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娟 謝萌
(山東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
語篇是人在特定的時刻用語碼傳遞一定信息內容的語言組織,視角是語篇組織的重要手段。在日常生活中,人們需要處理各種不同形式和內容的語篇,那么,讀者是如何理解這些語篇所傳遞的信息的內容呢?其實,在理解語篇的過程中,讀者不可能對語篇內容同時進行處理,而是對語篇信息有一個理解的心理過程,即心理表征。本文從心理表征這一角度出發(fā),討論語篇視角對語篇理解的重要性,并對英語閱讀教學提出建議。
由于語言表述具有線性化的特征,在語篇構建過程中,人們不可能把需要表述的內容同時表達出來,而是要對其進行心理加工,以達到與讀者成功交流信息的目的。在這一過程中,作者需要對所要交流的信息進行選擇和組合,進而擇取某一特定的角度,以此作為出發(fā)點來描述意欲表達的事情。Grimes[1]把這個特定的角度稱為視角(staging)。視角是人們觀察和表述對象世界的出發(fā)點,是一種觀點、態(tài)度,是語篇構建和解讀的重要參考因素。
心理表征是認知心理學上的一個重要概念。讀者在語篇理解過程中,對作者所傳達的信息就如欣賞連續(xù)劇那樣從語篇中搜集各種相關信息,如有關某個人或某件事的具體信息,讀者對語篇的理解過程實際上是在其記憶中建立了一種心理表征(mental representation)。在閱讀過程中,這種心理表征不斷積累,最終在讀者心中形成了完整而豐滿的人物影像或全面的事件信息。俞洪亮[2]認為,從認知的視角看,心理表征是外部信息在大腦中的積淀和表現(xiàn),是對語言和信息理解的心理過程。心理表征是解釋和確立語篇中代詞指稱、語篇視角、語篇結構、語篇的語義關系等有趣的話題。
Brown和Yule[3]認為,視角通常涉及到自然順序和視點(point of view)。自然順序包括時間順序和感知順序。視點指語言傳遞者的個人情緒狀態(tài),它可以影響詞的選擇。熊沐清[4]把視點劃分為四類∶時空視點、觀念視點、敘述視點以及知覺視點。
從每個句子到每一語篇都必然存在某一時空視點。時空視點在敘述性語篇構建和解讀的過程中,往往起著重要的作用。時間視點和空間視點組成時空視點,二者往往交織出現(xiàn)。時間試點在語篇中的作用體現(xiàn)在兩方面。一方面,時間視點為語篇的構建和解讀構建了一個時間框架;另一方面,時間視點為語篇情景模式增添了包括敘述者、作者和語篇人物的審視角度。時間視點標記是時間指示語,主要包括動詞時態(tài)變化、時間狀語和副詞。其中,動詞時態(tài)的變化最為體現(xiàn)時間視點的轉移。發(fā)話人通常從某一時間視點出發(fā),通過動詞形式的變化來表征在將來、現(xiàn)在或過去的某一時間框架內所描述的行為事件的狀態(tài)是將要出現(xiàn)、正在進行或是已經完成。與此同時,時間視點還可以通過語篇中動詞時態(tài)的前后配合來說明前后事件之間的某種邏輯關系??臻g視點是人們基于場景中某一點觀察場景的其他部分,認知其距離遠近、方位特征和配置方式。在語篇的建構中,觀察事物的角度會影響其結果,從而影響語言的表達,進而導致交際雙方矛盾的產生。地點指示語標記時空視點。尤其是在敘事語篇中,作者通常通過地點指示語告知讀者當前語篇的建構如何圍繞某一焦點,將所及人物和事物以動態(tài)或靜態(tài)的形式呈現(xiàn)在當前的空間語境中,從而使讀者能夠準確地感知語篇的空間視點及其位移趨勢,有助于讀者完成對語篇的解讀。
觀念視點則涉及到信仰體系和個人價值觀,是人對客觀對象的態(tài)度的反映,作者用觀念視點表達出其內在的情感取向和信念體系。觀念視點標記是表征價值和意識傾向的詞匯,為此,徐慶利、王福祥[5]將其歸納為三類:(1)稱謂。(2)情態(tài),如情態(tài)動詞(如can、may、might、must等)、情態(tài)副詞(如probably,possibly、certainly、surely等 )、評價性副詞(如personally、technically、definitely、obviously、unfortunately等)、有關預言、認識或評價的動詞(如foresee、seem、guess、dislike、believe、disapprove等)、斷裂句(cleft sentence),如It is...that/who”等。(3)語體(register of language),包括功能語體(functional),如事務語體、科技語體,政論語體、文藝語體、社會語體(social)和個人語體(personal)等。
