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曙光
導師工作室制:應用型研究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推進機理探析
鄭曙光
(寧波大學 法學院,浙江 寧波 315211)
研究生培養(yǎng)已實行導師制,但目前普遍采用輔導制模式。從輔導制模式發(fā)展為導師工作室制模式,對應用型學科創(chuàng)新型人才培養(yǎng)具有教學創(chuàng)新意義。與輔導制模式相比較,導師工作室制在構建研與學傳導機制, 以及在培養(yǎng)研究生的科學素養(yǎng)與團隊合作精神方面具有明顯的功效;導師工作室制教學模式有其特有的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推進導師工作室制模式有效運行,應采取有效的政策促進措施,構建相應的政策體系。
導師工作室;人才培養(yǎng);教學模式
研究生實行導師制已成為共識,但在導師制背景下如何運用有效的載體將導師的“導”與研究生的“學”“研”有機地結合起來,形成良好的傳導機制,促進“三導功能”(導學、導能、導業(yè))得以發(fā)揮,這是應用型學科研究生培養(yǎng)環(huán)節(jié)中需要解決的問題。教育部頒發(fā)的《關于全面落實研究生導師立德樹人職責的意見》(2017)中明確提出了導師是研究生培養(yǎng)第一責任人的要求,需要在教學實踐中加以貫徹落實。
針對應用型學科研究生創(chuàng)新型人才培養(yǎng)的精細性、職業(yè)性、應用性等特點,將目前推行的“導師輔導制”推進為“導師工作室制”,以此促進研究生教學方法改革與創(chuàng)新,這一教學改革具有理論與實踐意義。
所謂導師工作室制是指在碩士研究生培養(yǎng)過程中,由導師建立工作室平臺,在專業(yè)課程學習階段結束后,吸收所帶的研究生進入導師工作室研修。導師工作室可以由導師單獨設置,也可以由若干個導師聯合組建。
在研究生培養(yǎng)中,就推行導師工作室制的探討性文獻并不多見,在全文數據庫中,以“研究生培養(yǎng)”“導師工作室”為關鍵詞進行檢索,未見相關的研究成果。這一方面呈現出實踐應驗上的不足,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理論證明上的欠缺。
高水平的專業(yè)建設需要構建一種新型有效的人才培養(yǎng)模式,導師工作室制教學模式與傳統的導師輔導制教學模式相比,在推進應用型學科研究人才培養(yǎng)目標上具有功效性。
研究生培養(yǎng)實行導師制肇始于15世紀的牛津大學。導師制之所以能夠源遠流長,就在于其個別輔導這種教學方式,這是導師制有別于其他教學制(如班級學習制)的魅力所在。[1]在我國,自20世紀50年代也推行以個別輔導為特點的導師制,發(fā)展到今天,雖然在導師的遴選、導師對研究生的培養(yǎng)以及導師評價整個過程初步建立了一套管理制度,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從實際情況看,仍不能從根本上保證碩士研究生培養(yǎng)的質量水平,需要從制度層面與實踐層面做進一步的完善和發(fā)展。[2]
從導師輔導制走向導師工作室制不只是研究生培養(yǎng)模式的轉型,而是人才培養(yǎng)創(chuàng)新之舉。大量的研究表明,影響高校應用型研究人才培養(yǎng)的核心不只是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課程體系,而是培養(yǎng)模式問題。[3]
導師工作室制教學模式在一些工科專業(yè)、工藝類專業(yè)的運用已有了較長的歷史,①但在其他一些應用型學科如法科類、管理學科類,是否推進這一研究生培養(yǎng)模式,存在一些認識上的誤區(qū),一些導師以此為高職院校的職業(yè)教學理念而不愿引入與運用;在推進實踐中也存在教學管理上的問題,未將該類教學改革方案納入整個研究生培養(yǎng)體系中。
在應用型研究人才培養(yǎng)上,導師工作室制與傳統的個別輔導制相比較,其差異性在于以下幾個方面。
1. 教學理念上的差異
首先,個別輔導制以本本學習與平行性教學體系(按知識的認知規(guī)律展開的教學活動)為主,而導師工作室制承載了從本本學習向社會學習,并將知識與技能有機結合的教學理念,推動從平行性教學體系向串行性教學體系(按問題為導向的知識綜合能力的教學活動)轉變。
