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魯迅作品在海外的翻譯和傳播研究是魯迅研究的重要內(nèi)容。在近百年的歷史中,魯迅作品在英語世界的翻譯和傳播取得了較大成就,相應的研究也涌現(xiàn)出豐富的成果。縱觀魯迅作品在英語世界的翻譯與傳播研究現(xiàn)狀,不難看出中外學界主要從如下幾個方面展開了討論:將魯迅作品在英語世界的翻譯與傳播作為魯迅海外翻譯傳播研究的構成部分,從整體上對之加以甄別和梳理;對魯迅作品的英語譯本進行比較研究,分析其中的語言和文化意象的翻譯策略;從文學翻譯活動的角度觀照魯迅作品在英語世界的翻譯和傳播情況,分析其中的得失與價值;專門分析魯迅作品在英語世界的傳播,揭示出文化語境對魯迅作品海外傳播的影響。相較于魯迅作品在國內(nèi)的出版和研究而言,魯迅作品的海外翻譯和傳播研究仍是一項有待拓展和深入的領域。
關鍵詞:魯迅;英語世界;翻譯文學;海外傳播;文學接受
中圖分類號:I210;I210.93;I046" " "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1004-342(2023)03-100-17
1926年7月,臺靜農(nóng)選編的《關于魯迅及其著作》在上海開明書店出版,其中收錄了景宋1926年6月10日定稿的文章《魯迅先生撰譯書錄》,該文分“撰著”“翻譯”“篆輯”和“校訂”四個部分集中介紹了魯迅的各類作品。其中翻譯部分涉及《桃色的云》《一個青年的夢》《工人綏惠略夫》《愛羅先珂童話集》《小約翰》《苦悶的象征》和《出了象牙之塔》等7個翻譯作品,對原作者、主要內(nèi)容以及在中國的出版情況做了簡要描述。值得注意的是,該文不但專辟一部分來介紹魯迅翻譯的作品,而且還在“撰著”部分涉及魯迅作品的外譯情況,比如在介紹《吶喊》小說集時寫道:“其中的《兔和貓》有作者自己的日文譯;《阿Q正傳》有梁社乾氏的英文譯,王希禮氏(B. A. Vassiliev)的俄文譯,敬隱漁氏的法文譯?!雹僭?926年6月之前,魯迅短篇小說的翻譯實際上也只有以上列舉的幾個譯本,這段話證明了作者學術統(tǒng)計的完整性和嚴謹性;更重要的是,它拉開了國內(nèi)魯迅作品外譯研究的序幕,啟示了魯迅研究的嶄新空間。
經(jīng)過近百年的演變和積淀,目前魯迅作品的外譯研究已經(jīng)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總體而言主要涉及魯迅作品譯文研究,魯迅作品在海外翻譯的研究以及魯迅作品在海外的傳播和接受研究等幾個方面的內(nèi)容。
一、魯迅作品翻譯傳播的總體研究
魯迅作品在海外的翻譯和傳播經(jīng)歷了近一個世紀的曲折歷程,學術界有很多成果專門針對此話題展開論述,從總體上分析魯迅在國外的翻譯、傳播和接受狀況。這類整體性研究不局限于英美文學領域,還涉及魯迅在日本、蘇俄以及其他亞歐國家的翻譯傳播情況。
關于國外魯迅研究資料的搜集和整理,我們首先不得不提及樂黛云主編的《國外魯迅研究論集(1960—1980)》這本書。盡管該書只是對國外魯迅研究論文的翻譯和集合,但樂黛云寫的序言卻很好地歸納總結了國外1960年至1980年間魯迅研究總體面貌的論文,是國外魯迅研究進程中不容忽視的文獻。在這篇序言中,樂黛云首先對20年間國外魯迅研究的變化和新進展作了如下概括:“近二十年來,國外對于魯迅的研究有了很大進展。如果說二十年前各國魯迅研究的主要內(nèi)容還止于對魯迅思想、業(yè)繢和著作的復述、評介,那么近二十年來,重點已轉(zhuǎn)移到把魯迅作為一個有世界影響的思想家、革命家和藝術巨匠來進行認真的研究和剖析。特別在美國和日本,情況更其如此?!?②接著,樂黛云歸納了國外魯迅研究的主要內(nèi)容:第一,關于魯迅思想的起點及其發(fā)展和轉(zhuǎn)變的研究;第二,關于魯迅繼承東西方文化傳統(tǒng)、在繼承傳統(tǒng)基礎上的創(chuàng)新,以及魯迅對世界文化寶庫作出的獨特貢獻。與此相關的論題還涉及魯迅的思想和藝術在哪些方面超越了他的前驅(qū),他受到了哪些西方文化的影響,又受到了哪些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等;第三,關于魯迅思想矛盾的分析;第四,對魯迅作品藝術技巧的分析,有學者研究了魯迅作品中的意象和象征、時間框架、敘述角度、視點轉(zhuǎn)移、諷刺和寫實模式以及性格反語、描述性反語等藝術技巧的實際運用。與此同時,國外魯迅研究呈現(xiàn)出幾種共同的特點:首先,國外魯迅研究通常在廣闊的背景下展開全方位的比較。其次,注重魯迅作品內(nèi)部的階段性比較,不少研究注意從發(fā)展的角度對魯迅的思想和藝術進行總的考察。第三,采用豐富多彩的文學批評方法來研究魯迅的作品。③20世紀以來,西方各種文學思潮和流派為文學批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國外魯迅研究也積極將之用于研究實踐,豐富了研究的視角,開辟了嶄新而廣闊的研究空間。
在這本國外魯迅研究論文集中,一共收錄了7個國家的19篇論文,其中美國學者7篇:哈雷特·密爾斯的《魯迅:文學與革命——從摩羅到馬克思》,龔文庠譯;林毓生的《魯迅的復雜意識》,尹慧珉譯;薇娜·舒衡哲的《自愿面對歷史的必然——魯迅、布萊希特和沙特》,樂黛云譯;李歐梵的《一個作家的誕生——關于魯迅求學經(jīng)歷的筆記》,盛寧譯;帕特里克·哈南的《魯迅小說的技巧》,張隆溪譯;威廉·萊爾的《故事的建筑師語言的巧匠》,尹慧珉譯;夏濟安的《魯迅作品的黑暗面》,樂黛云譯。此外,還包括5篇日本學者的論文、2篇蘇聯(lián)學者的論文、2篇捷克學者的論文以及荷蘭、澳大利亞和加拿大三個國家學者的論文各1篇。在20世紀80年代,《國外魯迅研究論集(1960—1980)》是中國學術界集中展示國外魯迅研究成果最集中的一次,對中國的魯迅研究具有很強的啟示意義。
