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遜汀 賴小鑫 林 媛 施華秀
1 廈門大學附屬中山醫(yī)院消化內(nèi)科(廈門 361000)
2 廈門市海滄醫(yī)院消化內(nèi)科(廈門 361000)
炎癥性腸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腸道慢性炎癥性疾病,包括潰瘍性結腸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克羅恩病(Crohn’s disease,CD)[1]。近年來,IBD發(fā)病率逐年上升,不同地區(qū)IBD患者流行病學特點也不盡相同。閩西南地區(qū)位對外改革開放較早,生活水平提高較快。飲食文化特點等相關因素對炎癥性腸病整體發(fā)病率有重要影響。目前缺乏該地區(qū)相關流行病學資料。通過對我科住院的炎癥性腸病患者(2015年1月—2019年12月)的臨床信息,進行回顧性地分析,總結炎癥性腸病患者用藥、外科手術特征,分析疾病人群特點、臨床表型、臨床表現(xiàn)和并發(fā)癥的特征,總結出該時期炎癥性腸病住院患者流行病學特征、臨床癥狀、診治情況,提高臨床??漆t(yī)生對IBD認識,提高IBD早期診斷率。
回顧性研究2015年1月—2019年12月于廈門大學附屬中山醫(yī)院消化科住院IBD患者臨床信息,其中多次住院IBD患者只計算第一次住院的臨床資料,統(tǒng)一多次住院的患者按1例計算。共納入317例IBD患者,211例(66.6%)為男性,106例(33.3%)為女性,男女之比2:1。在212例的CD患者里,143例(67. 5%)為男性,69例(32.5%)為女性,男女之比為2.07:1。105例UC中,其中68例(64.8%)為男性,37例(35.2%)為女性,男女之比為1.84:1。兩者的性別構成比不相同但沒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1 納入標準 按照《炎癥性腸病診斷與治療的共識意見(2018年-北京)》[2]診斷標準選擇病例。
1.2.2 排除標準 ①合并有白塞病、腸結核的患者;②入院IBD并息肉內(nèi)鏡下治療患者;③未確診和失訪患者。
1.3.1 資料收集 記錄資料包括性別、城鄉(xiāng)情況、診斷年齡,疾病活動情況、病變部位,腸外表現(xiàn)、并發(fā)癥,使用何治療藥物、是否進行腸手術。
確診年齡:CD患者的確診年齡為29(24.00,36.75)歲,以A2型為主(74.6%),UC患者的確診年齡為(44.10±14.35)歲,二者在確診年齡上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1),見表1。
表1 UC與CD基線資料情況
城鄉(xiāng)分布:CD患者中,居住在城鎮(zhèn)(鎮(zhèn)以上)和農(nóng)村的比例分別是58.0%和42.0%;UC患者中,居住在城鎮(zhèn)(鎮(zhèn)以上)和農(nóng)村的比例分別是58.1%和41.9%;兩者的比例不相同但差異沒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腸道手術史:在本研究隨訪過程中,CD患者有38例行腸道切除手術,而5例UC患者行腸道手術,可見UC患者行腸道切除的比例低于CD患者,有統(tǒng)計差異(4.8% vs 17.9%,P<0.001)。
2.2.1 并發(fā)癥 肛周病變是CD患者常見的臨床表現(xiàn),為17.0%(36例)。其次為腸瘺和腸梗阻,分別為15.6%(33例)和9.9%(21例)。6.1%(13例)的患者出現(xiàn)腹腔膿腫,2.8%(6例)患者出現(xiàn)腸穿孔。消化道大出血的發(fā)生率最低,為0.5%(1例)??傮w上,CD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高于UC患者,差別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1)。UC患者有3例出現(xiàn)并發(fā)癥,其中1例(1%)為腸梗阻,1例(1%)為腸穿孔,1例(1%)為癌變。見表2。
2.2.2 腸外表現(xiàn) 4例CD組伴腸外表現(xiàn),(0.5%)1例為關節(jié)炎、(1.4%)3例為口腔潰瘍,3例UC伴腸外表現(xiàn),(1.0%)1例關節(jié)炎,(1.9%)2例口腔潰瘍,CD和UC腸外表現(xiàn)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見表2。
表2 UC和CD腸外表現(xiàn)及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情況n(%)
我們資料中,A2型為CD主要確診年齡,B2型是疾病行為主要分型。見表3 。
表3 CD臨床表型分布特點
2.3.1 不同性別患者臨床表型分布情況(見表4)不同性別的患者確診年齡都是以A2型比例最高,但分布有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A2型中,男性比例(81.1%)高于女性(59.4%,P=0.001),A3型中,女性的比例(30.4%)高于男性(14.0%,P=0.004)。無論男女,B2型比例最高,但疾病行為之間有差異,女性比例(73.9%)顯著高于男性(57.3%),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9)。無論男女,病變部位方面,L3比例較高,無差異。肛周病變男女比例方面無差異。
表4 不同性別CD臨床表型分布情況 n(%)
