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法治意識的培養(yǎng)是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重要教學目標之一,其對學生個人的成長,以及對法治社會的建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要重視學生法治意識的培養(yǎng)。文章立足于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內容,從結合生活實際、借用社會案例、組織座談研討、推薦優(yōu)秀讀本及建立家校合作五個方面展開論述,并結合具體的教學案例,探討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法治意識的有效培養(yǎng)途徑。
【關鍵詞】小學;道德與法治;法治意識
作者簡介:黃彩英(1978—),女,福建省寧德市古田縣第一小學。
道德與法治是一門以培養(yǎng)學生良好道德品質,讓學生形成法治意識為主要目的的課程。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法治意識,引導學生懂法、守法、用法,讓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規(guī)范。在組織與開展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實踐的過程中,筆者立足實際,采用多元方法,巧妙對學生的法治意識進行培養(yǎng),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筆者將自己的教學實踐總結如下,給各位同仁參考,以期和各位同仁一起將法治意識培養(yǎng)的目標落到實處。
一、結合生活實際,讓學生意識到生活處處有法律
“生活即教育”,陶行知先生的這一教育理論生動而簡潔地闡明了生活與教育之間的關系,對現(xiàn)在的教育仍有深遠的影響。因此,教師教學時不能拋開生活,而應當立足學生已有的社會生活經驗,充分挖掘其中所蘊含的教育資源,以此巧妙施教,促使學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更好地學習、理解并掌握知識[1]。具體到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可以有意識地將生活中的常見現(xiàn)象融入課堂教學中,激發(fā)學生探究道德與法治知識的興趣,巧妙實現(xiàn)法治意識的培養(yǎng)目標。
例如,“感受生活中的法律”這節(jié)課教學目標之一是讓學生認識到生活中處處都有法律的身影,自己身處于一個法治社會,從而自覺尊重與維護法律,無論處于何時何地,都能做到遵規(guī)守法。這節(jié)課的知識很寬泛,教師如果照搬教材講解,很難讓學生放眼社會生活,了解到更多的法律。因此,為了更好地達到教學目標,筆者充分結合生活實際,為學生描述與社會法治相關的生活現(xiàn)象,引導學生從這些生活現(xiàn)象中發(fā)現(xiàn)法律知識?!拔覀儗W校每周一早晨都會奏國歌、升國旗,這其中涉及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法》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法》;我們國家每個適齡兒童都能坐在寬敞、明亮的教室內上課、學知識,這其中涉及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我們在路上都要遵守交通規(guī)則,這其中涉及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我們購買的商品若存在質量問題可以退換,這其中涉及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我們的父母在一起組建了家庭,這其中涉及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我們的父母對我們進行教育,這其中涉及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筆者講完后,學生覺得很新奇有趣,紛紛表示這些生活現(xiàn)象看起來很普通,沒想到其中涉及了那么多法律,筆者趁機說道:“我們生活中普普通通的小事背后都有相應的法律在支撐和保障著,所以我們做什么事情都要遵守法律的規(guī)定?!本瓦@樣,學生深刻地認識到生活處處有法律,產生了對法律的敬畏之心,逐漸形成法治意識。
二、借用真實案例,深入講解法治內容
