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中盼
(山東外事職業(yè)大學,山東乳山 264500)
世界經(jīng)濟快速發(fā)展使得各國間的關(guān)系變得更為密切,不同語言之間的差異也因此變得更加突出,人們逐漸深刻地認識到,語言與文化之間有著極為密切的關(guān)聯(lián)。語言既是文化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也是獨特的文化形式,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語言也有所不同,這種差別在文字、文化內(nèi)涵等方面表現(xiàn)得尤其突出。語言翻譯是一項極為重要的研究工作,成功的翻譯不僅能夠促進不同國家間的交流,還可以維護兩國之間友好的關(guān)系。因此,稱職的翻譯工作者不僅需要熟悉該國的語言及文化,還需要認真地了解對方國家的歷史文化及語言運用習慣[1]。
在稱呼他人時,日本人習慣采用敬語,這一點與中國漢語完全不同[2]。漢語言文字當中沒有專用敬語,而是通過一些詞語來表達尊敬之意。日語中的敬語其實是一種稱呼語,日本人在與他人溝通交流時,習慣運用恰當?shù)木凑Z來表示尊重。以“先生”這一稱呼為例,在日語中一般稱為“さん”,但這一稱呼通常只限于律師、醫(yī)生、教師等,在稱呼其他人時,則需要在前面加上對方的姓或者名。在中國漢語當中,“先生”的用途十分廣泛,各個行業(yè)各個領(lǐng)域,甚至是各個年齡段的男性,都可以稱為“先生”,對于部分在學術(shù)領(lǐng)域取得卓著成就的女性,也可稱之為“先生”。但在用日語進行表達時,如果不注意身份、年齡及職業(yè)方面的分別,一律采用“先生”,反而會讓對方覺得尷尬,甚至產(chǎn)生誤解。
在說話辦事方面,中國人一般較為直率,而日本人則顯得含蓄委婉,尤其是在社會交往當中,只要不涉及一些原則性的重要問題,日本人即使不贊同對方的觀點,也不會當面反駁,更不會非常直接地拒絕[3]。導致日本人說話比較委婉的原因與日本民族的審美觀念密切相關(guān),這樣的特征在日語當中也得到了鮮明的體現(xiàn)。比如,當其中一方向另一方發(fā)出請求時,如果對方并未直接否決,而是用模糊不清的語言回答,則說明對方不愿意提供幫助。
如果不同意對方的觀點,中國人通常會直接提出反對意見,而日本人則會說:“そういうことか?!保ㄊ沁@樣嗎?)等語句,或者說:“あなたは正しいですが(けど)……”等語句,表面看似肯定,真正表達的意思卻是否定,這種方式在日本人的社會交往當中十分常見,所以需要結(jié)合當時的場景及日本人的習慣,才能理解對方話語的真正含義。在翻譯日語的過程當中,譯者同樣也要考慮日本人在語言方面的習慣,首先要正確地理解詞義,其次再進行翻譯,而不能按照中國人的語言習慣去理解[4]。
生活環(huán)境、自身認知、文化水平會對人的思維觀念造成極大影響,而上述差異會影響人對客觀事物的聯(lián)想。中國人和日本人的生活環(huán)境、歷史習俗存在極大的差異,因此,在面對相同的詞匯時,中國人和日本人的理解和感受全然不同。以“烏龜”這一詞匯為例,在日本文化當中,“龜”代表健康長壽之意,所以“龜”在日本人的名字和姓氏當中都十分常見,如“龜田”“龜谷”“龜岡”等。而“龜”在中國文化當中,雖然也代表長壽,但中國人通常不會將“龜”字作為姓氏,因為在中國人的語言文化當中,“龜”還含有一定的貶義。再比如,中國語言中的“牛”,是勤勞樸實的象征,雖然也有“牛脾氣”“對牛彈琴”等貶義,但整體上仍然比較積極。但日本語言文化當中對于“?!钡挠^感則完全不同,一般提及“?!睍r,只突出力氣大的特征,沒有贊賞之意,大多數(shù)與“牛”相關(guān)的詞匯,對應(yīng)的語義多為“笨拙”“懶怠”等。通過以上對比分析可知,由于中國和日本的歷史文化背景存在極大差異,對于詞匯的聯(lián)想也完全不同,這也是日語翻譯所要關(guān)注的重點所在。
