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雪茹 尹 倩
(西南財經(jīng)大學 人文學院,四川 成都 611130)
《紅樓夢》以其獨特的魅力居于中國四大名著之一,其中蘊含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知識值得深入探究?!都t樓夢》中蘊含的哲學思想源于中國傳統(tǒng)的儒道佛思想,《紅樓夢》與儒道佛三家的關系決定了全書的人物命運走向,構(gòu)建了全書的主旨思想。雖然曹雪芹先生對儒家提倡的“入世”追求有不同的意見,但從全書內(nèi)容來看,也體現(xiàn)了作者對儒家仁孝理論觀念的贊同,具體可見于書中人物的精神價值追求上。佛教中因果循環(huán)的哲理為故事的開端創(chuàng)造了神秘感,給故事的結(jié)局埋下伏筆,讓讀者在感嘆世事無常中,來到故事的終點。書中還體現(xiàn)了道家尋求自然本性、返璞歸真的生活態(tài)度,見素抱樸的古老信條,讓在塵世繁華迷亂的人找到精神歸宿,是人物在繁華中、繁華落盡后的處世態(tài)度。本篇就《紅樓夢》中道家哲學思想作淺要的分析和理解。
《紅樓夢》中最早以道士形象出場的人物就是第一回《甄士隱夢幻識通靈,賈雨村風塵懷閨秀》中,大荒山青埂峰下,遠遠行來的一僧一道,其中的那位道人,被稱為“渺渺真人”。書中描述他“生得骨骼不凡,豐神迥異”“見二師仙形道體,定非凡品,必有補天濟世之才,利物濟人之德”[1],文中對道士的描述便給人以超脫世俗、看破紅塵的感覺。該道士是小說貫穿全文的重要人物,雖然他并不經(jīng)常出現(xiàn),但卻是推動小說情節(jié)發(fā)展和轉(zhuǎn)折的關鍵人物,作者正是通過這個道士形象,安排全書情節(jié),烘托全書氣氛?!逗昧烁琛芬舱怯伤傻孽俗愕廊四畛鰜淼模骸笆廊硕紩陨裣珊茫┯泄γ涣?!古今將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沒了。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金銀忘不了!終朝只恨聚無多,及到多時眼閉了。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說恩情,君死又隨人去了。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兒孫忘不了!癡心父母古來多,孝順兒孫誰見了?”[2]這首詩點明了全文主旨,也說盡了人生百態(tài),小說發(fā)展也正是朝著這個思路向前進行的。作者借此詩來表達人們建功立業(yè)、發(fā)財致富、貪戀妻妾、顧念兒孫都是被情欲蒙蔽、尚不“覺悟”的緣故,而這一切都是靠不住的,從而宣揚了一種冷靜觀照人生的現(xiàn)實主義思想,與道家的出世思想不謀而合。道家宣揚的正是順其自然、知足常樂、無欲無求的思想。
除了“渺渺真人”,在全文中還有多處出現(xiàn)了其他道人的身影,淋漓盡致地體現(xiàn)了不同道人鮮明的個人特征。小說中的另一位道人“空空道人”,便是書中所說發(fā)現(xiàn)石頭、抄錄《石頭記》的人物。按照書里的設定,沒有空空道人,這本書也許沒有機會與世人見面。書中這樣寫道:“從此空空道人因空見色,由色生情,傳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為情僧,改《石頭記》為《情僧錄》”?!翱湛盏廊恕北臼且L道求仙,不料路過青埂峰卻發(fā)現(xiàn)一石上記錄著一段家庭瑣事、閨閣閑情的事跡,于是將其抄錄,流傳人世間,得以改名為“情僧”,為作者點名本故事來源提供一個說法?!靶≌f中把這樣重要的人物處理成道教徒,不是偶然的。正由于道教徒有著超越塵俗的悟性、清閑的生涯,和后人熟悉而又受人喜愛的形象,而且他們還有較高的文學修養(yǎng),對世態(tài)炎涼的高超的見解和認識,以及對文學創(chuàng)作事業(yè)的熱心?!盵3]小說將道士作為傳抄《紅樓夢》并傳入人世的關鍵角色,賦予傳奇色彩,為《紅樓夢》提升了格調(diào)。
