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利緯
(鄭州大學,河南 鄭州 450000)
弩是一種由復雜機械結構組成的遠射型武器,《武備志·軍資乘》卷103記載:“中國之利器曰弓與弩,……唯弩之用為最?!逼鋼碛斜裙訌妱诺臍?,成為戰(zhàn)國至秦漢時期最有威力的武器之一。弩由弩機、弩弓、弩臂三部分組成,《吳越春秋》把弩的特點歸納為“橫弓著臂,施機設樞”,其中的“機”與“樞”指的就是關鍵構件弩機。弩機可以將張弦上箭和瞄準發(fā)射分解成兩個單獨的動作,提高了箭矢的命中率,是古代工程技術的杰出成就之一。
弩是由弓發(fā)展而成的武器,其將弓橫置于弩臂前端,通過弩機控制弦的回彈?!墩f文解字》就將“弩”釋為“弓有臂者”,因此弩及弩機的出現(xiàn)時間必然晚于弓。三國譙周所著的《古史考》稱“黃帝作弩”,把弩的出現(xiàn)時間上溯至遠古時代。宋兆麟、何其耀等學者結合納西、獨龍、哈尼等少數(shù)民族弩的結構,推測我國新石器時代不少遺址中發(fā)現(xiàn)的帶孔長條形骨片,可能為原始弩上的扳機①,但這一推論還缺乏直接證據(jù)。從《周禮》《戰(zhàn)國策》《孫子兵法》《吳越春秋》等古代文獻材料來看,弩至遲在春秋時期就廣泛運用于戰(zhàn)爭中。高至善等學者主張弩是春秋時期楚人的發(fā)明。②朱鳳瀚先生認為銅質(zhì)弩機約出現(xiàn)于春秋晚期,其前身木弩機的出現(xiàn)時間則應更早。③從考古發(fā)掘情況來看,銅弩機的普及是在戰(zhàn)國時期,河南、陜西、湖南、四川等大部分地區(qū)均有發(fā)現(xiàn)。山東曲阜魯國故城乙組M3、M52墓出土的銅弩機為已知最早的實物例證,其已經(jīng)具有懸刀、牙、望山等核心部件,表明最遲至戰(zhàn)國早期,古人就已掌握銅弩機的制作技術。
弩機是裝置于木制弩臂后部的發(fā)矢部件,由懸刀、望山、牙、牛、樞及機郭組成(圖1)。漢劉熙《釋名》中對弩機的各組分有詳細解釋:“弩,怒也,有勢怒也。其柄曰臂,似人臂也;鉤弦者曰牙,似齒牙也;牙外曰郭,為牙之規(guī)郭也;下曰懸刀,其形然也。合名之曰機,言如機之巧也,亦言如門戶之樞機開闔有節(jié)也。”從現(xiàn)代機械工程的角度來看,銅弩機中的懸刀就是機構中接收外部給定運動規(guī)律的原動件??梢酝ㄟ^向后扣擊懸刀,使其以樞軸作圓心轉(zhuǎn)動,起到控制弩機狀態(tài)的作用。牛和牙作為從動件,是機構中隨原動件運動的活動構件,牙的升降可以控制弦的回彈。樞是銷連接零件,郭則是起到支承作用的部件,樞和郭共同約束構件的相對運動。
圖1 弩機的結構
