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珂
(財會月刊雜志社,湖北武漢 430016)
學術期刊作為一定領域學術研究成果發(fā)布的重要載體,為推動科學發(fā)展和學術繁榮提供了有力支撐。目前,我國學術人才的選拔機制,較大程度依賴于學術成果的發(fā)表。一方面,囿于學術期刊有限的載文量,論文發(fā)表尤其在優(yōu)秀學術期刊上發(fā)表的難度逐日增加,可以說一定程度上,學術期刊審稿人掌握著對學術人才鑒定的話語權。另一方面,對于期刊自身而言,稿件的學術價值、學術影響及寫作水平,直接關系到期刊的專業(yè)程度和競爭實力。因此,如何從大量的投稿中遴選出即有學術價值,又有寫作水平的優(yōu)秀論文,是每一家學術期刊關注的重點。只有通過嚴格設計的審稿制度,才能使這一遴選過程規(guī)避各種干擾因素,確保審稿質量。
國內期刊的三審制和西方學術期刊普遍采用的同行審稿制度,究竟何種制度更符合學術期刊審稿程序公正這一根本要求,一度成為學者討論的焦點,有學者認為,三審制是適合我國期刊的基本制度,明確了每一層級的職責范圍,是不可替代的。持相反意見者認為,三審制更適用于圖書審讀,對于學術期刊而言,這種“內部性”的審稿制度不利于審稿的公平性,應積極推行學術期刊“同行審稿”制度[1]。
該文認為,三審制有其科學性,在三審制基礎上補充同行審稿環(huán)節(jié),更適合我國學術出版實際。試由當前我國學術期刊審稿流程中的問題,剖析妨礙審稿公正的影響因素,并以F 學術期刊在審稿流程上的創(chuàng)新設計為例,為基于程序公正的學術期刊審稿流程創(chuàng)新提出新的思路。
起源于西方的學術期刊,是基于資本主義初期文化界、學術界交流學術思想和研究成果的迫切需要的產物。從第一種科技期刊問世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隨著不斷專業(yè)化、多樣化發(fā)展,學術期刊已成為薈萃科學發(fā)展成果和人類思想進步的重要載體。
西方學術期刊多采用基于“同行評議” 制度的“同行審稿”制度。
“同行評議”制度是西方鑒別技術專利的基本方法。為了保護真正有價值的研究成果,避免學術、技術的魚目混珠,便產生了專利申請的審查制度——“同行評議”。17 世紀中葉,英國皇家學會刊物(The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 的主編開創(chuàng)了請同業(yè)人士評定文章發(fā)表與否的先河。經過數(shù)百年的發(fā)展,同行評議成為科技期刊出版的基石,20 世紀中葉以后成為國際上學術期刊審稿制度的通行法則[2]。由期刊特定專業(yè)領域里有較高專業(yè)造詣、有學術影響力的同行專家,對作者論文中提出的新觀點、新方法等進行專業(yè)性、技術性審查,從而確定該論文是否有發(fā)表價值, 這一制度是學術期刊遴選論文、維護和提高其學術質量的重要途徑。
同行審稿有效分離了學術期刊編輯的職能與審稿人的職能,編輯依靠審稿人的專業(yè)眼光來甄別知識創(chuàng)新成果,以決策被審論文是否錄用。
“同行審稿”后來又衍生出很多方式:盲法審稿、公開審稿、匿名審稿、雙向匿名審稿、匿名的外部人審稿制度、實名審稿、公開審稿等,都是對同行審稿制度進一步的延伸和進化。
三級審稿制度(簡稱三審制)源于20 世紀50年代前蘇聯(lián)的審稿制度,是我國圖書和期刊現(xiàn)行的審稿制度。根據(jù)國家新聞出版署的要求,出版單位在內容編輯環(huán)節(jié)應履行初審、復審和終審三道程序。初審環(huán)節(jié)由責任編輯完成,在審讀全部稿件的基礎上,對選題內容的社會效益、 文化價值和出版價值進行審核,對文章導向性、知識性和文字水平嚴格把關,對稿件提出取舍意見和修改建議。復審環(huán)節(jié)由編輯部主任一級完成,就稿件質量及初審意見做出總體評價。終審環(huán)節(jié)須由主編或副主編完成,根據(jù)初審、復審意見,對稿件的內容,包括出版導向、學術質量、社會效果、 是否符合黨和國家的政策法規(guī)等方面做出全面評價?!叭龑彙杯h(huán)節(jié)層層遞進,其中任何兩個環(huán)節(jié)的審稿工作不能同時由一人擔任。