2.3.2 不同年齡患者臨床表型分布情況(見表5)在我們研究中,無論何年齡,L3型為主要病變部位;B2型為主要疾病行為,無差異;受累上消化道情況,無差異;肛周病變方面,最高(35.7%)為A1型,而最低為A3型(12.2%)。
表5 不同年齡CD患者臨床表型分布情況 n(%)
2.3.3 不同病變部位亞型患者臨床特征比較 不同病變部位的疾病行為主要都是B2型;合并肛周病變方面,L2型為30.0%,其次為L3型和L1型,分別為21.2%和8.2%,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28),見表6。上消化道受累和肛周病變方面,無統(tǒng)計學差異,見表7。
表6 不同病變部位CD臨床特征情況 n(%)
表7 CD上消化道受累與肛周病變情況 n(%)
我們研究中UC患者以E3型居多,為44.8%(47例)。其次為E2型和E1型,分別為39.0%(41例)和16.2%(17例)。疾病嚴重程度以緩解/中度比例最高,為38.1%(40例),其次為輕度和重度,分別為31.4%(33例)和30.5%(32例)。臨床類型以慢性復發(fā)型比例最高,為62.9%(66例),其次為初發(fā)型,為30.5%(32例)。慢性持續(xù)型和急性爆發(fā)型比例較低,為5.7%(6例)和1%(1例)。見表8。
表8 UC組臨床表型分布
續(xù)表
2.4.1 UC患者不同性別臨床內(nèi)鏡分型情況 無論男性還是女性,病變部位多為E3型。在病變范圍和臨床嚴重程度比例上,男女UC患者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見表9)。
表9 UC患者不同性別臨床內(nèi)鏡分型情況 n(%)
2.4.2 嚴重程度與病變部位分布關系(見表10)嚴重程度與病變部位分布關系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01)。緩解/輕度、中度的病變部位以E2居多,重度中以E3居多。
表10 嚴重程度與病變部位分布關系 n(%)
在CD患者中,大多數(shù)的患者(126例,59.4%)接受免疫抑制劑的治療,其次為生物抑制劑(79例,37.4%)。接受5-ASA和糖皮質(zhì)激素治療的比例稍低,分別為28.3%(60例)和25.9%(55例)。部分患者使用生物制劑和FMT治療(圖1)。
圖1 CD與UC治療藥物比例
5-ASA是治療UC的主要藥物,為94.3%(99例),與CD組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1)。其次為糖皮質(zhì)激素治療,有40例(38.1%)。接受免疫抑制劑和生物制劑治療的比例稍低,分別為16.2%(17例)和6.7%(7例)。與CD組相比,接受FTM治療的比例較高,為20.0%(21例)。
該研究UC和CD男女性別比為1.84:1和2.07:1,和我國及亞洲地區(qū)男性多于女性相似,和國外報道不同。吸煙是IBD的危險因素,吸煙大多數(shù)是男性。
研究顯示城市生活提高IBD發(fā)生率[3],最近一薈萃分析顯示,與UC相比CD與城市環(huán)境相關性更強[4]。我們研究城市IBD發(fā)病率高于鄉(xiāng)村,考慮到閩西南地區(qū)在東南沿海,城市化進程在國內(nèi)領先地位,可能影響閩西南地區(qū)城鎮(zhèn)與農(nóng)村IBD發(fā)病率。我們研究中,UC、 CD患者手術比率和國外報道一致。
與國內(nèi)外研究結果相比,我們研究中腸外表現(xiàn)發(fā)生率低[5]。我們研究中CD的腸瘺發(fā)生率較高,CD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高于UC,和國內(nèi)報道一致[6]。
該研究CD病變以L3型為主(53.30% ),和國內(nèi)報道類似[7- 8],和國內(nèi)報道大于50%有復雜疾病相似[7]。該研究36例CD(16.98%)初診/初診前存在肛周病變。本研究中,女性A2型比例明顯低于男性,這和西方的CD兒童男性居多,成年男性少不符[9]。
本研究中肛周病變的比例方面,L2型與L1/L3型/L4型,有差異(P=0.028),國外研究發(fā)現(xiàn)[10]結腸型CD患者肛周病變發(fā)生率較高。我們的研究結果與楊榮萍等研究[8]結果相似。我們研究中CD確診后疾病行為臨床分型,有差異,未進展組手術率低于進展組,無差異(P>0.05),顯示B1型易發(fā)生進展。
該研究UC的病變部位E3型較多,和國內(nèi)外報道不同,受地域及樣本量影響,以中度比例大。一種新的UC腸道炎癥負擔程度評分[11]用于評判潰瘍性結腸炎以及病變嚴重程度的情況[12]??傊?,該研究IBD臨床表型和西方、亞洲報道不同,這與多因素(樣本量、單中心、地域差異)相關,閩西南地區(qū)IBD臨床特征通過擴大樣本聯(lián)合多中心研究,可提高可信度、減少偏倚。
國外研究對輕至中度IBD,氨基水楊酸制劑為合適的治療藥物13]。我們研究中輕型UC患者的常用藥為5-ASA,糖皮質(zhì)激素、生物制劑多用于中重度患者,我院UC治療模式和國內(nèi)外指南相一致。
我們研究中激素、免疫抑制劑、生物制劑在UC中使用率低于CD,和國外研究相符[14-15]。我們研究中(37.4%)CD患者接受生物制劑的治療,近一半患者以生物制劑為首選治療??傊趤喼?,臨床醫(yī)師選擇免疫抑制劑、生物制劑治療比例低于歐美國家等[16]。糞菌移植是一潛在治療IBD的方法,我們的研究中UC用糞菌移植治療21例,CD1例用糞菌移植治療,取得一定治療效果,我們今后將進一步深入糞菌移植治療的相關研究,進一步評估糞菌移植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