首先,不同民族在不同的環(huán)境當中生活,形成不同的文化習俗、思維習慣,對事物的表達方式也各具特色[5]。在長時間的發(fā)展當中,還形成了完全不同的典故及民族歷史。比如,中國漢語當中的“太極”“八卦”等,對世界上其他國家的人而言,理解起來會存在極大難度。以“浪費金錢”這一詞為例,中國人表達時會用“揮金如土”來形容,而對于不熟悉水性的人,中國人則會稱其為“旱鴨子”。其次,對不同國家的人而言,不僅語言的內(nèi)涵有差異,思維觀念、生活習俗也會體現(xiàn)出極大的差別,從而對語言翻譯造成極大的影響。以“犬”字為例,在日本人眼中,“犬”是自己的朋友,中國人盡管也認為“狗”具有忠誠的品質(zhì),但大多數(shù)時候?qū)τ凇肮贰钡挠^感,仍然是負面的居多,如“狗腿子”“走狗”等,而這種看法和觀點,是日本人難以理解的。由此可見,在進行日語翻譯時,需要先認真地了解對方國家的語言習慣,才能通過翻譯實現(xiàn)相互交流的目標。
首先,漢語與日語的使用環(huán)境不同,語言承載的深度與廣度也完全不同,這一點在語域范圍大小方面體現(xiàn)得最為鮮明。以漢語當中表現(xiàn)親緣關(guān)系的詞匯為例,其對應(yīng)的語域明顯大于日語。漢族向來極為重視家庭成員之間的血緣關(guān)系,與日本人的家譜相比,漢族家譜更加復雜。以父親一輩的親屬為例,漢語當中的稱呼比較詳細,具體可分為叔叔、伯父、姑父等,但日語一般統(tǒng)稱為“おじさん”;而姨媽、舅媽等親屬,則統(tǒng)一稱呼為“おばさん”。這種稱呼顯然難以準確地體現(xiàn)不同成員之間的親疏關(guān)系。日語當中很多詞匯都體現(xiàn)了這種特殊性,以“足”字為例,既可以表示腿,還可以表示腳,再比如,日語當中的“兄弟”,既可用于指代兄弟,也可用于指代姐妹。其次,由于中國與日本在社會體制、 文化習俗等方面有所不同,使得語言表達形式存在顯著的差別。部分詞語看似語義相同,但其代表的文化內(nèi)涵卻完全不同。所以,在翻譯日語時,譯者需要深入地了解日本文化,要充分考慮不同語言環(huán)境的影響作用,才能在翻譯當中更好地體現(xiàn)這種差異,進而顯著地提升翻譯的質(zhì)量水平。
由于地理環(huán)境方面的因素,日本人通常更喜愛群體生活,具有強烈的集團意識,他們將處在同一集體當中的人看成“自己人”,而不屬于集團的人對他們而言則是“外人”。因此,日本人具有極強的集體觀念,而且將這種“內(nèi)外關(guān)系”分得極為清楚。在不同的場景當中,與不同的人進行交流,日本人都會按照這種思想意識來處理雙方之間的關(guān)系。在談話的過程當中,日本人一般會先厘清內(nèi)外關(guān)系,對方與自己的關(guān)系越親近,所使用的語言就顯得越輕松;對方與自己的關(guān)系越疏遠,所使用的語言也就越客氣。與外人交流時,日本人會刻意運用敬語,來區(qū)分兩人間的關(guān)系,從而給人疏遠的感覺[6]。這一點在日語當中也得到了鮮明的體現(xiàn)。在區(qū)分自己與他人關(guān)系時,日本人通常運用“うち”來指代“集團”內(nèi),用“そと”來指代“集團”外,與漢語當中采用“你”“我”“你們”“我們”的方式完全不同。比如:日本人會用“うちの人”來稱呼自己的丈夫;用“うちに帰る”表示“回家”;用“うちの會社” 表示自己所在的公司。在談及國內(nèi)報紙時,則采用“うちの新聞”來表示。由此可知,日本人將與自己有血緣關(guān)系的親屬,以及自己所在的組織稱為“うち”。在日語當中,“うち”代表家,對日本人而言,“うち”能夠帶給人溫暖、愉悅的感受?!挨Δ痢笔亲约菏煜さ目臻g,也最能給自己安全感。日本人正是這樣以“うち”為中心,形成一個個的圈子,圈內(nèi)與圈外的關(guān)系,從親密到生疏,極其分明?!