,教育部等十部門共同印發(fā)《〈全面推進“大思政課”建設的工作方案〉的通知》(教社科〔2022〕3號),全面吹響了構建“大思政課”格局建設的沖鋒號角。紅色資源是中國共產(chǎn)黨艱辛而輝煌奮斗歷程的重要見證,是跨越時空、歷久彌新的寶貴精神財富,與“大思政課”大視野、大情懷、大格局的特點十分契合。根據(jù)《方案》,以弘揚紅色文化為主要功能的革命遺址類博物館在開展青少年思政教育方面角色特殊,作用突出,任重道遠,使命光榮。汕頭市革命歷史博物館是宣揚紅色文化的博物館機構,承擔著愛國主義教育、中共黨史教育、國防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等基地的功能,是汕頭市存史鑒今、資政育人的主要陣地。
1 革命遺址類博物館思政教育與青少年學生宣教工作相融合現(xiàn)存問題
1.1 教育重心不同
革命遺址類博物館的宣教工作主要是通過展示和宣傳革命歷史,進一步引導激發(fā)觀眾的愛國主義情感。而思政教育則是側重探討和分析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等,培養(yǎng)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理論素養(yǎng),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由于兩者的教育重心不同,革命遺址類博物館的宣教工作往往更加強調(diào)情感教育而忽略了理性思考,與思政教育的目標存在偏差。
1.2 施教效果不佳
宣傳教育是革命遺址類博物館開展思政教育最直接的途徑,方式是否科學合理,手法是否新穎多樣,內(nèi)容是否有吸引力,直接影響著教育效果的好壞。很多博物館為青少年學生提供講解時基本使用一套解說詞,講解員未能做到因人施講,雙方缺乏有效的互動交流,難以留下深刻的游學記憶。這種傳統(tǒng)的教育模式,難以讓紅色文化蘊含的思政教育信息深入青少年學生心中,起到啟迪心靈的作用。
1.3 教育形式單調(diào)
陳列展覽是革命遺址類博物館對外展示的主要方式,也是評判一個紀念館展覽水平的重要考據(jù)①。一個高水平的展陳能夠營造出身臨其境的氛圍,給予觀眾一場視聽盛宴和精神洗禮。然而現(xiàn)實中,許多革命遺址類博物館的展陳手法老舊,多以圖文展示為主,輔以展品陳列,后期雖逐步添置一些智能設備,但知識呈現(xiàn)相對簡單,互動效果不明顯。紅色文化原本的厚重感,加上展陳形式傳統(tǒng)枯燥,導致教育氛圍單調(diào)沉悶,很難引起青少年學生的興趣,使思政教育信息傳遞效果大打折扣。
1.4 實踐載體欠缺
紅色文化是由中國共產(chǎn)黨人、先進分子和人民群眾共同創(chuàng)造并極具中國特色的先進文化,利用紅色文化資源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是當前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nèi)容②。革命遺址類博物館作為紅色文化的重要載體,努力營造恰如其分的教育情境是實現(xiàn)思政教育效果的重要保障。現(xiàn)實中,許多革命遺址類博物館僅僅停留在口頭講解和展板注釋的層面,與場館主題深度融合的實踐活動較少,即使開展了為數(shù)不多的體驗活動,由于內(nèi)容形式重復單一,難以反映深刻的思想內(nèi)涵,觀眾難以把理論知識轉化為實際行動,活動效果不佳。
2 革命遺址類博物館思政教育與青少年學生宣教工作相融合的路徑研究
在大思政格局背景下,革命遺址類博物館結合自身特點和資源優(yōu)勢,將思政教育融入青少年學生的宣教工作中,對于紅色文化的傳承及青少年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目前,兩者在結合過程中遇到了一些困難,需要我們結合實際,針對性地提出解決路徑。
2.1 構建大師資
2.1.1 組建職業(yè)教師的宣教團隊