張杰是國內(nèi)探討魯迅在海外翻譯和研究的先行者,他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魯迅研究,積累了相關研究的豐富成果。張杰給學界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他關于國外魯迅研究的整理,他先后在《魯迅研究月刊》(《魯迅研究動態(tài)》)和《上海魯迅研究》等刊物上發(fā)表了關于日本、蘇聯(lián)、美國、英國等國家魯迅研究的長文,是繼戈寶權之后國內(nèi)關于魯迅作品在海外傳播和接受研究的重要學者。2001年9月,張杰將分析海外魯迅研究的文章編輯成冊,以《魯迅:域外的接近與接受》為書名,在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這本書收錄的文章主要圍繞魯迅與國際友人的交往以及國外魯迅研究展開,因此可以被視為魯迅國際交往和海外傳播的專著,在魯迅海外傳播研究的歷史上是一部集大成之作。這本書由上下兩編構成,上編專注于“接近”,主要是關于魯迅與日本友人之間交往的文章;下編專注“接受”,主要是關于魯迅在海外的研究情況的文章。《魯迅:域外的接近與接受》這本書的上編收錄了41篇文章,全是記錄魯迅與日本友人之間的交往事宜,下編收錄了魯迅在海外諸國傳播情況的論文,主要包括:《日本的魯迅研究 (1909—1936年)》《美國的魯迅研究》《捷克的魯迅研究》《英國的魯迅研究》《德國的魯迅著作翻譯與研究》《意大利的魯迅著作翻譯與研究》《越南的魯迅著作翻譯與研究》以及《國外魯迅研究情況補略》。有論者評價說:“張杰這部書展示了90年代以前魯迅在世界上傳播的基本面貌,證實了魯迅作為一名世界性作家的廣泛影響?!雹?/p>
以上論著有助于從整體上認識魯迅在海外的翻譯和傳播現(xiàn)狀,也有利于從對比的角度認清魯迅作品在英語世界的翻譯和傳播之優(yōu)勢和不足,進一步廓清魯迅作品在英語世界的翻譯和傳播現(xiàn)狀。
二、魯迅作品譯文研究
魯迅作品的譯文研究主要是從翻譯活動出發(fā),分析譯者在翻譯過程中的文化選擇或文體風格,以及不同譯本之間對文化負載詞和方言的翻譯差異,探尋魯迅作品翻譯的策略和共同規(guī)律。
單純地針對魯迅某部作品的翻譯文本進行研究的成果不多,但《祝?!泛汀端帯穮s是例外。有研究從翻譯的適應性出發(fā),選取楊憲益及其夫人戴乃迭(Gladys B.Tayler,1919—1999)共同翻譯的魯迅小說《祝?!纷g文為例,“以翻譯適應選擇論為理論指導,逐個解讀譯者如何在語言維、文化維、交際維三個方面做出科學合理的適應性選擇轉(zhuǎn)換”①。中國文學對外翻譯過程中,最難處理的就是那些飽含著豐富文化內(nèi)涵的詞匯和意象,因為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決定了人們在翻譯中很難找到恰當?shù)目梢詫Φ葌鬟f情思的詞匯。因此,有人以楊憲益夫婦翻譯的《祝?!窞槔?,探討英語文化負載詞的翻譯方法,“采用語義翻譯、交際翻譯、源語詞匯的義素拆分以及意象的轉(zhuǎn)換等方法來實現(xiàn)跨文化翻譯的最佳目標”②。同樣是對文化負載詞翻譯的討論,同樣是以楊憲益夫婦翻譯的《祝福》為例,有研究從紐馬克的交際翻譯和語義翻譯理論出發(fā),認為要更好地將中國文學翻譯介紹到國外,“譯者應首先更好、更深地了解中國文化,然后根據(jù)譯者的分析和理解選取最合適的翻譯方法來再現(xiàn)文化負載詞的內(nèi)涵”③;否則,譯文就會因為文化的缺失而無法傳遞原文的精神意蘊。除楊憲益夫婦的翻譯外,美國人萊爾(William A. Lyell,1930—2005)的譯本也被單獨研究過:有研究以萊爾的英譯本《藥》為例,分析譯者在翻譯過程中的再創(chuàng)造情況,認為:“譯文通過刪除、轉(zhuǎn)換和增加三種方式對原文的評價意義進行了再創(chuàng)造。在對原文評價資源的刪除中,譯文的評價意義有所丟失;在評價資源的轉(zhuǎn)換中,譯者進行跨類轉(zhuǎn)換,將原文的評價資源均轉(zhuǎn)換為情感資源,更側(cè)重描述人物情感;通過增加評價資源,譯者對文學作品的人物和主題進行符合目標語受眾閱讀習慣的描述,降低目標語讀者的閱讀障礙”④ 。翻譯過程中的“再創(chuàng)造”行為在譯介學中常被稱為“創(chuàng)造性叛逆”①,它多指譯者為了譯文在目標語環(huán)境中能得到更加廣泛的傳播而采取的“歸化”式翻譯策略,有時候甚至還會為了顧及譯文讀者的感受而出現(xiàn)有意識的誤譯行為。
由于楊憲益夫婦的魯迅翻譯可謂中國人與英國人合作翻譯的典范,它與單純的中國譯者或外國譯者翻譯的文本存在很大的不同,因此很多研究者將楊憲益夫婦的譯本與外國人的譯本進行對比,分析其中文化負載詞的翻譯策略。1990年,萊爾翻譯的《狂人日記及其他小說》 (Diary of a Madman and Other Stories)在夏威夷大學出版社出版,其中收錄了《阿Q正傳》。有人從文化翻譯的角度出發(fā),將其與楊憲益夫婦翻譯的《阿Q正傳》加以比較,認為二者較多地采用了異化的翻譯方法來處理魯迅作品中負載著文化因素的詞語,因而“主張采用異化為主、歸化為輔的方法來翻譯文化負載詞”②。也有研究以楊憲益夫婦和萊爾翻譯的《阿Q正傳》和《風波》為例,去探討魯迅作品中“隱喻”詞匯的翻譯和文化的傳遞,“通過對魯迅文章的兩個英文譯本中部分隱喻的翻譯對比,意在分析對比中英翻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各自母語模因?qū)﹄[喻翻譯的影響和幫助”③。 