賈寶玉作為該小說的主要人物,文中對他的塑造則更實質(zhì)地體現(xiàn)了道家思想。從書中可以清晰明確地感受到,“博愛”是賈寶玉最重要的性格特征之一。他雖然出生在權(quán)貴之家,從小養(yǎng)尊處優(yōu),但卻一直對周圍人表現(xiàn)出無微不至的關懷,不僅有他的眾多姐妹,而且還有自己身邊的丫鬟侍女。他看見齡官兒“劃薔”,突下大雨,腦袋里面想到的卻是“這時下雨,他這個身子,如何禁得驟雨一激!”[4]忘了自己身上也已經(jīng)被淋濕了,回到房中還一直記掛著女孩子沒處避雨。除此之外,賈寶玉還將他的“愛”廣施于賈府以外的一些女孩子。如對萍水相逢、連姓名都不知道的花襲人之兩個姨妹都深表關注,甚至就連劉姥姥隨口亂說編出來的在雪地上抽柴草的那個小姑娘,他也一直牽掛。老子曰:“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盵5]意思是說他有三種寶貝,是應當永遠保持并且珍重它的:第一是慈,第二是儉,第三就是不敢處在眾人之先??梢钥闯銎涞谝粚毦褪恰按取?,所謂“慈”即指無所不愛或是至大之愛,而賈寶玉的“大愛”也可達到無所不愛或至大之愛,故而也可從道家思想中找到根源。
賈寶玉身上體現(xiàn)出的反對封建禮數(shù)的束縛,崇尚自然天真,喜歡追求個性的自由和解放,與道家哲學思想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這都體現(xiàn)出曹雪芹深受老莊道家思想的影響。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6]講究回歸自然,天人合一,不加干預,寶玉灑脫隨性的性子,偏遠而乖張的行為,正是道家思想追求自然無為的體現(xiàn)。賈寶玉主要的性格特征是平等待人,對不同背景的人以“大愛”相處,尊重個性,主張每一個人擁有自由意志,按照自己的想法追求各自的人生。寶玉蔑視世俗封建禮數(shù),抗拒官場功名利祿,對于封建貴族所推崇的人生道路極其抗拒。賈寶玉的夢想是擺脫封建禮教的束縛,與道家的出世思想不謀而合。書中還寫到“寶玉又是天生成慣能作小服低,賠身下氣,性情體貼,話語纏綿……”[7]他的謙退溫順、率真體貼恰恰是道家所推崇的自然人性論的直接反映。
賈寶玉不愛研讀四書五經(jīng),不愿參加科舉考試走上世人追隨的仕途之路,卻愿意待在大觀園中和姊妹們做詩飲酒,賞梅詠菊,這種行為本身就體現(xiàn)了他追求無為的道家精神。在賈政帶領賓客到清新素雅的“稻香居”參觀時,他覺得那比不上“有鳳來儀”(即后來的“瀟湘館”)。他指出“稻香村”:“遠無鄰村,近不負郭,背山山無脈,臨水水無源,……爭似先處有自然之理,得自然之氣,雖種竹引泉,亦不傷于穿鑿。”[8]這充分表現(xiàn)了寶玉追求自然之真美、任性自然之趣,他認為自然之美遠勝于精雕細作而成的偽自然。蔣和森在《紅樓夢概說》中說道:“賈寶玉面對痛苦的現(xiàn)實,為了求得精神上的‘解脫’,也為了找到可以對抗封建主義的思想武器,曾經(jīng)頗為苦心地去進行探索?!盵9]他極力抗拒封建主義強加在他身上的種種束縛,想要追求自我個性的徹底解放,渴望自由自在的個性生活。除了“整日價雜學旁收”以外,還去悟道參禪??墒菂s始終不能找到對抗封建主義的思想武器,求得精神上的解脫。他寄希望于中國古典哲學,渴望在其中找到精神的慰藉、心靈的寄托。老莊乃至整個道家的哲學思想對于如何處理好物我之間的關系為世人提供了很有意義的借鑒,尤其是莊子哲學中的達觀灑脫、寧靜散淡的處世智慧十分有利于對自我價值的認知。莊子關于“自然本性”的哲學思想便是賈寶玉試圖用來反抗封建正統(tǒng)思想強加在他身上的各種枷鎖的工具。正因為有了這種思想基礎,才使他后來看破紅塵,不再受世俗的羈絆,離家出走,了結(jié)了一部《紅樓夢》。莊子及其哲學思想在《紅樓夢》中的地位,與《莊子》在道家中的地位同樣重要。