職業(yè)教師具有豐富的教學經(jīng)驗,在紅色文化傳播、開展思政教育方面擁有獨到見解和施教優(yōu)勢。有意識地吸納職業(yè)教師充實到革命遺址類博物館的宣教隊伍中來,能夠助力提升革命遺址類博物館的宣教水平和思政教育效果。近年來,汕頭市革命歷史博物館借助“i志愿平臺”逐步吸收并建立了一支由在職教師組成的志愿宣講隊伍,其中不乏來自各院校思政課程的科任教師。這支隊伍,不僅為汕頭市革命歷史博物館的宣教隊伍注入了新鮮血液,關鍵是他們每天都與學生生活學習在一起,對他們的思想情感、心理特征十分熟悉,懂得如何運用學生最容易接受的形式將教育信息呈現(xiàn)給他們,實現(xiàn)有效的文化傳播和教育效果。此外,汕頭市革命歷史博物館充分挖掘職業(yè)教師的專業(yè)資源,除了聘請其中的優(yōu)秀教師擔任博物館知識講座、業(yè)務培訓和實踐活動的指導老師,還借助教師的職業(yè)影響力,吸引更多的青少年學生走進革命遺址,感受紅色文化熏陶,提升思想道德修養(yǎng)。
2.1.2 培養(yǎng)博物館界的編外教師
為踐行大博物館理念,突破博物館舍的空間限制,超越博物館人的身份禁錮,培育一支深入校園的紅色宣講隊伍,與學校教師形成教學力量互補,為學生呈現(xiàn)精彩紛呈的思政課堂已成為大勢所趨。近年來,汕頭市革命歷史博物館積極配合共建院校的教學課程體系,組織優(yōu)秀的紅色宣講員遵循青少年學生各年齡段的發(fā)展特點,按照“一校一策”的原則探索制訂系列紅色教案,開發(fā)“開學第一課”“紅色課堂開講了”“扣好人生第一??圩印钡软椖浚瞄_學季、重大歷史紀念日等時間節(jié)點走進校園課堂,以編外教師的身份,借助紅色故事、紅微黨課、短視頻等為在校學生講授思政課程,引導青少年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時代新人的培育把牢思想政治關。
2.1.3 引進專業(yè)對口的施教人才
人才是保障教育事業(yè)順利開展的重要前提。引進專業(yè)對口的人才,才能適應新時代博物館宣教工作的開展步伐及開展思政教育的實際需要。對汕頭市革命歷史博物館而言,講解員是博物館傳播紅色文化和開展思政教育的中堅力量,在講解員的招錄方面必須提出更高的標準。首先,必須保持正確的政治立場和具備良好的思想素質,這是紅色宣教專業(yè)人員招錄的前提條件。其次,在人才的專業(yè)方向上,應當重點考慮具有高等院校學歷背景的歷史學、博物館學、黨史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等專業(yè)的畢業(yè)生,他們的專業(yè)知識扎實,熟知革命歷史的發(fā)展過程,深刻理解紅色文化的精神內(nèi)涵,能夠有效提煉和準確表達紅色文化蘊含的思政教育信息。
2.2 打造大課堂
2.2.1 紅色資源編入教案
博物館擁有豐富的館藏資源,容易激發(fā)青少年學生對歷史文化產(chǎn)生高度的情感認同,有效彌補書本教材生硬枯燥的劣勢和不足。把博物館資源引入課堂,已成為教育工作者和文博人的廣泛共識。立足革命遺址類博物館的特色,準確把握紅色宣講與思政教育之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對紅色資源的教學運用進行科學設計和系統(tǒng)謀劃,有助于建立革命遺址類博物館紅色宣講與學校思政課教學相融合的協(xié)同機制,形成大中小學一體推進的思政課教學體系。
近年來,汕頭市革命歷史博物館在館校合作的基礎上,通過文博人和教師的協(xié)同合作,遵循青少年學生不同階段的認知特點和接受規(guī)律,將相關的革命文物、黨史故事、英雄人物等資源進行挖掘整合,鼓勵教師在思政理論課教學中,適時引入國民革命軍兩次東征、潮汕七日紅等紅色案例,統(tǒng)籌使用汕頭市革命歷史博物館編寫的《東征軍》《七日紅》等地方性校本教材,為思政課堂教學提供準確、生動、翔實的資源庫,推動思政教育任務的高效完成。
2.2.2 紅色遺址變身課堂
革命遺址為青少年學生提供了難得的思政教育資源,是開展青少年學生宣教活動的天然環(huán)境和具有教育意義的現(xiàn)場課堂。實踐體悟是構建大思政課體系的關鍵環(huán)節(jié),通過開展現(xiàn)場教學、主題活動、志愿服務、研學旅行等實踐活動,能夠讓走進革命遺址的青少年學生最大程度地達到“觸景生情、化情為意、以意促行”的教育效果。