三審制的優(yōu)勢在于將個體審讀與集體研判相結合,初審、復審、終審每個審級責任到人,互相聯(lián)系、遞進制約,實現(xiàn)對來稿質量的客觀、 公正評價的同時,避免由于個人知識不足和工作疏忽造成的誤判。但三審制的“內部人”審稿特點使其在作用于學術期刊時,存在一定弊端,其中最大的問題是無法避免編輯團隊專業(yè)學術水平和邏輯能力的局限性。
我國學術期刊的審稿也以三審制為根本制度。學術期刊三審制從定義上來說與圖書和其他非學術期刊是一樣的,通過層層分級,每個審級的責任明確,任何兩個環(huán)節(jié)的審稿責任人不相同,可以使審稿責任明確到人,形成交叉互補、 遞進制約的審稿機制,實現(xiàn)對稿件的嚴格把關[3]。三審制結合了個體與群體的意見,避免了個體判斷的片面性,同時能更好地把控期刊定位、刊物特色和用稿原則,在審稿效率上有明顯的優(yōu)勢。
對于學術期刊而言,由于專業(yè)和學科的細化,編輯人員無法精通全部學科和專業(yè),存在專業(yè)學術水平的局限性,影響對文章學術水平的判斷。因此,我國的學術期刊多在三審制度的基礎上結合了國際通行的同行審稿制度。但這種同行專家評審并非獨立的審稿制度,只是三審制的補充,大致上有兩種形式:
一種在一審中加入同行審稿。即在責任編輯一審的同時,送同行專家評審,然后,責任編輯決定是否采納專家意見。并給出是否建議刊用的一審結論,隨后進入二審、三審程序。
另一種在二審、三審程序中加入同行審稿程序。責任編輯給出建議刊用或者建議修改后刊用的一審意見后,在二審、三審審稿環(huán)節(jié)中,加入同行專家評審的程序。責任編輯的一審意見保持獨立性,二審、三審則根據(jù)稿件所屬的研究領域有針對性地送同行專家評審。
一是同行專家審稿制度缺失。有些學術期刊對于專家審稿不重視,仍以內部人審稿意見決定稿件錄用,鮮將稿件交由外審專家審查,勢必由于編輯人員的專業(yè)水平局限,影響到對稿件判斷的準確性。同時,由于三審制度中,責任編輯、編輯部主任、主編的身份級別呈遞進式,容易形成下級服從上級的行政審批式審稿[4],最終按終審人員的個人好惡定奪,從而有失公允。
二是過度依賴同行專家審稿。有些學術期刊將初審、復審環(huán)節(jié)直接交由外審專家、學者完成。由于對期刊本身特點沒有準確的把握,或對出版行業(yè)規(guī)則和媒體運營缺乏了解,外審專家的意見可能不利于期刊的統(tǒng)籌安排。同時,外審專家可能在其研究領域有個人觀點,會對與其觀點趨同的文章更有好感,對與其觀點相左的文章則天然排斥,不利于學術思想傳播的兼容并包。
三是審稿制度設計不完善。盡管加入了專家審稿制度,但由于審稿流程有漏洞,編輯部內部受一些因素干擾,編輯人員可以向外審專家泄露作者信息或者表明意圖,從而操縱稿件的錄用。抑或終審人員直接掌握“生殺大權”,使專家意見形同虛設,專家審稿流于形式,從而影響審稿公正。
可見,要在學術論文的評判上保證公平公正,程序公正是學術期刊審稿制度設計的重中之重。
“程序公正”(procedural justice)一詞來自司法訴訟,法治秩序要求司法過程的公正性和合理性。要想防止權力的濫用就必須遵從程序,要實現(xiàn)目的的公正,就必要確保程序的公正。
目前,我國學術研究的從業(yè)者眾多,學術職業(yè)的競爭和壓力日益加大,學術論文發(fā)表的龐大需求量和有限發(fā)表量間的矛盾也更加突出,學術期刊編輯人員對稿件的錄用也就顯得“重權在握”。學術期刊只有通過設計嚴格的、固定的審稿和用稿程序,才能限制各個環(huán)節(jié)主體的恣意,確保論文遴選的公正性。
具體實踐中,往往存在諸多妨礙審稿公正性的影響因素。
