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艷秋
(南京市胸科醫(yī)院ICU,江蘇 南京,210029)
肺癌是我國高發(fā)的惡性腫瘤,具有較高的病死率。非小細胞肺癌占所有肺癌病理類型的85.0%以上,手術為早期非小細胞肺癌的主要治療方法,能降低病死率[1]。但是手術治療對于患者的創(chuàng)傷比較大,麻醉及術后疼痛也會導致患者咳嗽排痰不暢、呼吸肌受累,進而影響患者的肺功能,導致患者在術后出現(xiàn)呼吸道感染、肺不張等并發(fā)癥,嚴重影響患者的康復[2-3]。肺癌患者的術后護理質量與其預后存在相關性,所以護理方法的選擇對于患者的影響意義重大[4-5]。分層護理能有效改善患者預后,但是長期護理效果不佳[6]??焖偻饪瓶祻吐?lián)合臨床護理路徑(Fast Track Surgery-Clinical Nursing Pathway,F(xiàn)TS-CNP)是一種有計劃、有目的的護理活動,也是整體護理中的重要一環(huán)[7]。其中快速外科康復應用具有循證醫(yī)學證據(jù)的一系列于圍術期的優(yōu)化護理步驟及措施,具有很高的護理價值[8]。臨床護理路徑也是一個多學科協(xié)作的過程,可有效減少手術并發(fā)癥,促進患者術后快速康復。本研究具體探討與分析了FTS-CNP模式聯(lián)合分層護理對早期肺癌術后患者呼吸功能的影響,以明確FTS-CNP模式的應用價值?,F(xiàn)報道如下。
選擇2019年9月~2021年12月在南京市胸科醫(yī)院經病理學診斷為非小細胞肺癌并完成手術的患者124例,根據(jù)隨機數(shù)表法將患者分為FTS-CNP組和傳統(tǒng)組,每組62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無顯著差異(P>0.05),有可比性。見表1。本研究經過南京市胸科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通過,所有患者和家屬均知曉本研究內容,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表1 兩組一般資料對比 [(±s)/n(%)]
表1 兩組一般資料對比 [(±s)/n(%)]
組別 例數(shù) 臨床分期(Ⅰ期/Ⅱ期)年齡(歲)性別(男/女)手術方法(一側全肺切除/肺葉切除)體質量指數(shù)(kg/m2)病理類型(鱗癌/腺癌)FTS-CNP組62 42/20 62.22±3.89 34/28 12/50 22.87±2.19 38/24傳統(tǒng)組 62 41/21 62.09±4.10 36/26 10/52 22.19±2.88 40/22 t/χ2 0.036 0.181 0.131 0.221 1.480 0.138 P 0.850 0.857 0.717 0.638 0.142 0.710
納入標準:①符合非小細胞肺癌的診斷標準[9];②臨床與隨訪資料完整;③手術過程順利,術中無嚴重并發(fā)癥發(fā)生;④年齡20~75歲;⑤病情穩(wěn)定,生命體征平穩(wěn)。
排除標準:①合并傳染性疾病者;②合并有心、腦、腎等嚴重器質性病變患者;③妊娠與哺乳期婦女;④備孕期婦女;⑤依從性不佳者。
傳統(tǒng)組在術后給予常規(guī)分層護理,密切觀察患者生命體征。根據(jù)患者的病情給予分層護理,患者肛門排氣后可飲水,逐漸進食,然后鼓勵患者自主進食,提高機體的抵抗力。
FTS-CNP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給予FTS-CNP模式護理,具體措施如下:(1)快速外科康復護理:①腹式呼吸及縮唇呼吸訓練:指導患者雙手分別置于腹部與胸部,用鼻深吸氣,吸氣末停留1~2 s后經嘴緩慢呼氣,讓患者感受腹部隆起,吸呼比為1∶2,訓練15~20 min/次,3次/d。②呼吸強化訓練:患者平臥后,上腹部放置1個0.5~1 kg沙袋,先深呼氣,然后鼻深吸氣,持續(xù)時間為5 s/次。③咳嗽訓練:患者取半臥位,囑患者深吸氣后屏氣,在吸氣末快速震蕩聲門,用力咳嗽,咳出痰液,2~3次/d。④指導患者循序漸進地進行鍛煉,注重可逆性、特異性與負荷性,15~30 min/次,3次/d。(2)臨床路徑護理:①飲食指導:護理人員指導患者飲食應以清淡為主,避免食用生冷、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多食用富含營養(yǎng)及易消化的食物,比如蔬菜、蛋奶類、水果、肉類等。②家庭同步教育:護理人員向患者家屬講解非小細胞肺癌的相關知識,加強家屬對非小細胞肺癌的了解。