現(xiàn)在信息很發(fā)達,學生常常能聽見或看見一些關于法律的社會真實案例,這些案例會對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產生重要的影響。因此,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除了粗略講解生活中的法律知識,還可以有意識地借用一些真實的社會案例,深入講解課本中的法律知識,引導學生深入理解,讓學生真正掌握法律知識[2]。
例如,“我們受特殊保護”這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之一在于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未成年人所受到的特殊保護,并能利用所學的法律知識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針對這一教學目標,筆者引入了一個社會案例作為課堂導入:“2018年10月至2019年1月,劉某(2002年出生)在觀看網絡直播時使用父母的銀行卡多次打賞主播,打賞金額近160萬元,全部轉入某科技公司賬戶。其父母得知后,要求某科技公司退還全部打賞金額,遭到拒絕。后來劉某訴至法院要求某科技公司返還上述款項?!弊寣W生看完這個案例后,筆者首先問學生:“大家覺得劉某能追回打賞的錢嗎?”大部分學生覺得沒辦法追回款項了,因為是劉某自愿給人家的,也有少部分學生覺得應該能追回,但說不出依據。筆者接著說道:“法院在審理該案時,多次組織雙方當事人調解,最終當事雙方達成庭外和解,劉某申請撤回起訴,某科技公司自愿返還近160萬元打賞款項。”學生聽到后為劉某一家松了一口氣,但也對此感到疑惑,不知道為什么自愿給出的錢還能要回來。筆者趁機對這個案例所涉及的法律進行詳細講解:“我國保護未成人的合法權益,在上述案例中,打賞主播的劉某是未成年人,思想尚不成熟,人生觀、價值觀也沒有完全形成,屬于限制行為能力人,其做出的打賞行為是與自身的年齡、智力不相符的,是無效的行為,其監(jiān)護人可以要求網絡服務提供者返還打賞款項?!比绱艘粊恚P者借助真實的社會案例,讓學生切實意識到為什么未成年人受法律的特殊保護,以及法律為給予未成年人保護所做出的努力。此外,在講解法律對保護未成年人合法權益的相關法律知識之后,筆者還告訴學生應該規(guī)范上網,正確用好網絡,平時不要觀看不健康的直播內容,不要亂用家長的錢財等,讓學生明白未成年人也應當規(guī)范自己的行為,才能在法律的特殊保護之下健康地成長。
三、創(chuàng)設情境,開展座談會,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學生要想形成法治意識,單靠課堂上聽教師的理論講解還不夠,還應當進行實踐,用所學理論知識解決一些實際問題。鑒于此,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可以結合實際情況,創(chuàng)設情境,開展班級座談會,引導學生通過交流討論,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從而培養(yǎng)小學生的法治意識[3]。
例如,在教學“知法守法 依法維權”這一節(jié)課時,筆者講解完理論知識后,首先給學生創(chuàng)設了一個情境:“有一天你放學回家無端被高年級的學生打了一頓,你感到很害怕,也很委屈,跑回了家,接下來你該怎么做?”接著筆者組織了一個班級座談會,讓學生對此暢所欲言。有的學生說:“如果我告訴別人,可能下次會被欺負得更厲害,所以我還是忍氣吞聲吧,以后再見到他們繞著走就好了。”有的學生說:“那不行,我咽不下這口氣,我要找?guī)讉€認識的高年級的哥哥把他們也打一頓,出出心里那口氣!”有的學生說:“如果找人打回去,那自己不也犯錯了嗎?我要告訴爸爸媽媽,還要向學校及老師報告,講清楚事情的來龍去脈,交給學校和老師去處理?!庇械膶W生說:“他們打我是違法的行為,我要讓爸爸媽媽找法律中心咨詢,有必要的時候可以請律師幫忙解決。”還有的學生說:“可以起訴他們,讓法院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學生激烈地討論著,最后筆者引導學生討論出最終的解決方案,并讓一個學生代表進行總結發(fā)言。學生代表說道:“我們認為不能忍氣吞聲,當作什么事情也沒有發(fā)生,這樣只會令那些欺負人的高年級學生更加肆無忌憚;也不能‘以牙還牙’,這樣就陷入一個惡性循環(huán),只會讓事情更加復雜。正確的方法是告訴家長、老師,有必要的時候還可以使用法律武器?!本瓦@樣,通過一番實踐探討,學生懂得了面對一些暴力行為,不能以暴制暴,而應該尋求家長、教師及法律的幫助。在此過程中,筆者沒有進行過多的說教,而是讓學生自己將“知法守法 依法維權”這一課的理論知識轉化為解決實際問題的策略,形成了法治的意識。
四、推薦優(yōu)秀讀本,豐富學生的法治知識