金陵十二釵之一的賈惜春也是《紅樓夢》中受到道家思想極大影響的人物。在大觀園中她的至親猶在,但卻對她漠不關心,以至于在如此淡漠的環(huán)境中成長的賈惜春不愛管事,養(yǎng)成了孤僻冷漠、懦弱的性格。賈惜春厭倦了大觀園中的名利之爭,既然憑一己之力做不到改變周遭令人厭惡的世俗環(huán)境,她便選擇放棄紅塵世間的生活,去追求精神上的自由。這就是之后惜春皈依佛門的主要原因,對凡塵俗世的了悟看破,讓她在對逍遙自在的人生實踐上邁出了重要一步。世人皆醉而惜春獨醒,這本是一種災難與折磨。然而,惜春卻憑借自身的探索終出離世情,借用佛教的外衣,以莊子人生哲學為自己的靈魂歸宿,遠離塵世喧囂永葆清白潔凈,享受逍遙于青燈下的樂趣。雖然惜春最后的境遇是悲慘的,但在賈府的大風波面前,她來去了無牽掛,實現(xiàn)了真正的超脫自由。曹雪芹便是通過構(gòu)造筆下這些命運多舛的薄命女子來揭示書中所要表達的道家哲學思想。
除了上述人物特色中的道家元素,劇情伏筆中雜糅的道家思想,也同樣數(shù)不勝數(shù)。從《紅樓夢》第一回中,那一僧一道說:“那紅塵中卻有些樂事,但不能永遠依恃。況又有‘美中不足,好事多磨’八個字緊相連屬,瞬息間則又樂極生悲,人非物換,究竟是到頭一夢,萬境歸空?!盵10]通過這兩位之口,道出了曹雪芹眼中的世道蒼涼,萬物皆空,“此處明白地表達了物盛而衰,樂極則悲,日中而移,月盈而虧的道家循環(huán)論思想?!盵11]又如同后文第十三回《秦可卿死封龍禁尉》中秦可卿病痛纏身,臨死前托夢于王熙鳳,道出“月滿則虧,水滿則溢”“登高必跌重”“樂極悲生”等道家哲理,意在指出賈府氣數(shù)將盡必將衰敗,提醒王熙鳳居安思危,以及“否極泰來,榮辱自古周而復始,豈人力能可保常的”等同樣蘊含道家哲學思想的話語,這些無不透露出萬物循環(huán)往復、矛盾的對立與統(tǒng)一的道家辯證法思想。而這些與道家思想相契合的話,無一不是對《紅樓夢》主題的生動詮釋。
作者尤為偏愛道家中的循環(huán)論,在書中數(shù)次寫出暗含盛極而衰的情節(jié),“第二十九回,賈府初一日在清虛觀打醮,熱鬧中點戲看戲,賈珍來回賈母所點的戲:第一本《白蛇傳》,第二本《滿床笏》,第三本《南柯夢》。這三本戲是由興而盛而衰的象征,尤其是《南柯夢》是十足的道家思想的流露”[12]。賈母點的三本戲折子,均是包含著循環(huán)往復思想的戲,興盛衰亡,這也為后續(xù)賈府沒落埋下伏筆。物盛而衰、樂極則悲,賈府由盛極一時到最后的荒涼沒落,曾經(jīng)的繁盛富足、歡聲笑語都化作一片荒涼,作為少男少女們世外桃源的大觀園,最后也被檢抄,從此破敗無人。
縱觀老子和莊子的思想,比起道德上的完美,外貌總是遭受冷落。在老子認知中,美與丑、禍與福,乃至生與死,都是相互依存、包容、滲透的,而莊子筆下的道德完美者往往身體殘缺?!都t樓夢》中也強調(diào)美與丑、圓與缺的相互結(jié)合,比如出現(xiàn)在第十二回的風月寶鑒,反面可怖似骷髏卻能救人,正面美好如畫卻引人迷失心智、走向地獄。這種過分重視美丑之間的排斥性,忽視二者之間的同一性、對立性,違背自然運動之道的意象在書中還有很多處,其中所隱喻的思想特點都符合老子“反者道之動”的樸素辯證法觀點,即對立的雙方可以相互轉(zhuǎn)化。