文化負載詞是在民族文化發(fā)展進程中逐漸積淀下來的詞匯,它包含著豐富的知識、歷史和文化。正是鑒于文化因素在翻譯中的重要性,有學者以楊憲夫婦和萊爾翻譯的魯迅《吶喊》的兩個英譯本為例,分析翻譯過程中譯者采用的文化策略:“楊氏夫婦的目的在于使譯本通順、流暢,便于英美讀者接受,主要采用了歸化翻譯原則;而萊爾作為漢學家,希望能夠把真正原汁原味的中國文化介紹給有興趣了解中國文化的英美讀者,于是主要采用了異化翻譯原則。”④此外,也有文章選取楊憲益夫婦翻譯的《社戲》譯本與羅威爾(Julia Lovell,1975— ,中文名藍詩玲)的相應譯文做比較,從兩個不同的譯本中選取“十個具體譯例,探討兩個譯本的得失優(yōu)劣”⑤,從而展示出兩個譯本各自的特色和需要改進之處。有人從語料庫的角度出發(fā),比較楊憲益夫婦1954年、萊爾1990年及羅威爾2009年翻譯的三個英文版的《故鄉(xiāng)》在語言特征和敘事視角轉(zhuǎn)換上的差異,認為:“楊戴譯文的敘事視角轉(zhuǎn)換更為接近魯迅的風格,傳達的含意更為精巧”①。 由于以上三個譯本跨越了不同的時代語境,并且譯者分別處在中國、美國和英國環(huán)境下,他們在翻譯的時候勢必會受本國文化的影響,同時也會考慮譯文潛在讀者的接受情況,因此在翻譯中勢必會做出不同的文化選擇,尤其是在翻譯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有關的負載語時,更能體現(xiàn)出三者在文化選擇和翻譯策略上的差異。
通過分析楊憲益夫婦、萊爾和羅威爾的譯文,聚焦魯迅作品中科舉制度詞匯的翻譯,也是魯迅作品英譯研究中的重要內(nèi)容?!栋正傳》是魯迅在英語世界傳播最廣的作品之一,以此作的翻譯為例可以分析楊憲益夫婦、萊爾和羅威爾在處理“文童”“秀才”“狀元”等與科舉有關的詞匯時所采取的不同翻譯方式,“三位譯者在翻譯中國古代科舉文化詞匯時采取了不同的策略,這些具體策略的選擇與譯者的翻譯目的相關。從中國文學文化走出去的視角來看,萊爾和羅威爾的譯本具有較高的可讀性,讀者可接受性和可理解性較強。從譯文的流暢性和可理解性來看,羅威爾的譯文更易于普通大眾所接受,對中國文學作品的海外傳播的作用更大”②。楊憲益夫婦的翻譯因為是在1954年完成的,因此不管是在英語還是漢語表達中都存在一定的“過時”性。而實際上,由于楊憲益夫婦都曾畢業(yè)于牛津大學,而且是屬于真正的中西合璧的翻譯方式,因此在作品的忠實度和傳遞信息的準確性上都具有較大的優(yōu)勢,只是在“當下性”的文化語境中,他們的翻譯略顯“陳舊”,容易被后起的翻譯所取代。
魯迅作品的大量英譯為翻譯語言的研究提供了豐富的語料庫,因而通過多個譯本的比較去分析魯迅作品中方言的翻譯技巧,就具有較大的合理性。魯迅小說創(chuàng)作中有很多使用方言的表述,比如寫浙江紹興地方文化風俗和底層人生活的時候,會涉及一些方言和土語的使用,特別是當他在刻畫典型人物形象的時候,底層人的對話中難免會出現(xiàn)符合他們身份和生活環(huán)境的地方性詞匯。如何翻譯魯迅作品中的這些方言,是譯者在魯迅作品外譯過程中不得不用心思考的問題,處理得當則有利于再現(xiàn)魯迅作品的地域文化色彩和人物形象的生動性,反之則會削弱魯迅作品靈動的語言風格。有研究者將梁社乾、楊憲益夫婦、肯尼迪、王際真、斯諾、米爾斯、萊爾等七人的譯作進行對比,分析魯迅小說在英譯過程中的方言處理情況,并最終認為:“萊譯、楊譯、梁譯大體上符合‘有限度的忠實’標準,其余4種譯本則都達不到這個標準。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翻譯應盡量讓說方言的中國‘文化他者’發(fā)出聲音,傳播一點‘中國鄉(xiāng)土的味道’。”①另有碩士學位論文以楊憲益夫婦和萊爾翻譯的魯迅短篇小說為例,分析英語翻譯中地方色彩詞匯的缺失。《吶喊》和《仿徨》中的很多作品可謂是中國現(xiàn)代鄉(xiāng)土小說的第一批代表作,其中充斥著大量與紹興方言和紹興文化相關的詞匯,這些語言很難在英語中找到對應詞。而作為較早的兩個魯迅短篇小說的全譯本,楊憲益夫婦翻譯的《魯迅小說全集》和美國漢學家萊爾翻譯的《狂人日記及其他小說》可以作為探討魯迅作品方言翻譯的范本。但經(jīng)過詳細的譯文比對就會發(fā)現(xiàn):“兩譯本在處理地方方言空缺詞匯時,均放棄了方言對譯的方法,但與楊譯相比,萊譯更加關注文章風格的傳達。對于方言空缺詞匯的翻譯,我們應該明確方言的功能,使譯文既符合語言習慣,又不失藝術效果。在處理地方文化空缺詞匯時,成分分析法和注釋是譯者常用的翻譯方法,但由于不同的身份和翻譯觀,譯者在運用時各有偏重。楊譯多用成分分析法,順暢地傳達原文意義,減小讀者理解的困難而萊爾從漢學家的角度出發(fā)多用注釋,為讀者了解地方文化打開一扇窗口,兩種方法各有所長?!雹诓贿^,方言的翻譯是把雙刃劍,從中國翻譯文學史中的案例來分析,當年張谷若以山東方言去對應翻譯《德伯家的苔絲》中的威塞克斯方言,把不懂山東方言的讀者排斥在外,其譯作的傳播反而沒有取得預期的效果。因此,如何在翻譯過程中處理原作中的方言,是譯者應當審慎處理的翻譯難題。
有研究從敘事建構的角度出發(fā),比較王際真和羅威爾的魯迅翻譯,從譯者文化身份的角度去分析譯文產(chǎn)生差異的根源。1941年,旅居美國紐約的王際真翻譯了魯迅的11篇小說,結集為《阿Q及其他:魯迅小說選》出版;2009年,英國漢學家羅威爾翻譯出版了《魯迅小說全集》,表面上看二作均為海外漢學家的魯迅翻譯,但實際上因為成長經(jīng)歷的差異和文化背景的不同,兩人的魯迅翻譯呈現(xiàn)出很大的差異。有人對他們“翻譯的魯迅小說譯本進行敘事建構的比較,分析兩位譯者如何在時空建構、文本內(nèi)的選擇性采用、標示性建構和人物角色的重新定位等四個方面進行翻譯現(xiàn)實的建構,從而深入思考這兩類譯者群體的敘事建構差異及其生成動因”③ 。從實際的翻譯情況來看,王際真美籍華裔的身份導致他會盡量選取魯迅有反抗精神的作品來翻譯,并且維護魯迅作品里的中國文化因素,規(guī)避掉有損中國文化形象的內(nèi)容,這些翻譯行為是作為地道英國人的羅威爾所不能的。