敘述視點主要指敘事語篇中作者陳述事情的角度。從敘述視點的角度進行語篇分析時,側重于說者與聽者或作者與讀者的關系。作為描述語篇事件人物口吻的敘述視點,通常以社交指示語為中介進行凸顯,其語言標記主要通過詞匯來體現(xiàn)。具體有兩種:(1)人稱代詞,主要包括第一人稱代詞和第三人稱代詞,二者都具有顯性和隱性特征。(2)語篇事件中人物的姓名、稱謂、頭銜和綽號等標記詞,其出現(xiàn)將體現(xiàn)人物的社會地位及其之間的相互關系。
知覺視點的焦點是知覺對象。熊沐清、陳意德[6]認為,知覺視點由起點和終點兩部分組成,各存在一項支配性信息,起點通常指話題(topic)引入,終點則是語言內容(content)呈現(xiàn),即新信息。知覺視點的標記是信息結構,其本質是信息的不斷選擇與重組。語篇建構與解讀是作者與讀者之間相互交流的一個認知過程,體現(xiàn)了人類從已知到未知的認知規(guī)律。也就是說,語篇的構建必須要滿足人與人之間渴望獲得新信息的愿望。因此,語篇中某一語言成分信息價值量的設定,一方面應滿足語篇銜接本身的要求,另一方面,則要基于聽者或讀者注意的集中性和選擇性兩大特點。
在通常情況下,句子、語段或語篇中都同時蘊涵著以上四種視點,受其不同程度的影響,相互交織中各自發(fā)揮著自己的作用。
心理表征包括人們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經驗積累和因特定語篇產生的心理反應,包括作者的意圖及語篇內容和讀者的世界知識及閱讀目標。俞洪亮[7]強調,在一定程度上兩者是不可分離的,讀者對語篇的理解不可脫離其對現(xiàn)實世界的認識,所以作者的意圖及語篇內容的形成依賴于讀者的世界知識及閱讀目標。
讀者對語篇解讀的過程正如電腦的信息處理過程一樣,是一個復雜的心理過程。在閱讀過程中,語篇舊信息儲存于大腦中,并與不斷出現(xiàn)的新信息相互交織融合,進入下一個推理過程。正是讀者在語篇解讀過程中普遍存在的心理基礎,使其能利用語層面上的各種手段完成對相應語段的解讀。
線性流動是語言表達的特征之一,所以Levelt[8]認為,認知世界存在一種“自然順序”,在沒有新線索表明情況相反的情況下,事件通常按自然順序先提到的先發(fā)生,后提到的后發(fā)生。讀者若能認識到這一認知順序的存在,則可按部就班地進行推理解讀。例如:
(1)She found the barn quite easily.The doors were open, but the there was nobody inside.However, she entered and waited.Presently she saw a figure approaching in her direction.By some strange shyness, some wish not to meet him there alone,she quickly climbed up a ladder that led to the loft above.A farm machine stood close beside her, and for something to do to relive her suspense, she gently moved the handle.He must have heard the sudden noise for he looked up, and then climed the steps.
這段文字描述了人物雙方見面的情景。從見面地點的鎖定、進入、等待到另一人物的出現(xiàn),接著特殊心理活動的產生,進而躲避,釋放緊張情緒,最后做出舉動回應。整個事件中,作者都是按照事件自然發(fā)生的順序依次展開,完成語篇的構建。所以,讀者在理解過程中,只需調動自然事件發(fā)生的時間順序和物體空間位移順序,環(huán)環(huán)相扣,層層進入,就很容易建立已知信息與未知信息之間的聯(lián)系,從而完成對這段文字的解讀,與作者達成心理上的一致。
上述是通過時空轉移的自然順序層層展開。此外,影響語篇構建和解讀因素還包括對物體的感知順序,主要用于描述事件發(fā)生的狀態(tài),通常順序是由大到小、由內到外、由一般到個別、由整體到局部等。例如:
(2)The past year had taken a heavy toll on him,but he didn’t appreciate seeing proof in the mirror.His usually sharp blue eyes looked hazy and drawn tonight.A dark stubble was shrouding his strong jaw and dimiles chin.Around his temples, the heavy grey highlights were advancing making their way deeper into his thicket of coarse black hair.
