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錫紅
[主持人語]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向第44屆世界遺產大會致賀信時指出:“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是人類文明發(fā)展和自然演進的重要成果,也是促進不同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載體。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這些寶貴財富,是我們共同的責任,是人類文明賡續(xù)和世界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必然要求?!痹缭?020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山西考察時就指出:“要系統(tǒng)梳理傳統(tǒng)文化資源,讓收藏在禁宮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讓文化遺產“活起來”成為新時代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2021年3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第十四個五年規(guī)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正式頒布,提出“中國將實施數字化發(fā)展,建設數字中國”,因此以數字人文技術為導向,結合傳統(tǒng)手段,已成為新時代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必然選擇。
巖畫是遠古游牧民族描繪生活、自我表述的一種文化形式,是游牧民族自遠古以來物質生產與精神文化的一種形象化或符號化的表現。巖畫文化遺產廣泛分散在森林草原、峽谷崖壁,僅依靠傳統(tǒng)手段對巖畫進行文化保護與傳承研究難度較大。數字人文,是在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多媒體技術等新興技術支撐下開展人文研究而形成的新型跨學科研究領域。
巖畫文化遺產是早期人類文化的典型代表,蘊含著豐富的古代人類文明信息。中國巖畫文化遺產主要分布在北方邊疆地區(qū),內容與游牧民族的歷史文化密切相關,立足于傳承和弘揚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充分利用數字人文技術,對巖畫文化遺產進行數字人文保護與研究,讓巖畫文化遺產以數字形態(tài)安全、便捷地進入公眾視野,在更開放的實體和虛擬空間可持續(xù)地發(fā)揮巖畫文化普及與交流功能,拓展公眾文化視野,提升公民科學文化素質,傳播中華文明。近年來,中央民族大學、西北大學、北方民族大學強強合作,將數字人文與巖畫學有效結合,運用數字技術對巖畫文化遺產進行多維空間保護與文化傳承研究。推出系列成果,構建巖畫數據庫、數字博物館,探索人類文明起源,實現巖畫文化遺產“活起來”。
本專題以數字人文為視角,以“巖畫文化遺產數字人文保護模式新探→機遇與挑戰(zhàn)→巖畫田野調查”為邏輯主線,收錄了三篇巖畫學最新研究成果,為文化遺產“活起來”進行理論探索。第一篇《數字人文視閾下巖畫文化遺產保護模式新探》在數字人文視閾下,構建巖畫文化遺產數據庫、建設網格化保護體系、實現國際巖畫數據資源共享、激發(fā)公眾參與巖畫保護,從而形成數字人文巖畫遺產保護新功能和新模式。第二篇《機遇與挑戰(zhàn):數字人文視閾下的中國巖畫》利用數字化方式建立涵蓋巖畫結構體系調查、管理的“中國巖畫數據庫”,使之成為抓住機遇、應對挑戰(zhàn),推動巖畫學發(fā)展的有效路徑。第三篇《數字方法在巖畫田野調查的應用》把系統(tǒng)、全面、詳實的田野調查工作作為巖畫研究與保護的重要基礎,結合國內巖畫數字方法在巖畫田野調查中的應用情況,針對標準不一、設備缺乏等問題提出針對性的建議。
總之,促進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保持文化遺產的活態(tài)性,可為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發(fā)展和復興奠定堅實基礎。充分發(fā)揮數字人文技術在巖畫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中的作用,可以將巖畫文化遺產的搶救性保護轉為對巖畫資源的數字化保護和創(chuàng)新性利用,讓巖畫文化遺產在人類文明傳承實踐中真正“活起來”。