還有研究通過日譯本和英譯本的比較,探尋魯迅作品翻譯的最佳路徑。魯迅作品在海外的翻譯與傳播其實以日本和英美為盛。日本學者將英譯魯迅作品和日譯魯迅作品進行對比研究,試圖找出各自翻譯的優(yōu)劣,從而總結出魯迅作品翻譯的經(jīng)驗。比如日本學人宮澤真一首先將和田武司、松枝茂夫翻譯的《孔乙己》《風波》兩文與竹內(nèi)好翻譯的同名作品進行對比,發(fā)現(xiàn)二者的差異很大,“如果一定要找出更為‘簡明’的譯文,則非竹內(nèi)好莫屬。其語言簡明、樸實,充分展現(xiàn)了譯者的語言功力。相比之下,合譯本的語言則有著比較現(xiàn)代,更容易理解的特點,但同時也使人感到‘解說式’的味道”。接著,宮澤又將楊憲益夫婦翻譯的《孔乙己》《風波》與羅威爾的翻譯進行比較,前者選自四卷本的《魯迅選集》,而后者當然是選自企鵝版的《魯迅小說全集》,通過對比發(fā)現(xiàn),“全四卷的《魯迅選集》的翻譯風格形容為‘簡明’‘樸實’,企鵝版譯本則是‘流暢’‘華麗’的”。因此,該研究最后得出的結論是:兩種日文版的翻譯盡管存在差異,但相對兩種英譯本之間的差異而言還是比較微小的,“比起使用漢字的日語,要用歐洲語言去詮釋同一中文原文,可能需要譯者更多的發(fā)揮吧”①。言下之意無非是說,采用常用漢字的日文相對于英文而言更適合翻譯中國文學。
譯本比較研究之目的不是得出孰優(yōu)孰劣的結論,而是在比較和分析的基礎上,尋求更好的翻譯策略和技巧,以指導今后的文學翻譯實踐。以上關于魯迅作品英譯文本的研究,充分彰顯出譯者在語言、文化、文體風格和翻譯策略上的審慎態(tài)度,雖難免有不盡如人意的瑕疵,但均呈現(xiàn)出譯者能力所及的最佳文本,推動了魯迅作品在海外的傳播和接受。
三 、魯迅作品翻譯研究
從1926年梁社乾翻譯的《阿Q正傳》到2017年眾多譯者合譯的雜文集《燈下漫筆》的面世,魯迅作品在英語世界一直都在持續(xù)翻譯和出版。對魯迅作品翻譯活動及翻譯結果的研究,成為魯迅在英語世界翻譯和接受研究的重要內(nèi)容。
英國漢學家羅威爾翻譯的《阿Q正傳及其他中國故事:魯迅小說全集》(The Real Story of Ah-Q and Other Tales of China: The Complete Fiction of Lu Xun)在魯迅英譯歷程中具有里程碑意義,是外國譯者首次將魯迅小說完整地翻譯到英語世界。對于如此重要的譯作,有專著對之作了詳細的討論?!端{詩玲魯迅小說翻譯藝術研究》是一部專門研究英國漢學家羅威爾的魯迅小說翻譯的著作,作者是大連外國語大學的盧曉娟博士,該書于2018年在北京新華出版社出版。羅威爾翻譯的《魯迅小說全集》于2009年在企鵝出版社出版,包含了魯迅的三部小說集《吶喊》《彷徨》和《故事新編》。萊爾1990年翻譯的《狂人日記及其他小說》(Diary of a Madman and Other Stories)僅包括了《吶喊》和《彷徨》,因此羅威爾在魯迅英譯進程中具有“集大成者”的優(yōu)勢,對其譯作加以研究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在《藍詩玲魯迅小說翻譯藝術研究》一書中,作者選取了魯迅小說集《彷徨》《吶喊》和《故事新編》共33篇羅威爾的譯文,并同時選取了楊憲益和戴乃迭的相同小說段落的譯文進行對比研究。除開對譯者羅威爾的介紹和對魯迅作品的梳理之外,全書共包含五個方面的內(nèi)容:楊憲益夫婦和羅威爾譯文中文化負載詞匯的對比、兩種譯文中重疊詞匯的翻譯方法對比、兩種譯文中的習語對比分析及漢語成語和俗語的翻譯方法對比、兩種譯文中的描寫段落的對比分析及譯者翻譯風格的比較、結合兩種譯文來分析修辭的翻譯手段。通過對比研究,作者最后對羅威爾的譯本作出了肯定的評價:“藍譯譯本更符合西方讀者的閱讀習慣,譯文表達優(yōu)美,流暢。雖然藍譯的基本原則是要忠實于原文,但當譯者更多地考慮到語言的流暢性等問題時,對于原文的增刪便比較明顯。藍譯譯文的字里行間似乎都流淌著譯者靈活而又極富動感的年輕的氣息。藍譯譯本雖然翻譯出版的時間短,但藍詩玲的翻譯極大地符合了風格翻譯的原則?!雹俦R曉娟對羅威爾翻譯的魯迅小說全集的研究,主要是基于語言學的視域,關注譯者在翻譯過程中的語言應對策略和文化信息的轉(zhuǎn)換,同時采用了兩種譯本對比研究的方法,因此不僅是一部全面細致的羅威爾翻譯魯迅的研究專著,一部中外魯迅譯者對比研究的佳作,更是一部對文學翻譯實踐有指導意義的著作。遺憾的是,該作的研究沒有跳出譯本和翻譯過程,從“旁觀者”的角度或“他者”的立場對羅威爾的翻譯進行文化分析,因此很多涉及文化、政治和大眾傳播的研究內(nèi)容被排除在研究視野之外。
