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辛元奎(貴州省習水縣坭壩鄉(xiāng)中心學校/貴州省遵義市)
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筆者在課堂教學之余常常聽到學生這樣的疑問“為什么組詞的時候一定要是紅色的花朵、碧綠的草地、蔚藍的大海呢?有的花也不是紅色的呀,有的鮮花會從紅色逐步變成暗紅,草地也不一定是碧綠的啊,秋天的草地會變成枯黃色,大海也不全是藍色,我去海邊的時候,海水有的還呈現出綠色……”面對學生這樣的質疑,作為他們語文教師的我,不知是該高興還是該自問。在這個新課改理念加持的義務教育階段,作為教師的我們參加了這么多的教研和培訓,不知不覺迷失了教學方向,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的矛盾,傳統(tǒng)教學與新課改教學更替的教學課堂,是全盤否定以往的教學措施,還是在此基礎上完成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優(yōu)化提升,筆者認為我們更應該選擇后者。就如上文所說,我們應該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讀、抄、背”的基礎上,朝著語文知識的“理、辨、用”逐步轉型,讓文初所出現的學生疑問不再出現,讓他們在學習語文知識的基礎上,逐步做到“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從而讓小學語文新課改進入全新的發(fā)展時期,讓我們的課堂教學提質增效,以下是筆者的淺識拙見。
傳統(tǒng)的小學語文課堂是怎樣幫助學生掌握鞏固所學語文知識的,相信很多語文教師都能夠給出答案,總結歸納之后無非四個字“死記硬背”,作為教師的我們曾經也是一名懵懂的學生,面對似乎“看不懂”的文章,我們的教師總會對我們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然后就是一遍又一遍地閱讀,在讀了許多遍后,我們再次向教師提問就會被一句話擋住,那就是“理解不了就背過”,只要會用就行,長大以后你們自然會理解其中的意思;在作文教學中,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理念似乎總是喜歡用“抄”來解決,正如我們之前聽過和現在對學生講的一句話“天下文章一大抄”,無論是辭藻華麗的語句,還是相對精確的詞組,較為快速的記憶方式似乎只有抄寫。這是傳統(tǒng)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下知識理解與記憶的常態(tài),彼時的我們和當下的學生一樣,提及小學語文知識學習與記憶無非就是一張張寫滿筆記的橫格紙,一陣陣學生背誦文章段落的誦讀聲。
相較于傳統(tǒng)的小學語文課堂,新課改理念出現后,作為教師的我們更傾向于提升學生的自學能力,引導他們發(fā)現語文學科學習的樂趣,并借助這種樂趣依托自身或者他人的幫助進行更深入的學習,就如文初所描寫的學生疑問,該生能提出這樣的疑問,作為教師的我們更多的是高興,他們能夠依托自己的生活所見對自己學習過的語文知識進行合理“質疑”,并在質疑的基礎上進行合理的疑問解釋,這樣的深入學習就是新課改下小學語文課堂改革所要求的。所以說面對新課改,作為語文教師的我們不能對之前的教學方法進行全盤否定,而是需要在此基礎上完成語文課堂教學的優(yōu)化提升。換一種淺顯明了的解釋就是,我們需要在傳統(tǒng)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讀、抄、背”的基礎上,通過教學方式的變革,引導學生對于某些知識走向“理、辨、用”。其中,“理”的含義為“理解”,作為教師的我們在教學中應該引導學生“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氨妗钡膬群瓰椤氨嫖觥⒎直妗薄h字可以說是語文學習的基礎,我國常用漢字有三千多個,其中變換組合出現的詞語數量更為龐大,我們應該引導學生清晰明了地分辨同義詞、反義詞以及相近字的各種用法,而不是僅僅引導學生查字典進行自我學習;“用”的含義可以分為兩點,一是“運用”即學習語文知識后能夠進行使用,這是知識學習活動最基本的要求,二是“活用”,靈活使用是在“運用”基礎上的深層次要求。
總體來說,“讀、抄、背”是“理、辨、用”的基礎,后者則是前者的升華,而作為小學語文教師的我們,就需要在此基礎上,革新我們的教學觀念及方式,讓小學語文新課程改革的“新”展露風采,提升課堂教學質量與效率。