挨饯取迸c“うち”恰好相對,從日本人的角度來講,“うち”對自己而言是陌生的,容易產(chǎn)生不安全的感覺。日本人用“そとで食べる”表示在外面就餐。用“そとの空気を吸う”表示呼吸外面(一般是家外面)的空氣。再比如“秘密がそとに漏れる”,意思是將秘密泄露給局外的人。除“そと”之外,日本人還經(jīng)常采用“他人”等措辭來稱呼集團外的人。比如,用“赤の他人”來表示與自己沒有任何血緣關(guān)系的人。用“兄弟は他人の始まり”表示弟兄之間的關(guān)系變得疏遠。中國漢語當中也有“他人”之類的言辭,但沒有褒貶的區(qū)分,也不像日語當中的“他人”,讓人感覺疏離、見外。因此,針對這種由于不同文化而導致的語言內(nèi)涵方面的差異,翻譯時需要將字意與對方國家的文化結(jié)合起來,才能正確地進行翻譯。
我國民眾在平時的交流當中,一般都比較直率,也就是直奔主題,不會拐彎抹角。但日本人在與人交流時,卻顯得十分含蓄,表達自身意愿的方式也比較委婉。所以,日語翻譯工作者必須注意這一特征,翻譯時要適當?shù)剞D(zhuǎn)變語言表達的方式,要盡量貼合對方國家的說話特點。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表現(xiàn)日語深層次的含義。比如,在日語當中,通常用“~てください”來表示“請”的意思。但在生活當中,這種方式顯得有些強人所難,通常日本人在請求他人幫助自己時,一般采用“~てくださいませんか”,用中文翻譯也就是“您可以為……我嗎?”除此之外,日本人在與人交流時,還會采用一些語氣詞,其中又以“が”和“けど”最為常見,同時省略后面的語言,讓人感覺話外有話。因此,在實際的翻譯工作當中,需要譯者根據(jù)情況適當進行補充,使譯文顯得更完整,但要注意不能影響語句本來的含義。
日本人具有極強的等級觀念,所以在日常交流時,一般會通過使用敬語來表達尊重之意。敬語的具體運用需要根據(jù)對方的身份合理地運用。所以,漢日翻譯工作者需要深入分析具體的場景和談話內(nèi)容。在翻譯時要了解文本或者對話的具體場合、內(nèi)容、相關(guān)人物等,還需要掌握人物之間的關(guān)系,進而選擇恰當?shù)恼Z言進行表達。比如,在介紹他人時,用語要盡量禮貌,可以采用“こちらは~です”等,而在介紹自己時,應(yīng)采用自謙的語言,比如,“~と申します”等。類似的語言運用對翻譯工作的成效有著極大的影響,如果使用不當,不僅會導致誤解,還會影響雙方間的關(guān)系。所以,譯者一定要注意翻譯工作的復雜性,要多聽,多想,要尊重對方國家在語言交流方面的習慣,通過合理地運用敬語增進雙方之間的好感,出色地完成工作任務(wù),提高自己的日語翻譯水平。
日本男性在社會當中的地位明顯高于女性,在家庭當中,一般以男性為主導,男性負責決定大部分事情,而女性主要負責內(nèi)務(wù),因此比較溫柔賢惠。所以,在生活當中,不同性別的人,所使用的語言也不同。女性的語氣通常顯得更加輕柔,而男性則較為霸道。特別是語氣詞,女性大多采用“わ、ね、かしら、あら”等比較有韻味的詞語,而男性用語則顯得比較粗俗,以“ぞ、ぜ、おい”為主。而這些語氣詞不僅鮮明地體現(xiàn)了說話者的個性特征,也可以讓他人清晰地感知到說話者的性別。在翻譯的過程當中,譯者要注意不同人物說話的語氣,翻譯時使用的語言要能體現(xiàn)對方的性別特征,才能通過翻譯促進雙方之間的交流。
日語當中還有部分省略語,需要認真體會才能理解,所以,在進行翻譯時,譯者還需要結(jié)合文意,補全省略之處,從而通過翻譯更好地表情達意。隨著中日兩國之間文化交流日益頻繁,譯者既需要具備出色的語言技能,還要深入地了解對方語言文化的特殊性。以日語當中的單詞為例,是在長時間的社會交往當中不斷簡化形成的,比如,“日本教職員組合”簡稱為“日教組”,“厚生労働省”簡稱為“厚労省”,在翻譯時需要根據(jù)實際情況進行補全,才能更加全面準確地傳達信息。翻譯既是不同國家之間語言信息的傳遞與交流,也是不同文化之間的碰撞。在特定的語言環(huán)境當中,任何一個優(yōu)秀的譯者,都需要關(guān)注文化方面的特殊性,否則就會導致雙方交流出現(xiàn)障礙,難以實現(xiàn)通過翻譯促進交流的目標。