儒道兩家的哲學思想是中國傳統(tǒng)思想文化的核心,正如林語堂所說:“儒家及道家是中國人靈魂的兩面?!辈煌谠跉v史上長期占據(jù)正統(tǒng)地位的儒家思想,道家在文化中仿佛是一種“世外桃源”似的存在,“有別于儒家注重現(xiàn)實,經(jīng)世致用的入世態(tài)度,不以社會功利去改造人,不刻意強調(diào)個人在社會中的價值,而是追求自然真實的人生,追求人性與自然的和諧,追求真情的自然流淌。反對把人改造成社會功利的工具,禮教束縛的奴隸?!盵13]道家文化崇尚自然無為,所追求的是一種“超然無我”“清靜自然”的人生態(tài)度和宇宙境界。當儒家施加于人的人倫道德太重,以至于成了負擔時,便有人去追求這種逍遙自在和人性解放,進而取得人格的獨立乃至超越。
自宋明理學產(chǎn)生及發(fā)展以來,直到明清時期,儒學對人性的壓迫愈發(fā)嚴重:科舉制度日漸腐朽,封建禮教發(fā)展到極致,世人的思想日益固化,如此種種,使得社會陷入思想禁錮的境地,而此時的人性解放便顯得尤為可貴。與此同時,與占據(jù)時代主流的封建倫理道德和尊卑等級思想相比,道家所提出的萬物平等的觀念顯然更符合世界的本源與人性的需求。
區(qū)別于儒家的仁愛孝悌,老子的主張是“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14],這是一種天地萬物皆平等的思想。這樣的思想在莊子那里得到提煉和升華,“以道觀之,物無貴賤;以物觀之,自貴而相賤;以俗觀之,貴賤不在己。以差觀之,因其所大而大之,則萬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則萬物莫不小。知天地之為稊米也,知毫末之為丘山也,則差數(shù)睹矣?!盵15]所說的是不同認知角度所見事物各不相同,然而從“道”的觀點、以一種冷眼旁觀的角度看來,萬物并無貴賤之分。老莊之所以追求“道”的境界,其目的之一是“到達這種境界之后,往下便可以‘不敖倪萬物’,不以是非好壞對萬物作區(qū)分,而得與平等地相處?!盵16]
這樣的平等觀念在今日已經(jīng)廣泛得到證實,每個個體都是蕓蕓眾生中的一員,昔日的天子、大人早已煙消云散,然而這樣的思想在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的背景下卻是難能可貴的。《紅樓夢》之所以成為一部具有深刻哲學意義的文學巨著,很大程度上歸功于貫徹全書的思想解放主張和平等觀念。作者清楚地認識到貴賤禍福不過旦夕之變,發(fā)掘出每個人生命的精彩與不幸,沖破了“才子中狀元,佳人封一品夫人,在才子佳人本身很歡喜,他們看了也很歡喜,下等人沒奈何,也只好替他們一同歡喜”[17]的桎梏,使得《紅樓夢》升華為“千紅一哭,萬艷同悲”的偉大悲劇。我們不能簡單地將其作為一本小說來解讀,文學作品之美,美在其反映出的獨特時代風貌和承載著的精神價值追求,以一種批判反思的哲學視角剖析一部經(jīng)典名著,更能體味出其中的偉大之處,《紅樓夢》中展現(xiàn)的道家哲學思想耐人尋味。
1.從人物身上折射出的思想解放與靈魂自由
《紅樓夢》中出場的眾多為人們所喜愛、津津樂道的美好人物大都有一股出塵氣質(zhì),靈氣自然而不矯揉造作,在并不完美甚至帶有悲劇色彩的人生中經(jīng)歷著屬于人性的喜、怒、嗔、癡。無論是寶玉、黛玉、晴雯等人,或是雨中“劃薔”的齡官,都不甘心做封建社會的犧牲品,偏要在短短一生中尋找屬于生命本真的自由美好,在他們身上體現(xiàn)出道家追求自由自主、不媚俗、不屈從的反抗精神。作者沖破了時世對“少爺”“小姐”“下人”所施加的封建思想和刻板印象,從人的本性的角度生動地刻畫了記憶中最美好、最鮮活的生命。