解析了小學語文傳統(tǒng)課堂教學與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課堂教學的諸多同異點后,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將新課程改革理念帶入到課堂教學中,全面展現課堂教學學生的主體地位,讓課堂變成學生的課堂,以生為本、以活學為基、以活用為面的小學語文新課堂。
傳統(tǒng)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常常以任課教師作為教學節(jié)奏的把控者,可以說是“教師教什么,學生學什么,教師怎么教,學生怎么學”。這樣的模式只能夠僵化學生和語文教師的關系,對于課堂教學提質增效只能夠起到反向作用。那么,有沒有一種方法可以有效解決這個問題,改善這一教學舊貌?答案是肯定的。依筆者所見,我們不妨放下任課教師的架子,和學生進行角色及身份的對調,只有角色轉換了,才能夠直接激發(fā)學生的課堂學習熱情,讓師生的距離不再遙不可及,讓二者的關系得到有效緩和。
例如,在教學《將相和》一課時,我并沒有像之前一樣直接帶著學生進行課本內容的學習,而是引導他們通過自己的方式進行課本內容的學習,然后將自己所學的東西在課堂上與學生及教師分享。課堂之初學生們對這種看似較新的教學模式存在一定的疑問,但是隨著我在黑板上布置下學習目標及相關任務后,學生們便根據相關問題展開自學。當學生自學活動結束后,我便引導學生以前后桌為一個學習小組進行課本內容的交流。在交流活動結束后,我便引導學生主動站到講臺上將自己所學的內容進行全班交流。交流過程中,學生也開始模仿教師的角色,對全篇文章進行了總結性發(fā)言,然后對文章進行了段落劃分,將每個段落的內容進行詳細解答。當該位同學回答結束后,筆者便根據學生的講解內容進行了二次查漏補缺,提升全體學生對于整篇文章的認知理解程度。
由學生的課堂角色互換我們可以看出,課堂的公平性其實就是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公平性,只有學生愿意在課堂上發(fā)言,那么這節(jié)課的教學才是高效的。而作為教師的我們需要的就是將公平的課堂打造出來,互換角色是基礎,也是必由之路,只有發(fā)揮了學生的課堂主體作用,那么教學的質量和效率才能提升。
課堂提問是我們尋找學生知識疑問點的有效方式,但是,我們可以發(fā)現這樣一個問題,盡管課堂提問環(huán)節(jié)中不少學生都將自己對于知識的理解進行了表述,教師也對他們的理解進行了點撥,但仍有部分學生的知識掌握不牢靠。原因很簡單,那就是部分學生會由于心理問題將自己的知識疑問點進行隱瞞,這樣的疑問堆積就會引起成績的下降,久而久之語文學困生就出現了。針對這個問題,依筆者所見,我們需要轉換一下課堂提問的角色,堅持以學生為本,以人為本的原則,將傳統(tǒng)的“你來答”,轉變?yōu)楝F在的“我來問”,讓課堂提問的發(fā)起者變?yōu)閷W生,教師扮演答疑解惑的角色,將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例如,在《和時間賽跑》一文教學結束后,我并沒有之前一樣對學生們進行提問,而是對他們說:同學們,學完本課你們有什么疑問可以向教師提出來,教師一定知無不言言無不盡。A學生聽完便站起來問:我們真的可以和時間賽跑嗎?誰輸誰贏呢?我則回答:文章題目雖然叫作《和時間賽跑》,其實是在勸勉我們所有人要珍惜時間,利用有限的時間做更多的事情。B同學則問道:那么我們怎樣才可以和時間賽跑,贏得勝利呢?我則答道:其實,我們只要珍惜時間,利用有限的時間做更多的事情,學習更多的知識就已經可以“戰(zhàn)勝”時間了,如果說制定出有效的方法,那就是早上早起半小時,陪媽媽做早飯,給爸爸拿報紙,收拾自己的書包,整理自己的衣服,做事情不再拖拖拉拉,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有能力的話還可以幫助他人,比如在撿橡皮的時候看到其他同學掉落在地面上的東西順手拿起來,然后遞給他人,節(jié)約他人的時間。
閱讀學習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點,但是傳統(tǒng)的單篇文章賞析教學已經不能滿足學生的文章學習需求,作為教師的我們需要在此環(huán)節(jié)進行對比閱讀布局,讓文章閱讀教學發(fā)揮其相關作用,讓學生在閱讀單元學習中收獲更多的知識,通過深入的學習加快其“三觀”的養(yǎng)成。
例如,在教學《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時,為了豐富學生的文章閱讀內容,讓他們通過自己的閱讀勾勒出一個較為豐滿的“魯迅先生”,我特地加入了《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幫助他們詳細了解魯迅先生。在學生閱讀過程中,我還為他們設計了幾個問題,幫助他們進行文章的總結和提煉,問題如下:
1.兩篇文章中分別描寫了怎樣的“魯迅”,可以用那些詞匯進行形容?