一段時間以來,汕頭市革命歷史博物館在構建“大思政課”的指導思想下,結合青少年學生各學齡段特點,逐步探索開發(fā)一系列突破傳統(tǒng)的現(xiàn)場實踐活動,致力于最大限度地放大革命遺址的現(xiàn)場教學效果。如已形成品牌效應的“舊址采風,妙筆生花”現(xiàn)場寫生活動,小學生們在聆聽革命歷史介紹的基礎上,發(fā)揮想象,大膽創(chuàng)作,經(jīng)過孩子們手中畫筆的描繪,一處處紅色印跡、一位位先烈形象躍然紙上,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在孩子幼小心靈埋下愛黨愛國的種子。又如“童聲誦經(jīng)典,爭做好少年”紅色經(jīng)典誦讀活動,同學們根據(jù)各革命遺址的歷史人物故事,精心挑選了與之契合的紅色經(jīng)典革命詩詞,在遺址環(huán)境和背景音樂的烘托下慷慨誦讀,深情表達新時代少年對黨和祖國的熱愛之情、對革命先烈的崇高敬意,立志以先輩為楷模,努力拼搏,譜寫昂揚向上的青春華章。上述活動的開展,有效地證明了博物館宣教和思政教育兩者的可融合性,社會反響良好。
2.2.3 紅色元素融入生活
大思政教育強調(diào)對青少年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紅色元素生活化是其中一種直觀且長效的方式。樹立“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钡睦砟?,推動紅色資源生活化,是新形勢下革命遺址類博物館需要付諸實踐的內(nèi)容。
近年來,汕頭市革命歷史博物館文創(chuàng)團隊設計開發(fā)了一系列紅色文創(chuàng)產(chǎn)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潮汕七日紅”銅制擺件。該產(chǎn)品設計是以汕頭市革命歷史博物館下屬的南昌起義南下部隊指揮部舊址為背景。1927年8月1日南昌起義后,起義部隊主力在周恩來、朱德、賀龍、葉挺等同志的率領下向廣東潮汕進發(fā),并將“南昌起義南下部隊總指揮部”設于汕頭大埔會館。周恩來等同志曾在這里領導開展武裝斗爭,建立工農(nóng)革命政權。由于敵眾我寡,起義部隊在潮汕駐扎約七天后主動撤離,史稱“潮汕七日紅”。該文創(chuàng)產(chǎn)品取材于潮汕黨史故事,具有較高的宣傳教育意義,一經(jīng)推出便受到廣大師生的歡迎和認可,紅色文化較好地融入了大眾生活。
2.3 建設大平臺
2.3.1 探索館校合作的教育新路徑
近年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發(fā)揮博物館、紀念館的文化教育功能,出臺了一系列措施推動館校合作,鼓勵各級各類學校利用博物館資源組織和實施教學,促進博物館與學校教學、綜合實踐之間的有機和深度融合③。實現(xiàn)革命遺址類博物館思政教育與紅色宣傳有機融合,需要館校雙方充分發(fā)揮優(yōu)勢互補,建立穩(wěn)定有效的互助關系,才能推動形成教育合力,構建全員全過程全方位的育人新格局。
2022年以來,汕頭市革命歷史博物館分別同汕頭職業(yè)技術學院、汕頭技師學院建立館校共建的合作關系,正式確定汕頭市革命歷史博物館分別為兩所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基地”和“紅色文化教育實踐基地”,創(chuàng)建基于“館校合作”的新型思政教育模式和紅色教育實踐平臺。通過館校攜手共建共享,汕頭市革命歷史博物館在思政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得到充分發(fā)揮,有效促進紅色基因融入學校的思政教育實踐。