有學者專門梳理了20世紀上半葉魯迅作品在英語世界的翻譯和傳播情況。魯迅作為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最有成就的作家,其小說是被翻譯到英語世界的第一批現(xiàn)代文學作品,從1926年梁社乾翻譯的《阿Q正傳》到1954年楊憲益夫婦翻譯的《魯迅選集》,他的大部分小說作品在20世紀上半期都被翻譯成了英語,其中《孔乙己》有四個翻譯版本。魯迅小說在英語世界的譯者大致可分為三類:西方漢學家如喬治·肯尼迪(George A. Kennedy, 1901—1960,中文名金守拙)和米爾斯(E. H. F. Mills),海外華人譯者如哥倫比亞大學的王際真,中國本土譯者如楊憲益、馮余聲等。顧鈞的《魯迅小說在英語世界,1926—1954》(“Lu Xun’s Fiction in the English World, 1926-1954”)一文從翻譯選擇、翻譯語言和譯文接受三個方面比較了《孔乙己》等譯本,并指出:“魯迅的大部分短篇小說都是在20世紀上半葉被翻譯成英語的,除了《白光》《兔和貓》《長明燈》和《兄弟》。與這四部被忽視的作品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孔乙己》《風波》和《故鄉(xiāng)》等有多達四個英文譯本,從這個角度來看,它們可以說是魯迅最具影響力和最受歡迎的作品?!雹?該文對20世紀上半期魯迅在英語世界的翻譯之梳理比較詳細,但《吶喊》《彷徨》中沒有被翻譯成英文的除以上四篇之外還有《社戲》。顧鈞還撰寫了《英語世界魯迅譯介研究三題》一文,探討了英語世界魯迅譯介和研究的三個側(cè)面:第一,魯迅作品在英美出版的譯本,主要梳理了魯迅作品在英語世界的翻譯情況; 第二,在早期魯迅譯介中作出重要貢獻的譯者王際真,介紹了他在魯迅翻譯和研究中作出的貢獻;第三,英語世界各種中國現(xiàn)代文學選集中的魯迅作品,特別是入選頻率最高的《孔乙己》,并就重要的譯文做了評點。②
有研究對21世紀前20年魯迅作品的翻譯研究進行量化分析,尋找魯迅翻譯研究的新變化。論者以2000年至2019年間中國發(fā)表的與魯迅作品外譯研究相關的401篇論文為據(jù),通過統(tǒng)計和數(shù)據(jù)分析得出如下結論:魯迅單篇作品翻譯的研究排名前五位的分別是:《阿Q正傳》《故鄉(xiāng)》《孔乙己》《祝?!泛汀端帯?;魯迅作品翻譯研究的多寡按照語種排名分別是:英語、日語、韓語、俄語和法語,其中魯迅作品英譯研究占總數(shù)的87%,處于遙遙領先的地位;魯迅作品外譯研究關注的話題主要有:文化、小說、《阿Q正傳》、詞匯、翻譯策略、楊譯本等;魯迅作品翻譯研究的主要視角有:理論范式視角、譯者主體性視角和文體學視角;魯迅作品翻譯研究的側(cè)重點有:文本整體翻譯研究、文化負載詞翻譯研究和特殊句式的翻譯研究等;在研究方法上,魯迅作品翻譯研究主要采用了原文與譯文對比研究、同種語言譯文對比研究和不同語言譯文對比研究。通過這些量化分析和總結,作者認為魯迅翻譯研究還需要注意如下幾個方面的問題:“首先,截至目前,魯迅作品翻譯研究主要集中在小說,詩歌、散文、雜文、回憶錄的其他文體的研究相對較少,可以橫向拓寬研究范圍,以此傳達文學藝術的多種表現(xiàn)形式。其次,對不同語言譯文的對比研究尚處于初步待深入階段,通過縱向?qū)Ρ妊芯坎粌H可以探究不同語言及思維的異同,而且對語言教學有積極地促進作用。再次,利用現(xiàn)代科學技術輔助翻譯研究,選擇原文與譯文最優(yōu)匹配項開展不力,以此提高譯文準確度和接受度,更好地服務于讀者不利于提高譯文質(zhì)量。最后,魯迅作品翻譯研究的語 言中英語占比最大比例,因此國內(nèi)可適當向,應加強少數(shù)民族語言傾斜的翻譯,增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同時加強國外可適當向小語種傾斜,補齊短板,翻譯,以此擴大魯迅在海外的傳播面,提升和影響力”①。
有研究專門分析魯迅雜文在美國的翻譯與傳播狀況。2017年,美國哈佛大學出版社出版了魯迅雜文全集《燈下漫筆》,有人以此譯本為依托,探討魯迅雜文在美國的翻譯和傳播情況。由于這部譯作集合了美國和澳大利亞多所著名大學的優(yōu)秀漢學家,在保證譯作質(zhì)量的同時獲得了英美主流學術圈的認可,因此在出版界、學術界和讀者群體中產(chǎn)生了良好的反響。這部雜文集在內(nèi)容編排上更有利于讀者對文本的理解,在翻譯過程中“更加傾向于在英譯文中保留非透明的異質(zhì)性話語,積極倡導異化翻譯策略及其文化實踐,盡量彰顯魯迅原文獨特的話語和修辭特征,使廣大的西方英文讀者得以有機會更深刻地去認識和理解魯迅的雜文作品”②,推動了魯迅雜文在英語世界的譯介與跨文化傳播。
魯迅作品的翻譯研究是一個具有很大言說空間的領域,它涉及翻譯語境、譯文傳播結合接受,以及譯文在目標語國產(chǎn)生的影響等諸多內(nèi)容。從以上梳理的情況來看,魯迅作品在英語世界的翻譯、傳播和接受等方面的探討還有待進一步拓展和深入。
四、 魯迅作品傳播研究
在近一個世紀的時間內(nèi),經(jīng)由幾代譯者和學者的努力,魯迅作品在英語世界的傳播和接受取得了可喜的成就,相應的研究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魯迅作品在海外翻譯和傳播已有近百年的歷史,應該有專門性的研究來梳理和分析魯迅作品在不同國家和地區(qū)的傳播及接受情況。《魯迅域外百年傳播史(1909—2008)》是目前關于魯迅及其作品在海外傳播研究的代表性成果,于2009年在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有評論稱這部著作“是國內(nèi)第一部系統(tǒng)、完整、格局宏大的綜合性的魯迅域外百年傳播史,填補了魯迅域外研究的一個空白,在魯迅學史上具有顯著的開創(chuàng)性和啟迪意義,為今后撰寫更為全面、更加權威的魯迅域外傳播和研究史提供了堅實的材料基礎和理論參考”③。這部著作注重縱向的時間性勾勒和橫向的事實性呈現(xiàn),把魯迅在海外的傳播具體到不同區(qū)域和國別內(nèi)部;同時將史料描述和觀點論證相結合,凸顯出百年來魯迅在海外傳播的基本面貌和歷史脈絡,不愧為魯迅海外傳播研究的力作。
