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艷玲 夏忠芳 魏翠芬 姚聰
大前庭導水管綜合征是一種常見的先天內耳畸形(large vestibular aqueduct syndrome,LVAS),與SLC26A4基因突變有關,發(fā)病率占兒童感音神經性聾的1%~12%[1]。臨床特點為波動性和進行性感音神經性聽力損失,出生時聽力可能正?;蚪咏?,多數(shù)在受到外傷、感冒等誘發(fā)因素下導致聽力下降[2],因此,該病的早期診斷有早期預防和干預的意義。目前新生兒聽力篩查普遍開展、影像學檢查在聽力障礙患者中也逐漸被重視,以往有研究其聽力特點對早期確診的價值[3],但大多研究顯示就診年齡主要在幼兒期及學齡前期[3,4],臨床工作中常發(fā)現(xiàn)本病不能早期就診。本研究回顧本院首診的276例LVAS患兒資料,分析患兒首次診斷的基本特征和延遲就診的影響因素,探討通過SLC26A4基因篩查提高本病的早期就診率。
2014年1月~2021年6月在本院首診的276例確診LVAS患兒為研究對象,首次聽力診斷年齡2月齡~12歲,年齡中位數(shù)分布為24[12,60]月,其中男142例,女134例。排除中耳炎及外中耳畸形等傳導性耳聾、顱腦疾病等其他并發(fā)癥狀者。
記錄276例患兒首次診斷的基本特征,包括首診年齡、主訴、聽力損失程度,家族遺傳史,以及出生聽力篩查和耳聾基因篩查史等。根據就診的基本情況,對未能在嬰兒期及時就診的原因進行單因素分析。分析SLC26A4耳聾基因和聽力聯(lián)合篩查患兒的未通過分布情況,比較兩者未通過率的差異。
1.3.1 聽力檢查 所有患兒均行聲導抗(1歲以下226 Hz及1 kHz,1歲以上226 Hz)、畸變產物耳聲發(fā)射(DPOAE)、聽性腦干反應(ABR)、多頻穩(wěn)態(tài)(ASSR)、行為測聽、純音測聽(6歲以上)。以較好耳500、1000、2000、4000 Hz平均聽閾判斷聽力損失程度,根據WHO標準對患兒聽力損失程度進行分級。ABR反應閾按照2002年美國嬰幼兒聽力聯(lián)合委員會所定標準判定[5]。
1.3.2 耳聾基因篩查在各自出生醫(yī)院,出生后3天內采集4個8 mm足底血斑樣本制作血片,送耳聾基因檢測實驗室檢測。SLC26A4基因常見篩查位點為IVS7 2A>G、2168A>G、1229C>T、281C>T、589G>A、1174A>T、1226G>A、1975G>C、2027T>A、 2162C>T、IVS15+5G>A,其中最常見的篩查位點是IVS7 2A>G,其他位點的選擇因篩查機構不同有差異,對有突變位點者判斷為篩查結果陽性。本研究未對其他篩查基因進行分析。
1.3.3 影像學檢查 患兒均在適宜年齡進行CT高分辨率薄層掃描,120 Kv,300 mAs,層厚2 mm,螺距0.85,骨算法重建,掃描范圍外耳道下緣至顳骨巖部上緣。診斷依據為軸位CT掃描顯示患者前庭總腳至前庭水管外口之間中點的最大管徑寬度>1.5 mm[6]。
使用頻數(shù)及百分比描述LVAS患兒基本情況及聽力與基因篩查分布情況,使用行*列卡方檢驗對患兒在聽力篩查、首診原因、聽力損失程度、聯(lián)合篩查等分布上差異進行比較。各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時進行兩兩比較。應用graphpad prism 8.0進行頻數(shù)分布表制作,所有分析均在SPSS 22.0中實現(xiàn),以P<0.05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患兒首次就診年齡及比例為嬰兒期(0~1歲)82例(29.71%),幼兒期(>1~3歲)65例(23.55%),學齡前(>3~6歲)73例(26.45%),學齡期(>6~12歲)56例(20.29%)。