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麗
(甘肅省張掖市甘州區(qū)南關(guān)學校,甘肅 張掖)
小學第一學段指小學一、二年級,本階段學生好動,具有較強的好奇心,較中學生而言,注意力時間短。另外,漢字字音、字形狀況較復雜,因此小學第一學段語文識字寫字方法仍需探討研究。語文課程標準的學段目標、實施建議和評價建議部分都對識字寫字學習提出了具體要求,據(jù)此,在研究該階段學生年齡特征和學習困難之后,可以探索富有趣味性的識字方法,以期對當前的識字寫字有所啟示。
對于小學一、二年級學生而言,認識漢字是學習語文的第一步,識字是進行語文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和綜合性學習的基礎(chǔ)。針對識字內(nèi)容在語文課程中的重要性,教師在教學生識字時,首先,應(yīng)該清楚教什么,根據(jù)課標內(nèi)容,清楚第一學段學生需要認識多少字,認識哪些字,會寫哪些字。其次,要靈活運用科學有效的識字方法認真研究《說文解字》等有關(guān)文字學習的書籍,采用字源識字等科學方法。最后,教師要重視該階段學生的前期基礎(chǔ)和學習困惑,采用編謎猜謎法、故事串聯(lián)習字法、交朋友識字法等趣味性較強的識字策略。
隨著我國教育制度改革如火如荼地進行,我們迎來了教育領(lǐng)域的大語文時代,因此,不可忽視語文課程在教育領(lǐng)域的重要作用。課程標準提出,認識漢字、會寫漢字是一、二年級學生語文學習的重點,另外,漢字字形的復雜性也影響了學生認識和書寫漢字。因此,教師在清楚其重要性之后,將切實落實識字寫字內(nèi)容,幫助學生走好語文學習第一步。
課程標準對課程目標作了整體性介紹與要求,提出了十大整體目標,又提出了階段性的分模塊的課程目標,把語文課程的學習分成四個學段,五大板塊。
對第一學段識字寫字教學板塊提出了一些要求,既提出了具體可見、可檢測的顯性要求,又提出了潛移默化的隱性要求。概述如下:(1)一、二年級的學生要喜歡學習漢字,有主動認識漢字的愿景,在日常學習中,要端正寫字姿勢,培養(yǎng)良好的寫字習慣。(2)一、二年級的學生要認識漢字1600 個左右,會寫800 個左右,并熟練地書寫其筆順,能夠按照正確的筆順寫字。識字初期,學生需要清楚正確的筆順,這樣才能為之后的寫字打好基礎(chǔ)。綜上可知,小學第一學段,識字寫字教學內(nèi)容的重點是激發(fā)學生認識漢字的興趣。
了解小學一、二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特征可知,在特定的情境下識字,容易激發(fā)學生的識字興趣。在學習漢字的初期階段,教師應(yīng)該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喜歡識字。
1.以交朋友的形式認識新字
一、二年級的學生天真活潑,非常喜歡結(jié)交朋友。所以,教師在講解漢字的時候可以親切地將每一個漢字稱為“漢字寶寶”,每一個漢字的拼音可以是“漢字寶寶”頭上的“帽子”,且要求學生會讀會寫這些“漢字寶寶”的“帽子”。再者,教師可以將這些“漢字寶寶”的“帽子”去掉,再讓學生去認識“漢字寶寶”。這樣,可以讓學生感受到他們不是在認識一個個生硬的、沒有感情的漢字,而是在認識一個個鮮活的、有生命的朋友。學生在這樣的情境中認識漢字,處于一個輕松的學習環(huán)境中,這樣學生會喜歡學習漢字,喜歡學習。[1]
2.故事串聯(lián)習字法
一、二年級的學生喜歡問為什么,對新鮮事物具有較強的好奇心,喜歡聽別人講故事。所以教師可以嘗試編寫一些小故事。如在教“吳”字的時候,可以編寫這一小故事:“吳”字上面的“口”是表示唱歌,下面是個手舞足蹈的人,經(jīng)過時間的演變,寫成了現(xiàn)在的這個樣子。在我國“吳”可是非常重要的姓氏,后來越國滅了吳國,為了不忘記自己的國家,吳國人將自己的姓氏改為“吳”。那么,教師可以這樣提問學生,世界上有很多姓“吳”的人,同學們你知道哪些姓“吳”的名人呢?或者你身邊有哪些姓“吳”的人呢?下面就請同學們給老師講一講自己身邊姓“吳”的朋友吧。
以講故事的形式串聯(lián)漢字,學生既清楚了“吳”字的由來,又將“吳”字的學習與身邊的事件相聯(lián)系。教師以故事的形式串講漢字,這樣可以積極動腦,勤思考,以鍛煉學生思維能力。
3.編謎猜謎識字法