世界上各個民族都有獨特的價值理念,對于客觀事物的看法不同,思考問題的方式也不同。因此,語言表達方面也具有特殊性。以“做一件事可以獲得多種好處”為例,在漢語當中通常用“一舉兩得”表示,英語的表述為“一石二鳥”,德語用“一個拍子打兩個蒼蠅”形容,法語表達為“一個石頭打兩處”,日語用“一石二鳥”表示。通過上述例句可知,在進行翻譯時,一定要注意不同民族在思維方面的差異,即使是表示相同的意思,也不能完全進行照搬。一定要考慮民族思維邏輯的作用,在具體實踐當中,可按以下步驟進行:第一步,認真地體會文本的原意,找出語言邏輯關(guān)系。第二步,確定文本語句的具體層次與結(jié)構(gòu)安排。上述兩個步驟能夠幫助譯者更好地完成工作。日語翻譯的過程通常可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文本邏輯分析,也即理解文本。在這一階段當中,譯者需要通過深入分析追蹤文本原作者的思維方式,從而真正理解文本的含義。第二階段,綜合表達。在這一階段,譯者需要運用翻譯目的語,來表達文本原意及語言邏輯,也即通過組織譯文來傳達文本的原意。上述兩個階段相輔相成,不斷循環(huán)。以事情的先后順序為例,日語當中有專用的標記。當同時需要描述兩件事時,一般采用“一つは……”“もう一つは……”或者“一方では……”。這種表達的方式和我國漢語存在相通之處??梢苑g為“一方面,另一方面”,或者“一則,二則”等。
就文化交流的角度而言,順暢的翻譯對于外國文化在本國的傳播極為重要。隨著世界各國文化交流不斷深化,本國文化對他國文化的態(tài)度也更加寬容,不同文化之間的融合性也因此顯著增強。以日語翻譯當中女性表達愛慕之情的語言為例,不必再像二葉亭四迷時期那樣,翻譯為“死んでもいい”,完全可以翻譯成“好きだよ”或者“私も”。在翻譯成語或者諺語時,也可以采用類似的方式。譯者具體采用哪一種方式進行翻譯,取決于具體環(huán)境及讀者需求。所以,不同翻譯方式之間可以互為補充。在翻譯時根據(jù)需求靈活選用不同的翻譯方式,可以使譯文顯得既自然流暢,又具有濃厚的他國文化意韻。從某種程度上講,無論是本國文化,還是他國文化,都并非始終一成不變,而是呈現(xiàn)出不斷變化的動態(tài)性特征。隨著異質(zhì)文化交流程度加深,相互間的了解也更為透徹,因此,兩種文化之間的關(guān)系也會隨之改變。因此,在實際的翻譯工作當中,不同翻譯方式之間有著密切聯(lián)系,可以相互包容,互為補充。在實際的翻譯當中,只采用一種方式,而完全排斥其他方式的做法明顯不合理。要想做好翻譯工作,就要掌握多種表達方式并合理地運用,才能在讀者與譯者之間找到一個恰當?shù)摹叭跁c”。唯有如此,語言翻譯才能真正做到揚長避短,在兩國語言文化交流當中充分發(fā)揮橋梁的作用。
由于跨國翻譯需求的不斷增大,翻譯工者的責任也越來越重,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要想成為一名出色的日語翻譯工作者,不僅需要系統(tǒng)學習本國語言文化知識,還要透徹地了解對方國家的語言文化習慣及思維方式。因為翻譯工作所涉及的內(nèi)容不僅包括語言的表達,與文化傳統(tǒng)之間也有著密切的關(guān)聯(lián)。所以,廣大翻譯工作者必須通過努力學習,提升自己的文化素養(yǎng),才能充分滿足社會發(fā)展對翻譯工作者的要求,更好地致力于我國日語翻譯事業(yè)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