魯迅作品通過翻譯進入到世界文學的范疇,因此我們應該站在世界文學的高度上分析各國對魯迅的翻譯、評價和接受。戈寶權的《魯迅的世界地位與國際威望》一文,是梳理魯迅在海外翻譯傳播和接受的重要文獻。該文從五個方面論證了魯迅在海外的翻譯和評價情況:各國作家和讀者對魯迅的評價;魯迅生前各國翻譯他的作品的情況;魯迅逝世以后直到新中國成立前各國翻譯他的作品的情況;新中國成立以后各國翻譯魯迅作品的情況;世界各國研究魯迅的情況。①每一個方面都分區(qū)域或國別來梳理相應的魯迅作品翻譯或研究的情況,給讀者呈現(xiàn)出比較清晰的世界魯迅傳播和接受圖景。不過,隨著信息檢索技術的發(fā)展和史料的不斷發(fā)掘,魯迅在海外的翻譯和接受研究也取得了更多的突破,戈寶權的文章寫于1977年前后,在當時是非常全面和仔細的史料性質(zhì)的文章,但在今天看來卻有很多可以補充的資料;而且當時整個學術界的規(guī)范性較差,很多引文沒有標明出處,今天要溯源并找到原文相當困難。有論者以魯迅作品在美國的翻譯和接受為例,探討中國文學的外譯需要面對諸多復雜的文化語境,其“通過梳理魯迅在美國文學場域中的譯介與研究,呈現(xiàn)文學場域?qū)φ螆鲇虻幕雍鸵蕾嚕M而指出文學作品海外譯介與傳播不單單是文學翻譯和傳播的問題,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以及世界影響力都會影響到其在世界文學版圖中的位置” ②。這為我們今天的文化外譯和中華文化的海外傳播提供了富有建設性的經(jīng)驗。換句話說,魯迅作品在海外的翻譯傳播要受到國際關系的影響。
王際真是20世紀上半期推動魯迅作品在美國及英語世界傳播的優(yōu)秀譯者,可以依托他的翻譯來觀照魯迅作品在美國的傳播和接受情況。1941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出版社推出的《阿Q及其他:魯迅小說選集》一書是由美籍華人王際真翻譯的,該譯作是英語世界首部魯迅小說選集,在魯迅外譯和海外傳播進程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由于王際真在哥倫比亞大學擔任中文教職,而且他翻譯的圖書又是在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故其譯作主要是面向?qū)W術研究和大學教學的譯本。這樣的譯作銷路雖然不會太廣,但也不至于落入無人問津的狀態(tài);雖然不會以通俗和流行而獲得大量的受眾,但也不至于被閑置在圖書館,其在美國傳播的生命力始終保持著細水長流的狀態(tài)。1971年,王際真的譯本被美國圖書館圖書出版社再版,同年被格林伍德出版社 (Greenwood Press) 再版,后者常被看作是搶救瀕臨絕版的圖書而聞名的出版社,顯示出美國圖書界對王際真翻譯的魯迅小說選集的看重,使其至今仍然在美國圖書市場流通和售賣。有學者在梳理王際真譯本出版后產(chǎn)生的廣泛影響和好評時羅列了如下案例①:首先,1942年5月,美國《遠東季刊》評選出1941年度關于遠東的12本暢銷書,王際真的《魯迅小說選集》赫然在列;《遠東季刊》當時的主編是美國歷史學家普理查德( E. H. Pritchard),他認為王譯本“絕對屬于純文學”,通過出色的翻譯,“王際真把杰出短篇小說家魯迅的代表性作品呈獻給英語讀者”。②由此可見,正是通過王際真的翻譯,魯迅及其作品才進入了“純文學”的主流文學圈而被更多的外國人所接受。其次,王際真的譯本是美國漢學界公認的優(yōu)秀譯作。美國的中國文學研究或魯迅研究在涉及文本討論的時候,主要引用的便是王譯本中的譯文,比如陳珍珠的博士論文《魯迅的社會思想》、舒爾茨的博士論文《魯迅創(chuàng)作的年代》、夏志清的《中國現(xiàn)代小說史》以及美國漢學家韓南( P. Hanan) 在文章《魯迅小說的技巧》(“The Technique of Lu Hsu?n’s Fiction”)中均引用了王際真的譯文。第三,王際真的譯本獲得了美國主流學術界的好評。比如以色列學者伊愛蓮( I. Eber)和美國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賽珍珠( P. S. Buck)均對魯迅及王際真的翻譯作了肯定性的評價;伍茲在《紐約時報》、霍伊斯在《域外圖書評論》、拉扎勒斯在《民族周刊》、美籍華裔翻譯家喬志高在《遠東季刊》、匿名作者在《周六文學評論周刊》、當時在倫敦大學任教的蕭乾在英國《旁觀者》以及科爾曼在美國教會在華出版的英文雜志《教務雜志》上都發(fā)文評價了王際真的魯迅翻譯,證明王際真的譯文得到了廣泛的好評和認同。正是王際真的哥倫比亞大學中文教職和哥大出版社的良好聲譽,使《魯迅小說選集》這本譯作從一開始就具有“主流文學”和“純文學”的風范,不斷有學者引用該譯本的內(nèi)容,加上間或有出版社對其再版,導致王譯本在美國具有廣泛而長遠的影響力,從而保證了魯迅作品在海外傳播的不間斷性和持久性。
魯迅研究應該涉及魯迅在海外的傳播和接受。國內(nèi)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有學者在撰寫魯迅研究綜述時,開始將眼光擴大到國外,關注魯迅及其作品在海外的接受和傳播情況。比如在《魯迅研究七十年》(上)③中,在“魯迅研究的草創(chuàng)時期”(1913—1927)關注到法國作家羅曼·羅蘭對魯迅的評價;在“魯迅研究的迂回發(fā)展時期”(1928—1936魯迅逝世前)部分,重點涉及日本譯者原野昌一郎、本間久雄、井上紅梅、鹿地亙、中村光夫等人對魯迅作品的翻譯和研究; 在“魯迅研究的開拓時期”(1936—1949)部分,文章提及了美國斯諾的《中國的伏爾泰》、英國謝迪克的《魯迅:一個贊歌》、日本增田涉的《憶魯迅》、美國史沫特萊的《追念魯迅》《論魯迅》、日本內(nèi)山完造《回憶魯迅先生》、日本長興善郎的《回想魯迅》、蘇聯(lián)出版的《論魯迅》、日本鹿地亙的《魯迅魂》等作品。