“涵養(yǎng)童心向黨,講述紅色故事”是汕頭市革命歷史博物館與汕頭市大華路第一小學合作開展的一個未成年人思政教育項目。2022年以來,依托革命遺址的宣教陣地和網(wǎng)絡媒介的傳播功能,聚焦小學生這個關鍵群體,充分發(fā)揮汕頭市大華路第一小學的師資優(yōu)勢,在微信公眾號“汕頭革博”上開辟專欄,每期以圖文和音頻結合的形式,推送來自汕頭市大華路第一小學優(yōu)秀學生代表講述的紅色故事,通過讓小學生全程參與紅色故事的選材、前期錄制、后期編排等流程,在親身實踐中潛移默化地理解紅色文化,主動成為紅色文化的實踐者和傳播者。
2.3.2 打造體悟實訓的活動載體
博物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在內(nèi)容綜合性、互動實踐性、視角開放性、自主參與性等方面具有明顯優(yōu)勢,并在綜合性、實踐性、開放性及自主性等方面與當下學校教育發(fā)展趨勢深度契合④。以革命遺址為依托,深入開展實踐活動,鼓勵觀眾特別是青少年學生親身接觸和了解革命遺址承載的紅色文化,通過策劃舉辦一系列注重體驗和互動效果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把紅色精神內(nèi)化為崇高的思想追求,實現(xiàn)紅色宣講融合思政教育的預期效果。
汕頭市革命歷史博物館每年積極組織多主題和多形式的社會實踐體驗活動,如“愛祖國愛汕頭群眾性體驗活動”(圖1)、“小小講解員”(圖2)等早已在汕頭家喻戶曉,成為開展青少年思政教育的品牌活動。通過形式新穎、內(nèi)容豐富、思想深刻的社會實踐活動,讓廣大人民群眾增強紅色文化認同感,自覺學習紅色文化,從中汲取思政教育信息,提升自身思想道德修養(yǎng)。
2.3.3 搭建資源共享的教育平臺
數(shù)字時代,信息技術已經(jīng)成為重要的教育手段,在傳播信息、引導社會輿論導向方面發(fā)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立足革命遺址類博物館的特點和優(yōu)勢,借力互聯(lián)網(wǎng)和新型媒介,開發(fā)資源共享的線上教育平臺,培育以交互體驗為特征的博物館宣教和思政教育有機融合的新業(yè)態(tài),才能全面適應青少年學生網(wǎng)絡化、數(shù)字化、智能化的發(fā)展特質。
一段時間以來,汕頭市革命歷史博物館借助信息技術打破博物館傳統(tǒng)的線下服務模式,適時對官微和官網(wǎng)等新媒體平臺進行改造升級,系統(tǒng)集成了場館推薦、場館分布、陳列展覽、館藏資源、講解導覽、場館預約、數(shù)字展館、影音天地等多樣化教育功能,打造零距離、無障礙的共享“紅色資源庫”,使包括青少年學生在內(nèi)的廣大人民群眾足不出戶就可以輕松瀏覽博物館的固定陳列、臨時展覽、360°實景展示等內(nèi)容,使紅色信息“一屏盡覽”、資源讀取“一覽無遺”、紅色地圖“一鍵導航”。
3 結語
思政教育工作的格局之大,在于資源利用的視野之大和課堂建設的平臺之大。推動青少年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質量開展,革命遺址類博物館責無旁貸。汕頭市革命歷史博物館作為其中一員,在大思政理念下,充分運用豐富的紅色資源,在師資構建、課堂建設、平臺打造等方面進行的探索嘗試,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為革命遺址類博物館的青少年宣教工作的開展積累了一些經(jīng)驗和實踐案例,具有參考借鑒的意義。
注釋
①安鑫.對革命紀念館陳列展覽的探討[J].鴨綠江(下半月版),2014(4):253.
②丁恒星.紅色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關系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7(7):67-70.
③黃海英.以紅色之旅為主題淺談館校合作之路徑[J].中國民族博覽,2023(5):170-172.
④楊丹丹.博物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開發(fā)和實施[J].教育理論與實踐,2020(9):6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