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為習慣,是行為和習慣的統(tǒng)稱,是指在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的直接各類行為表現(xiàn)的總和,主要包括學習習慣、生活習慣和道德習慣三大類,具有自動化、長期性等特點。習慣有好壞之分,好習慣終身受其益,壞習慣終身受其累。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認為,“有兩種習慣養(yǎng)成不得,一種是不養(yǎng)成習慣的習慣,另一種是妨害他人的習慣(所謂不養(yǎng)成習慣的習慣就是指一個人做事沒有強制與警覺,今天東,明天西,今兒這樣,明兒又那樣,這就可能什么習慣也養(yǎng)不成。久而久之,就成為一種不養(yǎng)成習慣的習慣)”。陶行知先生在改造中國教育的實踐中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論”。他非常重視在做中學,主張在做中養(yǎng)成習慣,即實踐中養(yǎng)成習慣。著名的兒童教育專家關鴻羽也說:“習慣培養(yǎng)的最主要的方法是訓練?!?陶行知先生說:“生活即教育”。到處是生活,即到處是教育。整個社會是生活的場所,亦即教育之場所。教育無處不在。行為習慣養(yǎng)成教育是班主任工作中最基礎、最重要的內容和最關鍵的環(huán)節(jié)。良好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可以轉化為一個人內在的性格和情操,直接影響學生一生的發(fā)展,可以使學生終生受益。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應該充分挖掘各自現(xiàn)有教育資源,結合各種教學活動,把良好的生活習慣、學習習慣、道德習慣的培養(yǎng)融入平常的班級工作中。那么,初中班主任如何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呢?
一、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生活習慣
小學升初中是學生成長的一個重要階段。小學的生活大部分在父母、教師的呵護與幫助下進行的,而中學生的生活絕大多數(shù)是要靠自己去面對的。這時的初中學生是自我感覺長大,而實際又沒有長大;自己感覺能解決一些問題,而又很難處理一些簡單的問題。對于那些缺乏父母理解和關注的孩子來說,“逆反心理”始終占據(jù)上風。因此,父母也就難以管理而束手無策。對于這些問題,作為教師,作為班主任就應該義不容辭的去指導,去幫助他們。培養(yǎng)學生的生活習慣,應當包括初中學生在校的日常行為規(guī)范和學校確立的中學生一日常規(guī),這是每個班主任天天在抓,天天在做的工作。也應當包括學生合理的安排在家的時間,如早起的時間應當怎樣安排,中午的時間應如何利用,晚上要做什么等等。但一定要指導學生把力所能及的事情做好。比如洗洗衣服,洗洗碗筷等等。同時引導學生關注生活、關注他人、關注社會,使他們感受到實際生活中的豐富多彩,不至于使他們感覺到每天除了上學和玩,別一無可做之事,從而形成單調的生活,對學習感到厭倦。
二、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的學習習慣
學習習慣,就是在不間斷的學習實踐中養(yǎng)成的那種自自然然表現(xiàn)出來的學習上的習性。
由小學升入初中,學生面對的科目增多,面對的教師增多,面對的作業(yè)增多等等一系列問題,使他們應接不暇,搞的暈頭轉向。因此,給予必要的學習習慣指導是及時的,恰當?shù)?,必須的?/p>
(1)要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首先必須指導其制定科學合理的學習計劃。初中學生的自制力不夠強,自主性較差,制定學習計劃能夠督促其完成學習任務,保證學習效率。在制定學習計劃后,還應該監(jiān)督其實施。農村的初中學生對于自身時間的計劃和管理意識不強,因此,班主任必須要引導和幫助其制定科學合理的學習計劃。
(2)劃分學習小組。將班級學生分為6—8人小組,并選出小組長。學習小組的劃分能讓學生在班級內形成相互競爭、相互合作的學習環(huán)境,促進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提高,同時,小組成員之間也能夠相互監(jiān)督學習計劃的執(zhí)行,并由小組長定期檢查和向班主任反饋。劃分學習小組,可以提升學生的團隊和競爭意識,更容易讓學生在集體中找到歸屬感,可以緩解農村寄宿制初中生由于父母角色的缺失帶來的空虛感和無助感。
(3)定期進行評比??梢园才乓恢芑蚴且辉逻M行一次評比,評比既要包括個人的,又要包括集體的。通過定期評比,既可以檢查學生的階段表現(xiàn)情況,又可以增強學生的競爭意識和團隊意識。
(4)建立明確合理的獎懲制度,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日常學習中,由班干嚴格按照獎懲制度進行記錄,在評比過后,由班主任對階段情況進行總結,并按照獎懲條例,根據(jù)各組學生表現(xiàn)作出獎勵和懲罰。
(5)班主任必須起好帶頭和示范作用,按時到校、到班,指導學生學習。
三、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道德習慣
道德習慣的培養(yǎng)不是獨立的,而是始終貫穿于上述兩種習慣的培養(yǎng)之中。這就要求班主任具有見微知著的洞察力。首先,要明確學生的是非觀念,不能讓學生存在片面強調理由的行為。其次,要慢慢培養(yǎng)學生觀察問題、分析問題和認識問題的角度,從而改變學生強調理由、避重就輕的看待問題和片面的理解問題的現(xiàn)象。要從做人的角度給學生闡釋問題所在,遇到問題時要先想一想自己的原因和所作所為,為對方考慮一下,作一“換位思考”,而后再分析整個事件。另外,要讓學生明白,教師找其談話并不一定就是批評和訓斥等不好的事情。自然能做到“根正苗紅”,為班主任今后的“無為而治”打下基礎。要消除學生的這些心理因素,讓學生敞開心扉和教師作朋友,那自然而然的就會形成良好的道德習慣。
總之,良好習慣是個體獲取成功人生的助推劑,是人的素質和能力的生長點。烏申斯基說:“好習慣是人在神經(jīng)系統(tǒng)中存放的資本,這個資本會不斷地增長,一個人畢生都可以享用它的利息?!蹦闳绻B(yǎng)成了好的習慣,你會一輩子享受不盡它的利息。習慣決定性格,性格決定命運,教育的核心是培養(yǎng)健康人格,培養(yǎng)健康人格最有效的途徑就是從培養(yǎng)行為習慣做起。由此可見,習慣的力量是強大的,也正因為如此,我們應該重視良好習慣的培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