談及《紅樓夢》中自由的靈魂,給人印象最深刻的總是寶黛二人。黛玉身上的自由精神是顯而易見的:她的身上帶有一種樸素本真的氣質(zhì),相較于寶釵的圓滑,她更像一塊璞玉,在自我的世界里完成自我、超越自我。黛玉是不屑于迎合俗世觀念的,她不在乎虛名浮利,敢于反抗封建禮教,批評寒窗苦讀只為一朝入仕,甚至以死諫贏得身后清譽的莽夫祿蠹。她能夠理解寶玉不好讀經(jīng)史子集,卻愛廝混于姐妹之中的緣由,與寶玉之間產(chǎn)生出一種精神上的共鳴。與此同時,自出生之時就顯示出同正統(tǒng)道德觀不相符的性格特點的寶玉,在他身上所折射出的是道家思想中所提倡的“自然”。對于寶玉而言,身邊之人的生命遠比廟堂之中的達官顯貴精彩得多,而相比追求浮名,實現(xiàn)自我的超越才是生命的真正價值。在時人如賈政眼中,寶玉是紈绔叛逆、不學無術(shù)、我行我素的;然而在今天看來,他的思想自有其價值值得我們?nèi)の丁?/p>
除去寶黛二人,書中其他人也各有其精彩之處,無論是恣意撕扇的晴雯,還是“不愛紅妝愛武裝”的湘云,或是勇敢追求愛情的齡官,都是作者超越世俗所想要展現(xiàn)的自由解放的靈魂,如此種種,皆是《紅樓夢》一書中所表達的道家從人的真性情出發(fā),追求自然和諧的思想。
2.通過情節(jié)所表達的道家的平等觀
在《紅樓夢》情節(jié)中充分展現(xiàn)了道家萬物平等的觀念。無論是寶玉對待襲人、麝月等人皆以姐妹相待,還是大觀園中每一次不拘身份尊卑、縱情把酒言歡的小宴,都讓我們體會到作者這樣的觀念:人與人之間本來是平等的,絕不因出身而有所偏頗。正如蔣勛在講解劉姥姥進大觀園時所言:“我讀到這一段,會特別覺得作者是在寫一種平等、一種人世間的平等。這種平等只有當人與人之間有了一種情分以后,你才能看得到,不然就會算計,就會覺得我給你一百兩銀子,你給我?guī)赘葡滩?,太不公平了。平等并不是物質(zhì)的價值,而是一種心思,賈家給劉姥姥的是珍貴的,劉姥姥給賈家的也是珍貴的,是兩種不同的珍貴。”[18]對于賈家而言,最珍貴的不是山珍海味,而是劉姥姥關照他們胃口的人情冷暖;對劉姥姥而言,相比錢財更珍貴的是在賈家所受到的尊重。作者深諳“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19]之道,因而著力在書中表達眾生平等的思想,甚至讓一直期待結(jié)識天下精彩女子的寶玉說出“不過是各人得各人眼淚罷了”之語。道家思想中所追求的平等觀念,由此得以體現(xiàn)。
莊子人生哲學的核心是追求精神的絕對自由。莊子在《逍遙游》中,對他所倡導的絕對的自由作了詳盡的闡述:“故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而《紅樓夢》的主旨,也正是擺脫封建束縛,勸勉世人忘記功名利祿,逍遙人世。文中的主人公賈寶玉,不被功名利祿所束縛,卻唯獨因為一個情字,癡纏一生,最后他遁入空門,選擇出家,也正是追求逍遙,遠離塵世,有道家“出世”之觀。文中很多章節(jié)段落都體現(xiàn)作者對于追求功名權(quán)利財富的厭惡,“賈雨村貪得無厭,為此多次丟官,十年寒窗,半生鉆營,到頭來一無所有;鳳姐爭強斗狠耍淫威,貪財放賬欠人命,一朝萬貫家財抄檢盡,機關算盡,‘反算了卿卿性命’;賈瑞薛蟠秦鐘貪色赴黃泉,賈赦賈敬縱欲弄權(quán)枷鎖扛身,以上種種,并非因果報應,細究曹公本意,乃是勸誡世人欲海險惡須要抽身早。”[20]作者通過對筆下部分人物的結(jié)局安排,表達自己的人生觀念,不被功名利祿束縛,逍遙度日。
