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紅霞
(內蒙古自治區(qū)人民醫(yī)院急診醫(yī)學科,內蒙古 呼和浩特,010017)
急性心肌梗死是由于冠狀動脈出現(xiàn)急性阻塞,心臟肌肉缺乏血液供應而出現(xiàn)的壞死,導致心臟功能受損。流行病學調查結果表明:2016年城市、農村急性心肌梗死病死率分別為58.69/10萬和74.72/10萬,其發(fā)病多與既往心臟疾病、吸煙、糖尿病、血脂異常及情緒激動等有關。心力衰竭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最為嚴重的并發(fā)癥之一,該類患者機體抵抗力較差,血液循環(huán)變慢,隨著血液黏稠度的增加,病死率及致殘率較高[1]。在此背景下,需提高重視程度,盡可能為患者提供科學、全面的護理干預。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救治過程中,需要注重對護理問題的研究,并提出針對性的護理計劃及針對性對策,突顯護理措施的差異性。而實施循證護理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的癥狀,該護理方法能結合醫(yī)護人員的臨床經驗,結合疾病的類型、臨床表現(xiàn)等,制訂詳細的護理方案,且護理過程中邀請患者及家屬參與。通過循證護理對病情進行控制,提高護理效果,充分體現(xiàn)了“以人為本”的護理理念[2]。本研究選擇2019年1月~2021年6月內蒙古自治區(qū)人民醫(yī)院收治的100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為研究對象,探討循證護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中的應用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選擇2019年1月~2021年6月內蒙古自治區(qū)人民醫(yī)院收治的100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為研究對象,根據護理方法不同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50例。對照組中,男29例,女21例;年齡63~77歲,平均年齡(70.68±1.61)歲;體質量指數(shù)(BMI)19~30 kg/m2,平均BMI(23.41±2.51)kg/m2。觀察組中,男28例,女22例;年齡64~76歲,平均年齡(70.69±1.62)歲;BMI 18~29 kg/m2,平均BMI(23.29±2.48)kg/m2。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患者及家屬充分了解研究相關內容后,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已獲得內蒙古自治區(qū)人民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納入標準:①符合急性心肌梗死及心力衰竭診斷標準[3-4];②均存在較長時間心絞痛、休克、低血壓等癥狀;③能正常進行溝通與交流。
排除標準:①精神異常、中轉上一級醫(yī)院者;②嚴重肝腎功能異常、器質性疾病或住院期間死亡者;③伴有其他并發(fā)癥、存在意識不清、語言溝通困難者;④凝血功能異常;⑤嚴重肝腎功能異常者;⑥伴有自身免疫系統(tǒng)疾病者。
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guī)護理干預。根據急性心肌梗死的相關標準展開病情觀察、協(xié)助檢查疾病、健康教育等基礎護理方法;加強患者生命體征監(jiān)測,了解患者病情嚴重程度,耐心講解急性心肌梗死發(fā)病機制、臨床表現(xiàn)、治療方法等,告知患者治療過程中的注意事項,提高患者治療配合度。
觀察組患者給予循證護理干預。(1)成立循證干預小組。由急診醫(yī)學科護士長牽頭,成立循證護理小組,并通過自愿原則招募組員,加強小組人員培訓。實施實證篩選、數(shù)據統(tǒng)計等措施。(2)尋找循證問題。針對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及兩種疾病合并特點,檢索大量文獻,采用循證護理模式,選擇對患者恢復影響較大的護理問題,包括排泄護理、心理指導、術后生命體征監(jiān)測、體位指導等;護理人員充分分析患者心理特點、臨床癥狀等,明確患者的循證問題,分析患者焦慮抑郁情緒,明確患者的遠期療效。(3)建立循證支持。在中英文文獻數(shù)據庫中,提取資料,借助循證證據分級及強度系統(tǒng)評價后獲得證據內容。護理人員對護理問題加強分析,實施文獻檢索和臨床經驗結合的方式,系統(tǒng)評價文獻資料,獲得最佳護理支持。(4)實施循證護理。①護理人員調整病房環(huán)境,減少環(huán)境陌生感。同時降低監(jiān)護儀聲音,改善患者睡眠狀況。合理安排患者休息時間,并給予高流量吸氧處理;強化患者心理評估及指導,知曉發(fā)病前后心理波動情況,了解患者心理變化,對于心理應激反應強烈患者,加強心理干預與指導,緩解患者出現(xiàn)的恐懼、焦慮及抑郁等負性情緒,與患者及家屬交流溝通,分享成功的患者病案,提高患者治療配合度與依從性。②對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各項體征進行觀察,并主動溝通,構建良好的醫(yī)患、護患關系;加強患者體位指導,盡可能保持患者舒適體位;對于長期臥床休息患者,為患者每2小時進行1次翻身,并協(xié)助患者叩背排痰,避免堵塞氣道;急診科護士為患者及家屬提供健康指導,耐心講解疾病的治療措施及臨床癥狀等,對于病情變化較快者,及時下達病危通知,協(xié)助患者做好每項檢查,并分析檢查結果。③正確指導患者在床上完成二便,積極邀請患者家屬參與其中,給予患者更多的關心與照顧,幫助患者分散注意力,定期邀請成功病例現(xiàn)身示教,提升患者信心。對患者相關的臨床癥狀制訂護理干預計劃,注意穿刺點出血和局部水腫狀況,強化對患者的健康指導;將參考文獻納入循證計劃導入搜索支持框架,明確急性心肌梗死護理實況,實現(xiàn)針對性的護理干預。④構建評價體系,滿足患者一對一護理,科室護理人員做好總結和匯報工作,由護士長對護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提出改進措施。
①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評分、抑郁自評量表(SDS)對兩組患者情緒進行評估。量表均以50分為界,其中50~59分為輕度焦慮或抑郁,60~69分為中度焦慮或抑郁,>70分為重度焦慮或抑郁。得分越高表示焦慮、抑郁越嚴重。②采用內蒙古自治區(qū)人民醫(yī)院自制滿意度調查問卷對護理滿意度進行評價,總分100分,評分80~100分為滿意,評分60~79分為基本滿意,評分0~59分為不滿意。滿意度=(滿意+基本滿意)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③采用健康調查簡表(SF-36)對生活質量進行評估。包括精神狀態(tài)、軀體功能、社會關系、生理功能4個維度,各維度總分100分,>60分為狀態(tài)良好,<60分為狀態(tài)差,分數(shù)越高表示生活質量越高[5]。④分析兩組患者癥狀改善時間,包括心功能正常和住院時間[6]。