弩使用時,先拉弦觸望山,將其后壓。因望山與牙為一體,順勢將牙頂出,弓弦即被牙鉤住。牙上升時,兩牙連接處相咬合的牛被帶起,其下齒與懸刀上端的刻口卡合,使弩機成為穩(wěn)定的關鎖狀態(tài)。射擊時以望山瞄準,扣動懸刀,牛即下滑,牙亦隨之下撤,箭矢被弦快速彈射出去。弩較于弓最大的優(yōu)勢在于可以待機而發(fā)。使用弓射擊時,必須在張弦上箭的同時瞄準,因人的臂力有限,不能持久,故瞄準也十分倉促。而弩可以延遲發(fā)射,預先將弦鉤于牙上,有充分的時間瞄準目標,有效地提高了射擊的命中率?!秾O臏兵法》中稱弩“發(fā)于肩膺之間,殺人百步之外”,正是因為普遍裝備了強弩,才使步兵在野戰(zhàn)中的作用日趨重要,這也是以步兵為主的野戰(zhàn)能夠取代傳統(tǒng)車戰(zhàn)的原因之一。④
早期的弩多為臂張弩,即以手臂之力張弦。這種弩便于集中作戰(zhàn),選擇有利時機張弦以待,一聲令下,萬箭齊發(fā),使敵人猝不及防。《史記·孫子吳起列傳》就記載了一則以弩破敵的突出事例。公元前343年,齊魏馬陵之戰(zhàn),孫臏令齊軍眾弩手夾道設伏,趁魏軍輕敵冒進之時,突然萬弩齊發(fā),使魏軍大亂。齊師乘勝追擊,大敗魏軍,主帥龐涓自殺身亡。除臂張弩外,漢代還出現(xiàn)了以腳踏之力拉張的弩,稱為“蹶張弩”。唐代顏師古為《漢書·申屠嘉傳》中的“蹶張”作注稱:“今之弩,以手張者曰臂張,以足踏者曰蹶張?!边@種張弦方式提高了臂張弩因臂力限制的有效射程,同時也推動了有郭弩機的出現(xiàn)。銅質(zhì)弩機裝備弩兵器以后,弩的強度有了很大的提升,漢代常用“石”來作為計算弩強度的單位,有一、三、四、五、六、七、八、十等幾種。據(jù)孫機先生考證,三石弩的有效射程約為189米,四石弩約為252米。⑤戰(zhàn)國時期,弩機開始隨葬于墓葬之中,置于槨室一側,或作為裝備隨戰(zhàn)車一起下葬,兩漢時期這種葬俗更為流行,隨葬弩機是“葬以殊禮”的體現(xiàn)。⑥
郭是弩機的外殼。戰(zhàn)國時期的弩機多無郭,將望山、牙、懸刀等部件用樞直接固定在木臂的機槽中。如山東曲阜魯國故城乙組52號墓(圖2∶1)、湖南長沙掃把塘138號墓、河南洛陽中州路戰(zhàn)國車馬坑⑦(圖2∶2)、陜西臨潼秦兵馬俑1號坑等,所出土的均為無郭弩機。從無郭到有郭是弩機發(fā)展過程中的一次重要革新,銅質(zhì)的郭能承受更強的后掣力,有效增強弩的殺傷力和射程。近年在山西屯留后河19號墓出土了一件有郭弩機⑧(圖2∶3),形制上與漢代有郭弩機有明顯差異,將銅郭的出現(xiàn)時間上提至戰(zhàn)國晚期。兩漢弩機多有郭,但在形制上有明顯的不同,主要有三種類型。
A型郭,郭面前端收束,呈斜肩狀,后端方正,箭槽為單道。A型郭在秦代就已出現(xiàn),流行于西漢時期,如江蘇徐州黑頭山劉慎墓弩機⑨(圖2∶5)、河南洛陽春都花園小區(qū)IM2354西漢墓弩機⑩、河北中山靖王劉勝墓弩機(圖2∶10)、安徽肥東縣小黃村M5西漢墓弩機?、陜西西安南郊西漢晚期墓弩機?(圖2∶6)等。
B型郭,郭面呈凸形,箭槽為單道或一正二副的三道。這種形制的郭至遲在西漢早期就已出現(xiàn),如山東淄博西漢齊王墓隨葬坑弩機?(圖2∶7)、江蘇徐州黑頭山劉慎墓弩機(圖2∶9)等。斷代為西漢早期的江蘇徐州宛朐侯劉 墓弩機?(圖2∶4),郭面呈凸形,但其前端有明顯的收束,恰好呈現(xiàn)出過渡的特征,表明B型郭可能由A型郭發(fā)展而來。