首診主訴為出生篩查未通過(耳聾基因篩查或聽力篩查)76例(27.54%),聽力下降69例(25%),聽力反應差56例(20.29%),語言落后或吐詞不清75例(27.17%)。聽力損失程度分布為輕度15例(5.43%),中度111例(40.22%),重度123例(44.57%),極重度27例(9.78%)。出生聽力篩查通過39例(14.13%),單耳未通過68例(24.64%),雙耳未通過94例(34.06%),未篩查或篩查史不詳75例(27.17%)。
完善耳聾基因及聽力聯(lián)合篩查51例,篩查結果陰性10例,單雜合突變7例(c.919-2A>G雜合5例,2168A>G雜合1例,1229C>T雜合1例),純合或復雜雜合突變34例(其中最多見的為c.919-2A>G純合突變11例,c.919-2A>G/1229C>T復合雜合3例,c.919-2A>G /2168A>G復合雜合3例,c.919-2A>G其他復合雜合共9例,2168A>G/1229C>T復合雜合2例,其他復合雜合共6例)。有家族遺傳史16例,遺傳史不明確260例,見圖1。
圖1 276例LVAS患兒首診基本情況的例數(shù)分布(n,%)
就診延遲的原因主要與出生聽力篩查通過或單耳通過,聽力篩查未做或篩查史不詳,聽力損失程度不重,嬰兒在學齡期才就診。而其聽力篩查情況顯示出生聽力篩查未通過者共占58.7%(其中單耳24.64%,雙耳34.06%),說明有一半左右的聽力篩查未通過者未進行早期診斷。篩查未通過者的復診率低,是聽力篩查工作一直存在的問題,特別是單耳聽力異?;蜉p中度聽力損失不易引起家長重視,復診率低[7,8]。本研究也發(fā)現(xiàn),聽力篩查單耳通過、聽力損失為輕中度影響早期診斷。
LVAS的特點為出生時聽力可能正?;蚪咏?,因此本研究存在單耳通過者,甚至還有14.13%通過新生兒聽力篩查,而39.36%未及早診斷的雙耳未通過者大多也早期表現(xiàn)為聽力損失不重,這些患兒不容易引起家長的重視,但最終出現(xiàn)癥狀而就診,這與聽力水平可能呈波動性進行性下降有關,有報道LVAS患者聽力波動性下降約30%~50%[9,10]。Lin CY等[11]對16例LVAS患者的隨訪報告指出,出現(xiàn)聽力下降后及時給予糖皮質激素治療,85%治療效果顯著,LVAS早期診斷和及時治療對于保護殘余聽力,防止聽力下降極為重要;除了控制病情的發(fā)展,還能早期干預,避免產生語言等其他行為特征發(fā)育落后后果[12]。本研究有75例(27.17%)以語言發(fā)育落后和吐詞不清為主訴的就診者,而且以聽力差或下降為主訴者大多也存在吐詞發(fā)音不清,若能早期診斷,則可減小對語言發(fā)育的影響。
雖然本研究中有一半左右的聽力篩查未通過者未進行早期診斷,但在嬰兒期的診斷者中,篩查未通過仍是主要原因,約占92.68%(76/82),與嬰兒的聽力異常不易被發(fā)現(xiàn)有關,說明新生兒期篩查對該病早診斷的重要性。本研究顯示,未篩查或篩查史不詳有75例(27.17%),而此類患兒在嬰兒期的診斷率僅有6例(8%),且均為極重度患兒。因此,新生兒聽力篩查仍然在該病的診斷中起重要作用,一方面要加強新生兒聽力篩查工作的全覆蓋,另一方面要加強篩查未通過者的解釋和隨訪[13]。針對單耳及輕中度耳聾易被家長忽略的特點,篩查通過者也有發(fā)生遲發(fā)性耳聾的可能,做好宣教工作,加強患兒家長對篩查結果的重視,提高診斷率和復診率。
本研究發(fā)現(xiàn)有家族遺傳史、耳聾基因及聽力聯(lián)合篩查者早期就診率高,說明早期診斷與家長對疾病的了解和重視程度有關。聽力篩查結合基因篩查,從病因上解釋了聽力篩查未通過的原因,彌補了單純行聽力篩查但病因不清的不足,加強了家長主動觀察的意愿[14],更能引起家長的重視[15],本研究中耳聾基因及聽力聯(lián)合篩查兒期家長對患兒聽力異常的判斷不足有關;嬰兒期就診主訴以出生篩查未通過為主,而有家族遺傳史、行耳聾基因及聽力聯(lián)合篩查者早期就診率更高,見表1。