在《魯迅研究七十年》(下)①的“魯迅研究的豐收時期”(1949—1965)部分,作者指出《魯迅在蘇聯(lián)》《魯迅作品在日本》 等文章是對魯迅海外傳播和接受的重要成果; 在“魯迅研究的挫折時期”(1966—1976)中,文章沒有涉及魯迅作品在海外研究的情況;在“魯迅研究的新生時期”(1976—)中,作者提到了樂黛云選編出版的《國外魯迅研究論集》一書,國外的研究還有增陽涉的《魯迅印象記》《魯迅與日本》《魯迅的小說》、高田淳的《父子之情》《甘為孺子牛》、竹內(nèi)好的《魯迅》、山田敬三的《魯迅世界》、北岡正子的《摩羅詩力說材源考》等著作。從《魯迅研究七十年》(上)(下)兩個部分關于魯迅在海外的研究之梳理來看,從新中國成立到20世紀80年代,海外的魯迅研究相對于國內(nèi)而言呈現(xiàn)出蕭條的狀況,這主要是受了當時國際關系的影響。這篇文章對20世紀80年代以后海外魯迅研究的歸納顯得比較薄弱,缺乏基本的資料和史實,總體上對海外的魯迅研究部分梳理得比較薄弱。
伴隨著魯迅在美國的翻譯和傳播,美國學術界開始研究魯迅及其作品,這其實屬于魯迅作品在海外接受的范疇。張杰的《美國的魯迅研究》一文,分“譯介和論文”及“專著與論文集”兩個部分來梳理了魯迅在美國的接受情況,②這篇文章資料翔實,對重要論文和著作的內(nèi)容闡釋得當,是一篇難得的集史料整理和觀點闡發(fā)為一體的研究成果。該文于1986年以《美國的魯迅研究》(上)③和(下)④發(fā)表在《魯迅研究動態(tài)》第5期和第6期上,內(nèi)容沒有大的變動。1992年,有研究以《美國魯迅研究概述》為名,繼續(xù)討論美國的魯迅研究,將美國的魯迅研究分為兩個時期:啟蒙期(1927—1946)和迂回期(1947—1971)。第一個時期魯迅研究的特點是:一、譯介評論者以作家居多,且多為魯迅的友人或交往者;二、該時期僅有的五、六篇評論文章中,多以介紹為主,并無展開闡述,尚未真正進入學術研究的階段;三、伴隨美國20世紀30年代的左翼潮流,美國20世紀30年代對魯迅的譯介有強烈的現(xiàn)實針對性;四、對魯迅的評價以贊揚為主,思想與藝術的考察并重。第二個時期魯迅研究的特點是:一、受美國極右政策影響,對魯迅的評價帶有政治偏見;二、世界漢學中心移向美國,為魯迅研究贏得了存在的空間;三、研究隊伍不斷壯大,并趨向?qū)I(yè)化;四、研究內(nèi)容及評價多樣,既有社會批評,也有藝術分析。①作者后來在《海南師范學院學報》上分三期連載了《美國魯迅研究概述》,前兩期登載的是前文的內(nèi)容,只是《美國魯迅研究概述》 (一)②單獨登載了啟蒙期(1927—1946)的魯迅研究;《美國魯迅研究概述》(二)③單獨登載了迂回期(1947—1971)的魯迅研究;《美國魯迅研究概述》(三)屬于新增加的內(nèi)容,論述的是發(fā)展期(1972年至80年代上半期)的魯迅研究,且作者認為該時期美國魯迅研究的特點是:一、與前兩個時期美國魯迅研究者大多分屬左派或右派不同,該階段的研究者以自由主義派為主;二、研究重點為思想、生活和創(chuàng)作等方面,分析魯迅的社會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三、研究方式從一、二期的宏觀定性評價轉(zhuǎn)向微觀研究和定量分析;四、借助系統(tǒng)的科學理論和研究新方法,在研究的深度和廣度上出現(xiàn)飛躍,專著名著名作較多,成就斐然。④ 也有人從歷史文化語境出發(fā)來分析魯迅小說在美國的譯介和研究,將魯迅在美國譯介和研究分為三個時期:萌芽發(fā)展期(1931—1949年)、蕭條低潮期(1950—1971年)、復蘇繁榮期(1972年至今),認為“文學場受權力場支配,權力場規(guī)導制約文學場的文類選擇”⑤。因此,20世紀二三十年代,美國文學場中左翼文類作品成為文學主潮美國左翼文學興盛的時候,魯迅小說譯介出現(xiàn)萌芽并獲得一定程度的發(fā)展;五六十年代,魯迅小說譯介陷入蕭條低潮期;七十年代以后,隨著中美建交,特別是九十年代以來,隨著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多元文化相互融合,美國文學場出現(xiàn)多元文類特征和交流的頻繁,促使魯迅小說譯介與研究走上復蘇繁榮期,開始繁榮起來。⑥
美國本土漢學家的魯迅研究是魯迅在英語世界傳播和接受的獨特風景。這方面的研究在列舉美國本土漢學家在魯迅研究方面所取得成果的基礎上,詳細分析了米爾斯、韓南、詹姆遜、安敏成和安德魯·瓊斯等人的魯迅研究,認為:“從社會政治思想、藝術技巧、進化論等不同層面、不同角度對魯迅及其作品進行了開創(chuàng)性的解讀。從歷時性的角度來說,美國魯迅研究是美國政治生態(tài)與人文學術流變的縮影。從宏觀形態(tài)來說,美國漢學家繪制出了美國魯迅研究多彩多姿的版圖。美國本土漢學家的魯迅研究成果形成了與世界范圍內(nèi)魯迅研究之間的互動與交響,同時也展現(xiàn)了一個國際化、全球化、全人類視野中的魯迅形象?!雹?不過,我們在肯定美國本土漢學家的魯迅研究的同時,也應該看到其潛藏的不足。與此相對,有研究專門討論了美國華裔學者的魯迅研究,認為美國華裔魯迅研究具有三個明顯特征:首先,部分魯迅研究受到社會形態(tài)的影響;其次,總體上呈現(xiàn)出多元解讀、眾聲喧嘩的生態(tài)格局;再次,由于學術生態(tài)和研究傳統(tǒng)等的影響,美國華人文化圈對魯迅的評價觀點各異,甚至有霄壤之別,但能達成共識的是,承認魯迅在文學上的成就,承認魯迅某些作品是杰作,表現(xiàn)出對魯迅經(jīng)典作品的價值認同。①