C型郭,郭面也呈凸形,前端漸寬,后端增長,箭槽為單道或一正二副的三道。這種形制的郭可能由B型郭發(fā)展而來,主要流行于東漢時期,如浙江長興弩機?(圖2∶11)、靈寶張灣漢墓弩機?(圖2∶12)、安徽壽縣弩機?(圖2∶8)等。
懸刀為弩機的擊發(fā)部件,其功能如同現(xiàn)代槍械的扳機。戰(zhàn)國時期,懸刀主要呈細長條狀,下端漸窄,有一定的弧度(圖2∶1),也有比較方正、上下同寬的長條形(圖2∶2)。秦至西漢時期,懸刀的形制出現(xiàn)明顯的變化,漸闊漸厚,遠牙側較平直,近牙側上部弧出或凸出,握手處呈凹弧狀(圖2∶10)。東漢后,懸刀有增闊增厚的趨勢,呈長方形(圖2∶12)。此時不少弩機在懸刀下端近牙側增鑄襯墊,有的呈簡單的長條狀,有的呈漸次加厚的二層臺,末端有一或兩個圓穿(圖2∶8)。這種增鑄的二層臺襯墊,其造型可能是模仿貼敷的皮革襯墊。山東淄博西漢齊王墓隨葬坑出土的弩機(圖2∶7),其懸刀上有并列的八個圓穿,作用可能也與包覆的襯墊有關。懸刀上的襯墊可以增加懸刀與手指的接觸面積,增大摩擦力,改善扣擊時的手感。
圖2 戰(zhàn)國至漢代的弩機
望山為弩機復位的觸發(fā)鍵,也兼具協(xié)助瞄準的作用。戰(zhàn)國時期,望山較矮,僅稍高于牙,上端為弧面,呈尖角狀(圖2∶2、圖2∶3)。秦至西漢早期,望山逐漸變高,由尖形變成長方形(圖2∶5、圖2∶7、圖2∶9)。西漢中晚期,望山漸闊漸厚,整體呈現(xiàn)瘦高的長條狀,或兩側傾斜的梯形(圖2∶6、圖2∶10)。東漢以后,望山更加高聳,呈梯形或弧度較小的長條狀(圖2∶8、圖2∶12)。箭在由弩射出后,由于受到地心引力和空氣阻力的影響,其運動軌跡會呈拋物線。如以箭鏃直接瞄準目標,勢必不能準確命中,弩力越強,射程越遠,誤差也會越大。古人很早就總結了根據(jù)勾股法來提高射擊精度的經(jīng)驗,即使用望山輔助瞄準,通過調(diào)整弩臂上揚的角度,使箭矢呈拋物線軌跡射向目標,有效降低了誤差。因此,有的弩機還在望山的側面增加了刻度,作為射擊時判斷目標距離的參考,起著現(xiàn)代槍械射擊表尺的作用。北宋沈括在《夢溪筆談》中就曾提及了望山的這一特征:“其望山甚長,望山之側為小距,如尺之有分寸。原其意,以目注鏃端,以望山之度擬之,準其高下,正用算家勾股法也?!蹦壳暗目脊刨Y料表明,至少在西漢中期,望山上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刻度,河北保定中山靖王劉勝墓就發(fā)現(xiàn)了帶有刻度的弩機(圖2∶10),其分為五個刻度,每個刻度間又有半度線,比較精密。1976年浙江長興縣出土一件錯銀銅弩機?(圖2∶11),其望山上的刻度分為六度又半度,每個刻度又四等分,更為復雜而精密。河北燕下都遺址發(fā)現(xiàn)一批銅弩機?,其望山上帶有乳釘狀凸起,推測最遲在戰(zhàn)國晚期就已出現(xiàn)用作標識的標尺,可能是協(xié)助瞄準技術的早期嘗試。