表1 LVAS患兒就診延遲的單因素分析[n(%)]
耳聾基因及聽力聯(lián)合篩查的51患兒中,有6例聽力篩查通過而基因篩查未通過,有8例基因篩查通過而聽力篩查未通過,均未通過35例(其中單耳未通過8例),聽力篩查未通過率為84.31%,基因篩查未通過率為80.39%,而總未通過率較高為96.08%,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圖2,表2。
圖2 51例LVAS患兒耳聾基因及聽力篩查結果分布(n,%)
表2 51例LVAS患兒耳聾基因及聽力篩查結果比較
隨著新生兒聽力篩查的普遍開展,越來越多的先天性耳聾被早期發(fā)現(xiàn)、早期診斷和早期干預,但臨床工作中仍有很多先天性耳聾未及時診斷和干預,特別是LVAS患兒多在幼兒期或學齡前期就診[3,4]。本研究276例LVAS患兒在嬰兒期的就診率僅為29.71%(82/276),幼兒期與學齡前期的總就診人數(shù)約占50%,甚至還有20.29%的患者早期就診率更高證實這一點。特別是LVAS患兒臨床特征的特殊性,出生時患兒聽力可能正常,LVAS的發(fā)生與SLC26A4基因突變密切相關[16],聯(lián)合SLC26A4基因篩查可彌補新生兒期聽力篩查可能未檢出的不足,本研究中51例聯(lián)合篩查患兒中有1例聽力篩查通過,3例單耳通過,因基因篩查發(fā)現(xiàn)致病突變得到了及早診斷。基因篩查除了能提高早期就診率,SLC26A4基因突變特別是致病性突變,還能早于CT確診,避免LVAS患兒在嬰兒期過早行CT檢查[17]。
LVAS的發(fā)生雖然與SLC26A4基因突變密切相關,但研究報道,大前庭導水管耳聾患者中SLC26A4雙等位基因突變占74.04%,單等位基因占7.41%[18]。18.52%的患者未檢測到SLC26A4基因突變,而且耳聾基因篩查中只是對SLC26A4基因進行常見的熱點突變篩查,更有可能出現(xiàn)未檢出或漏診的情況;SLC26A4基因中單等位基因突變也存在致病或不致病[18],所以SLC26A4基因篩查也無法取代聽力篩查。本研究中,分別有患兒有SLC26A4基因通過而聽力篩查未通過、聽力篩查通過而SLC26A4基因未通過的情況,聽力篩查和基因篩查的未通過率分別為84.31%和80.39%,基因篩查的未通過率并不高于聽力篩查,而聯(lián)合篩查的未通過率(96.08%)則顯著高于兩種篩查單一的未通過率。因此,SLC26A4基因篩查一定要聯(lián)合新生兒聽力篩查,而且其中任何一種篩查未通過都要引起重視。
不論基因及聽力的聯(lián)合篩查是否通過,患兒的長期隨訪很重要[13]。本研究中51例聯(lián)合篩查患兒中有1例均未通過者也未引起家長重視,至5歲才因聽力突然下降就診,檢查發(fā)現(xiàn)患兒吐詞不清;還有2例通過了聯(lián)合篩查,后期出現(xiàn)聽力異常被發(fā)現(xiàn),基因測序僅檢出并不常見位點的雜合突變。目前,越來越多的遲發(fā)性耳聾被發(fā)現(xiàn)[19],不僅要重視篩查未通過者,對新生兒期聽力篩查,甚至聯(lián)合篩查通過者也要隨訪和復查,讓遲發(fā)性耳聾能盡早診斷。
總之,新生兒聽力篩查對LVAS的早期診斷有重要作用,但其臨床特點的特殊性,單純行聽力篩查的轉診率仍較低,而僅行SLC26A4基因篩查,未通過率并不高于聽力篩查,如果聽力篩查聯(lián)合SLC26A4基因篩查,可提高該病的早期就診和診斷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