教師在講解漢字時,可以根據(jù)漢字本身的特點,將某些漢字的識字內(nèi)容編成謎語,以編謎猜謎的方式使學生在趣味中識字。[2]首先,可以根據(jù)漢字的意義編寫謎語,如“坐”字,可以編成兩人在土上;“分”字,八字坐刀上。其次,可以根據(jù)漢字的字形特點編謎語。如“畫”字,一塊豆腐割四塊,放進鍋里蓋上蓋;“日”字,什么出來了,天空中萬里無云;“水”字,什么東西純凈透明,并且一切生物都離不開它;“悶”字,心被關(guān)在門里面,不能出來,表示很煩;“們”和“囚”字,一人在門外進不去,一人在門里出不來等等。學生在趣味中識字,大大提高了識字效率。
學習知識很重要,但怎么學更重要。尤其作為語文教師,要熟悉并使用有效的識字方法進行科學教學。要從漢字的音、形、義三個角度出發(fā),在講解時,將漢字的拼音、形體和意思聯(lián)系在一起。
1.熟知課標內(nèi)容,做到游刃有余
小學語文教師要熟讀語文課程標準,清楚其對第一學段語文識字寫字教學的具體要求,如要求該學段學生“會認”和“會寫”的漢字的數(shù)量不同。教學時,教師要遵循“多認少寫”的原則,清楚哪些字只要求學生認識,不要求會寫。所以,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清楚哪些字需要學生會寫,掌握其筆順和結(jié)構(gòu),哪些字需要學生認識即可……諸如此類問題,語文教師要做到心中有數(shù)。
2.給漢字歸類,建立漢字族系
依據(jù)漢字字形,教師可以把一個單字的幾個偏旁放在一起講解。如學習“手”字,作為偏旁,既是一些字的上部分,也是一些字的下部分??梢允且恍┳值淖蟛糠?,又可以是右部分。那么在講解的時候,可以將“手”作為偏旁的幾個方面放在一起講解。如:(1)“提手旁”的有“打”“找”“抓”等字;(2)“手字底”這樣的字有“拳”“拿”“掌”等;(3)“斜手頭”的字有“看”字;(4)“斜手旁”的字有“掰”字;(5)“橫手頭”的有“擊”字;(6)“橫手底”的有“舉”“奉”等字。這樣將這些偏旁放在一起講解,同時利用多媒體手段,配備一些與知識內(nèi)容相切合的圖片等。系統(tǒng)地學習漢字,幫助學生建立漢字族系,使學生容易產(chǎn)生對漢字文化的敬佩之情,進而激發(fā)其識字興趣。
3.學習漢字文化知識
除讓學生學習到更多漢字外,還應(yīng)培養(yǎng)學生對漢字的情感。通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引入可以讓學生對漢字文化有更深刻的理解與認識,對學生的責任感以及文化傳承都有很大幫助。漢字經(jīng)歷了上千年的演變與發(fā)展,因此語言漢字中的文化底蘊十分豐富,教師在識字教學的過程中要根據(jù)漢字的特點,挖掘其中的文化內(nèi)涵,進而讓學生了解漢字的文化底蘊,培養(yǎng)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識字能力。
在識字過程中,教師可以將學生熟悉的因素作為學習材料,認真探索學生的經(jīng)驗,引導學生抓住每一個可以識字的機會主動識字,努力使識字、用字相結(jié)合。
1.突破學科限制,進行時時識字
其實,語文課堂是識字最專業(yè)的場所之一,但在其他課程里識字也不妨一試。了解可知,學校里開設(shè)的其他課程也有利于學生識字。如學生在美術(shù)課、書法課、音樂課上都可以進行識字,及時運用已掌握的漢字再次學習,以重復記憶,達到最終識字的目的。另外,學校的其他教師也可以積極指導學生,達到事半功倍之效。
2.留神觀察,在現(xiàn)實生活中主動識字
在現(xiàn)實生活中,人人都需要有一雙留神觀察的眼睛,一顆善于發(fā)現(xiàn)新鮮事物的心。常說“生活處處皆學問”,放在識字方面,可以說“生活處處可識字,”只要你有一顆主動識字的心,在圖書館、學校報刊欄、電影院、醫(yī)院、公園等多個場所都可以識字。家里買的水果、蔬菜上的標簽,還有家用電器上的標簽等都是學生識別漢字的途徑,在常用的家具上貼上標明其名稱的標簽,孩子在接觸這些家具時便能通過這些標簽很快認識其名稱,增加識字量。學生既可以知道這個字的含義,還可以掌握此字在不同語言環(huán)境中的不同意思。在特定生活化環(huán)境中識字,有利于打破學生對固定漢語意思的認知,使學生知道不同語境中同一個漢字會有不同的解釋,可以鍛煉學生靈活的思維能力。
總而言之,小學一、二年級是學生識字的重要時期,教師必須抓住該時機,在備課階段、授課過程、復習運用階段時刻關(guān)注學生的識字情況。另外,家長也要觀察學生的寫字姿勢,時時糾正,逐步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寫字習慣。但是,認識漢字非一蹴而就,需要教師和家長合力努力,耐心、細心、有愛心地引導和講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