這一語段中,知覺視點從整體向局部移動。第一句是整體描寫,讀者通過“a heavy toll”這一語義手段將預設出一個飽經滄桑的人物形象,同時從現(xiàn)實世界調動有關這一形象的各種語義手段,并作好信息的選擇和儲備。從第二句開始轉移到局部描寫,其中視點從上到下由“eyes”轉移到“stubble”,這時讀者將從客觀世界的語言表征中選擇有關二者的信息去補充原有信息;接下來視點向外轉移到“hair”之上,使信息更加充實。至此,讀者完成了一系列的心理表征,并從這種感知順序中勾畫出一個風度翩翩而又略顯憔悴的中年學者形象。
視點是不同的觀察者或不同的觀察角度對同一件事情的看法,不同詞匯的選用則代表了對事件參與人物的不同態(tài)度和情感,如下例:
(3)a.Jimmy scraped side of his car on the wall.
b.Jimmy bumped side of his car on the wall.
c.Jimmy smashed side of his car on the wall.
上述三句話當都是關于同一件事“吉姆駕車撞向墻面”,施動者都是Jimmy,動作的承受者也是同一物體wall。但是三句中分別使用了動詞scrape,bump和smash,不同動詞的使用會在讀者心中造成不同的心理預設。a句敘述者使用scrape(刮擦)這一動詞進行描述,聽者看到后的心理預設是事故并不嚴重,Jimmy不會受傷。如果敘述者換成b句中動詞bump(撞擊),那么給聽者造成的心理預設就是事故可能會很嚴重,Jimmy可能會受傷。而c句中敘述者使用smash(撞碎)這一動詞,這會使聽者產生事故非常嚴重,Jimmy受了重傷這一心理預設。因此,詞匯的選用可表示敘述者不同的態(tài)度和情感,而敘述者的態(tài)度和情感也會影響聽者或讀者的心理反應,進而保證語篇信息流的暢通。
語篇的連貫從心理層面上依賴于視點的一致性和移動的自然有序,Van Dijk[9]稱之為慣常的順序,認為它對人的認知活動產生認知約束。在論證視點及其移動的自然順序時,Brown和Yule強調,視點要保持前后一致。(Brown&Yule,1983:146)語篇的連貫性首先需要一個駕馭全篇的支配性視點,也就是焦點話題。缺失支配性視點,即使語篇中各句之間運用多種關聯(lián)手段進行連接,仍不能保證連貫。語言反映現(xiàn)實世界,人類在現(xiàn)實世界的認知活動會遵循認知規(guī)律依序展開,這種認知的有序性也會相應體現(xiàn)在語篇連貫之中,即語篇視點的移動要自然有序,方向穩(wěn)定。語篇的有序性并非是各句在平面中的依次排列,而是按自然順序形成一個從語句到語段再到語篇的立體結構,語篇連貫從心理層面上就是非支配性視點圍繞支配性視點(焦點話題)在某一層級中的有序移動。例如:
(4) ① Myideal residence lies in the countryside.②There are two courtyards around it.③The front courtyard is a garden with a fountain in it.④There is a big lawn in the backyard where I enjoy sunshine with my families and friends.⑤My family and I live in a twostory house.⑥there is a big hallon the ground floor.⑦On the right siede of the hall is a lounge where we relax ourselves with chats and games.⑧On the left side there is a study with a bookcase belonging to me.⑨Two bedrooms with a bathroom are on the first floor.
很明顯,上述語段中描述的焦點話題為句①中的residence,residence作為支配性視點,統(tǒng)馭兩個句群視點courtyard和house。句②空間視點由residence自然移向courtyard,形成句②到句④的第一個視點群,也就是第一個次話題,句群視點courtyard支配fountain、lawn和sunshine 等句子視點,而句子視點又按照現(xiàn)實世界從前到后的順序移動。句⑤空間視點由courtyard自然移向house,使句⑤到句⑨形成第二個視點群,討論第二個次話題,句群視點house支配hall,lounge,study,bedroom和 bathroom 等句子視點。整個語段焦點突出,各視點層次分明且移動有序,因而具備一定的語篇連貫性。
前文從心理表征的角度詳細分析了語篇視角的內容和過程,有助于加深讀者對語篇的理解。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可啟發(fā)學生利用語篇視角的心理表征,調動相關的世界知識和經驗積累進行語篇分析,結合語篇內容,利用現(xiàn)有知識去有意識地體會出作者選詞的內在意圖,進而感知文章的語言形式、策略和風格,并學以致用,以此促進自己英語寫作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