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學學習階段語文學習是小學生最不感興趣之一,如何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興趣提高語文水平是小學教師一種教學方法。心理學家認為,興趣是人們對事物愛好和追求的一種心理傾向,當人們有了興趣,就會樂此不疲地投入到學習中去。法國著名師范教育家茅斯多德也指出:“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它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勵。”讓學生愿學、樂學、勤學語文,就要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下面就語文課堂教學“激趣”策略談談個人淺見。
一、感情式課堂,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作為小學語文教師,創(chuàng)設良好的情感情境,引導學生與作者的情感產生共鳴,逐步進入到深層次的課文閱讀中,幫助學生掌握文章的核心思想,提高學生的感知意識,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從而實現課堂教學內容的情感升華,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例如,如在講杜甫《絕句》一詩時,引導學生欣賞“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的情景:窗戶外,柳枝吐翠,柳條飄舞,兩只黃鸝在柳枝間追逐嬉鬧,唱著悅耳的歌兒;天空中,一行白鷺在自由地飛翔,好像要與青天相接的樣子。這是多么令人神往的美好景色。引導學生入境欣賞這樣有聲有色的描寫,觀其色,品其味,其趣無窮,其樂無窮。這樣,通過在導入環(huán)節(jié)用飽含深情的語言去感染學生,不僅調動了學生記憶中的成長經歷,而且還引發(fā)了學生的情感共鳴。
二、情境式課堂,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教學改革在全面深化中,更加注重課堂情境的創(chuàng)設和構建,而實現導入與情境的密切結合,能夠讓課堂充滿濃郁的情感色彩,加深學生的印象,刺激學生的感官,以全面發(fā)展學生的學科思維,達到意想不到的導入效果。現代化的信息技術,在教學情境創(chuàng)設的過中,擁有獨特的教學優(yōu)勢,是開展課堂導入的最佳方式,也是傳統(tǒng)課堂教學模式所無法超越的,在發(fā)展學生學科思維方面,擁有強大的力量。基于此,作為小學語文教師,可以運用先進的信息技術,創(chuàng)設和構建生動性的課堂情境,以此來進行課堂導入,從而達到教育教學的全面發(fā)展。例如,小學語文教材中所選的古詩大多是抒情詩,有的是寓情于景,有的是情景交融,有的是直接抒情。吟詠這些古詩,可以給人以情的感染、情的陶冶。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必須善于以情激情,引導學生深刻體驗,具體感受作者的感情,引起共鳴。如教《鋤禾》一詩時,啟發(fā)學生想象農民在炎炎烈日之下勞動,揮汗如雨的情景,體會詩人同情和憐憫勞動人民的深厚感情,受到熱愛勞動人民、珍惜勞動成果的教育。又如在講《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一詩時,引導學生明確這首詩抒發(fā)詩人做客他鄉(xiāng)時對兄弟非常懷念的心情:“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中的兩個“異”字突出了詩人舉目無親、形影相吊的處境和復雜心情;“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中的“倍”字說明了詩人“思親”之情的強烈;“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中的“兄弟”、“遍”、“少”等則表現了兄弟們在遠處團聚時思念詩人的情景,亦即從另一角度突出詩人對兄弟的無限思念之情。在理解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表情朗讀,可以使學生“目視其文,耳醉其聲,心同其情”增強美感效應。
三、表演式課堂,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例如在古詩教學中,我們可以調動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想方設法讓畫面“動”起""來,“活”起來,這樣更能加深學生對古詩的理解。如《小兒垂釣》一詩描繪的是一幅村童學鉤,行人問路
精選"故意不語,充滿天真和童趣的畫面。教師在教學時,可在疏通詞句之后,讓學生用表演的方式,在疏通詞句"圖文"之后,啟發(fā)引導學生想像:一年齡與其仿佛的兒童,手執(zhí)一竿,坐于河邊草從中,聚精會神,盯著水面上的"魚浮,一行人向其問路,小孩怕驚了魚兒……引導學生想像這中間行人和小孩可能會怎么想,怎么說,怎么做?然后,讓學生在此基礎上利用簡單的道具表演,教師最后加以點撥評價,效果頗佳。
四、辯論、競賽中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在語文教學中,我會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開展辯論、知識競賽等活動,激發(fā)學生多種思維能力的發(fā)揮。小說劇,"僅靠老師或者學生分析,會顯得單調,很多優(yōu)秀的篇目都拍成電影或電視劇,我就找來電影電視片段讓學生看。每堂語文課我都根據具體內容制作恰當的課件,輔助語文教學,讓學生更好地學習語文。學生在課堂中感受到了學習的快樂,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學生的學習效率也有所提高。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我深刻地體會到要實現小學語文高效課堂,教師要有效地用快樂、至情、至境等手段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這樣才能提高課堂效率,真正打造出高效的小學語文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