FTS-CNP組與傳統(tǒng)組術后護理觀察時間為1個月。
①記錄兩組患者的術后住院時間、術后拔管時間、術后排痰時間。②記錄兩組患者的第一秒用力呼氣量(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1 second,F(xiàn)EV1),采用肺功能檢測儀(生產企業(yè):北京麥邦,型號:MSA-99)進行測定。③記錄兩組患者在術后1個月肺部感染、呼吸衰竭、低氧血癥、肺不張等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肺部感染+呼吸衰竭+低氧血癥+肺不張)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④采用肺癌患者生活質量表(QLQ-LC13)在術后1個月對兩組患者進行生活質量評定,包括吞咽困難、咳嗽、呼吸困難、咯血、外周神經炎、胸痛、黏膜炎等13個維度,采用1~4等級評分制,1分表示完全沒有,2分表示有一點,3分表示大多數(shù),4分表示經常,總分值13~52分,分數(shù)越高表示生活質量越差。
采用SPSS 20.00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處理,檢驗標準設置為ɑ=0.05。術后住院時間等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等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FTS-CNP組患者術后住院時間、術后拔管時間、術后排痰時間均顯著低于傳統(tǒng)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術后恢復情況比較 (±s)
表2 兩組患者術后恢復情況比較 (±s)
組別 例數(shù) 住院時間(d)術后拔管時間(d)術后排痰時間(h)FTS-CNP組62 14.28±2.16 4.53±0.34 8.43±0.32傳統(tǒng)組 62 18.94±2.22 6.25±0.25 11.25±0.43 t 11.846 32.092 41.426 P<0.001 <0.001 <0.001
護理后,F(xiàn)TS-CNP組與傳統(tǒng)組的FEV1值顯著高于護理前,且FTS-CNP組高于傳統(tǒng)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FEV1比較 (±s,%)
表3 兩組患者FEV1比較 (±s,%)
組別 例數(shù) 護理前 護理后 t P FTS-CNP組 62 70.33±5.39 85.21±4.95 53.257 <0.001傳統(tǒng)組 62 70.10±6.66 77.29±5.55 15.384 <0.001 t 0.211 8.386 P 0.833 <0.001
FTS-CNP組術后1個月的肺部感染、呼吸衰竭、低氧血癥、肺不張等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顯著低于傳統(tǒng)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 [n(%)]
FTS-CNP組術后1個月的吞咽困難、咳嗽、呼吸困難、咯血、外周神經炎、胸痛、黏膜炎等生活質量評分均顯著低于傳統(tǒng)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s,分)
表5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s,分)
組別 例數(shù) 咳嗽 呼吸困難 黏膜炎 咯血 胸痛 外周神經炎 吞咽困難FTS-CNP組 62 43.76±3.33 41.72±3.20 37.48±6.44 24.22±2.48 26.42±2.78 37.55±2.87 21.33±3.45傳統(tǒng)組 62 50.72±3.11 47.09±2.84 42.11±6.28 34.44±3.33 32.44±3.30 42.33±2.84 27.13±4.00 t 12.028 9.883 4.053 19.381 10.986 9.322 8.646 P<0.001 <0.001 <0.001 <0.001 <0.001 <0.001 <0.001