2.在兩篇文章中,魯迅先生有哪些變化,請聯系實際找到你和魯迅先生的相同點與不同點。
通過兩篇文章的拓展閱讀,學生在閱讀中可以不斷鍛煉自己的閱讀能力及總結能力,通過發(fā)散性問題的設定我們還可以讓學生在閱讀與生活之中找到聯系,從而引導他們透過文章看自己,促進自身道德素養(yǎng)提升,進而為個人的全面發(fā)展奠定基礎。
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在閱讀教學中加入對比元素,讓學生在對比閱讀中學知翻倍,快速成長。傳統(tǒng)的單篇文章賞析教學已經不能滿足學生的文章學習需求,作為教師的我們需要在此環(huán)節(jié)進行對比閱讀布局,讓文章閱讀教學發(fā)揮其相關作用,讓學生在閱讀單元學習中收獲更多的知識,通過深入學習加快其“三觀”的養(yǎng)成。
例如,在教學《曹沖稱象》一文時,我加入了《小馬過河》一文進行拓展。教學過程中,向學生提問:同學們,學習完《曹沖稱象》,你們有什么收獲?A生說:遇到困難我們要找到解決的辦法,而不應該站在一旁嬉笑別人。聽完,我追問到:那學習完《小馬過河》你的收獲是什么呢?A生繼續(xù)回答:他人的意見我們應該聽取,但是不能夠盲目聽從,所有事情都需要自己進行嘗試,不然學習的“長河”我們永遠無法跨過。我聽后十分滿意,說道:希望同學們在學習完這兩篇故事后,明白這樣一個道理,那就是所有值得嘗試的事情,我們都應該親自經歷,遇到困難的時候要找到合適的解決方法,當他人著手解決時,要悉心聽取,然后多多學習。學生們聽了紛紛點頭。
有時候筆者常常思考這樣一個問題,那就是我們的課堂教學是不是有點過于“形式”。比如部分學生在進行組詞時,( )的天空,似乎大多數學生填寫的都是“蔚藍的天空”,遇到( )的花朵,一定是鮮艷的花朵。這樣的答案固然沒錯,但是大多數學生這樣填寫似乎就是作為教師的我們的“錯”了。因此,筆者做出了這樣一個大膽的設想,我們的課堂教學是不是可以適當進行“留白”,留出一部分空間讓學生思想得到放飛,并且在結合自己生活常識的基礎上進行“安全落地”,這樣的教學方式可能會收獲不一樣的教學反饋。
例如,在某一節(jié)語文課上,我在黑板中板書( )的時光,并對學生們說:今天我們來做一個不一樣的填空題,哪位學生來口述一下自己心中的答案,然后說出自己的理由。話音剛落,一位學生A站起來說道:快樂的時光,我覺得每一次語文課都過得很快,我能夠在其中學習到很多知識。我聽后,說道:答案是對的,但是這個答案缺乏一定的新意,還有沒有別的答案。學生B站起來說:充實的時光,我認為學習是一件很充實的事情,各個學科我都很喜歡。
聽著學生們的發(fā)言,筆者非常欣慰,一個簡單的問題可以讓他們聯系學習及生活進行回答,或許這就是“留白”的魅力。
總而言之,新時期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可以用“今夕非同往日”來形容,作為任課教師,我們應該主動完成新課程改革的任務要求,以全新的教學理念及方法開展課堂教學,但教學改革并不是教學否定,改革意味著新生,新生的基礎就是傳統(tǒng)課堂,只要改變,我們就能收獲更多的專業(yè)技能,進而更加高效完成教學任務,為學生的發(fā)展,知識的積累奠定厚實的基礎,幫助他們綻放更加絢麗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