其次,個別輔導制以主從性主體教學為主,具有較為強烈的師道尊嚴性,而導師工作室制則從主從主體向合作主體轉變。導師與研究生雙向選擇,合作教學理念得到提升。
再次,個別輔導制以被動性學習為主,研學書目、學習討論主要由導師發(fā)起,而導師工作室制的凝聚力來自師生對研究問題的共同興趣,能動性教學理念得到了強化。
2. 教學手段上的差異
無論是個別輔導制還是導師工作室制,均屬于“師徒制”教學,但由于導師工作室制側重于團隊式“傳-幫-帶”合作研究,具有“師徒制”教學的時代性特征。導師工作室既是研究生參與導師科研活動的平臺,也是導師與研究生、高低年級研究生傳幫帶的學術傳導載體,堅持“任務驅動,項目導向、合作研究、績效考核”原則,是一種著眼于“點”而立足于“面”的創(chuàng)新性教學手段。
3. 創(chuàng)業(yè)人才培養(yǎng)目標上的差異
個別輔導制以學術研討、論文發(fā)表作為人才培養(yǎng)的主要觀察點與考核指標,導師缺乏對研究生職業(yè)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引領。導師工作室制則集“研”“學”“用”為一體,與政府部門、企業(yè)、社會各界開放合作,與社會系統開放運行,引入真實的工作環(huán)境、真實的研究項目、真實的研究流程,“理”(基本理論與原理)與“例”(真實案例)相融合,提高應用型學科研究生的職業(yè)素養(yǎng)與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技能,提升研究人才培養(yǎng)實效。
4. 人才培養(yǎng)體系上的差異
學生進入碩士研究生學習階段,先進行以課程為中心的知識體系化教學,然后選擇導師,由導師進行培養(yǎng)。在實行個別輔導制培養(yǎng)模式時,由于強化科研訓練,輕視職業(yè)技能訓練,存在科研訓練與職業(yè)技能訓練相脫節(jié)現象,因而需要通過建立校外實踐基地得以補充與完善。而導師工作室制培養(yǎng)模式是課堂教學延伸到社會實踐的重要橋梁,以“引導、研學、發(fā)展”為運行宗旨,探索校內外協同共育創(chuàng)新人才的途徑,因而較好地處理了學校與社會之間的人才培養(yǎng)關系。
依我們對法科類應用型專業(yè)研究生培養(yǎng)實踐的體悟,在法科本科生教育中,可以不主張實施導師工作室制教學模式,但在研究生教學中則應努力去推進。這主要在于,其一,法學本科教育是基礎性、認知性教育,而研究生教育是以個性化為特征的創(chuàng)新性教育,前者對導師的要求是授業(yè)解惑,后者對導師的要求是科研上合作攀高。其二,搭建導師工作室并有效運行是需要具備條件的。目前的法科類師資現狀與教學資源尚不足以支撐起本科專業(yè)的個性化人才培養(yǎng)體系。其三,從教學時間安排上,法學本科生教學沒有專門的時間安排到導師工作室進行科研合作,而研究生教育中,除了課程教學外,會有1-2年時間與導師進行科研合作的機會。
導師在研究生培養(yǎng)中扮演著學術知識傳授者、創(chuàng)新意識培育者、創(chuàng)造性環(huán)境營造者以及創(chuàng)新實踐激勵者等多重角色,是影響研究生職業(yè)競爭力高低的一個關鍵性因素。[4]有研究指出,只有導師把研究生帶到知識前沿,并致力于和諧互動的師生關系的建立,才能真正有效地促進研究生的知識學習、科研訓練和其他方面的成長。[5]由于上述特點的呈現,導師工作室制可以解決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的以下教學問題:
1. 雙面效應問題
一方面,通過導師工作室這一載體,建立起導師對研究生、高低年級研究生的傳幫帶機制,以解決研究生培養(yǎng)質量低的效應問題;另一方面,通過導師工作室,對導師自身的創(chuàng)新能力形成強大的倒逼機制,以解決導師指導力量的可持續(xù)性發(fā)展效應問題。
2. 研學資源獲取問題
在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上,研究生渴望從向書本學轉化為帶著問題向社會學,最大的困難是研學資源的獲取問題。導師工作室制以市場化為導向與研究生們一起承接和完成“業(yè)務訂單”,以解決研究生科研資源不足問題。在導師工作室中,對于縱向與橫向類研究項目,可由師生共同申報向社會承接,也可由導師為總負責人承擔;對于各類課外學科競賽項目,還可以以導師為指導者申報。
3. 團隊合作問題
在導師工作制教學模式下,導師與研究生不再是課堂教學上的講解者與受眾,而是平等主體之間的教研合作者;研究生在團隊合作中理解了自己的角色定位,理解了團隊合作對于多學科聯合攻關的實際價值,也理解了學術誠信與學術擔當對于人生發(fā)展的重要意義。