編輯或審稿人不是學術研究的全程參與者,保持絕對客觀很難,難免有個人喜好和判斷。編輯或審稿人在審稿過程中,也不可能有時間和精力和每位作者就稿件內容逐一溝通交流,向作者解釋對稿件不認可的理由,并聽取作者的解說。如何厘定,如何拿捏,不同的編輯有不同的角度和分寸,因此,審稿過程中難免因編輯自身學術主張和個人好惡而產生審稿結論差異。
由于專業(yè)和學科的細分,期刊編輯不可能深度掌握所有專業(yè)和學科的內容,加上新興學科和交叉學科的大量涌現(xiàn),期刊編輯無法以絕對專業(yè)的眼光來評價每篇稿件的選題價值和學術水平,從而有可能造成誤判。
“人情稿”“關系稿”可以說是每家學術期刊無法回避的痛點,即便有完善的用稿制度,關系稿仍是無孔不入?;騺碜陨霞夘I導的要求,或來自親朋好友的托付,“人情稿”“關系稿” 會對刊社的運營產生壓力或直接影響編輯自身的面子和利益[5],編輯人員迫于壓力不得不對稿件質量妥協(xié),從而對審稿公正產生負面影響。
學術期刊普遍看重作者資歷,這是不爭的事實。教授、博士生導師的來稿,相對更受歡迎和重視,學術期刊為增強自身學術影響力,可能會唯作者身份論。但并非所有具備較高資歷學者的署名文章,都有較高水平。部分教授、博導可能出于幫助學生提高文章發(fā)表概率的目的,為學生掛名。有些只是指導學生寫作后,任由學生署名。更有甚者,直接由學生代為執(zhí)筆,自己甚至對文章內容毫不知曉。這類文章水平往往不盡人意,但期刊編輯有可能會從作者身份能提高期刊學術分量考慮,而降低錄用標準。
通行的學術期刊評價指標包括影響因子、 被引頻次、他引率等,因此高被引的文章作者或選題自然更受期刊編輯青睞,此類“偏愛”也會導致編輯部在審稿前就已體現(xiàn)了主導權。編輯部還可能傾向于選擇錄用引用本期刊文獻較多的文章,以提高本期刊的影響因子。
F 期刊是刊期為半月刊的學術期刊,在財會類全國中文核心期刊中享有盛名。其專職編輯均為985 高校畢業(yè)研究生以上學歷,本身具有較高的專業(yè)水平和出版從業(yè)經驗。F 期刊與國內財會及相關學科專家學者聯(lián)系緊密,除聘有70 多名博士生導師的期刊學術顧問外,還建有各細分學科的外審專家?guī)臁?/p>
F 學術期刊載文量歷經了穩(wěn)步期、提升期、增長期,2013年起進入高質量發(fā)展期。載文質量是決定其影響因子的核心因素[6],為嚴格把控論文質量,F(xiàn)期刊在原有的審稿制度上不斷改進和完善,形成了現(xiàn)有的初審(匿名)、復審/同行審稿(雙向匿名)、終審流程。
(1)來稿初篩。通過官方郵箱或在線投稿系統(tǒng)投稿的稿件,首先經過系統(tǒng)自動查重,編務人員剔除掉一部分重合率超過規(guī)定比率的稿件。通過重合率檢測的稿件,由編務人員進行登記編號,隱去作者信息,再按欄目通過在線審稿系統(tǒng)分派到編輯人員。
(2)編輯初審。采用兩人“背靠背”匿名審稿,即每篇稿件由兩位編輯同時初審,不僅作者信息被屏蔽,編輯人員之間也互不知曉所審稿件,以保證初審結論的獨立性。初審主要從來稿選題是否符合刊物要求,論點是否有新意,文字及圖表是否有硬傷,格式是否規(guī)范等綜合評定。初審采用百分制評分,改變了以往僅以等級評定或通過與否的簡單結論,將評審指標量化為分數(shù),同時提出相應的初審意見。兩名編輯評分中,至少一人初審分數(shù)達到規(guī)定的初審分數(shù)線以上時,該稿件才能進入復審;兩人評分均低于初審分數(shù)線時,該稿件淘汰。初審淘汰率大致為月來稿量的70%,淘汰稿多為選題不符合刊物要求、論點毫無新意、文字粗糙、結構渙散或者明顯邏輯錯誤等問題。
(3)復審及同行專家審稿。復審由編輯部主任負責,同時根據(jù)稿件內容選擇相應的專家審稿。這些在其研究領域頗有建樹的權威專家,將從論文所提觀點、方法的專業(yè)性、技術性上進行審查,以甄別論文的學術價值。由于初審已對來稿的優(yōu)劣進行初篩,過濾掉一部分質量明顯不合格或是不符合刊物要求的文章,外審專家能更快速,更有針對性地給出專業(yè)性意見。復審及專家審稿均為雙向匿名,可以避免因人情關系影響審稿公正性。編輯部主任綜合初審意見及專家意見后對稿件提出復審意見,并給出具體評分。根據(jù)初復審均分,達到規(guī)定分數(shù)線的稿件進入終審,終審稿件約占來稿比例的15%。