采用SPSS 24.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進行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n(%)]表示,進行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干預前,兩組患者的SAS評分、SD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患者的SAS評分、SDS評分均低于干預前,且觀察組SAS評分、SD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SAS、SDS評分比較 (±s,分)
表1 兩組患者SAS、SDS評分比較 (±s,分)
注:和同組干預前相比,*P<0.05。
組別 例數(shù) SAS評分 SDS評分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對照組50 65.76±9.74 49.43±6.43*64.09±21.42 48.98±16.52*觀察組50 65.36±9.89 45.19±6.01*64.08±21.39 41.53±12.46*t 0.203 7.549 0.002 6.283 P 0.839 <0.001 0.998 <0.001
干預后,觀察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 [n(%)]
干預后,觀察組社會關系、精神狀態(tài)、軀體功能及生理功能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s,分)
表3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s,分)
組別 例數(shù) 社會關系 精神狀態(tài) 軀體功能 生理功能對照組 50 45.62±5.32 56.11±1.97 49.67±2.34 50.61±1.98觀察組 50 68.44±3.67 69.05±2.51 70.02±1.66 67.25±2.67 t 24.966 28.676 50.155 35.397 P<0.001 <0.001 <0.001 <0.001
觀察組癥心功能正常時間、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癥狀改善時間比較 (±s,d)
表4 兩組患者癥狀改善時間比較 (±s,d)
組別 例數(shù) 心功能正常時間 住院時間對照組 50 10.35±2.15 15.64±4.12觀察組 50 6.45±1.29 12.03±1.08 t 11.015 5.993 P<0.001 <0.001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在諸多因素的影響下產生負性情緒,對患者的救治和預后具有嚴重的影響[7-10]。在實際的治療過程中,配合使用針對性護理方法,能夠有效減少患者的疾病控制時間和住院時間[11-15]。通過全面系統(tǒng)的護理改善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可加快患者康復速度。由于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病情復雜、病因亦相對較多,患者及家屬對護理要求較高,常規(guī)護理雖然能滿足臨床需要,但是護理方法單一、護理過程中并未考慮每一位患者情況,導致護理質量較低。
近年來,循證護理方法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中得到應用,且效果理想。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觀察組SAS評分及SD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見,循證護理方法能減輕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負性情緒,利于患者恢復。分析原因,通過循證護理,綜合分析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病情,建立循證護理小組后明確循證問題,總結科學的臨床經驗,為患者設置相應的護理計劃,能夠為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務,改善患者的負性情緒[16]。既往研究表明,循證護理是一項綜合性護理干預方法,受到的影響因素較多,護理前護理人員通過與患者及家屬進行溝通,結合臨床經驗、患者的病情、愿望等,根據現(xiàn)有的科學結論獲得相應的證據,并將其作為護理方案制訂的依據[17-19]。因此,循證護理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中,能將最適宜患者的護理研究作為參考依據,不僅能轉變傳統(tǒng)的護理理念,提高護理人員的主觀能動性,充分尊重患者的意愿,而且能樹立以研究指導實踐、以研究帶動實踐的護理理念,為患者提供科學、合理的護理,提高患者護理滿意度。本研究結果還顯示,觀察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見,循證護理干預能提高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滿意度。實施循證護理方法,對循證問題加強文獻檢索,為患者康復提供可靠方案,增強了患者的護理體驗,患者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較高。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社會關系、精神狀態(tài)、軀體功能及生理功能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見,循證護理干預能提高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質量。在實際的護理工作中,實施循證護理,能給予患者社會支持和家庭支持,護理人員和患者實施有效的溝通,通過多種形式的心理疏導,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的身心狀況,同時提高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各項功能,對其生活質量的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20]。本研究結果還顯示,觀察組心功能正常時間、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見,實施循證護理方法,護理人員密切觀察患者的病情,一旦出現(xiàn)異常現(xiàn)象,立即告知主治醫(yī)生,并實施針對性的處理措施。與此同時,護理人員為滿足患者的護理需求,對患者的飲食、心理、睡眠等給予針對性的指導,促進患者康復。此外,循證護理實施過程中,醫(yī)院相關部門應定期加強護理人員培訓,不斷更新其護理理念,提高護理人員的專業(yè)素質,持續(xù)優(yōu)化循證護理方案,為患者康復治療夯實基礎,從而能提高護理水平,持續(xù)為患者提供科學、優(yōu)質的護理服務。
綜上所述,循證護理干預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能減輕患者的負性情緒,提高護理滿意度,提升患者生活質量,縮短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癥狀改善時間,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