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怡美
(上海師范大學(xué)人文學(xué)院 上海 200234)
顧太清(嘉慶四年1799—光緒三年1877),名春,字梅仙,號太清,晚年又號云槎外史,①滿洲鑲藍(lán)旗人,工詩詞丹青,擅小說傳奇,當(dāng)屬八旗才女。因姻親關(guān)系,顧春(太清)得以在榮王府做家教,之后與王府中乾隆玄孫貝勒弈繪(太素)志趣相投,嫁作其側(cè)室,二人相伴十四載,常作詩詞唱和論答,感情甚篤。丈夫離世后,太清不畏蜚語譖言、太福晉的發(fā)難以及長子戴鈞的恣肆妄為,毅然遷離王府,晚年雙目失明,生活清貧寧靜。
歷經(jīng)清朝五世和清末國家危亡,顧太清筆耕不輟,后世流傳有她的詩詞集《天游閣集》十三卷:詩七卷,詞六卷;另有小說《紅樓夢影》,戲曲《桃園記》《梅花引》等刊于世。
《天游閣集》全帙在后世流傳過程中歷經(jīng)坎坷,幸得益太清后人努力,尤在金適先生東瀛補遺,以及金啟孮、金適先生的校箋整理,今得以觀顧太清詩詞全貌。本文以現(xiàn)今最全的《顧太清集校箋(上)》 (詩卷)[1]為研究藍(lán)本,試圖求得較為全面準(zhǔn)確的詩韻系統(tǒng)。
清代中央集權(quán)和科舉制度發(fā)展至頂峰,與此同時,官韻也在康熙年間的《佩文韻府》之后建立起一個新高度,在擷采數(shù)輩、詩詞蓬勃發(fā)展的清代,詩人們作詩押韻基本尊崇詩韻,不過礙于書音和時音間的距離,具體用韻上會依語音背景和情感表達,而稍有地區(qū)和個體語音差異存在。顧太清詩韻背后也同樣蘊含一些北京官話讀書音、口語音等漢語語音史內(nèi)容,在漢語音韻學(xué)和文獻學(xué)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研究意義和價值。
在浩如煙海的全清詩詞??闭{基礎(chǔ)上,文學(xué)、詩詞曲韻學(xué)等性質(zhì)的研究已蔚成氣候,但區(qū)域化、群體化、個體化的用韻研究還遠(yuǎn)不及唐宋詩詞研究之系統(tǒng),關(guān)于女性詩人的用韻研究更是徘徊于邊緣。
顧太清詩詞創(chuàng)作并行,數(shù)量頗豐,鑒于其詩韻研究存在空白,文章對顧太清詩歌用韻作整體歸納和對比研究,總結(jié)其用韻特點,并對比《廣韻》、詩韻、太清詞韻等內(nèi)容,以期探究對照出一些切實的歷時語音信息。
首先,確定近體詩和古體詩的韻例(見下表1)。
表1:詩韻韻例
其次,參照詩律標(biāo)準(zhǔn)、詩人用韻習(xí)慣和內(nèi)容表達,摘錄韻腳字②,劃分韻段③,確定韻腳字的中古音韻地位(對多音韻腳字還需進行定音處理),制為韻譜。最后,在顧太清近體詩772首(韻段772)、古體詩27首(韻段53)的基礎(chǔ)上,運用系聯(lián)法和數(shù)理統(tǒng)計法分別劃分出韻部。[2][6][7][8]
顧太清近體詩韻部共27部:陰聲韻部10部,陽聲韻部17部;古體詩韻部共19部:陰聲韻部6部,陽聲韻部9部,入聲韻部4部。系聯(lián)結(jié)果如下表2。
表2:韻部相關(guān)統(tǒng)計數(shù)據(jù)
