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章靜(蒙城縣職業(yè)教育中心/安徽省亳州市)
在當前中職語文教學中融入課程思政具備天然的優(yōu)勢,能夠實現對學生有效的思想教育指導,語文作為基礎教育的一部分,其中涉及大量的人文思想元素,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向學生滲透思政教育內容,充分挖掘課本知識中所具備的思政元素,來給予學生更好的教學指導,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yǎng)。
在當前中職院校語文教學中融入思政元素應當結合我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具體來說,語文中具備大量的思政元素,相應的文化元素時至今日仍然具備較強的生命力,因而有了“文以載道”一說。教師可以滲透經典教學典故、教學篇章,借助古代先賢修身養(yǎng)性且追求人生崇高境界的思想觀念,向學生滲透德育元素,以此來實現語文課程思政教育。比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借用陸游的“師友書中古圣賢”將讀書的尚友之理進行有效展示,以此來展現出其中所具備的思政元素。由此可以看出,在當前中職語文教學中,教師應當適當借用古代詩文,剖析其中所具備的傳統(tǒng)文化元素,通過閱讀教學對相應的詩文進行文化講解,以此來增強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
中職語文教學中所涉及的核心素養(yǎng)大體上可分為四個方面,即文化、思維、言語、審美,語文教師在語文教學中滲透核心素養(yǎng)能夠進一步細化教書育人的目標,同時還能夠明確課程改革的具體目標和方向,使得現有的教學工作具備針對性、側重性以及可操作性。而在以上的四個目標中,除了“言語”是基礎的知識技能,其他三者均涉及更深層次的概念,例如其中的審美、文化以及思維包含人文科學、社會價值、文化理念,愛國精神、文藝美學、正確的“三觀”價值,其中均涉及思政元素,同時也是當前中職院校在語文教學中融入思政教育的重要依據。因此,在當前中職語文教學中,教師應當滲透核心素養(yǎng)元素,以此來映射出思政教育內容,將其中所存在的精神文化內涵,向學生進行有效展示。但是在該過程中,語文教師也需要參考當前中職院校的辦學特征、辦學理念以及中職院校學生所學習的專業(yè)特征,盡可能將中職語文課程思政教育與專業(yè)教育進行有效結合,以此來實現對學生“理實一體化”的教育指導,確保學生能夠做到“知行合一”。
在現階段中職院校語文教學中,語文教師應當明確現有的教學改革方向以及目標,同時思政教師與語文教師還需要進行有效協(xié)作,具體來說,在落實對中職院校學生思政教育的過程中,需要思政教師提供關鍵的知識理論,而語文教師以及其他學科教師需要在教學過程中開展課程思政,來實現對相關知識理論的驗證教學。因此,學校內部各學科教師之間應當廣泛交流協(xié)作,確立課程意識,對現有的教學材料、教學方法進行革新優(yōu)化。具體來說,在對教材內容進行改革的過程中,教師要確保語文的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能夠完美融合,但是在此過程中,教師之間應當確立德育意識,明確各學科之間的教學重心和方向。
在教學內容層面,教師之間也需要協(xié)同合作,完成對現有課程內容體系的建設和優(yōu)化,深化課程意識,在當今立德樹人的大環(huán)境下,教師應當明確培養(yǎng)高素質人才應當采取怎樣的教學策略、教學方法,以及相關專業(yè)人才應當如何實現更加高效學習,如何使課堂充滿生命力,如何引導學生快速掌握知識,養(yǎng)成相應的思想品質,在此過程中,教師需要生成相應的課程意識,結合課程特質以及當前教學目標,明確教學重心以及當前教學過程中所存在的具體問題,轉變教學觀念,完善教學設計,提高教學效率。在教師相互協(xié)作的過程中,專業(yè)教師以及公共文化課程教師應當進行密切的交流溝通,結合當前中職院校學生的職業(yè)道德觀、文化觀以及人生觀、價值觀,對現有的教學任務進行優(yōu)化、設計,轉變教學思想、教學方式,來實現對學生的教學指導。
中職院校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明確相應的教學重心和方向,語文教師在語文教學中滲透相應的思政元素也需要找準相應的方向,結合當前中職院校的辦學特色、辦學特征以及當前中職學生實際的學習狀況,在語文教學中設置適當的教學計劃、教學目標來引導學生實現更加高效的學習。具體來說,中職院校在思政教育中應當將職業(yè)發(fā)展、文化教育、思想教育放在首位,深化學生的職業(yè)發(fā)展觀,培養(yǎng)學生的大國工匠精神,為學生樹立積極正確的“三觀”意識。語文教師在思政教育中應當結合以上幾點對現有的思政教學方式、教學形式進行革新完善,以此來實現對學生的精細化教學指導。總之,語文教師在當前語文課程思政教學中應當適當引入職業(yè)發(fā)展觀、文化觀以及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等相關教學內容,來實現對學生精神思想的教育引導。