4. 創(chuàng)業(yè)引導問題
在當下“大眾創(chuàng)業(yè),萬眾創(chuàng)新”時代,如何培養(yǎng)出具有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能力的應用型人才成為研究生教學所關注的問題。導師工作室與社會系統開放運行,研究生在真實的環(huán)境下開展科學研究,縮短了走向社會的距離,提升了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能力。導師工作室具有導學、導能、導業(yè)三導功能,這是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中急需實現的教學途徑。
在應用型學科研究生教育中推行導師工作室制模式,應遵循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的基本規(guī)律,滿足相應的教學條件及教學方法,這是保證導師工作室制正常運行的基本前提。
1. 導師及研究生群體對該種教學模式的接受度
應用型研究人才培養(yǎng)更加強調專業(yè)學習的開放性、自主性與發(fā)展性。由于導師的學術經歷與人格魅力各不相同,每個導師所研究的領域也各有差異,以及研究生群體對學習研究行為的差異性,決定了在應用型學科的課外學習指導上,是繼續(xù)推行導師輔導制還是轉型到導師工作室制,需要因人而異,不應固守一種模式。是否采取導師工作室制培養(yǎng)模式,最有決定權的是導師與研究生群體。學校及其學院可以推動此項培養(yǎng)模式的轉型,但最終接受性如何將直接影響此項培養(yǎng)模式改革的實效。
2. 相關專業(yè)研究方向對該種培養(yǎng)模式的契合度
在研究生培養(yǎng)途徑上,通常是將同一學科劃分為若干個專業(yè)研究方向進行的。社會對各個研究方向人才的需求量以及所在單位的指導力量是有所差異的,社會對有些研究方向所培養(yǎng)的人才需求量大,且本單位導師指導力量充足,具備導師工作室制運行的基本條件;而有些研究方向過于狹窄,導師所帶研究生數量偏少,或研究方向偏重學科或專業(yè)的基礎理論,在學習研究中主要以本本學習為主,推行導師工作室制并不一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此情形下,繼續(xù)推行傳統的輔導制模式仍不失為一種有效的培養(yǎng)途徑。
3. 導師工作室平臺的搭建與運行能力
導師工作室制的有效載體是導師工作室平臺,它寓教于平臺,寓學于平臺、寓研于平臺、寓合作于平臺;與工科、藝術學科相比,法科、管理學科的導師工作室平臺并不強調高標準的硬件投入,但十分注重導師工作室平臺的系統性和動態(tài)化運行。其關鍵點在于:
一是搭建。在導師工作室的類型選擇上,可以是每個導師搭建相對獨立的導師工作室平臺,也可以是3-5個導師聯合設立導師工作室平臺,它們各具特色。
二是配比。在導師工作室內,導師與研究生間應有合理的人數配比,形成合理的指導結構與群體結構。
三是組團。如果說輔導制的核心在于教師對研究生的引導與指導,那么,導師工作室制的核心在于師生合作研究,這就給導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導師不僅要有穩(wěn)定的科研項目來源,還需要有主導工作室平臺運行的能力。
4. 導師工作室守則的制定與遵行
導師工作室守則是推行培養(yǎng)模式轉型的行為準則,也是導師工作室制標準化打造的基本要求。所在單位在推行導師工作室制之前,應制定切合應用型研究人才培養(yǎng)特點的導師工作室守則,要求導師遵守該項守則。根據導師工作室守則要求,實行導師工作室制的,一般應由導師提出申報,經專家認證和所在單位審核批準,對符合導師工作室守則所設定的基本條件的,可以批準實施;實施后如遇到困難難以繼續(xù)為之的,經批準允許退出。
1. 師徒傳承式的“小型坊”教學法
導師工作室制,其教研方法應屬于“小型坊間”教學法。招收的研究生在進入到平臺類課程學習之初,通過雙向選擇,最終學生確定了導師,進入到導師工作室,由此開啟了“小型坊”教學法?!靶⌒头弧苯虒W法是一種小班化的具有師徒傳承特色的教學法,而不是熱熱鬧鬧的大軍團作戰(zhàn)法。這一教學法與傳統的教學法相比,具有導師傳導機制明顯、研學緊密、合作研究成果產出率高等特點,具有較好的發(fā)展?jié)摿Α?/p>