遇 魚模部33魚14模2;虞模14;魚虞模3魚模部6虞模魚 魚1;虞1;模1;魚虞2;魚虞模1齊西部17 齊17 齊蟹咍20;咍灰28;咍皆2,皆佳2(咍灰支1)皆佳灰1;灰皆佳1 灰皆部2灰咍灰皆部53微飛部22陰聲韻微19;微支1;微之2 微止支之部71支5;之 2;支之31;之脂9;支脂7;支之脂12;之微脂2;脂之微 2(支脂陽1)支脂之之 1;脂1;支脂1;脂之2;支脂之2;支之部7肴梢部2 肴2 肴蕭宵部21效豪 豪1;蕭宵1;蕭豪1(皓號1)蕭宵部4蕭宵宵8;豪1;蕭宵10;宵豪2流 尤侯部52尤15;尤侯27;尤幽9;尤侯幽1尤侯幽尤 1;尤侯 7(宥有1) 尤侯部9覃談 覃談1 覃談部1咸銜部1 咸銜鹽添部3 鹽添深 侵尋部27 侵27 侵 侵2 侵尋部2覃談部9 覃1;鹽1;覃談5;覃咸1;覃鹽1;咸銜1;鹽添3④咸寒桓部36寒12;寒桓16;寒刪1;寒山1;寒仙1,寒桓山1;寒仙山1(寒瀚 3)寒桓 寒桓1 寒桓部1山刪山部22刪山刪2;刪山14;山寒2;刪寒山2,寒山1;仙刪1陽聲韻仙先部61先7;仙先48;刪先1;山先1;先寒1;山仙先1;先刪仙1;桓仙先刪1仙先 先2;仙1;仙先1 仙先部4真諄部40真21;真諄16;真文2(真諄支1)真諄臻文云部14文9;真文3;文殷2 文元魂韻18魂 5,元 2;痕魂2;諄魂1;元魂4;元痕1,元魂痕3元魂痕宕 陽唐部68 陽21;陽唐47陽唐 陽1;陽唐2 陽唐部3江 江窗部3(江降2;江降鐘1) 江
曾 蒸登部6 登2;蒸登4 蒸登登青1 登青部1青靈部12 青8;青清4 青清7;庚3;庚清34;青庚2;青庚清1;庚耕清4梗清1 清成部1庚耕清庚清部51庚1 庚行部2通東中部51東45;東鐘5;東冬1 東 東1 東中部1冬鐘部9 鐘6;冬鐘3 冬鐘江入聲韻覺 覺鐸1 覺樂部1宕藥鐸 藥鐸1 藥鐸部1山薛屑薛1;薛屑帖1 薛屑部2深月帖梗陌麥昔 質(zhì)1;陌昔1;昔質(zhì)1 昔質(zhì)部3臻質(zhì)術(shù)櫛
顧太清近體詩偶句押韻、一韻到底,同用獨用情況與《廣韻》出入較小,押韻基本符合“平水韻”標(biāo)準(zhǔn),可以反映出清代中晚期北京地區(qū)女性詩人的押韻嚴(yán)格的特征。從韻段分配可以了解到詩人的押韻喜好:支之部>陽唐部>仙先部>灰皆部>尤侯部>家麻部;而冬鐘部>蒸登部>江窗部>鹽添部>咸銜部的押韻實踐較少,韻段數(shù)都在10個以下。
對比《中原音韻》19韻部⑤和明清音系15韻部,[3]太清詩韻盡管不及詞韻貼合時音,但也出現(xiàn)了:佳韻在家麻部和灰皆部都有韻腳字分布,由7:2的韻段分布比例來判斷,此時書面層的佳皆同用還存在,卻已不敵實際語音中佳麻合韻這一大勢所趨;攝的類別感被強調(diào)了出來,如近體詩中的止攝兩部(微飛部、支之部)、咸攝三部(覃談部、咸銜部、鹽添部),山攝三部(寒桓部、刪山部、仙先部),臻攝兩部(真諄部、文云部),梗攝兩部(青靈部、庚清部),通攝兩部(東中部、冬鐘部)均有少量同攝混押的情況,可以凸顯出“韻攝”在清代北京地區(qū)口語中的格局,以及給書面分韻系統(tǒng)帶來的沖擊。
顧太清古體詩總體押韻數(shù)量較少,陰聲韻和陽聲韻韻部有較多空缺,導(dǎo)致韻部信息不夠全面,同比支撐力不足,不過因其不似近體詩那般致韻嚴(yán)格,也能獲得某些時音信息,如曾、梗兩攝用韻出現(xiàn)交叉,說明在其音系統(tǒng)中有合流的趨勢。
押韻自由度上,無鄰部字混押,有3例平仄通押情況(同部上去相押)。其中1例麻、歌上聲字互諧,而它們上古同屬魚部,早在中古已經(jīng)分化,該處或是崇古所為,或是地方方言的歌韻中還有[a]這樣的滯留音,致使其跟麻韻相混。