從宏觀層面上講,整個語文學習設計包含“說”與“寫”,即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要掌握基本的語言文字表達技巧以及交流溝通技巧。而實現對語言文字的學習不僅需要掌握基本的知識內容以及相關語言文字的使用技巧,學生還需要領悟其中的精神思想以及表達手法,即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要做到思想、內容、文字相互統(tǒng)一,相互協(xié)調。因此,在當前語文教學中融入思政教育必須要依托語文課程的特質,在語言文字學習過程中落實對學生精神思想的教學指導,融入情感、融入思想,以此來實現對學生潛移默化的教學影響。比如在語文《登高》的教學中,學生對其中所涉及的言語進行實踐學習能夠精確了解詩文所講解的核心內容,同時也能夠直觀理解并掌握作者的情感表達,并且也能夠在古代詩歌中領悟情感、境界、美學、情趣,在進行言語實踐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對詩文進行分解,明確教學要求,指導學生進行誦讀交流,讓學生通過概讀、精讀、悟讀、情讀、意讀等多種讀書策略,從字里行間感悟詩文的意境。
在當今核心素養(yǎng)的視域下,中職教師落實語文教學應當注重對情感的融入。首先,語文教學是為了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教師在其中需要挖掘出育人元素,通過相應的育人元素來實現“內化”,引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使得學生能夠完全沉浸在其中,給予學生更加良好的學習體驗。在此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明確師生之間的關系,合理創(chuàng)設相應的情境,通過問題、任務引導的方式,來給予學生精細化的教學引導,使得學生能夠領悟相關教學內容的情感,進而從其中感悟到思政元素。
比如當前文學作品幾乎在中職語文課本中占據絕大部分篇章,之所以文學文本占據如此多的篇章是由于其揭露了人性,向學生指引了人生的道路,同時也反映了民族文學作品的實際特征,展現出民族氣節(jié)、精神與智慧。因此,文學作品作為語言文字的一類表現形式是當前思政教育中不可缺少的資源。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以文學作品作為情感教學的載體,讓學生從更深層次的概念中領悟思政元素的內在含義,以此來給予學生沉浸式的學習體驗。在此過程中,語文教師也應當適當創(chuàng)設相應的教學情境,幫助學生領悟言語文字背后的情感,以此來加深學生的學習印象。而文學作品的內容展現形式也豐富多樣,其中涉及大量的人文知識、家國情懷、思想道德元素,即文學作品具備政治文藝觀,而政治文藝觀恰好是國家主流思想的核心,同時也能落實對中職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中職院校在語文教學中要想落實對學生的思政教育指導,教師應當做到潤物細無聲,采取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教學方式來給予學生有效的教學引導。在完成對學生基礎知識的教學后,教師需要布置相應的課后作業(yè),在布置課后作業(yè)時融入思政元素,能夠幫助學生學習到更多知識內容,同時也能夠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個人素養(yǎng)以及文化層次。中職院校學生學習語文主要是實現在專業(yè)學習過程中取得更大的成就,因此教師在作業(yè)布置層面上也需要采取靈活多變的策略,使學生能夠通過不同的作業(yè)完成形式來學習相應的知識點,同時也能夠領悟到更多的人生哲理。