為了使青少年學生更好地學習與了解基礎的法律知識,降低青少年學生的犯罪率,指引青少年學生知法、懂法、守法,自覺維護法律的尊嚴,教師可以將與法律相關的優(yōu)秀讀本推薦給學生。相較于專業(yè)、嚴肅的法律條文,一些面向青少年學生的法律讀本更加能夠激發(fā)青少年學生的閱讀興趣。這些讀本往往圖文并茂,在一個個經典案例中巧妙融合了專業(yè)的法律知識,能讓讀者理解與掌握更豐富的法律知識,拓寬讀者的法律視野。因此,讓青少年學生閱讀與法律相關的優(yōu)秀讀本也是推動青少年學生法治意識形成與發(fā)展的重要途徑之一。
筆者在教學過程中常會留意相關讀本,精心挑選,并為學生推薦。例如,筆者給學生推薦了《給孩子的第一本法律啟蒙書》。這是一本適合小學生閱讀、學習的法律讀本,其以“故事+漫畫”的形式為載體,符合小學生的閱讀認知水平;每個故事都有法律法規(guī)的簡單羅列,能讓學生清楚看到故事中的人物的行為違反了哪些具體的法律法規(guī);故事后面設計了“曹老師對你說”欄目,從法律的視角對故事做出解析與評判,語言通俗易懂,能很好地向閱讀這本書的小讀者們做出法律解讀。筆者鼓勵學生課后進行閱讀,并將自己閱讀的心得和別人一起分享與交流。學生紛紛表示,在閱讀了這本書之后,發(fā)現(xiàn)書中的故事是自己日常生活中常常遇到的,知道了遇到這些事時如何用法律捍衛(wèi)自己的合法權益。筆者看到學生喜歡閱讀這樣的讀本,并在閱讀中有所收獲,又給學生推薦了更多的讀本,不斷豐富學生的法律知識,促使學生不斷提高法律素養(yǎng),推動學生法治意識的形成。
五、建立家校合作
在培養(yǎng)小學生法治意識的過程中,道德與法治教師承擔著重要的責任,家長也起到重要的作用。因為家長與孩子朝夕相處,陪伴孩子的時間較長,有很多向孩子傳授法律知識的機會。教師可以積極促成家校合作,爭取家長的配合,讓家長在家庭生活中把握有利的教育契機,巧妙向孩子進行法律知識的講解與滲透。筆者相信,家校通力合作,共同培養(yǎng)小學生,能使小學生更好更快地形成法治意識[4]。
例如,筆者會通過線上、線下的方式尋求學生家長的配合。筆者常常在班級群中分享一些基礎的法律知識,并進行簡單的講解,如未成年人的隱私權受到保護,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擅自查閱未成年人的信件、日記等,因此家長要以身作則,尊重孩子的隱私,給孩子營造民主的家庭氛圍,從而更好地培養(yǎng)孩子的法治意識。又如筆者還向家長介紹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讓家長明白家庭教育中應當遵循的法律法規(guī),應當堅守的法律底線,從而給予孩子恰當而科學的家庭教育。在開展家長會的時候,筆者還會告訴家長不能僅關注孩子的成績,還應當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多對孩子進行防欺凌、防詐騙、防拐賣、防性侵等方面的安全教育。此外,筆者還告訴家長可以將家庭教育情況及時反饋給教師,多與教師溝通。筆者所在班級的家長表示自己掌握的法律知識越來越豐富,也更懂得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了。有的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遇到問題還會積極尋求筆者的幫助,讓筆者與其一起給孩子更好的教育??梢哉f,家校合作為推動學生法治意識的形成與發(fā)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結語
培養(yǎng)學生的法治意識是小學道德與法治的重要教學任務之一。小學生年齡小,教師如果只是講解枯燥、專業(yè)的法律知識,會容易讓他們產生抵觸、排斥的情緒,難以達到預期的教育效果。教師在授課的過程中通過靈活、巧妙的方式滲透法治意識,才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于學生理解法律知識。因此,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應當立足實際,探索多元化、科學的法治意識培養(yǎng)途徑,用對方法,巧妙施教,給予學生更好的法治教育。
【參考文獻】
[1]湯麗燕.小學低年級道德與法治課堂中法治觀念滲透的有效策略[J].師道·教研,2021(02):120-121.
[2]王曉峰.“法”潤童心 “規(guī)”律童行:淺談一年級“道德與法治”課啟蒙法治意識的教學策略[J].教學月刊小學版(綜合),2021(04):28-31.
[3]許藝.小學道德與法治教育的有關問題分析[J].中外企業(yè)家,2020(15):228.
[4]徐榮梅.站在學生立場 滲透法治意識:以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為例[J].格言(校園版),2021(24):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