早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經過手術治療能取得較好效果,但由于手術創(chuàng)傷較大,患者多伴隨有術后劇烈疼痛,患者容易出現(xiàn)呼吸功能下降,影響患者的康復[10]。在FTS-CNP模式中,快速外科康復護理可以協(xié)調患者膈肌和腹肌運動,提高膈肌運動幅度,有效提高腹肌的收縮力,改善缺氧,從而改善患者的預后[11]。臨床護理路徑通過采用家庭支持、康復鍛煉指導、飲食指導等,促進患者健康生活方式的形成與術后身體功能的恢復,使患者擁有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從而改善患者預后。本研究顯示,F(xiàn)TS-CNP組術后住院時間、術后拔管時間、術后排痰時間顯著低于傳統(tǒng)組;護理后兩組FEV1顯著高于護理前,且FTS-CNP組高于傳統(tǒng)組,表明FTS-CNP模式聯(lián)合分層護理在早期肺癌術后患者的應用能提高呼吸功能,縮短術后住院時間、術后拔管時間、術后排痰時間。從機制上分析,F(xiàn)TS-CNP模式護理可以有效提高肺泡換氣量、呼吸功能,降低呼吸肌的耗氧量,緩解呼吸肌緊張,幫助患者糾正呼吸不良狀況。并且長期堅持FTS-CNP模式護理可以增加潮氣量,提高氣體交換效率,減少呼吸頻率,改善低氧狀態(tài),能促進患者術后恢復[12-13]。
對于早期肺癌手術患者,手術與麻醉使患者肺功能受損,常規(guī)的康復鍛煉很難取得良好效果,患者術后肺部感染、肺不張等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高[14]。特別是術中切開了胸壁,常伴有肋間神經損傷和肋骨斷裂,若不能及時進行有效呼吸功能鍛煉,可導致殘留的肺組織復張不全或肺不張[15-16]。本研究顯示,F(xiàn)TS-CNP組術后1個月的肺部感染、呼吸衰竭、低氧血癥、肺不張等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傳統(tǒng)組,表明FTS-CNP模式聯(lián)合分層護理在早期肺癌術后患者的應用能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從機制上分析,快速外科康復護理中的咳嗽訓練、手臂鍛煉、步行鍛煉可有效鍛煉患者的呼吸肌,增加患者的肺活量;腹式呼吸及縮唇呼吸減輕了患者胸式呼吸的疼痛和低耐受性,減少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17]。并且臨床護理路徑在術后多種疾病的應用已證實可有效減輕手術應激及減少并發(fā)癥,促進患者術后康復[18]。
肺癌患者在術后經常會出現(xiàn)呼吸困難,呼吸肌疲勞,導致患者生活質量下降[19]。本研究顯示,F(xiàn)TS-CNP組術后1個月的吞咽困難、咳嗽、呼吸困難、咯血、外周神經炎、胸痛、黏膜炎等生活質量評分顯著低于傳統(tǒng)組,表明FTS-CNP模式聯(lián)合分層護理在早期肺癌術后患者的應用能提高生活質量,主要是由于FTS-CNP模式聯(lián)合分層護理能促進患者的呼吸肌收縮,糾正患者低氧狀態(tài),調整異常呼吸形態(tài),可排空肺泡內氣體,從而改善患者的預后。FTS-CNP模式應用成功的重要前提是良好而完善的協(xié)作、組織、實施,不僅要求各科室之間的協(xié)作,也要求患者及家屬積極參與到患者的治療過程中[20]。同時應用FTS-CNP模式的各個醫(yī)院與科室仍然沒有完善統(tǒng)一的規(guī)范,且本研究納入患者數(shù)量較少,需要進行后續(xù)研究探討。
綜上所述,F(xiàn)TS-CNP模式聯(lián)合分層護理應用于早期肺癌術后患者能有效改善呼吸功能,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縮短術后住院時間、術后拔管時間、術后排痰時間,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