在導師工作室中開展師徒傳承式教學的意義在于,一是有利于個性化人才的培養(yǎng),大學中有名師,他們通常是在某一學科領域達到較高水準,如何將名師的學術由其弟子薪薪相傳,導師工作室是最好的教學方式;二是有利于對研究生確定精細化的培養(yǎng)方案?!靶⌒头弧苯虒W法實則“一對一”或“手幫手”教學法,教學內容的精細化是其他教學方法難以做到的。三是有利于實際體悟。整個科研項目的設計、承接、加工制作以及成果轉化無不在導師工作室的現場下完成的,這是大課堂教學或輔導性教學所難以體驗得到的。
2. 以問題為導向的探究式教學法
在整個研究生學習階段,課程平臺學習通常是講授型教學,通過若干個專題的講授與學習,使研究生對問題的認知能力在本科學習的基礎上得到提升,但真正的以問題為導向的探究式研究則需要在導師工作室得以完成。
導師工作室采用的是項目式、任務式教學,整個研學過程都具有鮮明的現實問題指向。在培養(yǎng)研究生專業(yè)知識綜合運用能力的同時,使學生能力由“適應能力”向“建構能力”轉變,有利于培養(yǎng)出具有較強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業(yè)能力、綜合素質較高的人才。
課程平臺教學中以認知為特征的理論教學法與導師工作室推行的以問題為導向的探究式教學法,兩者相互運用,相互促進,是創(chuàng)新性的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所不可或缺的。
3. 合作共享的情景體驗法
從事科研活動需要有一個集體,導師與研究生以研究小組形式構成了一個集體,在這個集體中,研究生與導師成為親密朋友,使這個科研集體非常和諧與美妙。[6]在合作中強化了成員的紀律意識、合作意識、服務意識、學術誠信意識,以及團隊的績效評價意識。
在導師工作室平臺下,研究生在與社會各部門合作研究的“浸潤式”實踐中領悟到社會需要什么類型的專業(yè)人才,需要何種知識結構的專業(yè)人才,因而,加入導師工作室的研究生所收獲的是創(chuàng)作成果、師生情誼、工作經驗、處事真諦和職業(yè)發(fā)展?jié)撃?。這種合作共享的情景體驗法是課程平臺教學環(huán)節(jié)所難以做到的。
任何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在推行的過程中都會遇到問題與困難,導師制的實施也不例外。目前在應用型學科領域,導師制改革總體上表現出較大的單一性和雷同性。單一性表現在,改革中沒有很好地區(qū)別二級學科之間的差異性,以及理論性學科與應用性學科在人才培養(yǎng)教學體系上的差異性,沒有仔細梳理不同學科人才培養(yǎng)的邏輯,試圖運用同一項改革策略來應對不同的學科;雷同性表現在導師制改革在高校之間呈現出策略的模仿,復制有余,創(chuàng)新不足。[7]如何在應用型學科領域,將導師輔導制培養(yǎng)模式提升到導師工作室制培養(yǎng)模式,并得以有效運行,需要構建起相應的政策促進體系。
通常而言,研究生在校學習階段,是由課程教學平臺中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和導師輔導制教學環(huán)節(jié)所組成。培養(yǎng)研究生最主要目的是使其在學習期間,養(yǎng)成一種終身學習和不斷提升能力的良好習慣。[8]將導師輔導制培養(yǎng)模式提升到導師工作室制培養(yǎng)模式,首先應當認識到,導師工作室制在教學功能上與課程教學平臺中的課程教學功能的差異性。在通常情況下,課程教學不具有團隊合作研究與訂單式研究的功能,課程教學強調的是“面”,而導師工作室則是在“面”的基礎上深化到“點”。
實踐中,二者之間往往會出現對接中的脫節(jié)問題。問題的癥結主要是沒有很好地處理知識與能力的相融性。如果說課程平臺教學環(huán)節(jié)重在完善研究生的知識體系,那么,導師工作室制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則重在提升特定領域的研究能力,并為研究生的就業(yè)與工作選定方向。[9]因此,在推行導師工作室制教學模式時,相關的專業(yè)培養(yǎng)方案應協調好課程平臺教學與導師工作室研學二者之間的關系,課程平臺教學應體現以寬口徑為目標的普適化人才培養(yǎng)要求,而導師工作室制教學則以個性化人才培養(yǎng)為特色。在專業(yè)培養(yǎng)方案中,應辯證處理好課程教學與導師工作室教學之間的時數比重,以及它們之間在教學要求與教學考核中的差異性。