(4)主編終審。此時作者信息對終審可見。經過初審、復審、外審專家層層意見后,進入終審的稿件已屬公平公正遴選出的較優(yōu)質稿件。在保證稿件水平的基礎上,作者身份及學術背景也將作為一定的考量標準,學界知名學者或是有影響力的新秀作者將有助于提升期刊的學術影響力。同時,對于作者身份的審查有利于杜絕學術不端行為。例如,有些作者的學術貢獻存疑,從其資歷和研究領域可見端倪,可能為代投代寫或利益輸送。期刊主編在審讀全文并結合前審意見后做出是否錄用的終審結論。如主編對前兩審意見持不同看法,或對文章內容存疑,則發(fā)回編輯部重新集體討論,形成一致意見,有修改余地的文章由編輯人員聯(lián)系作者進行修改,達到錄用要求后,再交由主編審核簽發(fā)。最終僅有6%左右的優(yōu)質稿件被F 期刊采用。
通過F 期刊的審稿流程設計剖析,可見F 期刊對于審稿程序公正的高度重視和積極探索。該刊在三審制這一根本制度的基礎上加以細分和延伸,結合同行審稿制度,建立了一套適合自身發(fā)展、彰顯審稿程序公正的創(chuàng)新流程。
對稿件從立意、規(guī)范性、邏輯性及文字水平等方面采用百分制進行量化,通過具體分數(shù)合并審稿意見,初審、復審人員的意思表達更清晰明確。終審在初審、復審分數(shù)基礎上結合外審意見后做出判定,而不僅僅依托上一審級意見,從制度層面較好地減少了因人為偏好、水平局限等造成的誤判。
F 期刊的來稿由稿件室分配,且初審、復審及專家審稿,均采用雙向匿名,審稿人和作者互不知道對方信息,避免“人情稿”“關系稿”的干擾,在無偏袒狀態(tài)下給予公正意見。
另外,經不同審稿人員匿名審稿的均分對于質量欠佳的“人情稿”“關系稿”是一種直觀和有說服力的解釋,能幫助編輯部委婉地回絕“關系稿”,避免不合格的“人情稿”“關系稿”對刊物質量造成負面影響。
傳統(tǒng)三級審稿類似于層層審批的流程,容易造成責權過于集中在終審環(huán)節(jié),因而形成初審、復審人員的責任意識薄弱、敷衍塞責的風險。F 期刊的審稿流程設計中,初審、復審、外審每位審稿人都須給予獨立意見和評分,強化了審稿人員的責任意識。
同時,每位編輯的評分對稿件是否進入下一審級均有關鍵性作用,避免了任一環(huán)節(jié)恣意的可能性,實現(xiàn)相對公平。
初審由編輯人員篩除部分質量明顯不合格的稿件,減輕了復審及外審專家的審稿工作量,復審評分后根據(jù)得分淘汰部分稿件,再合并專家意見進入終審。這種根據(jù)群體意見逐層淘汰的機制,可以集中精力遴選優(yōu)質稿件,縮短審稿周期。
同行專家的審稿意見作為對學科領域的專業(yè)把關,對稿件錄用的考量有著關鍵但并非絕對的影響,因為一篇適合刊發(fā)的稿件,不僅要有專業(yè)學術價值,還需要在結構體例和文字水平上技高一籌,在意識形態(tài)上具有正確性,同時還要符合期刊自身定位及特色,這些都需要編輯出版人員以過硬的職業(yè)技能加以判斷。F 期刊將內部意見和外部意見相結合,保證稿件遴選公平公正的同時,也兼顧了期刊本身的出版要求。
學術期刊審稿有其特殊性,三審制與專家審稿制度相互補充,是學術期刊為保障稿件質量而普遍采用的審稿機制。在具體的審稿流程中,程序公正是保證學術評價客觀公正的重要基礎。厘清妨礙學術期刊審稿公正的各種因素,能有的放矢地設計程序公正的審稿和用稿制度。F 期刊在三審制的基礎上結合專家審稿制度,在實踐中不斷完善審稿流程,最大限度地實現(xiàn)了審稿程序公正。以此為例,希望能為學術期刊審稿制度的創(chuàng)新設計提供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