弩機的牙與望山連鑄,形制為一對并排的雙齒,主要作用是將弓弦鉤住,使用時必須保持牙兩側的弦均衡,才能保證發(fā)射的準確性。弩機兩牙的連接方式主要有兩種:一是在兩牙下端與牛咬合處以圓柱體相連,同時作為牛的限位軸;二是在下端柱連接的基礎上,在樞孔上方增加弧形面相連。兩點連接增強了牙的強度,也降低了鉤牙片脫落的風險,戰(zhàn)國后逐漸成為主流。
牛即棘輪,又可稱為“鉤心”或“機塞”。牛的平面呈凹型,上、下有兩個齒,與兩牙連接處的圓柱相咬合。在閉鎖狀態(tài)時,牛的下齒頂住懸刀,起著限制牙轉(zhuǎn)動的作用。牛的形制在戰(zhàn)國至漢代變化不多,保持了上齒短、下齒長的特征。有的牛會在樞孔處做加厚處理,以增強牛的強度。
樞又稱“樞軸”或“鍵”,相當于螺栓。弩機有兩根樞,其主要作用是將望山、牙、懸刀等構件固定在郭或機槽中,形成一個緊密的整體。樞軸的主體為圓柱形,一端有帽,帽呈圓形、方形、六角形等多種形態(tài),遠帽端常開有小孔,通過插入銷來防止松脫。戰(zhàn)國至漢代弩機的樞從形狀看基本屬于同一種類型。
我國古代兵器的生產(chǎn)有一套嚴格的管理制度,最常見的方法就是“物勒工名”,即將工匠和監(jiān)造官吏的姓名刻在器物上,以便管理者檢驗產(chǎn)品質(zhì)量和考察工匠的績效。弩機的刻銘始于戰(zhàn)國時期,《貞松堂集古遺文》《三代吉金文存》《周金文存》等均收錄有戰(zhàn)國時期弩機的刻銘。戰(zhàn)國至西漢時期,弩機的刻銘比較簡略。陜西寶雞鳳閣嶺曾出土一件秦代刻銘弩機,望山上刻有“丞廣”二字,“丞”應指弩機的監(jiān)造官吏,“廣”是其名字。東漢時期,弩機銘文的字數(shù)增多,內(nèi)容也更為詳細。東漢永元六年考工弩機?,郭銘:“永元六年考工所造四石機郭。工袁□作。造工王小,太仆護工掾□、令共、丞霸、掾珍、史咸主。”東漢元初二年中尚方弩機?,郭銘:“元初二年四月造作償邊發(fā)八石機郭千八百廿四具輩。工史伯。令福、垂游、緣慶、史種、虎晉、猛別監(jiān)。”刻銘涉及年號、制作單位、弩機強度、工匠、監(jiān)造官吏等信息,反映了東漢時期兵器生產(chǎn)及管理情況。
弩機是弩的發(fā)矢部件,最遲至戰(zhàn)國早期,銅弩機的制作技術就已成熟。縱觀戰(zhàn)國至漢代弩機的形制特征,可以總結出其發(fā)展演變的脈絡。戰(zhàn)國時期的弩機多無郭,望山較矮,呈尖角狀,懸刀細長。秦至西漢時期,有郭弩機開始流行,郭面呈斜肩或凸形。望山漸高漸厚,出現(xiàn)刻度。懸刀上部多弧凸,握手處多內(nèi)凹。東漢時期,銅郭多為凸形,望山高聳,懸刀增闊增厚,呈長方形。弩機的刻銘始于戰(zhàn)國,東漢時期發(fā)展至比較完備的形式,對研究古代兵器生產(chǎn)管理制度具有重要的意義。
從戰(zhàn)國至漢代,銅弩機的結構原理和制作工藝逐步成熟,后世的弩機基本沿襲了這一時期的形制構造。此外,銅郭及輔助瞄準刻度的出現(xiàn),有效提高了箭矢的射程和命中率,使弩成了兩漢時期最先進的作戰(zhàn)武器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