研究生不但是教育教學活動的對象,也是科研工作的參與者、實施者和完成者。[10]將研究生的“學”與導師的“導”相融合,將具有主從關系的教學轉向合作關系的研學,需要建立起相應的運行規(guī)則體系,這種運行規(guī)則就是導師工作室守則。在校攻讀學位期間,各學科研究生最關注自身的權利、誠信、平等、契約精神等現實問題,尤其是法科研究生。
這就要求導師工作室守則體現以下原則:一是自愿原則。研究生選擇誰為導師,是否愿意進入導師工作室,應由研究生自主決定;二是平等原則。進入導師工作室后,師生平等,高低年級同學平等,成員都應忠誠合作;三是考核原則。建立績效評價與考核制度,建立進出流動制度,對于不適合工作室內工作的研究生可以淘汰出局,出局后仍由其導師對其實行輔導式導師制;四是成果共同分享原則。在成果署名上,在知識產權權屬上,在利益分享上都應體現成果共享,風險共擔。
導師工作室守則應作為一項人才培養(yǎng)的規(guī)章制度,原則上由學校的研究生管理部門制定,由所在學院組織實施,在制定過程中應聽取師生意見,在實施中應由相關導師與研究生共同確認,從而在導師與研究生之間構成明確的權利與義務關系,為導師工作室的正常運行打下制度基礎。
導師工作室的生命在于開放運行,它對其他導師開放,打破導師與導師的籓蘺;它向社會開放,大量的研究課題來自社會與政府部門;它還應向其他專家開放,吸納學有所長的其他專家共同進行學術探討與項目研究。
在校內開放中,應探索各導師工作室之間的資源整合。在遵循導師意愿的基礎上可以將若干個研究方向相近的單一型的導師工作室作適度的聯合,形成由3-5名導師聯合組建的工作室,達到科研上聯合攻關,知識體系上相互融合的合作效果。
在校外開放中,應探索導師工作室與校外工作站合作的新模式。這種校外開放合作模式是“雙師素質”師資隊伍培養(yǎng)的有效手段,可以進一步創(chuàng)新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的新機制,既能為導師能力提升創(chuàng)造途徑,也能為研究生搭建從學校走向社會的平臺。
學校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門應鼓勵、支持應用型學科的相關專業(yè)結合自身專業(yè)特色所開展的校內外合作新模式,實現與導師工作室相關的各種資源的共享和合作共贏。
導師制的評價機制既要體現學校對學術的尊重,也要不斷地完善對導師指導的評價和監(jiān)督,培養(yǎng)并形成導師的指導責任意識。[4]
在應用型學科研究生培養(yǎng)上,要通過導師工作室,充分發(fā)揮名師的引領、示范、指導和輻射作用,就要創(chuàng)建一套既具科學合理性又具操作性的考評體系。對導師工作室制模式進行的考評,可以分為對管理部門的考評、對研究生的考評和對導師的考評三個環(huán)節(jié)上。
對管理部門的考評,著眼點在于考評研究生管理部門、相關學院在推進導師工作室制教學模式中所給予的指導、服務情況,規(guī)范導師工作室制培養(yǎng)模式的規(guī)范化運行。
對研究生的考評,主要以參與業(yè)績的考核與創(chuàng)新實踐能力的考核為主。參與業(yè)績的考核主要考核研究生進入導師工作室以后合作進行的項目數量與取得的業(yè)績;創(chuàng)新能力的考核主要是檢驗研究生對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分析及解決問題能力等。
對導師的考評,主要放在導師的教學計劃與指導環(huán)節(jié)、研究生對導師的評價、課題項目的完成效果、工作室的運行狀況等,通過考評做出對導師的客觀性評價。
有效的考評機制,既能促成研究生選導師與導師選研究生的合作研究氛圍,又可以營造對研究生優(yōu)勝劣汰的競爭態(tài)勢,同樣還有利于構建對導師工作室的激勵與約束機制,形成“能者上,平者讓、庸者下”的激勵約束機制。
從導師制下的“個別輔導制”到“導師工作室制”是研究生培養(yǎng)過程中教學理念與培養(yǎng)模式的變革。導師工作室就其形式而言是課外教學的一個物理化的平臺,但從它的教學內容與運行方式(即導師工作室制)而言,可以認為是一項具有導、學、研于一體的課外教學改革方式與培養(yǎng)模式,是對個別輔導制培養(yǎng)模式在應用型研究人才培養(yǎng)領域的變革與揚棄。
在應用型研究人才培養(yǎng)上,將原本由個別導師自發(fā)性建立的導師工作室推廣、演化成導師工作室制是一項具有復雜性的系統工程,涉及研究生培養(yǎng)體系與培養(yǎng)方式的改革,應有的放矢采取相應的促進對策。其中包括學校應出臺相關扶持型教學政策,導師與研究生之間應積極培育合作契約精神。