宋代以來入聲押韻已有變化,其與北方官話口語中入聲韻消失及“入派三聲”的語音演變密不可分。《中原音韻》時期北方口語中可能還存有入聲之別,但不比南方入聲那般具有明顯聽感區(qū)別,另從明清時期中外韻書音系來看,入聲已逐漸在北方口語中消失。太清古體詩入聲韻段僅有7個,確也分四個韻部,相比其詞韻入聲韻部⑥,少一屋燭部,多一覺樂部;藥鐸部、薛屑部和藥鐸部、月薛部基本對應(yīng);昔質(zhì)部和陌職部也是同攝同韻尾。兩者零散少量的入聲韻例沒有相混,而是參考詩韻、詞譜各自嚴(yán)格區(qū)分,反而印證了該時期北京地區(qū)口語入聲韻復(fù)化入陰聲韻、入聲消失的演變情況。
近體詩以平韻為正例,仄韻一般不允許甚至很少出現(xiàn)。顧太清近體詩韻中,歌戈部、家麻部、寒桓部、刪山部、江窗部共出現(xiàn)7個“平聲與同部仄聲通押”的韻例,這類未遵循近體詩“平聲一韻到底”原則的出韻例約占總韻段數(shù)的0.9%,因數(shù)量較少,且皆屬同部,所以判定為正常出韻情況。異部相押僅有5例,占比更小,暫不細(xì)考。
值得注意的是,在對“十三元”的處理上,顧太清詩韻元魂痕同用,其詞韻則把元部字分派進真文、寒仙兩部,后者明顯分韻更為切實,但《喝火令》繁元、罇魂、昏魂;翻元、門魂、痕痕、坤魂,《新雁過妝樓·雪夜聞雁》門魂、昏魂、根痕、魂魂、翻元、喧元;溫魂、痕痕、存魂、軒元,這兩首詞都獨押了詩韻十三元,這一特殊用韻可能是受詩韻影響,也可能是作者故意為之調(diào)侃詩韻,是為趣韻。
顧太清近體詩韻部共27部:陰聲韻部10部,陽聲韻部17部;古體詩韻部共19部:陰聲韻部6部,陽聲韻部9部,入聲韻部4部。太清詩韻致韻嚴(yán)格,分韻較細(xì)(近體詩尤細(xì)),不過,書音和口語之間的脫節(jié)影響到了部分同用韻例,從中可對應(yīng)出當(dāng)時北京官話口語音系中的一些信息,如佳麻合韻;咸山、深臻、曾梗攝韻尾各自合并;入聲韻消失等。
由于韻段數(shù)量不平均容易產(chǎn)生比例擦邊現(xiàn)象,文中韻部劃分還需參考與詩人創(chuàng)作相關(guān)的內(nèi)容,如其丈夫奕繪以及同期同地詩人的用韻特征,還有其所在“秋紅吟社”集體創(chuàng)作(社中課題)的用韻習(xí)慣等,都有待繼續(xù)研究。
注釋:
①顧太清本名鄂春,原姓西林覺羅氏(哈喇),同西林旭和鄂少峰同為甘肅巡撫鄂昌的孫輩,后礙于祖上聲名,改名顧太清(作品中自署太清春、太清老人椿),今學(xué)界常稱顧太清、顧春。
②顧太清近體詩在盡量不混淆詩韻韻部的前提下,時常把時音韻感融于首句,因此同攝的首句韻腳字也摘錄其中,如“泉仙,還刪,灣刪”;“旋仙,巒寒,山山”;“稀微,熙之,遲脂”等韻例。
③韻段劃分方面,次前韻的詩的每個韻段都作分開處理;由于近體詩中少有重韻,古體詩押重韻的較多,因此古體詩中再用韻算另外的韻段;古體詩換韻則增加新韻段,同首換韻后又回到前有韻段的韻段,則與前者歸入同一韻段。
④覃談、咸銜、鹽添在《廣韻》中各自同用,而在顧太清近體詩用韻中,因“覃談5”、“鹽添3”更貼合平水韻,而“咸銜1”的分合意義不大,因此暫將咸攝韻部作三分處理。
⑤歌戈部,家麻部,車遮部,魚模部,齊微部,支思部,皆來部,蕭豪部,尤侯部;監(jiān)咸部,廉纖部,侵尋部,寒山部,桓歡部,先天部,真文部,江陽部,庚青部,東鐘部。
⑥筆者另文從顧太清364首詞(388韻段)的系聯(lián)得出18韻部:歌戈部,家麻部,魚模部,支微部,皆來部,蕭豪部,尤侯部;鹽談部,侵尋部,寒仙部(元),真文部(元),陽唐部,庚青部,東鐘部;藥鐸部,月薛部,陌職部,屋燭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