“道家自然精神的價值理想是在完全否定和批判現(xiàn)實社會的基礎上建立的,這樣它必須忽視和遮掩人生存的種種客觀事實,從而就具有超越于現(xiàn)實的純粹理想化的特征,以至于人類永遠無法企及。”[21]《紅樓夢》全篇,充滿了對封建專制制度的不滿和批判,作者通過建立大觀園這樣的“世外桃源”、太虛幻境這樣的神界仙境,表現(xiàn)出自己理想中的美好世界,具有超越現(xiàn)實的理想化。而緊接著大觀園的沒落,賈寶玉夢游的太虛幻境被夜叉、海鬼拖拉受驚,又展現(xiàn)了殘酷的現(xiàn)實和作者的批判,“如果說,大觀園是曹雪芹在現(xiàn)實世界里建造的理想家園,那么,‘太虛幻境’則是純粹地超越了現(xiàn)實世界的更高層次的理想世界。女兒從‘太虛幻境’而來,最終又重歸于‘太虛幻境’這一輪回的事實本身,就說明了道家自然精神所建構(gòu)的理想世界在現(xiàn)實土壤中的虛幻性。”[22]
曹雪芹在經(jīng)歷了自身家族的衰落之后,能夠超然對待時事,在小說中融入了道家思想,創(chuàng)建自己理想中的社會,最后又將之毀滅,表達了自己對封建社會及腐朽統(tǒng)治階級的批判反對。不論是老莊的循環(huán)論思想還是浮生若夢的人生認知都隱含于《紅樓夢》內(nèi)在架構(gòu)的始終,小說當中的悲劇精神正是在老莊哲學思想這一內(nèi)在力量的驅(qū)動之下得以展現(xiàn),道家的自然精神思想被作者完美地運用其中,對傳統(tǒng)道德給予了強烈的鞭撻和譴責。
在以上的分析中我們可以清晰地認識到,作者對待道家思想的態(tài)度是褒大于貶的。書中固然有對賈敬一味求道、胡作非為、荒唐放縱的批判,然而在道家哲學思想層面,作者贊同道家擺脫束縛、尋求超越的態(tài)度,主張道家所講求的萬物平等。因此,在《紅樓夢》全書的情節(jié)和人物塑造中都充滿了老莊思想的影響,《紅樓夢》秉持道家所崇尚的超然空無的人生態(tài)度和宇宙境界,充分演繹了“超越”這一道家哲學的精髓所在。
《紅樓夢》是一部個人的超越精神與道家宇宙境界的形象演義,蘊含著包容萬物、平等無私、抱樸守真的道家哲學的價值取向。在書中,關于人性解放、人格獨立、靈魂自由、平等思想這些道家思想得到了充分的展現(xiàn),批判作為封建社會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儒家思想的糟粕。只有明白了這一點,我們才能更好地理解《紅樓夢》這部文學作品,從不同角度解讀這一文學巨作。
《紅樓夢》中之所以蘊含著濃厚的道家哲學思想,歸根到底,在于作者生于繁華、終于淪落的一生。曹雪芹出生于世家望族,深諳其中森嚴的等級觀念及倫理觀念,與此同時,所見所聞的是豪門貴族華麗外殼下的空虛與腐朽。在高樓傾圮、紅消香斷后,作者對入世之事生出反叛之心,在世人多講男子寒窗苦讀、考取功名的封建背景下,描繪諸多美好女子在一方天地中所展現(xiàn)的多姿多彩的生命,對封建正統(tǒng)思想提出了挑戰(zhàn)和批判。而當斯人已逝,富貴煙消云散,作者舉家生活在清貧寒苦之中時,他對名位利祿以及人情世故更有了全新的認識——在書中受賈家恩惠者眾多,然而富貴如賈雨村,卻做了賈府抄家的推手;貧苦如劉姥姥,卻能接濟賈府遺孤。在作者的后半生中,面對舊識,一定有遭人白眼之時,然而也有人施以援手之際,帶給他人世的溫暖。歸根結(jié)底,“由于生活的境地發(fā)生了巨大變化,曹雪芹對人世間的人情冷暖有了新的認識,富貴權(quán)勢終是一場空談,只有自身的自由無礙才是生活的真諦?!盵23]
因而,在以上背景下形成了作者對道家思想的態(tài)度,他將自己的一把辛酸淚寄托在《紅樓夢》這“滿紙荒唐言”之中,通過作品寄托其對封建儒學糟粕的否定批判和對道家哲學思想的積極傳揚。道家思想中對自我、對世間萬物的超越精神貫穿于全書的始終,留給后人以對名利、人性的深刻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