① 工作室制教學源于德國的包豪斯學校,包豪斯廣泛采用工作室制進行教學,讓學生在導師指導下參與設計與制作的全過程之中,同時,包豪斯還建立了企業(yè)界、工業(yè)界的聯系,使學生能夠體驗生產與設計的關聯,其教學理念是“知識與技術并重,理論與實踐同步”,開創(chuàng)了以導師工作室制為教學模式的先河。
[1] 李東成. 導師制: 牛津和劍橋培育創(chuàng)新人才的有效模式[J]. 中國高等教育, 2001(8): 46-21.
[2] 李繼兵, 李芳紅. 中美碩士研究生導師制的比較分析[J]. 黑龍江高教研究, 2014(2): 43-46.
[3] 王建林. “導師工作室制”新型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 浙江傳媒學院學報, 2014(5): 125-128.
[4] 劉園, 羅堯成, 滕躍民. 我國高校研究生指導存在的問題及改革建議——牛津大學導師制的啟迪[J]. 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 2010(1): 39-42.
[5] 楊春梅. 論研究生導師的有效指導[J]. 學位與研究生教育, 2009(12): 10-14.
[6] 陸琰. 談談研究生的培養(yǎng)[J]. 學位與研究生教育, 2002(4): 8-12.
[7] 趙軍. 研究生導師制改革: 反思與推進[J]. 高校教育管理, 2010(3): 34-38.
[8] 羅永泰. 構建師生學習型創(chuàng)新團隊探析[J]. 學位與研究生教育, 2005(4): 1-3.
[9] 薛青. 從教室走向工作室導師制的工業(yè)設計教學模式研究[J]. 科教導刊, 2014(8): 139-142.
[10]任崢, 楊宏. 學生視角下研究生導師制實施現狀及改進策略[J]. 寧波大學學報: 教育科學版, 2017(2): 54-59.
Supervisor Workshop: Innovative and Promoting Mechanism for Graduate Students’ Training
ZHENG Shu-guang
(School of Law, Ningbo University, Ningbo 315211, China)
The progression from the common tutorial mode in supervisory system to the supervisor workshop system has great significance in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 Compared with the tutorial mode, the supervisor workshop presents a significant efficacy in constructing the transmission mechanism of research and learning, as well as in cultivating graduate students’ scientific literacy and teamwork spirit on its unique teaching methods and means. To promote the effective operation of the supervisor workshop system, efficient measures should be adopted to construct a corresponding supportive policy system.
supervisor workshop; talents cultivation; teaching mode
浙江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項目“導師工作室對法科研究型人才培養(yǎng)的實踐與探索”(jg20180075)
鄭曙光(1962-),男,浙江舟山人,教授,研究方向:經濟法、民商法、法學教育。E-mail: zhengshuguang@nbu.edu.cn
G724.82
A
1008-0627(2022)02-0075-07
(責任編輯 周 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