比如在當前的中職院校語文教學中融入思政元素,教師不應當將對應的課后作業(yè)布置內容局限于課本已有的知識結構中,語文教師可以結合當前中職院校學生的專業(yè)學習特征,要求學生以“職業(yè)”作為話題,讓學生根據自身對職業(yè)的感悟來描述自身理想的職業(yè),以及自身對職業(yè)道德、工匠精神的學習體會,以此來加深學生對相關行業(yè)的了解,最終幫助學生養(yǎng)成積極正確的崗位精神,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同時,中職院校教師應當根據當前中職院校學生實際的學習需求,以及相關行業(yè)、職業(yè)對學生所提出的思想品質要求,來落實對學生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指導,堅定學生的政治立場,增強學生的政治素養(yǎng)。
在當前語文教學中,檢驗學生實際學習質量的好與壞可以借用相應的專題寫作來進行。作為一門文化類課程,當前中職院校開展語文教學主要是培養(yǎng)學生基本的語言知識技能,同時進一步提高學生對語言知識靈活使用的能力。而通過寫作教學,語文教師能夠及時檢驗學生對語言知識實際學習使用的狀況,并且在寫作教學中語文教師也能夠進一步檢驗當前學生實際的身心發(fā)展狀況,給予其定向的教學指導。具體來說,在語文作文教學中,語文教師要求學生在文章中注入靈魂、注入新思想、新理念,以此讓文章更加具備生命力、感染力。因此,語文作文也是展現學生內在思想道德品質的一類重要媒介,語文教師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通過寫作教學來給予學生有效的教學指導。比如在寫作教學中,語文教師可以設置寫作訓練專題,在此過程中,語文教師要想實現對學生的思政教育,可以在寫作過程中設置不同的專題項目,如語文教師要想實現對學生愛國主義精神的教育指導則可以結合特定的愛國主題進行寫作訓練,使得學生在完成作文的過程中能夠進行不斷思考、探索,掌握愛國主義精神的真諦??傊?,在當前的中職語文教學中,語文教師要想實施相應的思想政治教學,則應當采取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的教學策略,通過設置專題寫作項目來考查學生當前的思想認知,以此來給予學生精細化的教學指導。同時在寫作教學中,語文教師也可以向學生分享優(yōu)秀的文章,在優(yōu)秀的文章中讓學生學習并領悟其中的正能量以及積極正確的“三觀”。除此之外,在當前語文教學中,語文教師還應當給予學生更多自主發(fā)揮的空間,將寫作訓練課堂交給學生,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通過相互交流,對某一主題元素中的正向思想進行提取、學習,以此來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文章作為語文課堂教學的重要載體,在當前中職院校語文教學中,語文教師需要幫助學生認真完成對文章的解讀學習,在此過程中,語文教師應當考量相關閱讀課程的具體教學需求、教學目標以及教學重心,對現有的教學計劃、教學方式進行優(yōu)化、改善,確保中職院校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能夠完成對相關知識點的有效理解學習。語文作為一門文化課程,語文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應當盡可能通過教學引導的方式來幫助中職院校學生完成對相關知識點的學習領悟,而要想在閱讀教學中融入相應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語文教師則需要對現有的閱讀教學內容進行細致分析、思考,挖掘其中所具備的思政元素。不同的文章、不同的閱讀文本往往會產生不同的教學效果,學生在閱讀,學習過程中,或許只是讀到了某一詞、句便能夠產生相應的思想感悟,因此教師應當在閱讀教學中設置更多的懸念、懸疑,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學習。在當前中職院校語文教學中,語文教師應當通過閱讀引導的方式實現對學生思想上的教學指導,幫助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解除相應的困惑,引導學生發(fā)現真理,并且學習領悟其中的精神意義。而要實現對學生的思想教育指導,單獨依靠現有的課本閱讀內容是遠遠不夠的,語文教師可以設置相應的閱讀群落,在閱讀群落中根據當前中職學生實際的身心發(fā)展狀況設置特定的閱讀教學篇章,在閱讀篇章中融入更多的思政元素,使得學生在完成閱讀學習之后能夠有所收獲、有所感觸。
總體來說,在當前中職院校落實語文思政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當形成積極正確的思想意識,與思政教師進行合作交流,明確語文課堂思政的重心和方向,同時在語文課程思政教學過程中,教師也需要根據當前學生實際的身心發(fā)展狀況來給予學生精細化的思想教育指導,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