還有研究分析了美國左翼作家對魯迅的接受和形象建構。在共產(chǎn)國際運動的號召下,全球很多國家都建立了共產(chǎn)黨的組織,包括美國在內(nèi)的西方國家形成了罕見的左翼文學創(chuàng)作潮流。美國左翼人士艾格尼絲·史沫特萊、埃德加·斯諾和海倫·斯諾等人來到中國,在“紅色三十年代”與魯迅在上海建立了密切的聯(lián)系,成為向英語世界翻譯和介紹魯迅的先行者。但魯迅在他們?nèi)齻€人中的地位和印象也有所差異:史沫特萊將魯迅建構成一位具有革命精神的作家,他熱愛并關心青年學生和青年作家的成長;斯諾將魯迅建構成一位左翼革命作家和思想家,同時也是中國白話小說的開創(chuàng)者;海倫則從歷史的角度將魯迅建構成一位有開創(chuàng)精神的偉大作家。有研究者從“精神巨人”“個人主義者”和“白話大師”三個維度來分析魯迅在20世紀30年代美國的形象,認為:“思想家魯迅是吸引美國左翼同路人靠近的精神資源,個人主義者魯迅折射出他們所希冀的文人氣質(zhì),而魯迅的創(chuàng)作則是他們將魯迅精神思想推向大眾的文學媒介。因而文學家魯迅讓位于思想家和革命家的魯迅,折射出早期中美左翼作家的政治和身份認同?!雹谶@是在紅色年代美國左翼人士對魯迅的認識,伴隨著時代語境的變遷,魯迅在美國讀者心中的形象也隨之發(fā)生了改變。
從以上梳理可以看出,魯迅作品在英語世界的翻譯和傳播研究產(chǎn)出了大量優(yōu)秀的學術成果,在研究視角、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和研究內(nèi)容等方面都顯示出一定的創(chuàng)新性和學術價值。但相關研究也存在很多不足和需要進一步討論的地方,比如對魯迅作品在英語世界的翻譯和傳播缺乏深刻的文化分析,對翻譯過程中的“誤譯”現(xiàn)象之價值闡述不充分,對魯迅作品接受過程中西方文化立場帶來的偏狹有待挖掘等,這也為今后的魯迅研究留下了長足的學術空間。
(責任編輯:劉曉紅)
Domestic Literature Review on the Translation and Dissemination of Lu Xun’s Works in the English World
Xiong Hui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065)
Abstract: The study of the translation and dissemination of Lu Xun’s works oversea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Lu Xun’s study. In the nearly one hundred years of history, Lu Xun’s works have made great achievements in translation and dissemination in the English world. It is not difficult to see that the academic circles at home and abroad have mainly discussed the following aspects: taking the translation and dissemination of Lu Xun’s works in the English world as an integral part of Lu Xun’s overseas research on translation and dissemination; Making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English versions of Lu Xun’s works and analyzes th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language and cultural images; Observing the translation and dissemination of Lu Xun’s works in the English worl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iterary translation activities, and analyzing the value of gain and loss; Discussing the spread of Lu Xun’s works in the English world and reveals the influence of the cultural context on the overseas spread of Lu Xun’s works. Compared with the publication and research of Lu Xun’s works in China, the study of overseas translation and dissemination of Lu Xun’s works is still a field that need to be expanded and deepened.
Key words: Lu Xun; English world; translated literature; overseas dissemination; literary recep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